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_王春艳_第1页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_王春艳_第2页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_王春艳_第3页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_王春艳_第4页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_王春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5年9月第38卷第3期Sep. 2005Vol. 38 No. 3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王春艳,李瑞林(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457 )摘要从1690年到今天,美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美国城市化不同于其它国家城市化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生的自我发展、跳越性、流动性。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美国;城市化;特点;郊区化中图分类号F299. 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2、23311 (2005)0320077205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5年9月第38卷第3期Sep. 2005Vol. 38 No. 3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5年9月第38卷第3期Sep. 2005Vol. 38 No. 3美国城市化的初始动因是工业化,加之国内市| 1场的迅速扩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空间结构也由单核心演变为多核心结构。在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就从农村社会转变为了

3、城市社 会,至今已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并且在持续的城市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趋势。从整体上说,美国的城市化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密切相关,但它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城市化也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美国城市化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 美国城市发展开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 关系以及自然优势,主要集中于美国东海岸,主要是 港口城市如纽约(1625年)、波士顿(1630年)、查尔 斯顿(1680年)、费城(1682年)。城市化是近代工业 化的产物,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 工厂,城市

4、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 中地,引发了非农人口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 人口。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 %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50 %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 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为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还未开始,但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本时期城收稿日期:2005 - 04 - 28作者简介:王春艳(1979 ),女,内蒙古赤峰人,南开大学经济 研究所,在读博士。市化具有以下特点:(1)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

5、定。1690年,人口超过2 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当时最大的 城市波士顿仅拥有人口7 000人。1690 - 1820年间,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是城市人口比 例却从1690年的8. 3%降到1970年的5. 1 %,是美 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村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 时期,1820年又增至7.2 %(见表1)。表1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1690年-1990年)年代2 500人以上的总人口城市人口比例城市数目(单位:百万人)(%)169040. 218. 31790243. 95. 11820619. 67. 2186039231. 419. 8188093950. 228. 2192

6、02 722105. 751. 219403 464131. 756. 519604 996178. 563. 11960 318 088178. 564. 71990 319 289248. 761. 6用3表示1960年人口普查定义的新地区来源:1690年数据来自布里登博(1938)以及美国历史统计。其他数据来自1960年人口普查第1卷、人口特征、美国 概要1 - 14 - 15以及1992年的统计概要。丄2)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城市中的大多数人口从事商业 、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1974年,普赖斯研究波士顿、费城和纽约三大城市的结果 表明,当时平均23 %的人口受雇于商业,24%

7、的人© 1994-2010 Cfiina Academic Jcaunil Electronic Publishing llous All rights 吒靛rv亡(L http!ctiki-tie? 77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5年9月第38卷第3期Sep. 2005Vol. 38 No. 3口受雇于制造业,50 %从事服务业,4 %的人口在政 府部门工作。可见,尽管当时港口城市以商业中心 闻名(主要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进行贸易),但工业和服务部门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3)

8、 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主,现代运输方式 开始出现。19世纪初,美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东海岸,由于城市人口流量较小,城市半径一般不超过一到二英里,畜力、风力、帆船是最重要的动力和运输 手段。美国独立初期,依靠天然河流、开凿运河以及 修建铁路,中西部也开始出现新城镇。(4) 东海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这些城市大多地理位置优越,既拥有优良的港口以及富饶的腹地,又靠近适于航行的河流(如波士 顿);既是内陆大宗农产品出口到欧洲的中转站,又是商人的聚集地。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成为城市化的始发地。第二阶段为城市化开始、加速及初步完成时期 (1830年-1920年)。这一时期是美

9、国工业化最重 要的时期,尤其是内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 展。因此,以南北战争为界,将这一时期分为内战前 和内战后两个阶段。内战前(1830年- 1865年),这一时期比较显著 的特点是:(1) 工业化决定了城市化,即先有了工业,有了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空间上的集聚才有了城市和产 业带的发展,而城市化又反过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 发展。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城市集中于工业化开始 的地方,即美国东北部。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 7 %上升到1860年的20%,且在1820 - 1860年期 间,城市人口以平均每十年57 %的速度得到增长。随之,城市规模相应增大:1820年,10万人以上的城 市仅有1座

10、;而到1860年,则增加到9个。(2) 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以及西进运动 ,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 。西部 贵重金属的发现和开采,使旧金山湾地区和科罗拉多州北部派克峰一带出现了很多矿业城镇 。这一时 期,由于制造业不断趋向东北部,区域经济的分化现象开始出现。1840年,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的 非农产业就业份额分别达38 %和 32 %,而其余地区却为10 %和18 %。内战后(1865年- 1920年),美国工业化以及城 市化加速且基本同步进行。19世纪末,美国基本完成工业化;20世纪初,即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 化。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呈现如下特点:? 78 ?

