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分析】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 8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 平行线的一些结论。 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 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 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 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单元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 .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 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 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单元重点】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 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 定理。【单元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教学思路】1 .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

3、的探索、说理 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 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 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 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 的认识。2 .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3 .证明过程中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归纳、类比等。4 .作为初中阶段几何证明的最后阶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 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证明表述过程,达成课程标准对证明表述的

4、要求。【单元课时安排】课题课时等腰三角形4课时直角三角形2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角平分线2课时回顾与思考2课时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 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 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一一发现一一猜想一一证明”的过程。【教学难点】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教学方法

5、】讲授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教学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教学过程】教学随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提请学生回忆并

6、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 条直线平行;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 .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Q;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9,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已知:如图,/ A=/ D,/B=/ E,BC=EF.求证: AB% DEF.证明:./ A=/ D,/B=/ E (已知),又/ A

7、+/B+/C=180° , /D+/E+/F=180° (三角形内角 和等于180° ),C=180° -( / A+/ B),ZF=180° -( / D+/ E),./ C=/ F (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e DEF (ASA。第二环节:折纸活动探索新知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 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 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 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 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 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 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

8、进 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上两个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挑选其一证明.其后,教师通过课件汇总 各小组的结果以及具体证明方法,给学生明晰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高三条 线重合第四环节: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学生自主完成 P4第2题:如图(图略),在4ABD中,C 是 BD上的一点,且 AC!BD, AC=BC=CD(1)求证: AB谣等腰三角形;(2)求/ BAD的度数。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让学生畅谈收获,包括具体结论

9、以及其中的思想方法等。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本第4页习题第2、3题【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一)证明::/ A=/ D,/B=/ E (已知),又/ A+/B+/C=180° , D D+ZE+ZF=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C=180° -( / A+/ B),ZF=180° -( / D+/ E),./ C=/ F (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e DEF (ASA。【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

10、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随笔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二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 (如角平分线、中线、 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 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

11、过程;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 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已知:如图,在 ABC中,AB=AC BD CE是4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法 1: .AB=ACA等、力偿角A / ABCgACB等边对等角). e /dii3i24/ 1=2 /ABC Z 2=2 /ABC BC,/ 1=/ 2.在BDCffi CEB 中,ZACB ABC BC=CB /1 = /

12、2. .BDC CEB(ASA),BD=CE住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2:证明:: AB=AC,/ ABCg ACB在4ABC和4ACE中,/3=/4, AB=AC /A=/ A.AB乎 ACE(ASA)BD=CE住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 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1)如果/ ABD1 / ABC /ACE/ACB®由止匕,你能得 34到一个什么结论,E _ 1 一 11 一(2)如果 AD=2 AC, AE=2 AB,那么 BD=

13、CE马如果 AD=3 AC,1AE= 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3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提请学生在上面等要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 都等于60° .已知:在八ABC中,AB=BC=AC求证:/ A=/ B=/ C=60° .证明:在八ABC中,: AB=ACB=/C(等边对等角).同理:/ C=/ A,/ A=/ B=/ C (等量代换).又;/A+/ B+Z C= 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二/ A=/ B=/ C= 60°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这些定理的证明,能规范地写出对

14、于“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 证明过程: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在探索得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形.1.如图,已知人80和4 BDE都是等边三角求证:AE=CD活动意图:在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综合证明法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第六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课本第7页习题第2、3题【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二)已知:在八ABC中,AB=BC=AC求证:/ A=/ B=/ C=60° .证明:在八ABC中

15、,: AB=ACB=/ C(等边对等角).同理:/ C=/ A, . / A=/ B=/ C (等量代换).又:/ A+/ B+/ C= 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 B=/ C=0°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2 .过程与方法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随笔第一环节:复习引入通过问题串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 要求学

16、生独立思考后再进交流。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 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第二环节:逆向思考,定理证明教师:上面,我们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 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 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例如“等边 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 腰三角形吗生如图,在 ABC中,/ B=/ C,要想证A明AB=AC只要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 AB与AC成为对应边就可

