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济南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济南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济南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济南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济南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尤其是2001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从“好”、“快”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站在全省、全国层面上看,我市的发展速度仍不够快,发展质量仍不够好,这里面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和分析。 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缺乏政策引导: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在全省位次的后移;发展定位的不确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政策引导不够导致工作效能的弱化。 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工业投入偏少导致发展速度低;外向度低、市外项目少导致我市失去了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中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龙头企业偏少;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导致发展质量不高。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县

2、域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支撑作用小;融资渠道不畅使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发展环境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健康成长。 企业家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家数量偏少,素质尚待提高;企业家生成渠道单一,市场化选配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尚待规范;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制约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某些瓶颈尚未打破。 济南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工业经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80年代末的复苏阶段,80年代末到“十五”前期的调整阶段和“十五”前期至今的发展阶段。截至2006年底,从“好”与“快”、质量和速度两个方面看济南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

3、从“快”的方面看:截至2006年底,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比1998年增长328%、364%。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比1998年增长509%、554%,高于济南市增幅181、190个百分点。济南市从1998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到2006年下降到第7、第6位。 (二)从“好”的方面看:1.经济效益:200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和完成的工业投入分别比 1998年增长340%、598%和854%,利润增幅指标分别高于增加值和销售收入270、234个百分点,工业投入比与1998年净增335.5亿元。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分别比1998年增长6

4、60%、1050%,高于济南市增幅320、452个百分点,从1998年在全省名列前茅下降到2006年的第6、第8位。2.所有制结构:截至2006年底,全市完成改革改制企业256户。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达到1468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利税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 43.2%、41.3%和46.5%。但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9个百分点,在全省17城市中居第15位。3.产业结构:2001-2006五年内,六大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提高了10.58个百分点,利税提高了22.91个百分点。1997年至今,轻重工业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97年的47.9:52.1变

5、为2006年的21.1:78.9。4.能耗结构:200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28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1.22吨标准煤,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由低到高居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6吨标准煤,低于全省的2.15吨标准煤,居全省第5位。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尤其是2001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从“好”、“快”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站在全省、全国层面上看,我市的发展速度仍不够快,发展质量仍不够好,这里面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和分析。 (一)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缺乏政策引导 1.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在全省位次的后移。在我市工

6、业经济发展史上,曾提出“抓大放小”、“退二进三”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在“抓大放小”思路指导下,工作重心集中到大企业集团上,一方面大企业集团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没能发展壮大,短短几年,18个重点企业(集团)有一半破产、停产、解散或走下坡路;1/4没有大的发展,淡出重点企业集团的行列;只有山水、将军、炼油、二机床等少数企业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大批的中小企业(包括县域、民营企业),由于得不到相应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缺乏适宜的发展环境,失去了迅速成长的机遇。此段时期,正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阶段,济南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也正是这段时期开始不断拉大。济南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其城市定位决定了必须把发

7、展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但曾经一段时期,我们也做过一些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事情,工业经济发展从全市重点工作中淡出,转向了三产和城建,导致了城市工业竞争力的相对弱化。2006年全市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9.5%,较1996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同期烟台、青岛分别为55.6%和47.6%,工业对全市的贡献率高于我市16.1和8.1个百分点。 2.发展定位的不确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短短十几年,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一直摇摆不定,从机械、冶金、化工、造纸、纺织、日用轻工到后来的机、车、电、化;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交通装备、机械基础、家用电器、传统优势产品到现在的六

8、大优势产业,由于发展重点、政策、投资方向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许多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错失了发展良机。济南重点企业集团中重工业居多,轻工业偏少,从发展重点看,逐步向重工业倾斜,2006年全市制造业投入中,重工业占79.6%,24个过10亿元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占83.3%,3个过百亿元企业均为重工业。钢铁、汽车、炼油、水泥等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逐年提升。1997年到2006年,重工业比例上升了26.8个百分点,应该讲,我市抓住了重工业发展的机遇,但也形成了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失衡的局面,对全市产业结构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重化工业的发展依托的是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这也是历次国家宏观调控

9、的重点,对全市产业发展影响极大,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扬,使济南工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对济南工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威胁。 3.政策引导不够导致工作效能的弱化。纵看济南工业发展史,除近期出台了一个决定、两个“办法”以外,很难找出几个关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指导性文件,由于缺乏基本的政策引导,致使结构调整、园区建设、民营经济等工作产生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形成全市的合力。上世纪末,我市的实施的“腾笼换业”应该是建设工业园区的前奏,但由于各园区当时基础条件较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形成了无序搬迁的局面,产业布局上各自为战,企业入园后的效益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虽然基

10、础条件逐步改善,但各园区面临巨大的招商引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项目的产出水平和规划要求,大多采用提高优惠力度的办法相互竞争。各园区形成了产业雷同、特色不清、优势不明显等现象,致使园区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 1.工业投入偏少导致发展速度低。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济南工业投入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全省各市地工业投入持续攀升,济南由于国有企业比重偏大,工业投入与全市经济总量一样在全省的位次逐年降低,目前在全省仅在5-6位之间徘徊。2001-2006年,济南市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326亿元,分别比青岛、烟台少1165亿元、178

