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象山校区及设计思想_第1页
理解象山校区及设计思想_第2页
理解象山校区及设计思想_第3页
理解象山校区及设计思想_第4页
理解象山校区及设计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因此,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

2、的夙愿。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 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3、。”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度,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周围青山绿水,白鹭满山。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体现了一种不同的

4、中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环使用。于是,王澍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来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旧砖头,变废为宝。王澍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在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从远处望去,令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这独具匠心的立面设计,墙

5、上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而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路面,围墙都是采用青砖铺设。整个设计从细节上应证整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大卫称赞。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

6、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象山新校园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5000个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

7、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科技文化中心,远远望去,在碧水蓝天倒映下,这座“新月牙”型的建筑显得气势恢弘。据了解,苏州科技文化中心占地13.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米,总投资18.9亿元人民币,集合了大剧院、电影院、演艺餐厅、商业中心、科技展馆等功能,堪称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它也是继苏州博物馆新馆后,苏州又一座由世界顶尖设计师设计的建筑,其设计师是保罗·安德鲁。在安德鲁提供的设计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一颗珍珠、一段墙和一个园林。”这三个苏州的传统元素体现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建筑美学上的立意。安德鲁虽然是法

8、国人,但对中国十分熟悉。他所选择的珍珠、丝绸以及园林等元素,都是苏州特产。一颗珍珠科文中心的核心建筑“是“珍珠岩”。这是个外形宛如珍珠的半圆形建筑,其外墙为双层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采用了点式彩釉玻璃。白天自然光的反射,会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夜间,利用双层玻璃幕墙间高光乳白的照明,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洁白纯净的视觉效果。这里将被开发成餐饮中心。一个园林在“珍珠岩”与主体建筑之间,有一片融合了现代和传统设计理念的苏州园林。包括赏花园、石趣园、听竹园、屋顶花园四部分。一段墙壁科文中心外墙的设计外观与北京“鸟巢”很相似,但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科文中心的外墙更像是蚕丝放大了的效果,并且兼顾了遮光和节能。设计

9、师采用六边形双层铝合金挂板为基本单元,通过连续的几何叠加,使外墙的空间感和延展性得到体现,从而将苏州的丝绸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这在建筑设计中属于“重技派”手法。曼妙夜景10月22日,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的前一天,笔者与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代表夜游金鸡湖时,被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曼妙的灯光深深吸引。在高科技灯光的掩映之下,科文中心显得格外璀璨夺目,成了夜晚金鸡湖畔一颗闪亮明珠。据了解,这是科文中心安装的LED灯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光源点安装在金属幕墙的各个单元里,虽然光源点投射出的光线只有红、黄、蓝三种原色,但通过电脑的排列组合和光线投射到金属上形成的漫射效果,科文中心能够在夜

10、晚呈现出奇妙的光影效果。新旧结合06年国庆,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07年国庆,苏州科技文化中心正式开业。两位设计大师一前一后,为苏州留下两座经典作品,在苏州建筑设计界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苏州市政设计院建筑分院院长李战对此很有感触。他表示,建筑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苏州文化积淀很深,新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传统文化,一直是设计人士关心的问题。苏州博物馆建成后,苏州的设计师们看到了国际级大师对苏州文化的号脉,明白了在新时代,苏州风格的建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令他们拓宽思路,收获很大。而苏州科文中心落成后,又给苏州增加了一个亮点。在现代城市风格的工业园区,这样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发展迅速、同时又保

11、留着文化精髓的苏州城市新形象。苏州博物馆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

12、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

13、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苏州博物馆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