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_第1页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_第2页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5 至 2006 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总报告目录1 、开篇:理解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2 、全国性商业银行篇:20052006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体财务评价分析2005 2006 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析3 、城市商业银行篇:20052006年度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财务评价分析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的态势分析 -规模和区域城商行、地方政府与地区金融生态2005 年度中国城商行的重组抢救运动 (地方政府、 外资 进入、民营化、跨区经营和联合重组 )中国城商行的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4、2005 2006 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结果5 、方法论及技术附录开篇:理解中国

2、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一 ) 当下金融环境剧变之格局20052006 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 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些 机遇和挑战源于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 的变化。其一是监管环境在变。自 1988 年巴塞尔协议推出以来,以风险资本为核心的 经营和监管理念在国际金融业得以确立。 2004 年国家监管 部门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到 2006 年底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 8% ,届时资本金 不足将停止商业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把资本

3、充足率确立为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并作为监管工作的重 中之重。随着资本监管的强化,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片面追求规 模扩张的经营发展模式陷入了 “两难 ”困境。一方面,国民经 济的持续发展需要银行信贷等以资金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与 支持,银行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仍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 较快速度的增长,并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推 进器;另一方面,单纯地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所带 来的规模快速扩张,将占用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 率急剧下降。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 8% 的最低监管要求,监 管机构将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的持续发 展,必须探讨经营发

4、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资 产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对外部资本的吸引 力,建立稳定有效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实现资本监管下的 业务持续发展。资本补充不是目的,而是持续经营的必要条 件,核心是化 “被动的资本约束机制 ”为 “主动的资本激励机 制”,通过业务与盈利模式转变,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提 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其二是市场的竞争环境在变。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和收 入结构优化的动力。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数量和规模发 生了惊人的变化,如此数量众多的银行依靠着同质业务模式 和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越来越感到生计维艰。同时随着20052006年中国加

5、入 WTO的后过渡期 的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外资银行 业务的逐渐开放,将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外资银行的 挑战,使中资银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生 死存亡的问题。在产品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有更明确的 市场定位、更好的产品、更强的综合服务能力来应对挑战。近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对商业银行流 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商业银行根据风险因素自 行进行差别定价,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负债管理。 可以说, 中国银行业依靠利差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挑战。随 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已成必 然之势,因此中间业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

6、模式和盈利方 向的增值业务,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如 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在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挑战的同 时,对其发展中间业务也带来了机会。我们也注意到监管机 构允许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从而银行藉此可以开展中间业 务,并逐步拓展其他业务。而资产证券化业务、保险业务以 及财富管理业务有望给银行的盈利带来希望。其三是客户的需求环境在变。银行的业务和收入结构多元化的趋势,除了要取决于银 行能否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产品以外,归根到底,还要取 决于银行的客户是否有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和市场竞争的日益 加剧,管理水平而不是规模将成为中国企业生存最为重要

7、的 因素,企业将普遍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能。现金 管理、资产托管服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将成为未来中国银行 业公司业务发展中的热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个人业务市场规模会逐渐扩 大,同时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会开始向多元化和多 层次化方向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在银行中的重要性也会逐步 提升。(二)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缓慢凸显竞争力研究的紧迫性面对当下金融环境剧变之格局,面对外资金融机构越来 越强的扩张和攻势,中国商业银行显然缺乏足够的紧迫感。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不仅表现在:不良资产长 期居高不下,资本严重不足,金融案件频繁发生,经济效益 极其低下, 等等, 更为严重的是,

8、在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下, 中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业务产品创新、信息化等技术因素方 面,还是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治理结构、人 力资源等管理因素方面,都明显丧失了竞争力。从银行治理上看, “官本位 ”现象仍然严重。银行仍沿袭 着典型的 “行政化 ”治理结构,各级管理人员的 “官员 ”。色彩 十分浓厚。有的银行即使在紧锣密鼓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 也仍在突击明确员工的 “行政级别 ”。从银行经营理念看,在授信方面仍奉行 “唯所有制论 “唯规模论 ”等,粗放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 新的竞争形势下银行业务战略转型。从银行组织流程看,基层行缺乏活力。中资银行职员大 多在基层行, 但由于