17、以了.BC师你是如何想到的生由前面定理的证明获得启发,比如作BC的中线,或作A的平分线,或作 BC上的高,都可以把 ABC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师很好.同学们可在练习本上尝试一下是否如此,然后 分组讨论.生我们组发现,如果作BC的中线,虽然把 ABC分成了 两个三角形,但无法用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证明它们全等.因为我们得到的条件是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 别相等,是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后两种方法是可行 的.师那么就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 程书写出来.(教师可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并对推理证 明过程讲评)(证明略)师我们用“反过来”思考问题,获得并证明了一个非常

18、 重要的定理一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 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 等角对等边.我 们不仅发现了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也发现了数学语言的对称 美.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将书中的随堂练习提前到此,是为了及时巩固判定定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已知:如图,/ CA虚4ABC的外角,AD/ BC且/1=/2.求证:AB=AC证明:V AD/ BC,./1 =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一/ 1=/ 2,./ B=/ C.AB=AC等角对等边).第四环节:适时提问导出反证法我们类比归纳获得一个数学结论,“反过来”思考问题也获得了一个数学结

19、论.如果否定命题的条件,是否也可获得一 个数学结论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 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 能证明它吗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因为我画了几个三角形,观察并测量发现,如果两个角不相等,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但要像 证明“等角对等边”那样却很难证明,因为它的条件和结论都 是否定的.”的确如此.像这种从正面人手很难证明的结论, 我们有没有别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呢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如图,在 ABC中,已知/ B手/ C,此时AB与Ac要么相 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

20、理可得/ C=/ B, 但已知条件是/ B乎/C. "/C=/ B'与已知条件“/ B手/C” 相矛盾,因此AA AC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再例如,我们要证明 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 采用这位同学的证法,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 A=90° , /B=90° ,可得/ A+/ B=180° , 1 ABZ A+/ B+Z C=180° , “/A+/ B=180° ” 与 “/A+/ B+Z C=180° ” 相矛盾,因此 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引导学生思考:上一道面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引出 反

21、证法。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或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 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 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接着用“反过来”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最后结合实例了解了反证法的 含义.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活动过程与效果: 在一节课结束之际,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灵活性特安排了 2个练习。一个是平行线、Y 平分线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再通过线段的转换求图形的周长。另一个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察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 的能力。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1 .如图,BD平分/ CBACD平分

22、/ ACB且 MIN/ BC 设 AB=12AC=18,求 AMN勺周长.2 .现有等腰三角形纸片,如果能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原纸片一次剪开成两块等腰三角形纸片,问此时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第六环节: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4)举例谈谈用反证法说理的基本思路第七环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三)已知:如图,/ CA虚4ABC的外角,AD/ BC且/1=/2.*求证:AB=AC证明:: AD/ BC,./1 =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

23、等).又一/ 1=/ 2,B=/ C.AB=AC等角对等边).【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 理解含有30o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II学重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随笔第一环节:提问问题,引入新课教师回顾前面等腰二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基

24、础上,直 接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从而引入新 课。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同时回顾,也为后续探索提供了铺 垫。(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 并交流 汇报各自的结论,教师适时要求学生给出相对规范的证明, 概 括出等边二角形的判别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卜哀:性质判定的条件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 顶角平分线,底 边上的中线、高 互相重合有一角是60°等边三角形三 个角都相等,且 每个角都是 60°

25、;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即明确有关定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二环节:实际操作提出问题活动内容: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们还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研究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拿出三角板,做一做:用含30°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发现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 的一半.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26、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在 RtABC中,/ C=90 , / BAC=30 .一 _ 1 _求证:BC=2 AB.分析:从三角尺的拼摆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至D,使CD=BC 连接 AD.证明:在 ABC中,/ ACB=90 , / BAC=30 / B=60° .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如图所示). /ACB=90,/ACB=90VAC=AC AB®ADC(SAS). AB=AD住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 等边三角形).11- BC= BD=-

27、 AB . 22第四环节:变式训练 巩固新知直接提请学生思考刚才命题的逆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 等于30°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证明:1 _已知:如图,在 RtABC中,/ C=90 , BC=2 AB.求证:/ BAC=30证明:延长 BC至D,使CD=BC连接AD. /ACB=90 ,ACD=90 .ACB ACD(SAS)又AC=AC,AB=AD八八J,. CD=BCBC=2 BD.AX / BC=1 AB, AB=BD,AB=AD=B D即AABD是等边三角形.,/B=60° .在 R

