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合成教案_第1页
第六单元合成教案_第2页
第六单元合成教案_第3页
第六单元合成教案_第4页
第六单元合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6、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3、4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 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二作者简介、解题1、介绍作者,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永州八记。2、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听课

2、文录音。2、给生字词注音。悄怆( ) 篁( )竹 清洌 ( ) 为坻 ( ) 为屿( ) 翕( )忽 为嵁( ) 差( ) 互 寂寥( ) 幽邃( )3、理解一词多义与短句;4、课文字词解释5、快速解释课文。(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三分析结构,归纳段意。全文共五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第二部分(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第三部分(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四部分(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四、探究讨论(学习小组思考并讨论)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2、作者怎样发现小

3、石潭的?有哪些动词?3、潭中有什么景物?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5、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6、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五、小结1、主题2、情感3、写作方法其他写法的运用(1)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4、” 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六、巩固训练:1、用原文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2、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1)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2、重点句翻译 卷石底以出:蒙络摇缀

5、,参差披拂影布石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七、作业1、背诵课文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3、完成练习册的习题教学后记:27、岳阳楼记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6、文。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材分析:   

7、; 岳阳楼记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等。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8、。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3、本文文体介绍4

9、、介绍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5、关于岳阳楼的名对联和诗句二、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词语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结构 (共分三个部分)。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

10、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2积累五个一词多义以及文中的通假字。三、合作探究(一)朗读

11、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二)学习小组讨论并完成一下问题。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领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3、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4、第3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

12、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5、第4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8、“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9、“进”指什么?“退”指什么?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11、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小结: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四、写作特色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叙事、写景、议论、

13、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五、恐固练习阅读文段,完成习题。六、作业教学后记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思路,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2、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 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

14、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二、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4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2、(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

15、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三、检查预习,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此剧。1、生字: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 yá 潺chán酿 niàn 僧 sn辄   zhé 暝  mín朝而往 cháo ér wn      伛偻y l蔌s

16、9; 射者中  shè zh zhn觥筹n chóu  翳yì 2、重点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4、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5、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并用它造个句子。6、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之者谁:为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17、;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3课文翻译:四、课文内容分析第一段1、醉翁亭的位置在哪?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2、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什么?7、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第二段8.思考:(1)概括第2段段意。(2)第2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山间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5)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6)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7)“乐亦无穷”

18、中的“乐”指什么?(8)第二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第三、四段1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2第三段的段意是什么?3、读第四段回答:(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 ,表示 ,接着写出了 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几句是:(3)太守作为一个地方官与人民在一起,能感到乐甚至都醉了。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太守的另一乐是什么?(4)太守之乐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4、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5、这一段写了那三种乐?6、“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小结:1、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2、文章点名主旨的句子。3、写景顺序。4、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19、60;4、中心思想五、拓展思考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想法,写一篇以此为话题的文章。六、恐固练习七、词语积累与而字的用法八、作业背诵课文一、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指导背诵,重

20、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

21、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教学后记28、满井游记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

22、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一、导语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

23、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三、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检查翻译。四,整体感知1、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2、文章结构第一段:写欲游不能的苦恼.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第三段: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五、 学习小组探究、讨论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 3、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

24、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4、 第二段写景句子分别是哪些?以上写景内容用白描手法写哪些景物?特点是什么?写游人的句子是哪些?名词活用动词鱼鸟的特点是什么?(用原句)请你猜游人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余寒”,第二段却写暖?作者说“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5、第三段内容是什么?6、比较体会,找本文最美的两个比喻句。7、这篇文章的写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8、结合作者的生平,看看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

25、,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六、拓展迁移朗读课文,发挥你的想象,在脑子里勾勒出春天的美景。我来说说:读了一句,我仿佛看到了。我最欣赏的句子是,因为。七、小结1、主题2、白描3、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

26、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八、作业1在最短时间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2,完成金牌学案本课的练习题教学后记:30、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 

27、0;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

28、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饮酒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

29、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

30、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 (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

31、释。理解诗的大意。  ( 2)课文研讨。思考讨论:1、 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4、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5、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6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32、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四、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一、自读行路难    1背景、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

33、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补充注释,理解大意。3、结构分析:第一句:设宴第二句、欲渡黄河,将登太行第三句、吕尚垂钓,伊尹乘舟第四句、“行路难”,感叹世路艰难。第五句、长风破浪,济沧海4、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4、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二、小结1、主旨2、写作特色3、用典。三、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5、60;1作者、解题、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结构分析4、课文研讨(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36、.(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

37、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

38、何种精神境界?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5、文章主旨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