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年秋季学期9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命题:史少琼 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本试题卷共8页 六大题17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涂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3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
3、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
4、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
5、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6、0;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3分)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
7、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
8、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
9、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
10、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将将兵救魏。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选自史记.列传.魏公子列传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A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道歉B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求:寻求C乃装为去 装:收拾行装D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归:归附5文中“”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3分)公子遂 公子使遍告诸侯 各将将兵救魏 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A使 遣 率
11、将 B. 使 率 遣 将 C将 使 遣 率 D将 率 使 遣6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3分)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的人中间,薛公子藏身于酒馆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恼恨自己,就告诫门客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始
12、闻吾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5分)(2)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乡杭州已近。恶:猛烈,很;禁持:摆布。亚:接近。8.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9.有人说
13、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的雨霖铃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的句子是:“ , , 。”(2)面对大风大雨,“同行皆狼狈”,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显示出常人少有的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神态,出人意料的吟出了“ , 。”(3)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柳永在望海潮中也曾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
14、“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天人交战的“盗火者”王龙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
15、。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
16、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
17、,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
18、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相关链接】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
19、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摘编自国学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
20、、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2)严复的
21、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
22、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2、D. 【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方法规律】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3、D. 【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
23、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方法规律】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4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谢:辞别。所以选A。5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语意思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上文“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可知,此处应为“将”;由“使遍告诸侯”大意可知,此处应用使动用法的“使”;由此排除ABD,所以选C。6C【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
24、析,作出判定。C项,不是“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是“为魏王使者通报传达”。所以选C。7【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当初我听说平原君很贤德,所以背弃魏王来救赵国,来让平原君称心如意。得分点点:“负(违背)”1分、“以(来,表目的)”1分、“称(“使称心如意”“让满意”)”1分,句意两分。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在诸侯中闻名的原因,只是由于有魏国存在啊。得分点:“所以(“的原因”,或“之所以”)”1分、“重(受尊重、器重)1分”、“于赵(翻译成正常
25、语序)”1分、“以(因为,由于)”1分,句意1分。8.【解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故用一“怯”字(1分);因为满河打头风浪把船儿猛烈摆布,而词人归家的画船也发愁渡过石塘西,故用一“愁”字(1分)。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1分)的愁苦之情(1分)。9.【解析】同意。(1分,若只有“同意”没有分析则不得分)突兀: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1分);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1分)。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1分);次句描写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
26、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1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1分)。10.【答案】(1)多情自古伤离别(1分),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分)(2)莫听穿林打叶声(1分),何妨吟啸且徐行。(1分)(3)羌管弄晴(1分),菱歌泛夜。(1分)11、(1)D E【解析】A1分,D2分,E3分,A目的表述不完整,文中还提到了“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B不给分,“彼此互相揶揄与攻击”与原文中的“孙中山”话中“不无揶揄之意”表述不符,且“不欢而散”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C不给分,强加因果。(2)【答案】维新运动时期,严复著书立说,抨击时弊,提倡变革,其思想成为直接
27、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由此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戊戌维新失败后至辛亥革命前,严复大量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有关论著,介绍并提倡“西学”中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但同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到去世之前,严复仍坚持“进化”的改良主张,政治思想远远落在“革命”的时代之后。(每点2分。)【解析】解答此题只需抓住文中的阶段性标志性词语即可。如“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3)【答案】社会政治方面,严复撰写多篇重磅名文,抨击时
28、弊,对中国的专制政体进行彻底清算,呼吁国人维新图强。思想文化方面,严复将西方典籍译介到中国,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格。国家前途命运方面,严复终生反对专制政体,坚持走“改良”途径,救亡图存。(每点2分)【解析】此题的解答难点在于要素概括“哪些方面”与分析要兼而有之。尤其是要素概括,一定要将现象加以整合,从而找出共同点。(4)【答案】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人”,留学归来却在近十年间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1894年之前,严复一直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后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严复痛恨君主专制,却一直坚持“改良”,反对孙中山对清政府的革命。严复反对专制政体,却又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甚至自甘把清王朝作为自
29、己的精神归宿。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同时,却吸食鸦片,染上鸦片烟瘾。(每点分,任答四点即可。)【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悖论与谜题”的个方面:正面的进步的表现和反面的落后守旧的表现。12.B【解析】(A项句式杂糅,研究发现的是后文的三种情况,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语是前文的中的三种情况,此“三种情况”既已经作为“研究发现”的宾语,则不可再作引起的主语,可去掉最后一句;C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本句主语为“茶汤”,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茶叶”,将“即使”调至“茶叶”的前面,使之成为让步状语;D项逻辑顺序错误,“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应该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30、13.C【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涉及语句连贯。只有选C项被,前后主语一致,整个语段才连贯。14. 【答案】:(1)结论:铁路开通后,客运量超过公路、民行、成为出行首选。(2分)(2)原因:铁路出行比公路速度快,比民航费用低。(2分)15.【答案】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 / 听边塞角声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 / 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化用唐诗宋词3分,语意连贯,富有意蕴2分。不必拘泥于原诗句的形式)16.【答案】略(要正确联系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季节特征作合理想象)。评分细则:字数不少于40字(1分);有自己合理的想象(1分);语言生动(1分);不违背原词的意境和情感(2分);17.