9、基层行职工收入低, 考核机制不尽合理, 且各总行纷纷上收权限, 经营战略上采取 “四集中 ”(向大客户 集中,向优质客卢集中, 向大城市集中, 向总行集中 ) 的策略, 业务、利率等定价权皆在总部,审批层次多、时间长、效率 低,使基层行逐渐失去活力。从银行业监管环境看,银行业引资存在事实上的准入不 平等。目前相关监管法规允许单个股东入股中资银行的比 例,外资最高不超过 20% ;而对国内民营资本,法规虽无 明确规定,但实际审批皆以 10% 为限。这种不平等实际上 限制了民营资本向中资银行注入活力。此外,中外资银行税 负不平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客观上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 争力。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

10、织后的严峻竞争形势,如何加快中 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在保护期内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 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增强中国 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 防范风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 力,是中国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故此,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 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之强弱,引导中国银 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 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这也是 我们此次推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报告的出发点和

11、归宿二、国内外与银行竞争力相关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与银行竞争力相关的研究大体有五块:一是 世界经济论坛 (WEF)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国家 竞争力中的金融体系指标及其测评;二是有关专业报刊,如 英国银行家杂志、 欧洲银行家杂志以及亚洲货币 等对世界大银行的指标排名和比较;三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 行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四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 师广泛采用的 CAMELS 评级模型;五是国内学者提出的银 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分析。( 一 )WEF 和 IMD 关于国家金融体系的竞争力WEF 和 IMD 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国家竞争力的宏观测 评,即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

12、和影响程度,而银行业 竞争力是构成金融业竞争力的内容之一。WEF 和 IMD 关于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一国的 金融竞争力及影响有全面直观地了解,但是对银行竞争力的 分析仅停留在几个重要指标上,不足以反映一国银行业的综 合竞争力。( 二 ) 英国 Banker 杂志的世界大银行指标排名英国 Banker 杂志每年对世界 1000 家大银行按其一级 资本进行排名,它既可以考察单个银行,也可以考察一国银 行的整体实力。 其排名主要考核的指标有: 银行的一级资本、 资产规模、银行经营稳健状况、收益率以及其他综合指标。 这一排名已被视为对银行业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这一指标 体系对银行当前的资产状况

13、、盈利能力、竞争实力做出了较 为全面、客观的评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各国政府和有 关部门广泛加以研究和应用。但这一排名也存在明显缺点,它仅仅是一定时间段内一 些数据指标的比较,对于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其他要素分析不 够,如制度因素、市场结构等,所以不足以衡量和评价一国 某一银行及该国银行的总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三 ) 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国际著名信用评价机构穆迪、标准普尔等公司每年对国 际大公司和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作为金融机构核心 部门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商业银行 信用评级就是在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对 其信用质量做出综合评估,并用一种简单的字

14、母数字组合符 号表示风险大小。比较着重的是风险方面的分析,关注的是 信用主体的信用。 2004 年,国内的中诚信评级公司也开始 对国内若干家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方法论基本上遵 循了国际评级机构的分析框架。(四)CAMELS评级系统以及中国监管当局对银行的风险监控CAMELS 评级系统,即骆驼评价系统,也称为 “统一金 融机构评级系统 ”,目前已被国外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 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该系统主要是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 营的六个方面: 资本充足率 (C) 、资产质量 (A) 、管理能力 (M) 、 收入及赢利性 (E) 、流动性 (L) 、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 (S) 。2001

15、年以来,中国监管当局参照美国的 CAMELS 风险 评价体系,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开始设计中国商业银行风 险评级系统。 2006 年 1 月,银监会正式出台商业银行风 险监管核心指标,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 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并设置了一系列 指标对每个层次的状况进行衡量。( 五) 国内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近年来,国内银行竞争力渐起。多数研究者集中于国内 各家银行的财务绩效比较,也有学者采用数据包络方法 (DEA) 对国内外银行进行过效率评价。而真正能上升至银行 竞争力层面的,并不多见。焦瑾璞先生 2001 年的研究是一 个代表,他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

16、争力研究的经 济分析框架。他指出,影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有四 个方面的因素: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竞争 态势。此外,魏春旗和朱枫两先生在 2005 年出版一本专著中 就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理论研究框架, 他们分别从技术、流程、组织、制度、人才、文化、战略等 七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做了系统的理论诠释。三、我们的中国银行竞争力研究框架我们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模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资产(存在)X竞争力过程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是银行竞争 力现实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银行绩效的比 较,即一定时间段内的一些银行数据的比较。这就

