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学弈、两小儿辩 日)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 思。教学时间: 2 课时整体设计意图: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 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 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 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学弈一、谈话导入
2、,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 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 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 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 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富贵不能淫,贫 *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
3、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明确文言文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成语导入”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兴趣。“介绍孟子”是让学生初识孟子,对孟子有简单的了解。耳熟能详的孟子名言,让学生感到孟子虽然生在距我们很遥远的年代,但他的话至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孟子离我 们很近,他的思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点燃学习文言文的热 情。、理解题目,提出质疑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2、就题目提出问题(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
4、学的?学的结果 怎样?)设计意图:“学贵生疑”,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 于提问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 内容,发现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 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 的句子读出来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过程,老师的领读要调动学生的 朗读情绪,学生在老师的导领下逐渐把课文读连贯、读准确,找 到读文言文的节奏,产生读文言文的兴趣。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1
5、、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 查字典, 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善弈者也。”善:善于“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也”:肯定的语气。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3、理解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
6、若之矣。”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b、逐词交流汇报句的意思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d分角色吟诵课文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 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e、师生合作吟诵 老
7、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 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 分别接读。师生合作读两次)f 、成语运用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 (专心致志、三心二 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 (学有所成、一无所 获)4、理解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b、交流汇报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 )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 (读出强烈的语气。 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
8、:曰:非然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 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 )态度决定成败。d感悟道理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f 、联系生活,深入理解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吟诵,再运用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及回顾已有 知识的积累的方法逐词逐句理解课文的意思,降低了学习难度。 学生在读中能发现文言文的韵律,在读中能理解故事的内容,在 读中能受到启迪。学生会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吟诵、理解能 力也会在一个个环节中不断提高。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把古人读诗文的情
9、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 2 次)2、试背全文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会把课文读得更好。学生在 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律,在头脑中呈现两个人学下棋时的情景,尽情享受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1、出示文言文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2、自由读3、师生齐读4、理解大意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 专心致志,就学不会。5、再次齐吟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设计意图: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读文言文的快乐。七、布置作业:
10、背诵给家人听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态度决定成败注:本文参考周奇老师的课堂录像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一、写“辩”导入,牵引注意师板(让学生看) :“辛”问:“读什么?”生齐读: xin 师再板 (让学生看):辛问: 老师又写了什么字?生齐读: xin 师在两“辛”之间加“讠”问: 这个时候就组成了一个新字, 读生齐读 bian 师:看着“辩”字的字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辩”字的 意思吗?( 1、争论的意思; 2、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而争论,双方都说 出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师:请大家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看看这个故事讲的是谁 和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论什么?(师
11、补充课题)师:齐读课题生齐读: 两小儿辩日 师:边读课题边想老师提的问题: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辩什 么?生:两个小孩儿争论太阳(在早晨、中午离我们远还是近) 设计以图:由写“辩”字导入, 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牢记“辩” 的字形,并理解字义。在对“辩”字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设 计问题,使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悄然无痕。同时,为后面两小儿激 烈辩论作了铺垫。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 b、他们争辩的结果 怎样?)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
12、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 (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 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 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学生:听朗读,作记号。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 (如某些地方的 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强调:知=智读音Zh 1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
13、们注意力高度 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生1 : 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生2: 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 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生齐读课文,然后理解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 质疑需要思考,让学生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思 考。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滋味是学习文言文的起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动口、动脑,在多次诵读中,他们既能感 悟文言文的特点,还会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悟出故事大意。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1 、师:课题为两
14、小儿辩日 ,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 的句子。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生:八个“日”。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师指导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弄清两小儿是在辩: 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远、 近的问题。 相机板书)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生(齐):辩。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生 1 :争论。生 2 :辩论。生 3 :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 3 :反驳。师:还有一个
15、词更准确,它叫“辩驳”。 (师板书:辩驳)如 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生(齐):辩斗。设计以图:寻“日”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两小儿“辩”的是什么。用课 文中的具体事例理解“辩”的意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加深对 字义的理解。“辩斗”一词是全文的中心词,更能突出渲染两小 儿辩日时的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激烈的气氛。引出“辩斗”, 能使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呈现出当时的情景,解决了刚才学生提出 的“怎么辩'的”问题。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 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大家点评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16、师生再点评。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 界。设计意图:用感情朗读表演“辩斗”经过,营造“辩斗”的情境,让学 生切身感受辩斗的激烈, 互不相让的氛围, 解决了学生提出的“辩 得怎样”的问题。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 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 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 1,另外三个 小组当小儿 2。(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 设计意图:在感情朗读“辩斗”后,回味“辩斗”过程,让学生深入思 考“辩斗”的内涵,感悟到两小儿的天真、
17、对这一自然现象观察 的细致入微、敢于质疑、亮明自己的观点等优秀品质。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设计意图:“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这一问题会 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训练的欲望。他们在畅所欲言中探究太 阳到底什么时候离地球远,什么时候离地球近。这个令两小儿争 辩不休的问题,本是枯燥难懂的知识,这样可被学生轻而易举地 掌握。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师:从哪儿看出来?生 1 :孔子不能决也。生 2 :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
18、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 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 1 :知道。生 2 :知识。生 3 :学问。 设计意图: 这里是让学生感悟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了学生提 出的“辩的结果”问题。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 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 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2、(学生练笔。)3、交流共享师
19、:好,孔子们写好了吗?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生 1 :我乃凡夫俗子, 怎能样样精通? (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 “凡夫俗子”)生 2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生 4 :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 (生写下“愧 矣”)生 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 (生写下“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生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 7 :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 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 境
20、”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 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 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 (师板书: 日)这是什么?(生齐读“智”。 )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 子。设计意图: 本课最后安排的小练笔,不仅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而且可彰显学生深邃的思想,多元的个性和活泼的语言。孔子的 智慧,两小儿的智慧,学生的智慧交相辉映,奏出一曲动人的智 慧之歌。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 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 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设计意图“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 “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
21、觉中加以拓展, 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凉则远,热则近设计说明该板书(共 18 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 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 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板书 的整体架构与作 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 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注:教学设计参考:王嵩舟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刘晓伟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 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22、故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曾修诗、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英文译名: kongzi 或 confucius.学术贡献少“贫且 *”,及长,曾任“委吏” (司会计) 和“乘田” (管 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 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 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 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 ,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
23、 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 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 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 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 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强调“君 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 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
24、名”,并提出 “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 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 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生平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 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 3 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 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 15 岁立 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 于师襄。 30 岁时,已博学多
