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_第1页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_第2页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_第3页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_第4页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魏碑笔画解读中书网闻钟阁主魏体书法浅谈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

2、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

3、。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一)点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

4、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

5、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因此,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请看详细的解析: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

6、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请看详细的解析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在孙伯翔谈艺录中说:写方笔魏碑,除小楷和核桃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中楷或大楷最好用,书

7、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 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主毫,副毫各司其事。 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勿耸肩。起、行、止笔力中实,勿求其妍。方笔主按,按中有提,掌握好提按的辩证关系始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先生的谈艺录中,对魏碑基本笔画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上侧点:  1、落笔方侧;   2、捻管内旋;  3、向下;     

8、0;4、驻笔;    5、回锋向上。 上左侧点: 1、著力落笔; 2、捻管内旋; 3、左下出锋,力送笔尽 左下侧点:1、著力落笔; 2、提笔向右下;3、驻笔; 4、回锋向上,力送笔尽。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孙先生对方笔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右侧点(见右下图):也可以叫上侧点,也可用于三点水。第(1)处落笔方切,第(2)处才捻管内旋,第(3)处向下著力,第(4)处回锋向上完成全点。 这种内旋外拓之笔,其效果一定是有方峻之感,二是有雄厚之实。左侧点(见左图):第(1)处著力下笔,第(2)提笔含力向右下有内旋之势,第(3)

9、处驻笔,第(4)处回锋向上,力送笔尽。正竖点(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竖一般是竖笔横擎,所以见其雄劲,线收缩在一起即成竖点。第(1)处点起笔应是横擎起笔,第(2)处紧接着就是内旋,第(3)处著力向下有左旋之意,第(4)处驻笔,第(5)处收笔向上而意在逆回。仰式点(见下图):。仰式点与左侧点有同笔相通之处,只是趋向用处不同。第(1)处露锋落笔有外拓之象,第(2)处内旋有横仰之姿,第(3)处略驻上行,第(4)稳健出锋。如始平公的“答”、“来”、“光”等字皆用此点。二、横 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康有为主张要四指争力,万毫齐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厚,颇有道理。丁文隽在书法精

10、论中说:“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群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变迁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故曰:方用顿笔。又曰:方笔外拓。外拓者,墨精聚于点画之边界,如筒之有壁,其势外现,外现则雄峻而多血。” 魏碑的横和竖行笔重慢,起笔多露,笔过处要凝重,方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

11、),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以“晋”字的横画为例: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

12、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孙伯翔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横画是这样描述的:魏碑的横起笔多露,行笔中实。 俯式横(见下图): 第(1)

13、处落笔以横笔竖下,以备沉雄之力,露锋竖切有侧势,第(2)处随即捻管处旋,笔毫由侧转中,不可死侧平拖,第(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铺而有绞意,第(4)处略驻、勿高耸肩,笔势下垂,如钢条挽,第(5)处力送右下,提顿相间,第(6)处驻笔,第(7)处加工锋力收。始平公之“一”、:“下”、“丘”、“上”等字皆出此笔。仰式横(见下图):横分俯仰,竖分向背,仰式横与俯式横同出一理,其象迥异,始平公的“于”、“功”、“石”、“陈”字皆此笔。  隶法横(见下图):在龙门方笔笔画中,有名的造像如郑长猷、孙秋生多有隶法,而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等隶法几乎不多见,但有的字仍然有隶意。如始

14、平公的:“十”、“万”就用了隶法。这类横画不用蚕头,仍是露锋,(见图第1处的起笔)。第(2)处提笔捻管外旋,笔管由侧转中,第(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第(4)处稍驻有顿,欲向前挑出,第(5)处挑角不要过大,笔势向上,笔尽力收,可以露锋起笔,露锋收笔。(三)、竖:(见下图)        邓散木先生笔画图例:再看张猛龙的竖:实际书写范例: 孙伯翔先生对竖画是这样叙述的: 斜锐竖(见下图):始平公与二十品的笔画都属于方峻,它与其它书体都有有无垂不缩的笔法,但它和唐楷的垂露笔法又有所不同。&#

15、160; 出于石刻效果的原因,线条多力而中实,收笔成为斜锐的锋利,起笔露锋横擎有力,见图第(1)处。第(2)处转笔内旋,第(3)处过笔提顿相间,铺毫涩行成弩式,第(4)处驻笔,第(5)处顿笔转右下成斜锐之势,第(6)处衄笔收锋。“下“、“形”、“有”等皆此法。悬针竖(见下图):始平公的悬针竖与唐楷不太一样。唐楷悬殊针竖秀润妍巧,而始平公的悬针竖如钢钎之重,有力锥顽石之感,起笔可藏可露。第(1)处逆藏入笔,第(2)处转笔向上,第(3)处右下顿笔,第(4)处笔锋内旋,第(5)处易过涩笔下行,第(6)处出锋而意回。“率”、“攀”、“平”、“神”均属此竖法。 钩: 钩法有很多,它不