17、是我们通 常所讲的财务评价。可以说,财务评价本身构成了目前所有有关银行比较研 究的主体,无论是宏观金融体系的测评、 Banker 的世界银 行大排名、信用评级还是国内银行绩效和效率研究。勿庸置 疑,财务指标是一种最为通用的商用交流语言,任何人都能 很直观地了解银行的现实状况。但是,应该看到,财务评价 主要是通过对银行一定时间段内的主要经营数据进行静态 的分析、比较,对一些管理指标进行测度和评价,以求真实 揭示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采取的是 统计计量的方法,而对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中的一些活的要 素,如竞争战略、营销组织、企业治理等等涉及较少。并且 往往一些漂亮指标的背后并不一定

18、就真正对应着银行的竞 争实力的提升, 诸如政府的财务救援、 地方治理的优化等等, 都有可能在短期内包装出一个 “好银行 ”。故此,财务指标或 许既不能说明如何实现以后的竞争业绩,也无法反映是基于 什么措施和手段而取得目前的竞争地位,本质上是一种短期 行为和分析方法。基于此,我们认为,银行的竞争力研究不仅要考察现实 结果,更有意义的是要考察背后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不 仅要回答银行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更需要分析这 一存在的实现是怎样的。只有在分析过程中才能真正提炼出 银行竞争力之精髓,我们把后者称之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 力。在现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借鉴 西方商业银行的

19、成功经验,结合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的 特殊性,我们将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以下六个方 面:(1) 发展战略 -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银行的高层 决策者对银行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及时清醒 的判断,确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 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银行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 略、兼并重组战略和学习战略。(2) 信息科技 - 商业银行竞争力要形成先进的客户需求 分析能力、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有力的信 息科技支持能力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信息化技术平 台是保障,是形成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离开 信息科技,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无源之

20、水、无本之木。具 体来讲, 深化信息科技在客户服务、 业务创新等方面的应用, 能增进技术与业务的相互融合,提升核心产品、品牌产品的 技术壁垒。(3) 组织和流程再造 - 银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 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这也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 个趋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合理高效的组织架 构,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的营销 渠道和交叉销售, 为顾客提供快捷、 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有赖于市场导向、面向客户的、高效率、多样化的业务的高 效、有序营运,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 体系、先进的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4) 公司治理 -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

21、力有赖于清晰的产权 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有效的约束,为银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一套必要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使中 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以根本改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重 点是要解决公司治理由基本架构、基本制度等方面的 “形似 ” 到实际传导和运作等方面的 “神似 ”的问题。要围绕经营转型, 完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把分权、制衡、问责、透明等现代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核心原则、基本要求,把国家有关法 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化做银行基本制度和具体可行、详细明 确、覆盖各个层级环节的制度规范,化做一整套明确完整的 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反馈机制,使公司治理从银行 “上 层”有效传导到 “基层

22、”,更好地推动经营转型。(5) 人力资源 -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数量充足、素 质优良、年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员 工队伍,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有 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得 来、留得住。为此,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 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改进传统单纯以财务指标为 主的绩效考核方式, 建立以 RAROC 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6) 产品和服务 - “打开大门,客户就会进来 ”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2l 世纪的金融市场已经变成了买方市场,市场需求 多样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 和服务。在

23、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越来越强调 客户的重要性,必须开始以满足其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出发 点和归宿,这种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 品和服务为核心。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发展战 略、信息科技、组织和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公司治理、产 品和服务等六个方面组成的综合体系。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的产生、维持和拓展,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涉及战略 管理、信息科技、组织和流程再造、人才培养和激励、公司 治理优化和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种 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发展战略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 办的方向指针;信息科技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基 本前

24、提;组织和流程再造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 要依托;人才资源激励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内在 动力;公司治理优化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支 撑;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 径。需要强调的是,这六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商业 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中国商业银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 势。四、关于我们的研究 - 历程、数据及方法论与中国银行业一道成长的银行家是一个专业人士为 主创人员的刊物,较早成立了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在著名 金融经济学家王松奇教授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以目前国内 拔尖青年金融专家为骨干的多学科

