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_第1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_第2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_第3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_第4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在智能建筑上的应用, 回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的情况,同时论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前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及定位技术,全方位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关键词:计算机;发展现状;物联网;智能建筑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源于美国,这种技术是一个完整的平台。在计算机网络中, 大批被称为一次元件的设备(传感器、 执行器、 断路器等) 和环境配合,使用一种基于信息的控制协议,经过多媒体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灵活组成各种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

2、。主要应用在低压配电、 中央空调、 供水排水、 电梯控制、 安全防卫以及消防等系统的智能化方面。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物体与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的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应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备。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产业浪潮。物联网不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革命,而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全新的通信模式转变,同时通过这样的融合也必定会对现有技术提出改进和提升的要求,以及催生出一些新的技术。2.

3、1 计算机网络的优点灵活性:安装快捷,无需施工许可证,无需布线或开挖沟槽;覆盖范围广:通信范围,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传输范围大大拓宽,可达到几十公里。可靠通信:抗射频干扰性能强,具有理想的接收灵敏度,宽范围天线能够提供强大可靠的无线传输;低成本:可避免安装线缆的高成本及设备需要移动而增加的相关费用;灵活性:无线缆的限制,用户可任意地增加或重新配置工作站;移动性:无线局域网设置允许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网络数据,不需要指定明确的访问地点,因此用户可以在网络中漫游:传输速率高:数据传输速率现在已经能够达到54Mbi此,传输距离可远至20mk以上。易于扩展:多种配置方式,可灵活选择。2.2 计

4、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快捷地实现室内、室外局域网连接:国际互联网接入、临时安装、会议室、开放空间但无法有线接入、展览会、历史建筑、建筑物间网络互连、灾难恢复、备份、仓储和进港管理、医院、机场等。特别适合在教育、医疗、办公室、制造行业和仓储以及零售商店等网络建设方面的要求。3.智能建筑概述智能建筑是利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的优化组合,向业主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 年在美国哈特福德(Hartford)市建成。随后的几十年中

5、,世界各地的智能化建筑方兴未艾。据有关统计:美国智能建筑近万幢,日本新建的大楼 60% 是智能建筑。中国的智能化建筑起步于 90 年代,起步虽晚但是发展很快。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智能建筑技术影响无处不在,其中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已经构成ITP/IP 网络平台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统。但这些已知的智能化建设只是局部满足了业主和物业服务的需求,系统的稳定性、扩展性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少量新型技术的应。用偶尔起到点缀的作用,更多的只是成为销售宣传的噱头,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建筑。对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上的应用,我们关键是要思考 :系统能否扩展;系统与系统之间能否关联;人与系统之间的结合程度;

6、整个系统是静态模式还是动态模式。4.智能建筑系统的构建智能建筑的范围很大,包括医院、酒店、办公楼、银行、住宅等,各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对智能化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各自包含的专用子系统差别比较大,所以构建智能建筑系统框架的时候先考虑选择其中的通用系统部分,如安防子系统、公共设施子系统、电器管理子系统、环境监测管理子系统、信息处理与控制中心等。4.1 周边安全如图1所示,是小区周边安全系统的布置图。同时保安的对讲机中可植入RFID智能芯片,建筑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将保安巡逻区域、时长、路线等重要信息写入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传输到管控中心的数据库。管理者可以从中心服务区上获取保安工作的实时信息,及时了解其工作

7、情况,提高建筑保安服务的配置和管理的效率。图1 小区周边安全系统布置图4.2 防盗管理在搭建好建筑物联网基础平台后,每一位业主须配置无线身份证。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将业主的基本物业信息录入其中:业主姓名、楼号、房号、车辆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进行交互。业主在进入建筑大门及所住楼宇时不需要出示证件、刷卡或者按密码,系统会直接读取业主随身携带的身份卡信息,如果确认信息为建筑业主,门禁会自动为业主打开。移动巡逻的保安可以配置一台手持设备,通过该设备,以免外来闲杂人员混入建筑。对于外部人员,系统在图像比对失败后自动跟踪并提示保安实施监控。人员进入楼道单元时,楼道视频监控设备自动获取来人的图像

8、特征,通过网络传递到信息处理与指挥中心数据库,通过比对,如果不是该楼道住户人员且无住户带领,系统自动警示,保安人员必须马上上前询问。智能门禁装置与户内红外探测器结合,实现室内防盗监控,当用户利用钥匙或者门卡正常开门或者关门时,可以选择性的激活户内红外探测器。因此,在户内红外探测器激活的情况下,无论非法人员通过任何途径进入户内,报警信息都会通过无线感应网络和家庭网络向信息处理与指挥中心发送报警信息。4.3 防灾管理业主离家前设定的安防报警系统将自动启动 :对特定的阀门(例如煤气、水阀门)或开关(某些电器开关)实现自动被截断,以防止因忘记关炉灶或水龙头造成火灾或者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发生,业主回家后该

9、系统将自动解除。图 2 为防灾管理室内布置图,如果发生火、燃气泄漏和漏电,烟雾探测器装置、燃气探测器装置和漏电装置的报警信号会自动通过物联网网络传往物管控制中心,并启动相关联动装置,消防系统自动启动防御装置,同时,指挥中心通过灾情的严重程度向附近住户发出警报。图2 防灾管理室内布置图4.4 突发事件管理地面探测装置等与中心和区域医院及警局相连,当有突发重病、突发事件或者盗贼闯入时,通过地面探测装置和紧急呼救装置向中心和有关部门呼救。老人或者残疾人士只需要携带一块外观时尚美观的“手表”,可以自动监控心跳、血压等人体健康重要指标数据,这些消息可以通过物联网传送到社区医院,医院计算机系统对病人的健康

10、指标进行监控。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医院可以及时为业主提供健康保障服务。在有急救请求的时候,还可以按下手表上的呼叫按钮,呼叫人的位置信息会及时传送到社区医院、物业监控中心,通知医护人员予以帮助或急救。5.智能建筑展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建筑就目前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缺乏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规范,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同时还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总体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前途任重而道远。江苏省编制了20092012年物联网产业规划,打造“一个产业核心区(无锡)、两个产业支撑区(苏州、南京)、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以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和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环

11、保、智能交通等十大示范工程,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物联网技术将从 2010 年之前的单个物体间互联,发展到 20102015 年物与物之间和传感器的互联,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将实现半智能化无线传感网及全智能化传感网。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化发展道路。6.结束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非常快捷地实现室内、室外局域网连接。国际互联网接入、临时安装、会议室、开放空间但无法有线接入、展览会、历史建筑、建筑物间网络互连、灾难恢复、备份、仓储和进港管理、医院、机场等。特别适合在教育、医疗、办公室、制造行业和仓储以及零售商店等网络建设方面的要求无线局域网近年来发展十

12、分迅速,在各行各业都有较成功的应用。在智能建筑行业,无线局域网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发展与应用空间。应该说,将来作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平台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会是集无线、有线局域网技术的综合而建成的“具有最佳性价比及具有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性”的混合网络。智能建筑是今后建筑建设的必然方向,如何利用作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其技术特点及优势,来不断完善及加强智能建筑的各项智能化功能。本论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等问题。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的具体应用中的具体规划、设计及实现作了深入的探讨。本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实现方法方式、技术原理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参考文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