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_第1页
学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_第2页
学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_第3页
学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_第4页
学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A.瓷碗破碎 B.石蜡熔化 C.纸张燃烧 D.湿衣晾干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是10-9m B.固体不易拉伸,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C.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D.借助光束,可看到空气中灰尘“乱舞”,这是分子运动的证据之一3.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个现象说明了()A.纱线内分子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只有引力B.纱线内分子间只存在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C.纱线内分子间的引力比斥力小,铜丝分子间引力比斥力大D.纱线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比铜丝间相互作用力小4.关于比热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D.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5.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往右盘增加砝码 B.从右盘减少砝码C.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D.向右调节平衡螺母6.工人师傅四次测量同一工件的质量,四次测量结果分别为43.2g、43.3g、43.1g、43.3g。则其质量为()A.43.2gB.43.22gC.43.225gD.43.3g7.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A.将游码向左移动B

3、.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将游码向右移动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第8题图8.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圆柱体铁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他用了50 g、20 g、5 g砝码各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则该圆柱体铁块的质量为( )A.73.0 gB.77.0 gC.77.5 gD.72.5 g9.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D.密度相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相同10.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像

4、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乙=4:1 B甲:乙=l:4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11.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物质密度(kgm-3)物质密度(kgm-3)纯水1.0×103冰0.9×103煤油0.8×103干松木0.5×103酒精0.8×103铜8.9×103水银13.6×103铅11.3×103A.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B.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

5、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12.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B.“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D.“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物质比热容c/103J/(kg)Al0.88Cu0.39Fe0.4613.电视机、家用音箱功放中的大功率二极管、三极管在工作中放出较多的热量,为了将热量尽快散出,常将二极管、三极管接在金属散热器上,现有Cu、Fe、Al三种材料供选择(部分数据见右表),你认为散热器选哪种材料最好

6、()A.FeB.CuC.AlD.三种材料均可14题图14.人们用来取暖的一种热水袋如图所示。它的表面有很多长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这些突起部分相互平行且突起的高度较大,做成这种外形的主要目的是()A.使热水袋美观大方,起到装饰作用B.使热水袋能同时具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功能C.这种突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以防止在某种重压下所灌热水将热水袋胀破D.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直接接触面积,以降低热水袋的放热速度,实现缓慢放热1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

7、渐变干16.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晶体,其熔点大约是50 B.第1至第3分钟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第3至第7分钟没有吸热C.第8至第9分钟物质处于液态,且正在吸热升温D.在第4分钟时,可观察到既有固态成分,又有液态成分,但固态的要多些17.从互联网上查得的信息知道,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这种夹克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人们穿上这种夹克,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开始熔化,人体感到凉爽;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开始凝固,人体倍感温暖这种夹克能自动调节温度的原理是()A.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

8、,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B.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C.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D.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18.萘的熔点为80,80的萘处于(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混合态 D、三种状态都有可能11小明根据下表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大B、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C、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

9、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20.一杯充分混合的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量的冰()A.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B.冰水温度都升高C.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D.冰水温度都不变17. (2012·南昌)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如图所示,一天,企鹅妈妈和小企鹅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它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 小企鹅:妈妈,这么冷,我都没温度了B. 企鹅妈妈:不对,这么冷是因为没有热C. 小企鹅:冰天雪地的,可能连水蒸气都没有吧D. 企鹅妈妈:呵呵,水蒸气倒肯定有,因为冰是可以升华的呀18. (2013·广州)小芳吃雪糕时

10、,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15质量相等的两块金属同时从沸水中取出来放在冰上,能使冰熔化得较多的那块金属具有( )A、较大的体积 B、较大的密度C、较大的比热容 D、较小的比热容二、填空题。22题图21.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表明_ _。株洲沿江风

11、光带有一段人造沙滩,在炎热的夏天赤脚踩在沙滩上感觉烫脚,而站在湘江边的浅水滩处却感到凉爽,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22.如图所示,是小强同学用相同的加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时,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图像。由图可知_是晶体,熔点是_,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选填“吸热”或“放热”)。22、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4倍,当甲的温度从20升高到70,乙的温度从40升高到60时,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51,则甲的比热与乙的比热之比是_。23.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现象,_很多热

12、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24.物理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测量一下水的温度,以下是有关的几个实验步骤,请你合理排列顺序_ A、选取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水中 C、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D、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示数 E、从水中取出温度计24. 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请你观察此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冰从4上升到0时体积将_。(2)水从0上升到4时密度将_。(3)冬天,当河面结冰时,与冰接触的河水温度是_,较深河底处的水温(填写“高于”、“低于”或“等于”)与

13、冰接触处的水温。四、实验题。25.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_(填序号)。A.水蒸气B.小水珠(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分钟。25题图26题图26.小明同学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他猜想: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14、。(1)能够支持他的猜想的事实是_。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2)为了验证猜想,小光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_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的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_。(3)在同样条件下加热相同时间后,水的温度达到25,油的温度达到30,由此可得油的比热容为_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28. (2012·荆门)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_。A

15、.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 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C.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D. 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2)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3)而另一种液体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高得多。请你就此现象进行分析,本实验的初步结论为:不同的物质的吸热能力_(选填“相同”或“不同”)。(4)本实验除了能够说明上述问题之外,还能够说明许多问题,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问题:_ _ _。27. 小明用天平和量筒做“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实验中的操作步骤有:a. 把盐水倒进量筒,用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图甲);b. 用天平测出容器的质量(已

