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_第1页
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_第2页
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_第3页
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_第4页
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一单元?减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让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教材分十几减9 ,十几减8、7 ,十几减6、5、4、3、2 ,单元复习四局部。1 教学十几减9 ,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学生经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 ,不但掌握了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积累了通过实物操作探索算法的经验 ,这就为主动学习退位减法创造了条件。教材把十几减9的教学设计成四个层次。(1) 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操作进行计算 ,教学的重点不是算出得数 ,而是计算

2、的过程与方法。例题教学 ,学生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列出减法算式后 ,由于首次接触退位减法 ,很自然地会进行从13个桃里减去9个的操作 ,而且减去9个桃的过程与方法不尽相同。因此 ,学生的多样算法是客观存在的。教材营造主动学习的气氛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考进行操作并交流方法。教学时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操作的步骤。如 ,先在盒子里减去9个 ,再把剩下的1个与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又如 ,从12根小棒里先减去2根 ,再减去7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理解同伴的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 ,“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出减法的意义 ,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 ,又能促

3、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但是学生借助操作实物进行计算 ,一般不会用加法算减法。因此 ,教材通过大卡通提出这种算法 ,并联系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2) “想想做做第2、3题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一共有8道题 ,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其中的3道题 ,另外5道题安排在“想想做做第2、3题里教学。在计算后5道题时引导学生“算减想加 ,先是看图思考: 9块和(6)块合起来是15块 ,15块去掉9块剩下6块。然后是看算式思考: 9 ,。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算减想加 ,又不能勉强全体学生都用这种算法。如果局部学生喜欢其他方法也是允许的。(3) “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口算练习初步掌握十几

4、减9 ,教材把10、19与8道退位减法题集中在一起 ,不仅联系了旧知 ,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特点和算法。这道题可以反复使用 ,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 ,而要关注计算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抽出少数几题 ,要求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4) “想想做做第5题整理十几减9 ,按被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算式 ,学生从中会有新的发现。如相邻算式的变化 ,各道题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联系等。这些发现渗透了函数思想 ,扩展了计算思路与方法 ,有助学生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得数。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第1题利用情境图重温减法的意义和十几减9的算法 ,第25题进行口算练习。

5、教材防止让学生进行枯燥的练习 ,尽力提高各道题的练习价值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第2题按被减数是单数且从小到大的顺序和被减数是双数且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列8道减法算式 ,学生在练习中会有新的感受。第3题以顺利跳过每个树桩的情境鼓励学生认真计算 ,培养良好的计算心理。第4题检测和反应计算情况 ,让师生了解这局部知识的教学效果。第5题在加减两步计算中综合练习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 ,提高计算能力。2 教学十几减8、7 ,加强算法的抽象思考。十几减8、7是在十几减9的根底上教学的。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 ,十几减8、7那么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

6、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有7道题 ,十几减7的退位减有6道题 ,这些题分别安排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1) 遵循规律 ,组织抽象思考。学生学会抽象思考的一般过程是: 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根据数的运算再思考应用到其他计算上。第5页例题教学15 ,先让学生操作实物 ,把十几减9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十几减8 ,为开展抽象思维构筑平台。教材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喇叭 ,既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 ,也便于开展操作活动 ,实现算法多样化。把操作小棒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题的教学重点。“破十减和“平十减都要分两步计算 ,因为相应的操作是分两步进行的。如从15根小棒中拿掉8根 ,可

7、以先拿掉5根 ,再拿掉3根。因此 ,15可以先算15 ,再算1。教材引导学生看着小棒图反思操作活动 ,经历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 ,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开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反复说说15的计算方法 ,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试一试里的两道题 ,教材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 ,也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 ,而是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 ,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教材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 ,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想想做做第1题虽然在图上圈一圈就能看出得数 ,但仍然要求学生算一算 ,再次经历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 ,更好地体验算法。(2) 进一