25、交叉的研究团队。早在 2003 年开始就开始进行银行业排名的工作,目前形成了一 个庞大的国内外银行业数据仓库。特别是 2004 年进行 2005 年完成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获得了业内外极大 的关注。继 2005 年推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之后, 2005 年 下半年,银行家研究中心即开始银行竞争力的新一轮研 究。本次研究的时间跨度实际上反映了 2004 到 2005 年的 发展变化。我们广泛收集及跟踪各银行的最新情况,采访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发放了问卷调查,对银行的产品和服 务进行了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特别对数十家商业银行进行 了实地调研。本项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26、本项研究采集了 2005 年度中国银行业的最新数据, 截止日期为 2005 年 9 月底。其中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将 2005 年底的主要数据发给了研究中心。此次数据的采集得到了国 家多个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对此表示由衷感 谢。(2) 各种官方专业统计年鉴业是此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 源之一,包括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 鉴、中国统计年鉴。这些数据都属于国家标准统计数 据。(3) 各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历年财务报告、中报和季报(4) 我们就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情况进行了网上问 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15677 份。(5)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群落,目前城 商行的信息披

27、露极不规范, 故此我们就 115 家城市商业银行 发放了问卷调查,希望获取各家城商行的更多深层次信息, 遗憾的是,除少数银行配合外,大部分银行并不太积极,从 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下中国城商行所面临的生存窘境。故 此,从 2005 年 9 月开始, 研究中心先后选取了东北、 西南、 中部以及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等十余家具有典型代表性 城商行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并利用相关部委提供的中国城商 行20022005年9月的财务数据,试图从多视角来掀开 中国城商行的神秘面纱。(6) 一年多来,研究中心先后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相关专题的访问本次研究的银行财务评价方法论: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

28、析法,指标处理采用模糊聚类分析。为了打消有关各方的疑 虑,进一步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发展, 故此, 在方法论上,我们将尽量采取高度的公开和透明方式,在研 究报告 (完整版 ) 的最后将附有详细的技术附录。尽管考虑到 各方面的影响,我们不会将底层的初始指标面世,但当事人 根据自家银行的财务数据,按照我们的方法论,就能基本估 计到自家银行的财务评价的结果。全国性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方法论:权重确定采用层次 分析法,分项指标采用专家问卷打分和灰色白化函数法对定 性指标进行量化。专家评分组共 20 位专家,主要由学界、 业界和监管部门的资深银行问题专家组成。根据我们提供的 采集材料以及专家自己了

29、解的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对每个 单项打分。对于定性指标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尽量减 少主观成份对最后评价结果的影响。故此本次研究应用灰色 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精细量化处理。全国性商业银行篇 ( 财务评价分析 )(一)资本状况从整体上看,2004年 2005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 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银 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 8% 的监管要求,工行、 建行、交行达到了 10% 的稳健水平, 但距国际活跃银行 12% 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差距。资本严重不足仍然是中国银 行业的突出问题,按照 2004 年银监会颁布的新的资本监管 口径计算,从资本中

30、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及当年利润等 传统项目,并且对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从资本中扣 减,同时不考虑国内外风险资产发生变动的情况,要使整体 资本充足率达到 8% 的最低要求,则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 依然巨大。因此,要达到监管要求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 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缺口。就股份制银行而言,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撑以及资本补充 渠道相对有限,如果资本约束与业务发展尚不能有机结合,面临的资本瓶颈愈来愈大, 8% 的监管标准的硬约束逼迫着 股份制银行 2005 年开始大力度的业务转型。从资本充足率 情况看,较早进行战略转型的招行开始凸现其优势,尽管规 模扩张仍保持相对较高增速,但资本充足率一

31、直保持在 9% 以上的水平。 交行 2005 年完成 IPO 在港上市, 资本充足率 高达 11.52% ,国际融资市场的便利, 为交行今后数年业务 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信于 2005 年年底获得集团注 资,资本充足率上升至 8.18% ,达到监管标准,中信集团 强大的谈判能力为银行未来上市、资本金补充提供强大支 撑,我们对中信未来数年业务发展持乐观态度。比较浦发、民生、兴业、华夏这几家绩效不错的银行, 浦发 2006 年有 A 股增发计划;民生计划发行 46 亿混合债 同时可能赴港上市,寻求补充资本金的长效机制;华夏的核 心资本充足率稍高, 2006 年还有空间发行次级债,此外德 意志

32、银行参股完成还能获得资本金支持;作为非上市银行的 兴业银行,资本压力显然要大得多,目前可用的资本金补充 渠道基本都已用足,在未来数年中,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愈发 激烈,扩张资产规模,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份额,仍然还会是 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因此,尽快在境内外上市,建立起可 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渠道,是一个相当迫切的任务。在三家资本远未达标的股份制银行中,光大的前景较为 明朗,清产核资完成后, 2006 年若能顺利完成汇金注资和 引入渣达银行,各项指标会有质的改观;广发行重组究竟花 落谁家,究竟算中资行还是外资行,目前还是未定之数;比 较起来,我们对于深发展的情况更为担忧一些, 2004 年新 桥入主深发展

