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1页
九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2页
九级上册古文知识点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一、陈涉世家一一史 记(司马迁)(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翻译: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 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2、宜多应者。翻译:现在如果 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翻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况且大丈夫 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翻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

3、诛暴秦。翻译: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二)关键冋题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答: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 陈涉为起义所做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什么?答: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 识。5、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什么?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什么?答: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三)分析: 分析第

4、一段1 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答: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 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答: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答: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 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 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答: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

5、重点。作者选择了“陈 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 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答: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 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展 现其远大理想。(四)分析课文第二段1. 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 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 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 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

6、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2. 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答: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发阁方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徭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 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3. 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答:(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 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 )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 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 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4、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怎样的舆论准备?有何

7、作用?答: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 用是“威众”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答: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 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五)分析课文第三段1 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写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写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 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 的经过2、第3段开

8、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r 1冃,答:开头交代了 “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 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笞广” 广” “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 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 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 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贝U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3、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

9、比至陈”的场面描 写有何特点?答: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陈胜的“鸿鹄之志”变成了现实。翻译: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 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始终 守住它,不敢随便拿它来交换翻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2、.、八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 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翻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

10、能交换)呢?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翻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翻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并杀两尉”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尉果笞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并杀”连翻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 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 况就是样(二)关键冋题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答: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答:骄横

11、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至此,答: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JJU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4、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答:“攻”“收”“下”“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5、陈胜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答: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 见对他的功绩是

12、肯定的。6、综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答: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 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句子翻译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 吗?为什么?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 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

13、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 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 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答: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一一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 大进攻国家。8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答: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 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9、为什么说唐雎没

14、有辜负使命?答: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 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 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 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0、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答: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 对安陵君的轻视;B “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 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

15、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答: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 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 秦王的骗局。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秦王不悦”引起故事 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 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答:“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

16、动战争, 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 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三、隆中对-陈寿(一)翻译句子1、时人莫之许也。翻译: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 他。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翻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翻译: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 办法?5、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但是曹操终于 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

17、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7、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翻译: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二)关键冋题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答: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 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三)分析1、根据文章信息,将所缺部分补充完整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 详陈对策

18、。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答:成就霸业,统一中国。3、( 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2)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1)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然 后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答:“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 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答: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9、 刘表、刘璋:取而代之;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6、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成霸业,兴汉室。(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 括)四、出师表 诸葛亮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重点实词3、翻译重点句(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2)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 坏

20、,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5)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以驱驰。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 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 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

21、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 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6)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7)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 我。(8)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9)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0) 不宜妄自菲薄,弓I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翻译:

22、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啊!4、理解性背诵(1)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2)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3)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 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4)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 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一致。(5)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

23、驰。(6)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9)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0) 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白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1) 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 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12)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 陈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5) 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 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 空题)(16) 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7)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 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 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