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冲刺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_第1页
非选冲刺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_第2页
非选冲刺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非选冲刺 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种群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比率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所有动物种群的密度均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C死亡率高的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弱D稳定型的人口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保持零增长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增长的个体数表示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定采用标志重捕法C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D性比率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有害或有益的根据C、性比例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种群出

2、生率的改变D、年龄结构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可用来判断当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4.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比率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5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C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D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年龄结构可以确定种群数量B .对于一个人群来说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零增长C.分布型不属于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D.所

3、有高等动植物的年龄金字塔中包含了性比率的信息7.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B、年龄金字塔底部的大小代表种群中最年轻年龄组的个体数C、出生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种群数量稳定在 K 值时,其性比率为 1:1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都采用标志重捕法B.估算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大小C.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该种群将增大D.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9.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4、1 / 7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10关于逻辑斯谛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资源有限但没有其他生物的制约B种群起始加速增长,K/2 后减速增长C任何时候种群数量不会超过值D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出生率为011、图 a-e 表示一个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蒂增长, e 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为 0 B、该种群在 c 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的生存阻力最小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

5、来的个体数量D、 a、 b、 c、 d 点时的年龄结构均是增长型,自然增长率大于012. 某种群下一年的种群数量( Nt+1)与当年的种群数量( Nt )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虚线 e 代表 Nt+1/Nt=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 fB、种群数量为 b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种群数量为 c 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D、种群数量为 d 时,种群数量将减少13. 在一段时间内, 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A、 t1t2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B、 t2 时,甲种

6、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C、 t2t3 ,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 t4 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1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 、 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 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A图中 a 的值小于或等于1B时期 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C时期 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 再经历时期 二、群落15.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数量保持不变B、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2 / 7C、通过年龄结

7、构图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D、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由光照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1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群的部分个体迁人乙种群,则甲种群的迁出率等于乙种群的迁入率B只要保持食物和生存空间无限,则种群的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C池塘群落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缓解种间斗争D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17.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树冠层对森林群落的影响最大C、草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18.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8、但它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B.气候是影响沙漠中仙人掌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外源性调节因素C.中温中湿条件下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是苔原D.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19.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成了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实施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 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20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阶段延续时间不同。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

9、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演替到森林阶段,由于物种多样性增大,群落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21【加试题】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群体( 10-80 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 头以上)。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A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

10、度降低B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C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D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22.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三、生态系统2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3 / 7B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

11、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24. 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链是通过取食关系建立起来的单方向营养关系B、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C、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D、食物网中营养级越高的动物体型越大25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B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C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D一般说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26. 下列有关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草原几乎完全由

12、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C、荒漠中的水分蒸发量远远小于降水量D、苔原植物生长季长且没有树林生长27稻、鱼、萍混合种养模式,是一种以水田为基础、水稻生产为中心,通过放养鱼类、绿萍等,形成新的稻田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该类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A通过增加生物种类,增强其稳定性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C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能够实现物质的自给自足D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增加生产效益28. 某地的一个生态农业大棚里,水底养殖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上方的黄瓜藤枝枝蔓蔓, 螃蟹的排泄物可用于蔬菜和黄瓜的生产。下列叙述正确的

13、是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龔。A、该生态大棚里的螃蟹、蔬菜和黄瓜组成了生物群落B、螃蟹的排泄物为蔬菜和黄瓜的生长提供了养料和能量C、只需输入太阳能就可维护该生态大棚生态系统的稳定D、该生态大棚的应用能有效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多途径利用29.【加试题】下列关于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净初级生产量会部分转化为次级生产量B、次级生产者就是指各种动物,不包括分解者C、分解者的生产量不会转化为消费者的生产量D、顶极群落的初级生产量大于演替中的群落30. 某池塘底栖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类(铜锈环棱螺等)、寡毛类(苏氏尾鳃蚓等) 、摇蚊类(羽摇蚊等) 。科研人员研究了该池塘底栖动物能量流动过程,构建了下图所示

14、模型。相关判断错误的是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A、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是2119.5 KJm2·a-1B、底栖动物同化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4 / 7C、图中 “ X包”含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1.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字1、 2 代表第一、二营养级,字母代表各种能量,其中A 指呼吸作用,C 流向分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聾。A、植食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应该属于C1B、植食动物的次级生产量是B2+C2+D2C、 B2 是第二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即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32【加试题】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种群,若初次捕获60 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 只中有标记的 4 只,且每只个体平均重量 4kg,则生产者最少应有 6000kg 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有机物的能量属于Z1C. Z1、 Z2、 Z3、 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 过程释放的CO2 中的碳D.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 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 过程的能量的为0.1% 0.4%33.【加试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