33、后,历时近两年的整合,依然没能为深发展找 到成功的资本金补充的解决方案。( 二) 资产质量近些年,中国政府曾对国有银行系统实施了三次重要的 救助,以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 率。 1998 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注资 2700 亿元充实资本金。 1999 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成立并接受了四大国行剥离的 1.4 万亿元不良资产。 四大行 以这些不良资产换取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此举提高了国 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但没有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 2004 年 和 2005 年政府先后又对中行、 建行和工行实施了第二次财 务救助,从中国外汇储备中先后拿出 600

34、亿美元注入三家银 行,总共剥离 7300 多亿元可疑类贷款和核销 4500 亿元损 失类贷款。上述政府对国有银行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 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解决了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和沉重负 担,但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自身经营机制的转 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从股份制银行情况看,交行、招行、民生、兴业、浦发 一直保持着较低的不良率水平 ( 低于 3%) ,其中浦发行针对 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开始调整信贷结构, 不良率较 2004 年还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中信 2005 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很 大,不良率由 2004 年的 8% 大幅下降至 2005 年年末的 3.87% ;广发和光大的严

35、重不良资产的历史问题处理, 有待 2006 年重组工作的进展;深发展的不良贷款问题依然没有 获得质的进展,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仍陷入僵局。准备金覆盖率反映了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股改后 的国有银行拔备覆盖率提高较快。从整体上看,股改相对靠 后的工行显然对不良资产处置得更为彻底,拨备覆盖率达到 100% ,为未来数年的业绩稳步提升减轻了压力,创造了条 件,而股改相对靠前的建行和中行未来几年拨备补充的压力 要大许多,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对工行今后几年发展持乐 观态度。股份制银行中,招行、浦发、民生一直保持拨备覆 盖在 100% 以上,是未来业绩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兴业 2005 年拨备计提上升很

36、快,年末达到了 120% 。而其他银 行拨备的压力显然很大。一般来说,过高的贷款集中度是银行资产安全的巨大隐 忧。为此,监管当局制定了两个指标,最大的单一客户贷款 额不能超过银行净资产的 10% ,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 超过净资产的 50% 。整体上,全国性银行都执行得较好,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十大客户比例超标,这主要源于 农行尚未进行股改,资本金严重匮乏。股份制银行中光大、 广发、深发展超标,与这些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相对应, 此外,兴业行十大客户比例略高于监管标准。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各大银行表现出较明显的 顺周期特征,房地产、制造业、通讯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 投资增长较快,

37、对资金的需求相对旺盛,各大银行的贷款也 大都集中在了这些行业上。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 的贷款行业结构相对合理;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贷款行业结构最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贷款行业集中度相对 较低,受宏观景气度影响较大的制造业贷款在 16% 左右, 仅相当于其他银行的一半;而较低风险的交通、能源、通信 行业贷款占较大;招行在近年来增长过快的房地产建筑业上 的信贷配置相对谨慎, 仅为 7.3% ,较好地控制了潜在风险。 此外,目前违约率相对较低的零售贷款,各大银行近几年发 展较快。但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 3 年 到 5 年。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是最近 4 年才开始发展起

38、来 的,这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开始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时 期。这两个因素迭加在一起,住房按揭不良贷款的增加,今 后几年很可能集中爆发,特别是一些房价出现泡沫征兆的地 区,如上海、北京等。未来银行的利率风险要重点关注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企业,随着目前利率市 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信用风险转 向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日益关注的 重点。我们认为,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定价能力是衡量商业 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为有效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 并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 市场条件。因此

39、,今后商业银行不会过度收缩债券投资的比 重,但却会加大对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力度。由于目前商业 银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较大,债券持仓期限结构不合理,加 之中国市场利率衍生品缺失,一旦由于债券市场出现剧烈波 动,所持有的债券很可能出现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如果 到时商业银行被迫卖出债券则会给银行造成相当巨大的损 失。因此,债券投资的变动情况及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水平 将是今后评价银行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2000 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危机日益凸现, 据央行统计, 2005 年底存贷差达到创纪录的近 9.2 万亿元, 达到 2000 年的 3.7 倍。随着商业银行 “存差 ”不断扩大,特 别是去

