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半期考人解名词解释(老师强调)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半期考人解名词解释(老师强调)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半期考人解名词解释(老师强调)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解剖学所采用的标准姿势:身体直立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脚尖向前,上肢自 然下垂于躯于两侧,掌心向前。2、 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在上足在下,故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远和近:在四肢结构中,接近躯干的上端为近端,远离躯干的下端为远端。 前或腹侧和后或背侧:近身体前面者为前或腹则;近背面着为后或背侧。 内侧和外侧:近正中面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在上肢其内侧称尺侧,外侧又称桡侧;在下肢 其内侧又称胫侧,外侧又称腓侧。 内和外:在空腔器官近腔面者为内,远腔面者为外 深和浅: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者为深,反之为浅。 还有左和右、垂直、水平与中央等则与一般概念相同。3、 矢状轴:由前向后平

2、伸并与地面平行,与身体长轴垂直的轴。 冠状轴或额状轴:左右平伸并与地面平行的轴,是人体两侧同高点的连线,与矢状轴垂直。 垂直轴:自上而下与地面垂直,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与前两条轴垂直4、 矢状面:按矢状轴方向,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这个面与地平面垂直。 冠(额)状面:按冠(额)状轴方向,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这个面与地 平面及矢状面相垂直 横切(水平)面:沿身体的横径所作的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它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这个面 与 上述两个面垂直. 若以器官本身为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为纵切面,与 其长轴垂直的切面则称横切面,对器官来说,横切面不一定是水平面,纵切 面也不一定是

3、矢状面或冠状面.5、 前正中线:通过身体前面胸骨正中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大致与乳头线相当)。 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线。 后正中线:通过体后椎骨棘突的垂线。6、 刺激(stimulation):生理学上将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 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为如电流的作用。7、 反应(response):是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如肌肉的收缩。8、 应激性(irritability):任何活的生物组织(或细胞),都能对合适的刺激作出反应,活组织所具 有的能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9、 冲动(impulse):可传导的快速生物电变化10

4、、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受到有效刺激时,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11、 阈强度:当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刺激的持续时间恒定和足够时,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 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又称阈值,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12、 时值(chronaxie):当刺激强度为基强度的2倍时,刚能引起反应所需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 时值愈短,兴奋性愈高。13、 静息电位(RP):细胞未受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14、 动作电位(AP):指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快速、可逆、并有 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包括去极化、复极化等环节。15、 冲动的传导:

5、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布过程。16、 传递:兴奋在细胞之间的传播过程。17、 运动单元: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18、 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灰质。 大、 小脑表面的灰质叫皮质,脑内其他地方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神经核. 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大、小脑内的白质又称髓 质。白质内起止、行程、功能基本相同的纤维聚集在一起称纤维束. 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散在其中,称网状结构。 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纤维束: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与包在表面的鞘膜状结构合称神经纤维。中 枢以外

6、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束称神经。中枢内功能相似的神经纤 维组成的束称神经纤维束(传导束)。 传导路:是指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与感觉器或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分为 感觉(上升)和运动(下行)传导路。换元:指传导路中神经元和神经元借突触相连接的位点。深感觉:也称本体觉,感觉器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内耳等处,感受位置、运动和震动觉。浅感觉:感觉器位于皮肤、粘膜、眼、耳等处,感受痛、温、触、压、光、声、嗅、味等感觉。内脏感觉:感受器位于内脏器官和心血管、淋巴管、淋巴器官等处,感受压力、深透压、化学 离子浓度、温度等变化的刺激。19、 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白质中分布大量的神经元胞体,及在脑干中央区纤维纵横交错, 内有大量的神经元胞体。共同组成脑干网状结构。20、 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钩三者连成一环,围绕在脑干的边缘,故称之。21、 大脑基底动脉环:即脑底A环,大脑后交通支将大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