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仪器链接题)_第1页
化学实验(仪器链接题)_第2页
化学实验(仪器链接题)_第3页
化学实验(仪器链接题)_第4页
化学实验(仪器链接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学实验专题练习1、请利用下列装置及试剂组装一套装置。  其流程是,先制取纯净干燥的Cl2(不收集),后试验干燥的Cl2和潮湿的Cl2有无漂白性。(1)按气体从左向右流向将各装置依次连接起来(填字母序号):  a接_ _ 接 _接_接_   _ 接h 。(2)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3)E装置的作用是                     ,F装置的作用是                     &#

3、160;   。(4)C瓶中的现象是                 ,B瓶中的现象是               。以上事实说明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           

4、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常温下某非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未知气体的成分。该小组成员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持续通入发现浑浊又变澄清,由此该小组成员对气体的成分提出猜想。【提出猜想】猜想1:_,猜想2:_,猜想3:_。为了验证猜想,该小组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将气体从a端通入,则:(1) B中可以装下列_试剂(填编号)。ANaCl溶液 BKMnO4溶液   C盐酸 D澄清石灰水  ENaHCO3 溶液

5、60; F碘水(2) A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3) D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通过该实验,该小组同学观察到以下三个实验现象:A中品红溶液褪色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结论】(4) 由上述现象该小组同学确认该气体的成分为:_。(5) 请写出SO2与氯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某研究小组在查阅资料中发现,常温下氯气可以氧化氨气获得氮气。该小组由此设计出制取氮气的思路,设计装置图如下。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不可以选用_(填序号)。A生石灰  &

6、#160;      B碱石灰         C五氧化二磷         D烧碱(2)装置F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3)B装置的作用_;E装置的作用_。(4)写出制取N2的化学方程式_;反应生成0.5mol N2,转移的电子是_mol。4、请用下图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测定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1)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是_。(填各接口的编号)(2)实

7、验时甲仪器的作用与原理是_。(3)从乙处均匀通入O2,为使SO2有较高的转化率,实验时处滴入浓硫酸与处加热催化剂的先后顺序是_。(4)处观察到的现象是_。(5)在处用大火加热烧瓶时SO2的转化率会_。(填“填大”“不变”或“减小”)(6)用n mol 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O2一段时间后,称得处增重 m g,则本实验中SO2的转化率为_。5、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锌反应时,硫酸可以被还原为SO2,也可被还原为氢气。为了验证这一事实,某同学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压强为101 kPa,温度为0 )。(1)若在烧瓶中放入1.30 g锌粒,与c mol/L

8、H2SO4反应,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量气管的适宜规格是_。A200 mLB400 mLC500 mL(2)若1.30 g锌粒完全溶解,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1.28 g,则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若烧瓶中投入a g锌且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b g,量气瓶中收集到V mL气体,则有:a g÷65 g·mol1b g÷64 g·mol1V mL/22400 mL·mol1,依据的原理是_。(4)若在烧瓶中投入d g锌,加入一定量的c mol/L浓硫酸V L,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测得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m g,则整个实验过程产生的

9、气体中,n(H2)/n(SO2)_(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撤走盛有无水氯化钙的U形管,n(H2)/n(SO2)的数值将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5)反应结束后,为了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量气管在读数时应注意:_;_;_。6、工业生产硝酸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NOx(NO和NO2的混合物,假设不含N2O4),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 (1)工业上可用氨催化吸收法处理NOx ,反应原理如下: 4xNH3 +6 NOx (2x + 3)N2 + 6xH2O 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该处理过程的实验装置如下: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装置D中碱

10、石灰的作用是    。 (2)工业上也常用Na2CO3溶液吸收法处理NOx 。 已知: NO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NO + NO2 + Na2CO3 = 2NaNO2 + CO2        (I) 2NO2 + Na2CO3 = NaNO2 + NaNO3 + CO2      (II) 当NOx被Na2CO3溶液完全吸收时,x的值不可能是    (填字母)。 A1.3   

11、60;   B1.6      C1.8 将1mol NOx  通入Na2CO3溶液中,被完全吸收时,溶液中生成的NO3、NO2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随x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线段a表示    离子随x值变化的关系;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 Na2CO3溶液吸收,则需要Na2CO3溶液至少    g。 用足量的Na2CO3溶液完全吸收NOx,每产生22.4L(标准状况)CO2(全部逸出)时,吸收液质量就增加44g,则NOx中的x值为    。 (3)

12、氨催化吸收法和Na2CO3溶液吸收法处理NOx尾气共同的优点是    。7、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下图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FeCl3·6H2O晶体。(图中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3、     。 装置E中的现象是                                            &

14、#160; 。 停止反应,待B管冷却后,取其中的固体,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将滤液分成两份,分别检验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检验Fe3所用试剂为          ,检验Fe2所用试剂为         。 该小组学生利用上述滤液制取FeCl3·6H2O晶体,设计流程如下: 步骤一中通入足量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5、                       。 步骤二从FeCl3稀溶液中得到FeCl3·6H2O晶体的主要操作如下(均在HCl气氛中进行):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过滤、洗涤、干燥 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浓缩操作时,当_时,应停止加热。此过程应保持盐酸过量的原因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1】(1)ijgfedbc(2分)(2)MnO2+4HCl(浓) MnCl2+C

16、l2+2H2O(2分)        (3)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1分)   除去Cl2中HCl气体(1分)        (4)有色布条不褪色   有色布条褪色   次氯酸(HClO)(每空1分)【2】 提出猜想气体为CO2;气体为SO2;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实验探究 (1)BF(全对给分) (2)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SO2 (3)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得出结论 (4) 气体为

17、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5)Cl2SO22H2O=4H2ClSO42 【3】(1)C  (2分) (2)MnO24H+2Cl- =Mn2+Cl22H2O   (2分) (3)干燥NH3  ;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各2分) (4)2NH33Cl26HClN2(或8NH33Cl26NH4ClN2);3; (各2分)  【4】(1)ahibcfgde (2)使烧瓶与分液漏斗保持压强一致,有利于液体流下 (3)应先加热后滴加浓H2SO4 (4)有无色晶体出现

18、(5)减小 (6)×100%【5】 (1)C (2)Zn2H2SO4(浓)=ZnSO4SO22H2O    (3)得失电子守恒 (4)偏小     (5)待冷却至室温才开始读数   读数前使量气管左右液面相平     眼睛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 【6】(1)2NH4Cl +Ca(OH)2    CaCl2 + 2NH3 + 2H2O(2分) 除去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1分) (2)  A(1分)   NO2 (1分)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