40、年 3 月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后, 商业银行大量的流动 性涌向债市,造成债券市场需求增加,债券价格走高,使债 券收益率的持续降低, 图 5 显示自 2005 年年初以来银行间 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平稳下移趋势,其中中长 期债券收益率下降更为明显,导致收益率曲线呈现 “驼峰 ”特 征。在市场利率长期走低、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大 的情况下,长期债券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总体 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以上皆表明银行之利率风险陡然增 大。商业银行在前些年低利率时期购买了大量长期固息债 券。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债券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均在 20% 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长期债券。 据统计,

41、 四大目前债 券持仓近 4 万亿元, 其中中长期固息债券约占 3.2 万亿元左 右。简单假定四大行所持有的中长期固息券平均期限为 10 年,久期为 7 年,如果央行升息 25bp ,其所持债券理论上 会下跌 1.5% ,此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大约损失 480 亿之 巨。随着近两年利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处于持有债券机会成 本很高,而低价抛售债券则遭受损失的两难境地。虽然带有 做空性质的开放式回购已经推出,但商业银行把握这些避险 工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 条规定 “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 ”要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 准备,如果按照规定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话,将会对银 行利润产

42、生重大影响。从股份制银行的债券投资情况来看,根据 2004 年年报披露,交行、中信、光大、招行、民生债券投资配置比例较 高,多在 18% 以上,其中民生行 2004 年底长期债券持仓 资产占比超过 14% 。中信、浦发、兴业多持有短期债,中 长期债持仓较轻。从 2005 年前三个季度各家银行债券投资 操作来看,民生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意识,一直在减仓中长期 债券,至 2005 年 9 月底,中长期债券持仓资产占比下降了 2 个多百分点。招行 2005 年中长期债券投资增长较快,下 半年还有增仓行为,虽然 2006 年加息预期较小,但今后加 息因素依然存在,加之债券收益率走势使中长期债券风险加 大,

43、其债券投资变动及其风险值得关注。( 三 ) 盈利能力 从足额计提拨备后的资产利润率分析,随着呆坏帐大量 剥离,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后,中行、建行盈利 2005 年度大 幅增长, 2005 年度预期资产利润率分别高达 1.56% 和 1.39% 。股份制银行中, 招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 预期资 产利润率高达 0.96% ,另外民生、中信、兴业、浦发较高,接近 0.8% ,而光大、 广发、深发展因受大量不良资产拖累, 严重影响了其盈利指标。从收入结构上分析,由于各家银行年报中披露的中间业 务统计口径不一,缺乏比较基准。故此,我们统一选取中间 业务的主要项目 - 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 采用它在净营业收

44、入 中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手续费收入占比普遍 要高于股份制银行,主要是四大行网点庞大,集中了大量的 代理业务。但这些业务基本属于较低层次的中间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行、招行、光大和广发的净手续 费收入占比在 5% 以上,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其中招行 2005 年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至 9 月底,净手续费收入 占比已超过 7% ,仔细分析,招行的中间业务的含金量是非 常高的,一家网点有限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 自银行卡、网上银行、理财等高端业务的快速增长。( 四 ) 资产流动性2000 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 因此,从指标上看,各

45、家银行基本上都能满足监管要求。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流动性相对吃紧,流动性比率 26.32% ,刚刚超出监管指标 25% 要求。各股份制银行流 动性差异不大。此外,各商业银行期限错配情况 ( 长期资金短期使用 )相 当严重,四大行中农行、中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大幅超过监 管指标 (120%) 。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深发展、浦发、招 行相对严重,华夏和兴业期限匹配控制较好。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摘要请参阅上海 证券报城市商业银行篇、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财务评价(一)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趋缓,资本补充速度显著加 快,大幅超过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目前调整资产结构 ,控制风险资产的规模 ,

46、同时大规模引 资( 民资、外资 )补充资本金是城商行保证资本充足率尽快达 标的一个最容易操作的办法。 2003 年全国城商行资产平均 增速高达 25.37% ,超出资本增速 7 个百分点, 表现出典型 的粗放型经营模式, 2005 年,预计资本增速将首次大幅超 过资产增速,高达 24.88%, 是同年资产增速的两倍。应该 非常可喜的迹象,意味着城商行经营模式开始转型。( 二 ) 资产质量显著改善,近 30 家城商行 ( 不良率超过 30%) 初步摆脱了高危状态面对监管当局宣布的 06 大限,地方政府意识到要继续掌控这块金融资源的前提是维护其生存,对于自己常年侵害 城商行所形成的历史旧帐必须 “

