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与翻译_第1页
认知隐喻与翻译_第2页
认知隐喻与翻译_第3页
认知隐喻与翻译_第4页
认知隐喻与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Vol1251No14Aug12005认知隐喻与翻译冯立新(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510642)摘要:认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翻,进而得出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结论。关键词;翻译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05)04-0053-04一、引言隐喻研究由来已久,历史上对隐喻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

2、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并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1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从亚氏至今的2000多年来,隐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棵常青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本文在认知框架下探讨隐喻与翻译以求教于方家。二、认知隐喻认知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也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其标志是Lakoffand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的问世。树。然而亚氏所说“至今最伟大

3、的事是对隐喻的掌握。隐喻是不能向他人传递的,它是天才的标志,因为要创造好的隐喻意味着对相似点具有敏锐的眼力。”左右了人们对隐喻的片面认识,长期以来隐喻一直囿于传统观点的研究而停滞不前,隐喻的实质是替代或比较的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从而忽视2了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直到1980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可夫(Geoge.La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出版,收稿日期:2005-03-17作者简介:冯立新(1970-),男,湖北大冶人,华南农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翻译。54本的方式。惠州学院学报(

4、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5卷targetdomain)的结构映射。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认知语言学者认为: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没什么区别。DavidE.Rumelhart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理解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的基础过程没有任何平行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理解前者跟理解后者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比喻性语言根本不是一种特殊语言,隐喻不能看作是某种需要3解释的“语言破格”或“背离常规”。其实,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5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隐喻意义是喻体部分特征向本体部分转移的结果。Verbrugge(1980)认为翻

5、译中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是进行又一次喻化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译者在原语语言范畴的诸多特征中选择哪些(个)特征,以及用目的语范畴中哪些(个)特征与之对应映7射。,即ST(source源语篇章)text的语篇章,翻(sourcedomain>,是两个认知域之向的活动或关由此可见,翻译活动同样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翻LakoffandJohnson也不承认有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之分。他们认为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派生的,现。,:“隐pervasive),不但在语言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4喻性的”。按

6、照Lakoff等人的理解,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5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s)。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几乎所有的比喻都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把一个概念域(始发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到另一概念域(目标域)的隐喻。隐喻意义译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翻译活动的决定因素是9思维活动。四、隐喻的翻译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普通语言10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都源于隐喻概念。翻译是一种把ST中大量存在的隐喻转移至TT中去的过程。译者的翻译过程也就是文化移植过程,是用译语重构源语文化模式,将一种语言文化所

7、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文化中去的过程。语言是思维认知的载体。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认知性隐喻是人类构建其概念系统的共同基础。同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民族而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和表达这些思维认知方式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homogeneity)的一面,又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一面,于是隐喻的翻译实践归根结底就在于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选择了。1.直译或意译(1)直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始发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例如:AR2GU

8、MENTISWAR这一隐喻概念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对待争论的方式是由战争的概念知识投射到争论所构成的。三、隐喻与翻译从词源角度看,英语metaphor(隐喻)与translation(翻译)拥有同样的词源,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transfer(转移);translate一词则来自拉丁语,意思是transferred(被转移)。可6见隐喻与翻译的原理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上一节中我们知道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即源域sourcedomain)向另一概念域或认知域(即目标域由于不同语

9、言文化的隐喻具有共性和同质性,其隐喻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对等”是隐喻翻译的核心概念,译者的最大目标就是尽可能在语言形式上(句法结构和词汇)11与作者的相匹配以求得对等。当两种隐喻的认知第4期冯立新:认知隐喻与翻译55方式相同,语言形式统一时,采用直译将源语的喻体形象移植过来传递给译文读者,可以保持对等的形象与风格,做到“神形兼备”。例如:Janesuncleisanoldfox,uptoallkindsofevils.(简的叔叔是个老狐狸,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Werenowdrowningininformation.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现在我们2归化或异化(1)归

10、化翻译原文与原文读者之间是同一语言文化背景内的语内交际,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图式,这样原文读者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双方共有的文化心理图式去填充和理解这一语内交际过程中所省略的信息。同样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也是一种语内交际。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并,也就是译者只有充分利用译语中一切能奏效的习语来进行解释,才能有效地唤醒译语读者脑海中的相关认知心理图式,让他们自觉地填充那些被省略的部分,产生种种期待,驰8骋各种想象。因此,当源语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语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2)意译

11、Mounin(1963)认为对等意味着完美,而完美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明,二者交互作用,想。,使翻译成为一种7认知的、创造性的活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隐喻的异质性,有的隐喻形象是不可译的,其直译会令读者百思不得其旨。此时宜改用意译,舍弃原文形象以忠实原文意义。正如世界著名口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所说,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意义,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Everyf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据说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家的丑事)Shewas,tobesure,agirlwhoexc

12、itedtheemo2tions,butIwasnottheonetoletmyheartrulemy(她确实是一个令人动情的姑娘,不过我不是一个让感情支配理智的人)head.(3)直译与意译兼用言文化相差甚远时,译者可以依据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进行归化翻译,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期望,达到语用等效。例如:ItiseasierforacameltogothroughtheeyeofaneedlethanforarichmanenterthekingkomofGod.(财主进天国,难似上青天)Truebluewillneverstain.(真金不怕火烧)Thattheorydoesnt

13、holdwater.(那个理论站不有时为了既保全意义,又不舍弃形象,可以同时兼用直译和意译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达到“神形兼备,画龙点睛”的效果。如:Everybirdlikesitsown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PeopleconsiderthatwhathehadplayedonthatoccasionwasnomorethanaJudasskiss.(人们认为他在那个场合的表演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住脚)(2)异化翻译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进行的语际间12篇章意义的互相转换。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篇交际。由于不同语言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源语文

14、化中的某些认知方式在目的语中不存在,或目的语文化尚未意识到用某一事物的特性来描述另一事物,这时运用异化翻译可以向目的语传达源语文化,给目的语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异化翻译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例如:Summitmeeting(高峰会议)power-vaccum(权力真空)Sunriseindustry(朝阳产业)56emotionalconsumption(情感消费)Goldenage(黄金时代)timeframe(时间框架)Coldwar(冷战)toshowonescards(摊牌)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5卷3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

15、究,1997,(1).4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五、结语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想象,还是文化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和认知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素如此密不可分,13不用说了。(deception),从而隐因此译者必须熟悉

16、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社,2000.6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7谢之君.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J.上海科技翻译,2001,(3).8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2001,(3).9.中国翻译,1992(3).我们赖以生存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11耿艳梅,阮红梅.也谈隐喻翻译的合成理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0).12王斌.异化翻译的语篇衔接模式J.中国翻译,1999,(5).1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14NewmarkPA.TextbookofTranslationM.Hertford2shire: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1988.【责任编辑:罗曼菲】OnCognitiveMetaphorandTranslationFengLi2xin(CollegeofForeign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