16、记入下表);c. 把盐水倒进容器,用天平测出容器和盐水的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d.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甲 乙(1)请根据以上操作填好下表的空格:盐水体积(cm3)容器质量(g)容器和盐水的总质量(g)盐水质量(g)盐水的密度(kg/m3)10.554(2)由实验测出的盐水密度与实际盐水的密度会有误差。如本次实验按上述的a、b、c、d顺序操作,则测出的盐水密度会_实际盐水的密度(选填“小于”、“等于”、“大于”);要减少实验误差,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应是_。四、计算题.28题图28.把一质量为56g的石块,放在盛有4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如图所示的位置,

17、(g取10N/kg)求:(1)石块的体积;(2)石块的密度。30. 元月2日,小明和妈妈到煤气公司充煤气,发现煤气的价格是88元/瓶,他妈妈说:“石油价格都下降了,怎么煤气价格还涨了呢?”营业员说:“其实煤气价格也降了,现在是冬季,夏季价格是85元/瓶呢!”小明想营业员说的话有道理吗?于是他查找了一些资料,得知冬季的煤气密度为0.88×103kg/m3,夏季的煤气密度为0.8×103kg/m3,煤气瓶的容积为0.015m3。小明通过计算发现哪个季节的煤气价格高?请写出计算过程。26、有一堆从河中捞出的温砂子,测得其比热容为1.2×103焦/(千克)。已知干砂子的比

18、热容为0.9×103焦/(千克),则按质量说,这堆砂子含水的百分比是多少?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参考答案1. C 解析:瓷碗破碎时物质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体转为液体,湿衣晾干是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这两者是物质状态的转化,也没有新物质生成;A、B、D描述的是物理变化。纸张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D项描述属于化学变化。2.B 解析: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选项A错误。固体不易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选项B正确。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还可以再分,选项C错误。在空气中飞动的灰尘不是分子而是众多分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因此不能看成是分子

19、的运动,选项D错误。故选B。3.D 解析:物体不易拉断,表明分子间有引力。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则说明纱线内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间的引力小。故选D。4.D 解析: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及温度变化量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放热本领,在物质的状态不变时,同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等无关。故选D。5.A 解析: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了砝码,故A选项正确。6.A 解析:工件质量m43.225

20、g43.2g。故选A。7.D 解析: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标尺左侧,说明右侧较轻,故平衡螺母应向右移动。故选D。8.A 解析:根据天平读数的要求,应该是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物体的质量,在正确放置时,两边的等量关系为m左m右m游,而现在物体被放在了右盘,所以它的质量应该是m右m左m游50 g20 g5 g2.0 g73.0 g。故选A。9.C 解析:选项A,把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质量减半,体积也相应减半,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即砖的密度不会变化。此选项错误。选项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表示相同体积的铁的质量大于水。此选项错误。选项C,1kg的铁和水,密度不同,质量相同。此选项正确。

21、选项D,密度相同的两个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不同。此选项错误。故选C。10.A 解析:从题图看出:当时,由公式得。11.C 解析:选项A,从表中可以看出,冰、干松木、铜、铅的密度均小于水银的密度,故“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说法错误。选项B,从表中可以看出,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等,故“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说法错误。选项C,从表中可以看出,水这种物质在液态和固态下,密度不相等,故“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说法正确。选项D,由密度公式变形V可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密度大的,体积小,密度小的,体积大,从表中可知铅的密度大于铜的密度,所以铅块的体积比铜块小。本选项错误。故选C。

22、12.D 解析:选项A,铁棒在磨成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铁去掉了,因而铁棒中所含铁比原来减少了,所以其质量减小,本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B,根据生活经验可判断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本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C,镂后金石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它的密度不变,本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D,水流的过程中,水的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其密度不会改变,故本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C 解析:由题中提供的数据可知,三种待选材料中,铝的比热容最大,铜的比热容最小。降温要选比热容大的,这样升高相同的温度,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故选C。14.D 解析:热水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人体的内

23、能,使人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热水袋表面有许多长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是为了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接触面积,降低放热速度,使水缓慢降温。故选D。15.D 解析:选项A,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凝固放热,不符合题意。选项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的小水珠,液化放热,不符合题意。选项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不符合题意。选项D,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固态的冰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是升华,吸热,符合题意。故选D。16.B 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第3 min至第7 min),这段时间内晶体由固态逐渐熔化为液

24、态,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固态越来越少,液态越来越多,由此判断此物质是晶体,且此晶体的熔点为50 ,到第7 min时全部熔化为液体,以后是液体的吸热升温过程,故说法错误的是B选项。17.D 解析:气温升高,固态的微胶囊物质会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会从人体吸热,人因此会感到凉爽;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会凝固,凝固时需要向人体放热,人会感到暖和。故选D。18.B 解析:常温下汽油极易汽化,在加油站周围的空气中充满了汽油蒸气,如果有明火,极易引起爆炸,故加油站有“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等标语。故选B。19.C 解析:樟脑片是固态的,变小实际上是部分樟脑片变为了气态,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

25、华。故选C。20.D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房间的温度是10,由于房间的温度高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所以会发生热传递,即:冰水混合物会从房间里吸收热量,然后熔化,但在熔化的过程中,混合物的温度保持不变。故选D。21.分子间有间隙 水的比热容大 解析:由于组成水与酒精的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空隙中,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水和沙子相比,水的比热容要大许多,当两者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沙子升高的温度要比水高许多,所以出现了沙子烫脚,而水却凉爽的感觉。22.甲 80 吸热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物质甲的熔化图像中,当其达到一定温度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熔点为80,所以甲物质是晶体;而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在升高,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所以乙是非晶体。23.液化 放出 解析:蒸馒头时,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