28、tABC中,/ BAC=30 .呈现例题,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新定理解答 例题。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CD的 长.分析:观察图形D可以发现在 RtAADC,.AJX中,AC=2a 而/ DAC BC是 ABC的一个外角,而/ DAC=15° =30° ,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 CD解:/ABCg ACB=15丁./DAC= ABC吆 ACB=15 +15° =30°11.CD=2 AC=2 X2a= a(在直角二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

29、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第五环节:畅谈收获课时小结让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小结, 注意总结具体的知识、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逆向思维等。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四)一 ,一,_ c _1_已知:如图,在 RtABC中,/ C=90 , BC=2 AB.求证:/ BAC=30证明:延长 BC至D,使CD=BC连接AD. /ACB=90 ,./ ACD=90 .又AC=AC.ACB ACD(SAS),AB=AD1 一. CD=BC - BC=2 bd.B' D 'C BJ 'C(1)(2)X / BC=1 AB,,AB=BD,A

30、B=AD=B D即 ABD是等边三角形./B=60° .在 RtABC中,/ BAC=30 .【教学反思】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 并能应用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 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2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

31、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教学难点】应用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2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 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

32、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随笔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问题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性质。问题1 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 其中BC±AC, /BAC=30 , AB=10cm, CB1AB, BiC±AC,垂足分别是 B、Ci, 那么BC的长是多少BiCi呢. CBAB, ,/B+/ BCB= 90又A+/ B= 90°丁./ BCB = / A= 30°,115在 RtACB中,BB=- BC=- X5=二 cm = 2. 5 cm. '222,AB1= AB= BB= 10= (c

33、m).二在 RtCAB 中,/ A=30°1 -1,、 . B1C = g AB1 = 2 x = (cm).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利用了上节课已经证明的“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由此提问:“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具有什么 样的性质呢”从而引入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教材中曾利用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如果利用公理及由其推导出的定理,能够证明勾股定理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P18,阅读“读一读”,了解一下利用教科书给出的公理和推导出的定理,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第二环节:讲述新课阅读完毕后,针对“读一读”中使用的两种证明方法,着 重讨论第一种,第二种方法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阅

34、读.(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已知:如图,在 ABC中,/ C= 90° , BO a, AC= b, AB=c.求证:a2+b2 = c2.证明:延长 CB至D,使B况b,作/ EBD= /A,并取 BE=c,连接 ED AE(如图),则AABeABED,/BDE= 90° , ED=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四边形ACD自直角梯形.1一 S梯形 ACDE= 2 (a+b)(a+b)122 (a+b) .丁. / ABE= 180° ( / ABC+ / EBD)= 180° 90° =90°AB= BE.

35、BED,SA ABE= 1 c22ACD直 Saabe+&abc+&121211- 2 (a+b) = 2 c + 2 ab + 2 ab,即 2 a2 + ab +1 . 212.2 b =2 c + ab, a2+b2 = c2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勾股定理内容,用课件演示勾股定理的 条件和结论,并强调.具体如下: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 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反过来,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 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此结论吗师生共同来完成.已知:如图:在 ABC中,AB2+AC2=bC求证: ABC是

36、直角三角形.分析:要从边的关系,推出/A= 90°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借助于 ABC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得到/ A与对应角 (构造的三角形的直角)相等,可证.证明:作 RtAAz B' C',使/ A' = 90° , A' B' = AB, A A、AC(如图),则A B' 2 + A' C 2.(勾股定理).A.aB+aC=bC, a B,= AB, A C'b',C,bC=b,c 2.BOB' C. .AB8B' C' ( SSS./A= /A' =90。(全等三

37、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因此, ABC是直角三角形.总结得勾股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 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观察上面两个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前面的学习中还有类似的命题吗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上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了位置,即勾股定理的条 件是第二个定理的结论,结论是第二个定理的条件.这样的情况,在前面也曾遇到过.例如“两直线平行,内 错角相等”,交换条件和结论,就得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又如“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就等于斜边的一半”.交换此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38、就可得“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第三环节:议一议观察下面三组命题:学生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 最后在教 师的引导下得出命题与逆命题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畅所欲言,体会逆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能够清晰地分别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够将一个命题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及能够写出一个命题 的逆命题。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 学生若出现语言上不严谨时,要先让这个疑问交给学生来剖析, 然后再总结。活 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下面三组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如果小明患了肺炎