16、能单独笔画,依附于横、竖 的左右。左挑的叫“左趯”,右挑叫:“搭钩”。依附于横向下挑的叫”宝盖钩“,向上挑的叫“龙尾钩”。钩依附于竖弧线右挑出的叫“直戈”,横而上挑出的叫“横戈钩”。始平公的方笔钩,要用翻折笔写出,所以叫“方折钩”。 竖左挑钩(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竖钩要写出方雄的气势来。这气势似武士之躯,健将之足。起笔横擎入画后涩笔用力下行,到第(1)处其竖线有左倾之向,如健将欲起脚先向后撤足,其力很大,第(2)处顿笔蓄力,第(3)处翻笔,指腕齐力挑出。始平公的“则”、“于”、“州”、“和”皆是,也有的左趯钩其理一样,其势前倾。 竖钩的实际书写: 竖搭钩(见下图)

17、:搭钩不是独立的笔画,或有右主点,或有百长磔(长捺),起至第(1)处驻笔,第(2)笔处抽笔逆左,第(3)处切右下成雄峻之势,第(4)处力撮向右上方向涩行挑出。始平公的“以”、“比”、“震”皆是。 宝盖钩(见下图):写宝盖的横,勒笔力求于慢,要有起伏涩行之气,至第(1)处驻笔,第(2)处翻笔右下有逆转之势,如鹰折翅转飞,有力量又要果断准确,不拖泥带水,第(3)处指腕齐力逆挫拖出。始平公的“屈”、“崇”、“灵”、“云”勒画俯仰各异,翻折挑法相同。竖折钩(见下图):这种钩法也是翻折的钩法。第(1)处笔势左偃,有雄强之气,至第(2)处略驻笔,有节奏感,屏气著力,笔势右行,由纵变横。横线行笔宜慢不宜快,

18、使墨迹有方雄厚度,第(3)处加力,笔至第(4)处驻笔,第(5)处翻毫衄上,衄锋的翻钩力量在于腕指,动转略快要果断。始平公的“光”、“元”字皆出此笔。直戈钩(见下图):写直戈钩与写垂露竖取线相同,其势向下倾斜,行笔方厚有力,笔至长短恰当处驻笔,第(2)处翻管拓偃,腕指齐力,转毫向上呈衄势。始平分的“咸”、“义”、“代”字皆出此法。 横折竖弯钩(见下图):这类钩法往往是上(横面)下(竖面)转翻的,第(1)处横面向内转达至此处驻笔,第(2)处转笔用力翻折,第(3)处向内转下行,第(4)处转笔又横向内环,第(5)处驻笔,第(6)处翻管方折呈衄势。始平公的“飞”、“九”字皆出此法。横折竖(见下图):这种

19、笔画是常见的,对魏碑而言,方笔的叫方折,圆笔的叫圆绞。按笔势来讲,横换为竖,横画和竖画的行笔一定要主慢,求凝重,求方厚。横至第(1)处驻笔并做上仰欲翻折的准备,第(2)处翻笔方折,果断勿疑,既不可过高耸肩,也不要过低垂肩。处拓方折始见气势,第(3)处内旋,横勒涩行向下。始平公的“真”、“国”、“恩”、“四”、“同”、“日”等字皆是横折竖的折方笔。 撇(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撇,无论是长撇、短撇、横短撇皆以横侧入笔,起锋铺毫,著力慢行,见第(1)处。然后势转向左下,笔势稍快,涩行勿轻滑。至第(2)处衄笔潜回,有上仰之势。始平公的各种撇法或下有竖,或右有捺,的凝重沉雄之感。李松先生说:“

20、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 捺(见下图):捺 分为“平捺”和“波捺”。前人称平捺 为“平磔”,波捺为“波磔”。始平公的“遗”、“道”、“运”、“逢”、“达”等字的捺都属于平捺 ,“像”、“大”、“太”、“父”、“夫”等字的捺都属于波捺 ,在笔法的表现中大致相同,而且捺 笔在组字中往往都是主笔,更应注重它的方雄主笔作用。  捺 的第(1)处竖切露锋起笔(有的也用藏逆锋起笔),呈伏式,第(2)处提笔内旋呈起式而转伏,第(3)处著力过笔涩向右下,

21、至第(4)处驻笔蓄力铺毫欲捺出,第(5)处微起伏势向右出锋,至第(5)处笔尽势收,其势下垂逆回有力。孙伯翔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始平公方笔堪称是龙门书林之首,由于它每一个笔画都有注重力度,注重厚实,所以它的特点是方雄的,常给人以气冲力沛,钢筋铁骨的感受。我们在临摹时,要注意到它还有不少圆笔的成份,不是笔笔皆方,比如“则”字的立刀以点代竖,“公”字的左点,“濯”字的三点水等等,几乎每个字的笔画都有有不同成度的圆笔成分,这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在方笔中,棱角的切露大小也不上样。 始平公的方笔使转,特别是由横变竖,有的“刚折”,有的“柔转”,如下图中的“乌”和“为”字。“刚折”要果断,如鹰隼折翅转