11、69; 1994-2C10 CtiiiiaJcuttial Llctrnic Pul(1) 制造业带形成,城市化加速。在此期间,美国的工业经济成熟,顺利地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 社会,据韦斯(1974年)的研究,此阶段近50%的劳 动力从事制造业,50 %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一小部 分从事农业。由于工业化向西部转移,在五大湖周 围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制造业带。城市化速度在这一阶段也最为迅速,城市人口比例由1860年的19. 8 %上升至1920年的51.2 %,标志着城市 化基本完成。(2) 农奴制度废除,南部城市化启动。农奴制度 的废除使南部传统农业区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内战以后,南

12、方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人口开始流 动,经济开始活跃,工厂开始形成,铁路开始动工。 当南部工业化启动以后,便重复了北方走过的道路。这说明,尽管美国南北两地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 同的,即它们都是美国立国时的老区,农业人口相对 集中,南方更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社会。因此,可以看出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工业化,以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落后的农业社会。(3) 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铁路网的完善,尤其是横贯东西大铁路的建设,加强 了东西经济的联系,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自东向 西流动,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4) 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一战爆发时,美国的城市结构已经定型:高楼大厦分

13、布在市中 心,而市区中心又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它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由于东西以及南北联系加强,工业化 以及城市化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得到改善。(5) 这一时期,美国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由于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 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原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还 是集中在市中心,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业 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第三阶段(1920年-现在)为郊区化时期。 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即郊区化阶段,郊区化在美国大都市区尤为明显。不同于欧洲的郊区化,美国的郊区化是从城市核心向外自然扩 展,其推动力是商业

14、性利益和消费偏好,即城市管辖范围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另外,美国政府在此 期间的洲际公路计划以及住房补贴政策也有力地推 动了郊区化进程,郊区化虽然促进了美国区域经济 的发展趋同,城乡差别缩小,但也造成了老城中心的jngA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一cnkLti亡r衰落。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中心的经济状 况有所恢复。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 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 阶段(1945年-现在)。在郊区化开始阶段,尽管人 口以及各个产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的集

15、中的态势 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 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出现郊区化趋势,但总体来看, 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特点也不很鲜明。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的郊区化更值得探 讨。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的研究 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这种观点认为郊 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强调市区与郊区的分离与 对立。但我们认为,郊区化是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到 一定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 人均收入水平的改善,在郊区优势日益凸显的条件 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

16、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 市区化,这种观点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更符合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现状。而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的特点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了。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每平方英里的 6 536人,减少 到1990年的每平方英里 3 783人。门(2)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见表2)。表2 美国城区、郊区的人口、就业岗位 比例变化(1950年-1990年)2年代城区郊区人口( %)就业岗位(%)人口( %)就业岗位(%)19505770433019604963513719704355574519804050605

17、0199037456355(3)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增大。1940至1990年,美国都市区从 138个上升到335个,人口 份额从51 %上升到77.5 %。3这一时期郊区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汽车的普及。郊区化初期,迁往郊区的人口数量有 限,仅限于富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他们的就业岗位仍 然在城市,因此与中心城市之间保持较高的通勤率 ,此时的郊区只有居住功能,而不具有就业和商业功 能。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 2 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 211辆汽车。21960 - 1990年,汽车拥有量从 6 200万辆上升到15 700万 辆,每千人拥有汽车量由361辆增加至63

18、1辆。自汽车普及后,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至郊区,郊区 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的次级中心。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20世纪20年代以前,制造业的市内商品运输主要依赖马车,区际大部分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依靠铁路。二战后,由于公路质 量的提高特别是洲际公路网的全面发展,使得卡车的 运输成本相对于马车以及火车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公路运输也使工业区位选择范围大为扩展。三是联邦政府实施了有利于郊区化的政策。比较显著的是洲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在此政策下,环城公路周边的廉价农地成为建设郊区住 宅、商场、工业园和停车场的理想地段,引发了城市中 心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政府采取的低首付、固 定利率的长期

19、抵押贷款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对战后第 一批郊区住宅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税收政策也使得购买郊区住宅更加容易。20世纪5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在郊区建设小城市的建议。60年代后,实行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实现分散型城市化。 这些城市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郊区化。郊区化的加速缩小了城郊差别,促进了大都市区 的形成,也造成了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衰落。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郊区化过程缓解了中心城市人口密集、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了城市生 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心城市在人口和产业外 迁,经历“产业空洞化”的阵痛后,实现了功能的转变, 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换和升级。其居住、生产职能

20、逐步削弱,而其流通、信息等服务性功能 趋于强化,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的中心。2美国城市化的相关经验借鉴美国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城市化,截至20世纪末期,城市化水平达 70 %以上,是世界上城 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纵观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可以发现美国城市化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这表现为:2.1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 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 因素的干扰,如战争、自然灾害、行政干预等,而是由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自发导致。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 79 ?美国建国之初,经济活动偏于东