11、0亿元。通过多年的积淀,投资拉动的效益欠账已显现出来。从全市近几年工业投入与产出情况看,工业投入增幅的高峰在 2002年,同比增长达到77.45%,在随后的2003、2004年两年,全市增加值、销售收入增幅均超过30%;但从2004年开始,工业投入增幅开始回落,从2004年的61.7%下降到2006年的不到10%,增加值、销售收入增幅也降到20%。 2.外向度低、市外项目少导致我市失去了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部分工业园区规模小,档次低,配套设施不完善,降低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县区招商引资更多的依靠市内企业的搬迁和转移,无序竞争,不能形成新的增量突破。同时,还存在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重化老工业基地

12、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土地、资金瓶颈制约等问题。06年,全市工业新开工项目256个,外来项目仅占8.9%,100个市重点工业项目中外来投资项目仅有15个,增量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 3.金融中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龙头企业偏少。2006年我市工业固定资产贷款仅占到位资金的7.5%,在全省列第6位。截止到目前,我市市属仅有6家上市公司,融资30.95亿元,仅占全省总数的5%、3.32%。从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看已落后青岛(15家)、烟台(15家)、淄博(13家)、潍坊(10家)等城市。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融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收益少,上市公司质量、数量和增量与省会城市不相适应。 4.粗

13、放型的增长模式导致发展质量不高。 我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拉动的。98-2006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32.5%,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2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06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117.24亿元,这说明我市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 1.县域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支撑作用小。 我市入选全国百强县的只有章丘市,仅占全省总量的4.3%,在全国千强乡镇中,我市仅有4家,不足全省的十分之一;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57家,过10亿元企业仅有1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县域规模企

14、业中的比重只占三分之一,与省内青岛、烟台、淄博等地市差距较大。县域工业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除章丘、历城外,其它县区工业经济总量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2.融资渠道不畅使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发展壮大。2004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829.9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仅为7.1亿元,还不足千分之三。其原因不仅仅是金融政策的因素,更主要是目前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对现代市场经济运作规则的不适应。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信贷资产保全难,防范风险难以落实,企业进入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市场困难较大,致使相当部分业户置身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金融市场,通过非正常渠道筹措资金,既增

15、大了经营成本,又扰乱了金融秩序,影响了发展。 3.发展环境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健康成长。在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民营经济的进入遇到大量的“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实际上进不去。尽管出台了落实“非公经济36条”实施政策意见,但受传统的观念影响与习惯制约,在实际管理上对民营企业仍抱不太信任的态度,以致在具体工作上或有意或无意、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民营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在阅读党委、政府文件、机关部门的经济信息分析方面有局限,致使企业不能及时通过文件了解与企业切身利益相关的重

16、大部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决策。当前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缺乏人才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让处于发展期急于招募人才的个体私营单位十分为难。面对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收入分配上存在的严重不公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部分社会舆论简单地将其主要归因于是私营经济发展,归因于私营企业财富的迅速积累和积聚。这导致不少人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仍持某种异样眼光。 (四)企业家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 1.企业家数量偏少,素质尚待提高。全市规模企业数量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济南企业家数量偏少。调查显示,认为济南企业家数量比较缺乏的占60.98%,很缺乏的占24.39%。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500最具

17、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济南市虽然也有企业入围,但数量少、个头小、位次靠后;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的增加,也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不高,从调查数据看,认为济南企业家素质在一般以下(含一般)占到了63.07%。 2.企业家生成渠道单一,市场化选配机制尚未形成。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头等难题。职业企业家数量很少,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因部门、所有制、身份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即使流动也大多数在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内进行,未能进入大市场。从被调查的企业来看,济南企业家获取现任职位的途径分别是:上级组织任命占51.41%、董事会聘任占25.3%、自己

18、创业占12.45%、职工选举占2%、市场选择仅占1.61%。而高达34.97%的企业家希望通过招聘等市场的方式来选择企业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 3.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尚待规范。目前对企业家的管理和服务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作格局和制度体系。缺少针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由人才市场配置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低,选拔任用机制有待完善;培训力度和广度不够,效果不显著;存在要么激励过度,要么激励不足的现象,在政治待遇、精神激励方面尚有欠缺;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对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监督约束的方

19、式和途径还存在盲区。 4.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制约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某些瓶颈尚未打破。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家成长环境在一般以下(含一般)的占到了65.98%。就目前来说,我市鼓励创业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不够宽松,没有激发起市民的创业冲动和热情;某些执法部门和人员还不能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事后检查、处罚;个别部门及其所主管的行业协会仍然存在乱评比、乱收费的行为。 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决维护中央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20、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上。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制止、逐步淘汰资源浪费大、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和企业,严格控制过剩行业的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投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把优势产业转变成为产业集群。一是以吉利汽车落户开发区为契机,趁热打铁,抓紧出台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主机厂和配套企业落户济南,引导更多的当地企业进入主机厂的配套范围。二是抓住今年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决定、办法的机遇,在拉长产业链条的同时,实现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民营经济共同发展。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高新技术向产业链末端转移,不断提升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反过来,带动配套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张和开发能力的提高。四是抓住重点,六大产业中拉长链条基础优势最好的是机械装备和交通装备两大产业,要将这两大产业作为济南产业集群发展的“酵母”,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使其尽快做强做大。 (三)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充分发挥省城优势,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