47、出血”买单。数据显示, 2004 年,各地方政府为化解城商行风险投入的资金总额高达233.64 亿元,其中弥补财务亏损 19.86 亿元, 剥离不良资 产 50.07 亿元,置换不良资产 163.71 亿元。全国有近 30 多家高风险状态的城商行通过政府的土地置换、贷款置换等 方式进行了资产置换,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大幅度下降,初 步摆脱了困难局面,甚至少数问题银行一跃成为了 “指标意 义”的好银行。从全国看, 不良信贷比率从 2002 年的 17.70% 大幅下 降至 2005 年的 10% 以下,全国 117 家城商行中,有 11 家趋身资产质量优良之列 ( 不良率低于 2%) ,2002

48、年这一 级别仅 3 家。此外,高危银行数量大幅下降, 2002 年超过 一半以上的城商行 (66 家)不良率超过 15% ,而 2005 年这 一数字下降了近一半。( 三) 资本补充大幅提升,资本充足率差距悬殊,长期面临 资本不足的困境截止到 2005 年 9 月底,全国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 为 2.70% ,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为 1.80% ,相较 2004 年底 的 1.36% 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经过各方努力,提高 了近一倍。 全国城商行新增资本金近 110 亿,但资本补充呈 现明显的马太效应,有近 20 家城商行补充过亿,中心城市 的大型城商行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比如上海 21 个

49、亿,大 连 13 个亿,杭州 9 个亿等等,而绝大多数地处二线城市和 中西部地区城商行仍很难获得新增资本。此外,按照银监会 2004 年新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 足率管理办法 , 全国 117 家城市商业银行中能够达到 8% 标准的仅有 23 家, 67 家城商行资本金严重低于这一最低 标准 ( 不足 4%) 。而在这 67 家城市商业银行中,还有 42 家的资本充足率为负数,根本没有抗风险能力,面临巨大风 险,已处于 “技术 ”上的破产状态。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只能依靠留存盈利和增资扩股来 补充资本金。但在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不强,增资扩 股无法频繁进行的情况下,可以预见,城市商业银行将在相

50、 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摆脱 “资本不足 ”的困境。( 四 ) 近年来,城商行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亏损面大幅减少近年来,城商行的盈利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全国城商行 的平均利润率从 2002 年的 0.33% 稳步上升至 2005 年的 0.65% ,在全国 117 家城商行中,有 23 家预计 2005 年 资产利率超过 1% ,达到国际好银行的水平,而 2002 年才 1 家。近 50% 的城商行能超过 0.6%( 监管标准 ) ,而 2002 年只有 13 家能达到这一水平。 亏损面大幅减少, 预计 2005 年只有 5 家城商行可能面临亏损,而 2002 年近 20% 的城 商行亏损。整体局面固

51、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城商 行整体经营环境的改善是提升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自 2003 监管当局实行严格资本监管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流动 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银行间市场利率低企,对于将同业市 场作为重要资金来源的城商行,无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 差。此外,部分城商行剥离处置不良资产,银行财务费用大 幅降低也是原因之一。(五)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未能按照五级分类的要求提足拨 备截止 2005 年 9 月,全国平均拨备覆盖率仅为 21.85% , 贷款损失准备未提足而产生的缺口高达 519 亿。 全国 117 家城商行中, 拨备能完全覆盖不良信贷的 ( 超过 100%) 仅有 8 家,按

52、照国际银行业拨备覆盖率 70% 的标准考察,也只 有 16 家。近 70% 的城商行 (87 家)拨备严重不足 ( 不足 40%) ,其中, 44 家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计提 ( 不足 15%) 。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当下城商行的盈利水准也存在诸多 水份。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提足拨备,大多数银行将因此变为 亏损,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安全状 况均出现大幅下滑。二、城市商业银行财务评价之态势分析( 一)虽然盈利能力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但盈利能力高低 与资产规模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我们全国 117 家城商行按资产规模划分为三类: 资产规模在 200 亿以上的共 23 家,划为大型城商行;其中