21、北部。19世纪初期,商业贸易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内战后至20世 纪2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鼎盛阶段 ,中西部成 为新的重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和第三 产业的长足发展,太平洋沿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 聚集区,落后的南部也随之异军突起。在区域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城市由小到大,由孤立状态到形成城 市体系,由一般城市扩展到大城市区,由高度城市化 到大规模郊区化,最后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形成 由发散到收敛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由点状、线状再到面状的内生发展过程。虽然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也出台 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只 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还是内生因素,如产业结构

22、动态变化、交通运输状况改善等。2.2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美国东北、中西以及南部地区,因地理位置优越 而经历了传统的农业社会阶段,独立后逐步取得的西部领土,最初只有印第安人部落生存,几乎荒无人 烟,更无城市可言。这种独特的历史发展特性,决定 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不像东部地区那样走传统 的农业垦殖先行而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循序渐进式 的道路,而是超越农业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城市化,这主要基于西部的特定环境。首先,西部开发之初,矿业开采先行,矿业营地便成为城镇的雏形 。投资者、 工人和商人不断集中,为采矿服务的各类行业也相 继应运而生。为维护治安,各类管理机构也相继产 生,营地呈现了城市文明的初级阶段。不

23、可否认,大 部分采矿营地随矿源枯竭而逐步消失,只有少数日后发展为固定的城镇。然而在此过程中,城市文明 并未随之而去,相反,在人口的流动当中得以繁衍和 升华,为以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 与西部开发同步。正是由于这种跨越农业社会的跳 跃性特征,美国西部城市化不用背负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发展速度更快,很快超越东部成为全国城市化 水平最高的地区。2. 3要素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国城市化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以人口流动性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归功于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 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铁路

24、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西部和东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20 %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3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美国工业以 及城市的地理分布由工业化初期的不均衡性,在内战后逐步走向均衡的过程 。人口自由流动促进了美 国城市化,人口区际迁移过程与美国区域发展以及 城市化由发散走向收敛过程恰好一致。综上所述,美国城市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 征,而且具有脉络清晰的阶段性特征,但其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同的“ S”形曲线,这是美国城市化与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或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化的共性所在,也是其典型性所在。

25、无 论个性还是共性,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出一些一般规 律性的认识,对我国城市化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为城市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在迄今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美国走过了工场手工业时代、制造业时代和信息产业化时 代,经济中心由东向西、向南依次推进,区域经济由 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 。棉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 飞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相继成为城市 化发展的动力。美国城市化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城市化的起始动因是工业化 ,由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 减弱,服务业或第三产业代之而起,继续拉动城市化。其原因在于,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源于工业发

26、展 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 转变和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而且在非农产业就业中,服务业的增长带动效应越来越大。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几乎 达到制造业的3倍,也就是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 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不争的事实,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固化,缺乏弹性和持续性,产业结 构的低级化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等,一些城市的主导产业的萎缩往往导致城市的衰 落,影响城市化进程。 但对我国而言,城市产业结构 的动态调整并非只是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产业承 担着吸纳农村剩

27、余劳动力的任务,而一味追求产业结 构升级将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因此,我国要促进城市化,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因地制 宜,充分考虑农村人口进城市就业的需要。其次,要充分发挥大都市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 用。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 ,大都市区扮演了极重 要的角色,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 80 ?表的三大都市带的8P占全美国份额的76 %便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 体化也是为了建设大都市区,发挥大都市区经济的 龙头作用。虽然区域经济有所发展,但它还受行政 区的限制,还没有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竞争有序的产业体系和

28、公共设施体系,其经济增长潜力还 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我国 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冀环渤海区) 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使政府在跨行政区划的规划 方面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大都市区 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再次,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刺激郊区的 发展。我国现有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水平较低,美国政府对郊区化实行政策鼓励,利用市场机制优化 城市空间对我国的大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很好的借鉴 意义。在郊区化的作用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单 中心城市逐渐发展成多中心城市,形成了大都市区, 带动了广大地区的发展 。虽然

29、在这一过程中,中心 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政策,使得中心城市职能发生转变并 逐步走向复兴。但我国的城市化处于发展阶段,郊区化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城市郊 区化纳入城市整体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向合理的方向发 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在郊区化发展的同时,提 高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作用。第四,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解决老工业城市的衰退问题。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即服务业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传统的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传统制造业集中的东北部以及中西部城市开始出现

30、衰退,成为所谓的“冰雪带”。美国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复兴这些老 工业城市,如利用高新技术重振制造业,通过开展基 础设施建设振兴衰退的老城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改变老工业城市单一的工业格局等。得益于这些措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于冰雪带的老工 业城市开始重新崛起。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衰 退比较明显,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在33个资源型城市 中,近1/3处于萎缩期。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振兴可以 借鉴美国老工业城市如匹兹堡、克利夫兰等城市的复 兴经验,如培植自身优势产业,推动合理的工业布局;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 济增长点等。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衰退,不但是工 业城市内在发展机制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的滞后。因此,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振兴 除了借鉴美国的一般性经验外,更需要转变体制,转 变政府行为和企业经营机制。参考文献1 Financial Statistics of Cities 1920,1930 ; County 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