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在分析学习主体状况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整合教科书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固定的,就象施工图纸。而新课程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它具有预计成分,但它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生成”许多设计,更看好结束之后基于反思的“后设计”。这种“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才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走向。、我的教育价值归于何方来自数学教师对教育目的的追问。我的数学与众不同新课程中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 、创建自己的工具箱新课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设计。 、擦亮关注世界的眼

2、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一、我的教育价值归于何方来自数学教师对教育目的的追问。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教育追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 二、我的数学与众不同:(一)数学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存在于生活生产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完全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十分抽象。教师如果光凭书本,那么教学必是呆板乏味,不易为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知识是死的,但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能动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死书活教。这就是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实践性。数

3、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和定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不易教得透彻。但如果教师把这些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大相径庭。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48名。”大家异口同声。“第一、二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26名。”“第三、四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22名。”“现在第一、二两个小组和第三、四两个小组换一下座位。”学生有些莫名其妙,换座位干什么呢?我又问:“现在我们班有多少人?”“还是48人。”声音中充满着自信。“那么班级的总人数变没变呀?”“没变。”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简直是玩一样,但这却是相当关键的一问。当孩子们坐好后,我又走到第一组前边,让

4、学生根据第一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这两个条件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很快编出:“第一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一共有多少人?”我随着学生的叙述,把算式写在黑板上。之后,我又让第一组的男女生调换座位,根据调换座位的情况再列一道加法算式。学生边说我边写。这时,黑板上出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第一组人数8+6=1468=14我用教鞭在黑板上指示一下,提高嗓门说:“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刚才换座位的情况,再比较一下黑板上的两个算式,看谁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稍加思考,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座位调换了,但总人数不变。我见时机已到,便进一步引导说:“把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分别看成一个加数,总

5、人数看成和,你们能把这条规律再总结一下吗?”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自然地总结出:“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即刻在算式下边写出了这句结论。这时黑板上出现了完整的解析公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第一组人数86=14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第一组人数6+8=14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一个十分抽象的加法交换律,就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过渡,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再如行程问题。一个人自从学会走路以来的10多年里,哪一天不在走呢?他们上学走、放学走;在校内走,在野外走;徒步走,骑自行车走;坐汽车走,坐火车走-行走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可算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一旦把行走的问题写到书本里,拿到课堂上,他们又忽然感到

6、陌生起来。尤其对各种不同的走法和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学生更觉得摸不着头脑。他们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常常发生错误。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已熟悉的事物,我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我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两侧,准备相对而行,我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墙根。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相背而行,到墙根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

7、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二)数学知识同实践的联系不是生硬牵强的,而是自然的、和谐的、艺术的结合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生产中,有的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拉硬扯地捆绑式是不会促进数学教学的。有一次我带领学生看金鱼。在几根线绳围成的栏子里,并排摆着10多个大鱼缸,金鱼被学生一惊,立即活跃起来,鳍和尾不停地摆动,互相追逐又互相躲闪着,时而潜入水底,时而浮出水面。红的、绿的、白的,各色各样的金鱼都瞪着圆圆的大眼睛,警惕

8、地游来游去。缸里的水是透明的,经阳光一照,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便利。大家观赏着,议论着,忽然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谁能数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这些鱼不停地游,谁也没法数出来。”许多学生都这么说。“有办法的,大家想想看。”我觉得学生的问题提得好,马上插了一句。学生一听,立刻凝神想着办法。“老师,我想出来了,如果把水倒出去,不就很容易数出条数吗?”我摇摇头:“那样鱼会生病的,不行。”“要用筐把鱼捞出来,数完再放进去。”“那样鱼会受惊的,也不是好办法。”“怎么办呢?”孩子们一筹莫展了。忽然,有一个学生眼睛一亮:“赵老师,我有办法。你看,每个缸里的鱼都有红、绿、白3种颜色,如果按不同颜色去数,可能就数

9、出来了。”不知是因为疲倦,还是出于对学生的信任,金鱼这会儿越来越安静了。学生用手指点着,左数右数,果然数出了各色各样鱼的条数。忽然,又一个学生发现了新问题:“赵老师,您看缸里各种颜色的鱼同样多,如果每个缸都是这样的话,我们不但知道这一缸的金鱼数,还可以算出所有的金鱼数。”“你怎么知道每个缸的金鱼数一样多呢?”“你看,鱼缸都一样大,都是3种颜色的金鱼,我想,工人师傅在往鱼缸里投放金鱼的时候,一定是按一定数量的比例投放的,这是为了给人看才有意这样做的。”“你说的有道理,可能是这样的。待会儿问问养鱼的工人就知道了。”我心里暗暗地赞叹,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竟有这样的直觉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看来,数学教

10、学不能只重课内,还要重课外,重实践,这样儿童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们数金鱼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数数,实际上已经运用了加法、乘法,还体现了归类、集合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学,是我坚信不移的法则。有一回我和学生用车拉啤酒箱子。望着整车的箱子,我感到教育的契机来了。“谁能算出车上装了多少个啤酒箱子?”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说一排一排地数,有的说一层一层地数。一个女孩摇着我的胳膊,“我有最简单的方法,老师,您听我说。”“好,大家都来听她的简便算法。”学生立刻静下来,这位女生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看,车上的箱子摆成了一个长方体,长是5个箱子,宽是4个箱子,高是6个箱子,乘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