39、,那么他一定发烧.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上面每组中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也有类似的关系吗与同伴交流.不难发现,每组第二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一个命题的结论, 第二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一个命题的条件.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 其中一个命 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相对于逆命题来说,另一个就为 原命题.再来看“议一议”中的三组命题,它们就称为互逆命题, 如果称每组的第一个命题为原命题,另一个则为逆命题.请同学们判断每组原命题的真假.逆命题呢在第一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

40、而逆命题是假命题.在第二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在第三组中,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第四环节:想一想要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需先弄清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把结论变换成条件, 条件变换成结论,就得到了逆命 题.请学生写出命题“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吗它们都是真命题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原命题是真命题吗逆命题一定是真命 题吗 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如果有些命题,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 么我们称它们为互逆定理.其中逆命题成为原命题(即原定理)的逆定理.能举例说出我们已学过的互逆定理如我

41、们刚证过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两直线平行,内 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和“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等边对等 角”和“等角对等边”等.第五环节:随堂练习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1)四边形是多边形;(2)两直线平行,内旁内角互补;(3)如果 ab=0,那么 a=0, b =0分析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学生接受起来应不会 有什么困难,尤其是对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 题,写出其逆命题较为容易,但对于那些不是以这种形式给出 的命题,叙述其逆命题有一定困难.可先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 论,然后写出逆命题.解:(1)多边形是四边形.

42、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原命题与逆命题同为正.(3)如果a=0, 6 = 0,那么ab = 0.原命题是假命题,而逆命题是真命题.第六环节: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结合数学和生活中的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掌握了证明方法,进一步发展了演绎推理能力.第七环节:课后作业习题1. 5第1、2、3、4题【板书设计】直角三角形(一)已知:如图,在 ABC中,/ C= 90° , BO a, AO b, AB= c.求证:a2+b2 = c2.证明:延长 CB至D,使B

43、况b,作/ EBD= /A,并取BE= c,连接ED AE(如 图),贝ABe BED),/BDE= 90° , ED=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四边形ACD自直角梯形.1一 S 梯形 acde= 2 (a+b)(a+b)12 (a+b),/AB&180° (/ABO /EBD)=180°AB= BE. 90° =90° ,S 梯形 ACDB Saabe+Saabc+Sabed,211即2 a2 + ab +,212.b =2 c + ab,c + 2 ab + 万 ab, a2+b2 = c2【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

44、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 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2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 HL'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随笔第一环节:复习问1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2 .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 想一想,怎 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

45、证明你的结论。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 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 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 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 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已知:在 ABC中,AB=AC求证:/ B=/ C.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ADBg ADC=90又AB=AC AD=AD.AB* AACD.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 AB乎AACDBt,用了 “两边及其 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

46、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 ABD和4ABC中,AB=AB / B=/ B, AC=AD 4lAABDA ABC不全等)”.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 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引入新课(1). “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已知:在 RtABCffi RtAAz B' C'中,/ C=/ C =90° ,AB=A B' , BC=B C'.求证:Rt A

47、BC© Rt ,AAA B,C/证明:在 RtABC中,AC=AB/一 BC(勾股定理).b c B' C'又在 RtA A' B' C'中,A' C' =A'C'=A'B' 2一 B'C'2 (勾 股定理).AB=A'B' , BC=B'C', AC=A'C'.,RtAABCC RtAA'B'C' (SSS)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

48、"或" HL'表示.从而肯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 底边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 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 确的.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 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对于(1)、(2)、(3) 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 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已知:RA AB阴0 RtAA'B '

49、 C', / C=/ C'=90° , BC=B'C', BD B'D'分别是AC A'C'边上的中线且 BD-B'D'(如图).求证:RtAABC RtAA'B'C'.证明:在 RtABDCC0 RtAB'D'C'.BD=B'D',BC=B'C',.RtABDCCRtAB 'D 'C ' (HL 定理).CD=C'D'.又 V AC=2CD A 'C '=2C 'D ',AC=A'C'.二在 RtAABCH RtAA 'B 'C '中,V BC=B'C ' , / C=/ C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