53、北京银 行和上海银行资产超过 2000 亿接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标 准,也可将其归为超大城商行;资产规模在100亿200亿之间的共计 26 家,划为中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在 100 亿 以下的共计 66 家,划为小型城商行。总体上看,城商行盈利能力呈现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 大型城商行好于中型城商行,中型又强于小型。然而一家银 行的规模大小并非银行盈利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点我们从散 点图可以看出,城商行的资产利润率与资产规模并没有显著 的关联关系。根据美国的情况,盈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 10 亿 100 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 3 亿 5 亿美元的银 行。中国情况与之惊人的相似。在 2005 年度

54、中国盈利最好 的 36 家城商行中 ( 资产利润率大于 0.8%) ,既有杭州、南 京、天津、大连、东莞等大型银行 ( 资产规模在 50 亿美元以 上) ,更多的是台州、 金华、 南充、 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小型 银行 ( 资产规模在 5 亿 8 亿美元 )。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 银行仍然是、也完全可以是一种盈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 性的商业模型,规模扩张上市、 “捆绑 ”重组并非中国城市商 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惟一模式。其他方面诸如资产质量、资本、流动性并未表现出明显 的规模效应。就资产质量而言,大中型银行相当,但较明显 地优于小型银行,反映出广大中西部二线城市的地方治理环 境( 金融生态 ) 更

55、为恶劣,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伤害程度更为 严重。就资本而言,大型城商行显著优于中小银行,说明大 银行资本补充能力要强得多,目前大银行多数处于东部中心 城市,良好得区位优势和城市本身的辐射能力,是外资进入 的主要关注点, 在目前已经完成引入国外战略投资人的 9 家 城商行中,除南充商行外, 8 家都是中心城市的大银行。此 外上海、南京商行还获准发行了次级债。就流动性而言,大 中小银行间并无多大差别,银行间市场交投最活跃的城商行 中,既有南京商行、昆明商行这样的大银行,也有厦门商行 这样的小银行。(二)城商行经营状况呈现明显地域特征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 结构、对外开放程

56、度、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理环境 乃至地方治理都存在很大差别,地区差异一向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 分散于中国广袤大地的 115 家城市商业银 行自然就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从资产质量分析,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城商行普遍优良, 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司法公正、重商主义的人文传统支撑起 良好的社会诚信文化,这是作为社区银行的城商行健康成长 不可或缺的土壤。相较而言,浙江的城商行资产质量又整体 好于江苏和上海, 截止到 2005 年 9 月底, 浙江省内 8 家城 商行平均不良率不足 3% ,江苏省内 11 家城商行不良率为 4.61% ,上海商行为 4.55% ,中国城商行所辖地区政府的 强弱始

57、终是一个影响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令人稍感意外的 是,一直得改革开放 “风气之先 ”的珠三角地区,其发达的经 济基础与诚信文化的缺失极不相称。 截止到 2005 年 9 月底, 地处珠三角的仅有五家城商行中,珠海商行不良率居然高达 53% ,广州商行高达 40% ,湛江商行 17% ,东莞、深圳 商行也接近 10% 。此外,早在 2002 年,汕头商行就因严 重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 开了中国城商行破产的先河; 2003 年,佛山商行也因亏损累累最后被兴业银行收编,加之当下 广发银行的财务危机,珠三角地区城商行的严重危机充分暴 露了一个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的地区由地方政府拥有和控制 金融机构的危险性。

58、此外,内陆几大区域的城商行的不良率显著高于沿海地区,尤以中部六省的城商行问题严重,平均不良率高达 17.25% ,仅次于珠三角。东北三省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的 积极努力,不良率由 30% 大幅下降至 13% ,许多高危状态 的城商行危机有所缓解。就资本情况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高 达 8.41% ,已经达到监管当局 8% 的要求,当然若不计入 上海商行的话,平均资本充足率为 6.33% ,离监管层要求 还有些许距离。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和优良的金融生态环 境,是外资参股中国城商行最重要的选项, 自 1999 年以来, 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的大型城商行先后引入 了外资,上海、南京获准发行了次级债,浙江省内的城商行 的民营化运动也是资本金的重要补充机制。相较而言,中国其他地区的城商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资本金普遍匮乏,特别是珠三角、东北、中部地区的城商行 多数都处于技术破产的状态。不过 2005 年以来,部分地区 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引资和资产置换的城商行抢救运动,资本金补充速度奇快,东北地区城商行的资 本增速竟高达 70% ,中部诸省也以 40% 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即便如此,历史包袱依然沉重。就盈利能力和流动性而言,中国各地区城商行并没有表 现出那么明显的差异。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