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_第1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_第2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_第3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_第4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季子礼,既倦于游一一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口?其将怀安也?”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2、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客有让余者曰: “子之兄弟一身矣, 又唯子言之从, 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越越,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

3、不能也。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庐既成,余为之记。(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垩,涂刷。蜃灰,蚌壳烧成的灰。选耍越越:怯懦不前。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乎B.然C.之D.矣22 .对第段“余笑日”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C.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D.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23 .对第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描写兼

4、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C.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24.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字很少,是否脱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析。(5分)21 .A(1分)22 .D(3分选C得1分)23 .B(3分)24.答案示例: 没有脱离。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 喜欢“举债冒险危而游”, 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

5、兼备,特质鲜明。从写法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5分)参考译文:季子魏礼, 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 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 说: “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 ”便名为“吾庐”。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他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

6、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 ”也有人说: “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 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

7、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

8、不顾虑的。象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吾庐筑成后,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2020二模黄浦区养鱼记程颐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湾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鱼乎!

9、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注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湾池:池塘。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欤B.矣C.乎D.焉22.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23.作者在

10、第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分)24 .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分)21. (1分)C22. (3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 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 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23. (4分)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两次

11、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24. (4分)答案示例:第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参考译文: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

12、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 看到他们为政, 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

13、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使我内心受到感动的,又岂只是鱼而已呢打是作了这篇养鱼记。至和元年六月记。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2020二模闵行区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苏舜

14、钦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始维舟,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霞云彩翠,浮动于沧波之中。予时据阑竦首,精爽下坠,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自尔平居,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卒未果行,常若有物膈塞于胸中。是岁十月,遂浮轻舟,出横金口。观其洪川荡涌,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河,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逾日乃至。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予观震泽受三江,吞啮四郡之封,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

15、三千,环四十里。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桅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居山之民以少事,尚有岁时织钏、树艺、捕采之劳。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壤断水接,人迹罕至。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遗民者邪!予生平病闭郁塞,至此喝然破散无复余矣。反复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飞出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选自苏舜钦集,有删节)注释震泽:太湖的别称。21.可填入第

16、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而B.然C.且D.则22 .简析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23.结合具体词语,分析第段景物描写的特色。(3分)24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语言清新雄健,文风大气开朗。B.本文物象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C.文章的景物描写清新秀美,引人遐想。D.全文写景抒情相结合,山水情韵悠远。25.结尾作者说“吁其快哉”,概述其“快哉”的原因。(4分)21. (1分)D22. (2分)第一段表达了对于洞庭美景的向往之情(1分)以及未能成行的失落、郁塞之情(1分)。23. (3分)第二段中,作者用“遂浮轻舟”的“遂”就表达自己夙愿得尝的满

17、足心情, 用“轻”字表达了心情的轻松愉快。 又通过“洪”“万”“极”等范围广程度深的词语表达自己对所见景象惊奇与赞美。用“不类他水”,表达内心对眼前美景的独特喜爱之情。24. (3分)B25. (4分)作者“快哉”的原因可以概述为一下几点:想要游览洞庭山的夙愿得以实现;为洞庭山上优美的风景所陶醉;为当地百姓民俗真朴、物产丰饶而欣慰;与僧人宴坐,得以超脱旷远,远离俗世,获得精神自由而喜悦(为自己抑郁的心情在此终于得到解脱而舒畅也可)。2020二模浦东区送李秀实序(宋)韩元吉吾友李秀实将主簿于余杭。贤士大夫相与言日:余杭,小邑也。土之通经力学问而能成名以自立其家(,近推吾秀实之昆弟焉。故吾之徒岁时