31、 【解析】这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首两句描绘诗人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多少禅修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辞辛苦,苦苦寻觅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人生之理亦是如此,这苦苦追寻的“春”可以是幸福、是真情、是理想在追寻它们时,不要只是一味地向心外去寻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探寻。其实
32、,“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常常发现不了。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颗体悟之心或一双审美之眼,而只有当我们历经了艰难坎坷之后,才会逐渐向那体悟之心或审美之眼接近。【参考立意】: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不能没有发现的眼睛;若没有追寻的过程,也许永远学不会珍惜;任何一种成功都并非偶然,除了努力还需要时间的积累。(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
33、,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该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3 填入下面两道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张月芹是一个包身工式的人物,_,后来在日本人办的一
34、家纱厂干活,累弯了腰,打折了腿,榨干了血汗,_。A四十多年前包工头将她从安徽农村骗到上海 日本人差点把她处理掉B四十多年前被包工头从安徽农村骗到上海 日本人差一点把她处理掉C四十多年前被包工头从安徽农村骗到上海 差一点被日本人处理掉D四十多年前包工头将她从安徽农村骗到上海 差一点被日本人处理掉14.分析下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结论和原因均不超过25字。(4分)宜万铁路开通前后恩施州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对比图(1)结论:_。(2)原因:_。15.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5分)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
35、来: , ,
36、160;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16.请根据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词句“梧桐更兼细雨”扩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5分)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
37、诗。不同的人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请根据你读这首诗的体会,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
38、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2、D. 【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方法规律】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3、D. 【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
39、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方法规律】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4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谢:辞别。所以选A。5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语意思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上文“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可知,此处应为“将”;由“使遍告诸侯”大意可知,此处应用使动用法的“使”;由此排除ABD,所以选C。6C【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
40、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不是“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是“为魏王使者通报传达”。所以选C。7【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当初我听说平原君很贤德,所以背弃魏王来救赵国,来让平原君称心如意。得分点点:“负(违背)”1分、“以(来,表目的)”1分、“称(“使称心如意”“让满意”)”1分,句意两分。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在诸侯中闻名的原因,只是由于有魏国存在啊。得分点:“所以(“的原
41、因”,或“之所以”)”1分、“重(受尊重、器重)1分”、“于赵(翻译成正常语序)”1分、“以(因为,由于)”1分,句意1分。8.【解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故用一“怯”字(1分);因为满河打头风浪把船儿猛烈摆布,而词人归家的画船也发愁渡过石塘西,故用一“愁”字(1分)。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1分)的愁苦之情(1分)。9.【解析】同意。(1分,若只有“同意”没有分析则不得分)突兀: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1分);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1分)。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
42、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1分);次句描写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1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1分)。10.【答案】(1)多情自古伤离别(1分),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分)(2)莫听穿林打叶声(1分),何妨吟啸且徐行。(1分)(3)羌管弄晴(1分),菱歌泛夜。(1分)11、(1)D E【解析】A1分,D2分,E3分,A目的表述不完整,文中还提到了“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B不给分,“彼此互相揶揄与攻击”与原文中的“孙中山”话中“不无揶揄之意”表述不符,且“不欢而散”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C不给分,强加因果。(2)【答案】维新运动时期,严复著书立说,抨击时弊,提倡变革,其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由此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戊戌维新失败后至辛亥革命前,严复大量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有关论著,介绍并提倡“西学”中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但同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到去世之前,严复仍坚持“进化”的改良主张,政治思想远远落在“革命”的时代之后。(每点2分。)【解析】解答此题只需抓住文中的阶段性标志性词语即可。如“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192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春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科粤版)上课课件 8.5 习题
-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无答案)
- 安徽省宿州市宿城第一初中2024-2025 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综合素质评价化学试卷(无答案)
- 医学教程 蛋白尿的鉴别诊断
- 2男装类经营趋势分享2
- 高一 人教版 化学 第四章 第三节《共价键》课件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免疫细胞存储》课件
- 2025年安全人的日历横版
- 2024年度酒吧驻唱艺人劳动合同3篇
- 护理产科健康教育
-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4成都市家庭装饰装修工程合同模板
- 小红书运营合同范例
- 2024年21起典型火灾案例及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消防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附答案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短视频拍摄与制作》课件-3短视频拍摄的三大技巧
-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