22、飞,“柔转”应稳健,似长舸转向行驶。刚折与柔转皆笔实力送。二、结体:   结体也叫结字,指字形的结构,即分布白的疏密、宽紧、开合、聚散的变化。这是决定书法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龙门造像的结字,笔画间隔基本均衡,但重心聚中,稍微偏上,有庄重稳健之势,而无松散下坠之感。前人曾把字比喻为人,那么,不同字形的结体,则表现、反映人的不同气质和特征。人体若蹲、若卧、若行、若走,这种意象的遐想和比喻是非常有道理的。根据这种意象联想来品评始平公的特征,确有大丈夫之气,武士之姿,使人精神振奋,永无靡弱之病。     始平公的结体在魏碑结体中

23、属于平正类型,魏碑字的平正是“重法度而出于自在”是平中求奇,稳中寓险的。由于始平公的点画峻厚,多力丰筋,笔与笔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使平正的结体丰实缜密,既空灵,亦凝重。其结体犹如一个健将,有宽博的身驱,壮美的骨骼,丰实的血肉,它身材高大,气血方刚,其力无穷。      细品始平公全文,在方正雄峻的结体中,字态各异,结体变化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由方趋扁 始平公造像记碑额的第一个“始”字,就是一个由方趋扁的范例(见下图)。这个字本应是方形的组合结构,可由于书家的巧妙安排,使后人很难掌握。“女”字旁体长笔重而倾斜,有挤

24、压“台”部之势,“台”部压扁而紧凑,“口”部反常大于“厶”,使全字趋于扁形而呈右上飞之势。由于笔画丰实厚峻,结体纵扁却有飘逸凝重之感。“一”字亦是难以摹仿的佳作。一是难在气,二是难在形。有气无形则无质感,有形无气则无神采。在一笔之中,左低右高而收势下垂,不失重心,线条笔力中实,两端有丰厚棱角,险中求稳有流动之象,气贯神足。“公”字上左点,以圆笔见浑穆,上右点以方笔见方雄,形成和谐的呼应关系,下部的“厶”以刚劲的拱形地载之笔完成整个结体,这种呼应顾盼整个的自然组合,给人以遐想 “响”(见下图)字由方趋扁,是笔画较多的范例。笔画虽多,但笔笔各有边际,结体缜密, 密中见疏,体扁而意方。 “

25、十”(见下图)字是由方趋扁,是笔画较少的范例。横画和竖画的用笔皆有铁石之重,横画长,先伏后起,收笔再伏,似有千斤横擎之力,而竖画故作短笔安排,以横切露锋起笔,先左偃后右旋,斩钉截铁,全字故用扁状,更显方雄之气。始平公由方趋扁的结体还很多,例如“则”、“九”、“孟”、“丘”、“玄”、“区”等字,这种大胆的安排,是书家的创造,是“龙门”书体的典型范例之一,它给人们以新奇、舒服、欢快和耐人寻味的感觉,这是在创作构思上给后人的一个启迪。2)、抑左扬右     始平公方正之中见奇险即是“抑左扬右”的结体方式,碑额的“像”字是这类结体第一个范例。细品起来,这个字完美

26、无尽,也是最难临摹的。左部的“亻”,书家故意压短,有向里作弧之态,而右部“象”字又故意展长,整体向里弧,而局部(上部的几个撇下俯,下部的几个撇又上仰)亦呈弧;整体环绕,局部相映;上半部合拢紧凑,下半部抒展散开,呈“人”状,这种重法度而出于自在的安排,可见书家造诣之高。状,这种重法度而出于自在的安排,可见书家造诣之高。   “下”字横画以方雄之笔,呈伏起伏之状,其势左低右高,中竖偏左而笔势顾右,其势又有擎天之力,横与竖各自有向而又相互环顾,呈现弧形。第三笔形向右下,其神却向里弧,与竖笔恰成呼应。“下”字仅三笔,笔笔沉雄中又灵动,整体和谐。“下”字在一般的结体的组合中很容易处理

27、成横平竖直,如果不注意其“情”与“势”就更难摆脱僵化死板的弊病,疏者见密,变化无穷,美不胜收。始平公的“寻”字,更会使人产生多方面的联想,给人以意象美的享受。“彐”部有意于右,如武士之头,昂首远视,“工”和“口”部平结而有错落,与“寸”字主横呈挺胸之态,有意构成武士健将之驱,这是始平公书体方雄拙美的典型之例。 (3)变方为纵 这种结体在始平公造像记中,更是我们后学应该潜心理解的地方,只有认真领会学习,才能化古为我所用。“乌”字一般地说是方形结构,或稍扁一些,这都是人们惯用的,而始平公的“乌”则是变方为长。请看第一笔“丿”,它不是“横侧”,而是“竖斜”,从慨念来认识则是变横为竖,与第二笔相吻合。第三、四笔的横紧紧与竖靠拢,钩势向上,转折处由折变绞,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