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1页
第10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2页
第10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3页
第10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4页
第10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 第10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要点】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3阐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典型例题】1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2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2、 B秋季,e+f<gC春季,g=b+e+f D冬季,d>e+f 3为了调查太湖某一水层是否有自养生物存在,及其产氧量能否维持本层水体生物呼吸消耗所需,可用黑白瓶法测定该水层生物昼夜平均代谢率来判定。白瓶为透明玻璃瓶,其水体溶解O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与呼吸消耗的O2的差值(以WDO表示);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水体溶解O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呼吸消耗的O2(以BDO表示)。请完成下列实验。(1)实验步骤:用采样器取该层水样,分别注500mL黑、白瓶并密封,剩余水样用于测_。将黑、白瓶_ _;_。(2)设计记录所测数据的表格。(3)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当

3、堂反馈】1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浮游植被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 )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2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D、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这种元素的循环去向,但图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 元素的循环。(2)A、B

4、、C、D各是什么生物? A B C D 。(3)写出一所示过程的名称: 。(4)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用箭头在图中标出)。(5)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 ; 。4下图为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示意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成分分别是图中的 和 。(2)图中能量和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之间循环往复。(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4)如果该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有人为了提高牛、羊的产量,采取如下措施:A、彻底捕杀次级消费者,减轻对牛、羊的捕食。B、大量捕杀鼠、蝗虫,减轻对牛、羊的竞争。C、大量繁殖牛、羊,不断提

5、高牛、羊的种群数量。D、减少分解者,减轻对生产者的分解作用。E、加大对牧草的水肥管理,提高牧草的产量。指出以上错误的说法并说明改正措施。作业本一、选择题1在生态系统中,能直接将含氮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生物成份是(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D次级消费者2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主要渠道,正确的图解是 ( )3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均属于细胞呼吸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程造成的4(多选)关于生态系统的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

6、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二、非选择题二氧化碳变化表年份048121620324332340348356364二氧化碳浓度/ppm冬季夏季平均值02010304012345CO2相对变化量真正光合作速率 呼吸速率 甲乙A55甲图表示某地区20年间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乙图表示温度对该地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1)在这20年间,引起大气中C02浓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上述情况若在世界各地发生,将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 导致气温升高。(2)从甲图中可以看出,每年冬季的CO2浓度与夏季的CO2浓度

7、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 等。(3)乙图A点表示 。若该植物长期处于40条件下,能否显示生长现象?因为 。(4)对于温室大棚里的农作物,通过 等措施,可以增加CO2含量,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6右图为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主要在细胞内的_中进行。(2)过程包括的生理作用是_;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_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3)参与过程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生物共同构成了_ _。(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8、。(5)根据上图,要减少温室效应,你认为应调整图中的过程_(填序号)。7高科技农业温室大棚,是我国高效农业新技术及新型有机化学材料开发与利用的实例之一。图一是这一科技开发项目的示意图:入料口出料口发酵罐散热板新型塑料无土培养液图一abcdIII20040060080010002520151050-5光 照 强 度(lx)u mol /(m2·s)CO2同化量图二(1)图一中的新型塑料是一种可降解塑料,你认为此种塑料的颜色最可能为 。(2)在无土培养液中加入H218O,在温室大棚中的CO2中检测到放射性的18O,这是因为水参与 过程,参与的具体途径是 。(3)植物组织与无土栽培培养在培

9、养液(基)的配制上有很大的不同,你认为主要不同点是( )生物技术培养液(基)配制的不同点植物组织培养无土栽培(4)图二是在大棚中培养的两种植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据图解读有关信息:曲线所代表的植物是( )A阳生植物 B阴生植物 CC 3 植物 DC4植物图中c点表示该种植物的 。此时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同化量为 。如果在白天提高温室内的温度,那么曲线将发生变化,在图中绘出曲线的变化趋势。课时1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典型例题】1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先找出生产者,图中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双向箭头关系的是甲,由此确定甲是生产者。2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图,要弄清各个符

10、号所代表的物质和能量去向。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在夏季,处于平衡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动动物体的能量流动分解者的能量。3(1)溶解氧浓度 挂回原水层 24h后取出黑、白瓶测溶解氧浓度(2)黑、白瓶溶氧变化记录表(mg/L)编号项目白 瓶黑 瓶123平均123平均24h后溶氧量原初溶氧量(3)若WDO BDO0,则有自养生物; 若WDOBDO0,则无自养生物; 若WDO0,则该水层产氧量能维持生物耗氧量所需。【当堂反馈】1A 2C 3(1)碳 (2)绿色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腐性细菌、真菌等 (3)光合作用 呼吸作

11、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燃烧 (4)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从A指向CO2的箭头)(5)带有全球性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4(1)A D (2)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3)输入、传递、转化、散失(4)A、彻底捕杀次级消费者适当捕杀;C、大量繁殖适当繁殖;D、减少分解者增加分解者作业本1C 2D 3C 4AB5(1)绿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温室效应 (2)有些植物落叶,导致光合面积减少; 光照减弱,光合速率下降;气温降低,光合速率下降(3)在5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速率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相等 不显示 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或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4)增施农家肥料;使用CO2发生器 6. (1)线粒体(其它答案不给分)(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O2(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养型 生物群落(群落)(4)载体 动力(5) 7(1)无色(或透明)(2)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水中的18O会进入到CO2中(或写出呼吸作用方程式)(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