25、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并在阙里收徒授业, 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 使“仁” 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 往的“大同”理想。孔子 35 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 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 “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 欲起用孔子, 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 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 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 岁时,任鲁国中都宰
26、(今汶上西地 方官)。由于为政有方, “一年,四方皆则之” 52 岁时由中都宰提 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 500 年(鲁定公十年) ,鲁、齐夹 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 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 54 岁 时,受季桓子委托, 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 提出“堕 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 对,未能成功。 55 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 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
27、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 484 年(鲁哀公十一年) ,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 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 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 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如因材施教、 学思并重、 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 神,及“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 、书,订礼、乐,修春 秋, 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
28、程度。69 岁时,独子孔鲤去世。 71 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 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 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 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 书的编撰。 72 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 次年(前 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 7 日,赍志而殁。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 论语 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全文孔子,三千弟子 ,七十二贤人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 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 整套
29、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 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 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政治生涯孔子和李白一样,有着不顺畅的政治经历,孔子终生热衷于 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 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 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 他干了不少事, 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此时他已 50 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 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 14 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
30、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孔子自 20 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 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 30 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 孔子 ,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 公 25 年,鲁国发生内乱, 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 孔子也离开鲁国, 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 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 27 年,齐国的大夫想 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 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 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
31、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 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 9 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 时孔子已 51 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 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 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 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 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 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 ,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 (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 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 13 年,齐国送 80 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 望,不久
32、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 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离开鲁国, 到外国去寻找出路, 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这一年, 孔子 55 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 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 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 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 10 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 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 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 5 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 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
33、从蒲 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 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 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鲁哀公 2 年(孔子 59 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 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 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 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 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 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 7 日,最后还是子贡 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 64 岁时 又回到卫国,
34、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 ,被迎回鲁国, 但仍是 被敬而不用。鲁哀公 16 年,孔子 73 岁,患病,不愈而卒。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 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 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 63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 个年头,历尽艰 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 然乐观
35、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 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 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 求,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 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 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
36、则吾不能,我 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 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 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 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 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 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 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 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37、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 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 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 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 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 ,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 建立过两次战功, 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 9 女,无子。又娶妾, 生一子,取名伯尼, 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 66 岁,颜征
38、在还不到 20 岁。曲阜“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 于公元前 478 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 祀”。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 之扩大。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 后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 200 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 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 240 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 463 间,分为中、东、西三 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 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
39、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 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 ;后为内宅,设前上房、 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 其家属游赏之所。孔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 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 ( 公元前 478 年) ,鲁哀公将其故宅改 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 下令大修, 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 以南北为中轴, 分左、中、右三路,纵长 630 米,横宽 140 米,有殿、堂、坛、 阁 460 多间,门坊 54 座,“御碑亭” 13 座。孔庙内的圣迹殿、十 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
40、,特别是这里保 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 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 也是孔庙的核心。 唐代时称文宣王殿, 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 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 间。宋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徽宗赵佶取孟子 :“孔子之 谓集大成”语义, 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清雍正二年 (公元 1724 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 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 个贴金大字。 殿高 24.8 米,长 45.69 米,宽 24.85 米,座落在 2.1 米高的殿基上,为
41、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 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 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 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 1 米,形 制古朴,为金代遗物。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 年( 公元前 479 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 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 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 13 次,以至 开成现在规
42、模, 总面积约 2 平方公里, 周围林墙 5.6 公里, 墙高 3 米多,厚 1 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 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英文名称: templeandcemeteryofconfuciusandthekongfamilymansioninqufU)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 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 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 478 年为纪念孔夫
43、子 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 100 座殿 堂的建筑群。 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 而且他的后裔中, 有超过 10 万人也葬在这里。 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 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 152 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 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 应归功于 2000 多年来中国历 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庙 , 孔府, 孔林,世界遗产教育事业的贡献文化巨人孔子, 自“而立”之年即以 诗、书、礼、 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 教。是他开了我国歷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 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 无类”的方针,不分贫 * 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 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 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 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復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 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工程软件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吕梁地区汾阳市2025届数学四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山东科技大学《工业过程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文化概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饶师范学院《工程基础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工商学院《Web应用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总复习质检(二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遵义师范学院《GNSS原理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采购合同履行保密保密措施重点基础知识点
- 2024年贵州路桥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全架构设计
- 仪表工职业规划书
- 养老护理员心理培训课件
- 阿尔茨海默病护理
- 2023年内科主治医师303专业知识精编汇总500道含答案735
- 全球养老轻资产创投趋势报告
- 血红蛋白电泳
- 宾馆、民宿安全管理制度(内含5个)
- 创伤急救培训课件
- 全国临床护理“三基”训练指南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