8、步引导“算减想加。在十几减9的时候 ,曾经教学了利用9加几计算十几减9。由于初步教学这种算法 ,许多学生还不习惯使用。在十几减8、7时再次教学“算减想加 ,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会并喜欢这种方法。“想想做做第25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直观引导下的思考 ,图中显示了8和几合成14 ,那么14减8就等于几;接着把8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8 ,7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7编成题组 ,让学生先算加法的和 ,再算减法的差 ,体会利用加法能得到减法的结果 ,并感受这种算法的简捷;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层次里不仅学会了“算减想加 ,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 ,

9、因此 ,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8题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第1题让学生体会只要说出进位加法里的一个加数是几 ,就算出了相应的退位减法的得数是几。第8题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关系 ,发现一道进位加法的题能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题的差。通过这样的安排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算减想加的方法。3 教学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 ,更尊重学生的算法选择。经过十几减9、8、7的教学 ,学生根本形成并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方法。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说出十几减几的差 ,只要算得对、算得快 ,使用哪种算法都可以。因此 ,教学十几减6、5、4、3、2时 ,教材给

10、学生提供了比拟大的独立计算的空间。第9页例题仅出现11和11两道算式 ,不规定必须使用某种算法 ,让他们自主选择算法。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题 ,都把两道有联系的减法算式编在一起 ,用同一道进位加就能得出两道退位减的结果。这样的安排能引导大多数学生自觉地“算减想加。4 通过复习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复习第24题引导学生整理本单元教学的退位减法 ,有层次地安排了五项活动。(1) 列出减法表。第2题的减法表的左边第一竖排依次写出了十几减9退位减的所有算式 ,其他竖排里写出了局部减法算式。教材先引导学生竖着看表格 ,发现各个竖排里从上到下依次排列11减几、12

11、减几的算式。了解表格的结构以后 ,再让学生在空格里填写其他减法算式。通过整理减法表 ,回忆了本单元教学的全部计算题。(2) 继续研究减法表 ,发现更多的规律。教材引导学生横着看减法表 ,发现从上往下每个横排依次是11减几、12减几18减几的算式;在同一横行里 ,减号后面的数从左往右依次大1 ,算式的得数依次小1。教材还要求学生斜着看减法表 ,发现同一斜行里的减法算式得数相同 ,如12和11的得数都是3;斜着看还能发现得数是2的算式只有一道 ,得数是3的算式有两道得数是9的算式有八道。随着规律陆续发现 ,学生将进一步熟悉学过的退位减法 ,并有结构地保存在记忆中。(3) 寻找有联系的算式。第3题以

12、13和13为例 ,引导学生先寻找它们的联系 ,看出在计算时用的是同一道进位加法。然后编出像这样有联系的几组算式 ,进一步加强“算减想加的计算思路。(4) 在减法表上进行口算练习。第3题还让学生从减法表中任意选算式、说得数 ,为学生提供了简便易行且高效率的练习活动。这道题可以在班级、小组或者同桌间进行练习 ,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 ,增加练习的容量。这一练习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直接说出得数 ,不必详细地说出思考过程。对少数尚有困难的学生 ,一方面要加强算法指导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也可以利用其他算式进行推算;另一方面应要求他们努力记住这些题的得数。(5) 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第4题写

13、出与12或16得数相同的其他减法算式 ,这是在熟练口算退位减法和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根底上进行的。这道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 ,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虽然思维难度大了 ,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熟练掌握口算退位减法是很有好处的。5 结合计算教学 ,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 ,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于是看 ,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 ,“教师一说是比拟晚的事了。如今体会

14、 ,“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 ,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 ,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 ,从总数里去掉一些 ,求剩下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本单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是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如第9页例题 ,11个蘑菇减去一种蘑菇的个数就得到另一种蘑菇的个数。又如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 ,排球(或足球)的总个数减去虚线一边的个数 ,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个数。这样的数量关系还有第10页第5题、第12页第5题、第15页第10题等。教学这些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关系 ,比拟相同和不同 ,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