18、相与嬉游,诗章文字,相与唱咏而酬和,杯酒谈笑,相与欢呼而谐谑。今其皆仕矣,行有日矣,吾之徒岁时孰与嬉游?诗章文字,孰与唱咏而酬和?杯酒谈笑,孰与欢呼而谐谑?以吾之私,固愿其留也。然而人之爱其人,亦将使其功名彰于时,而才业见于用欤?秀质之仕也,其将有遇焉者矣,则又言日:主簿,卑官也。以秀实之所有,与今瀛州、藏室之选角逐于时,未知其孰为后先,而乃使之仆仆于令丞之末,以望上官之颜色,则功名其果有期,其才业果不至于掩抑欤?某遂言日:夫玉,天下之至贵也。玉之孕于山也,块然无以异于石也,攻之则见焉,攻之至者,则其文益著。使世不用玉则已,如用焉,会期之圭璧,宗庙之蜃聋,吾知必于是乎取之矣。惟君子之于道也亦然

19、,退然无以异于众人也,试诸事则辨焉。其所试者多,则其道益广。使世不用君子则已,如用焉,宰天下、运四海,皆君子之事也。然君子之在下位,虽治一官,与宰天下不殊,举一职与运四海不殊,贱其官而弗为,易其职而无所事,非君子然也。自天子院辟于吴,余杭盖畿也。畿之任,非通官大人不处。以秀实之贤,犹惧其或不遇,则下焉者其何望哉?虽然,秀实无以其官之微而贱之,无以其职之下而易之,循吾道而俟焉,其将有遇焉者矣。予久与秀实游, 固知其不乐于为彼而乐于为此也, 念无以纾别者之意,因摭是以为赠。(选自宋代序跋全编有删改)注瀛州、藏室:古代政府为了网络人才设立的文学馆与史馆。蜃聋:古代用以盛酒、温酒的礼器。21 .在第段

20、方框内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也B.者C.矣D.乎22 .以下与李秀实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李秀实兄弟对于儒家经典有着较深的造诣;B.作者与李秀实交往时间很长,了解其为人;C.李秀实曾与文史馆人才比试,未分出高下;D.李秀实即将任官之地,属于当时重要地方。23.文章第段以玉比君子,请概括两者的相似点。(4分)24 .全文行文跌宕,感情深挚,请加以分析。(5分)21. (1分)B22. (2分)C23. (4分)玉和君子在未被发掘之前,看起来都很普通;一旦发掘他们,他们的本色就会显露出来;对他们发掘越深入,就越能发现他们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最终都必将得到

21、重用。(意思差不多即可)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24. (5分)作者首先叙写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李秀实离去的不舍;转而想到爱秀实就应该让他功业才学得以彰显,于是又希望他出仕而受朝廷赏识;进而又对主簿这样的小官是否真的能使他功名得以成就、才华得以彰显心生疑虑;而后以玉为比,来表达对秀实终将得到重用的信心;但余杭乃京畿要地,任职者皆达官显贵,又一次对秀实是否能被重用心怀疑惧;最后,指出只要秀实能够循道而俟、勤心为政,终会得到重用,再次表达了对他的信心。全文行文曲折,既有对离别的不舍,又有对其才华的肯定和前途的关心、期待,感情深挚。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参考译文:我的朋

22、友李秀实将到余杭担任主簿。贤士大夫们都说:余杭,是个小城市。精通儒家经典勤于学问而后能成就名声、自成一家的读书人,近来首推李秀实兄弟。所以我们这些人经常和他们交往游乐,创作诗歌之时,一起吟咏,相互酬答;饮酒笑谈之时,一起欢呼,相互戏弄。如今他们都做官了,不久就要前往赴任了,我们这些人每年将和谁交往游乐?创作诗歌之时,和谁一起吟咏,相互酬答?饮酒笑谈之时,又和谁一起欢呼,相互戏弄?出于我的私情,本是希望他们留下的。但是一个人爱护他人,应当让他的功名彰显于时代,才学得以施展吧?如果李秀实为官的话,(依他的才学),他应该会有所遇合。但又有人说:主簿,是个小官。凭借李秀实拥有的才华,和今天文史馆选拔的

23、人才比较,不知道谁高谁低,现在竟让他在主簿这样的位置奔波忙碌,察看上官的脸色而后行事,那么他的功名果真能有所期待,他的才学果真能不被埋没?我于是说:玉,是天下最珍贵的物品。当玉埋藏在山中的时候,没有灵气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一旦雕琢它,它的美质就显现出来了,如果雕琢到极致,那么玉的纹路将更加鲜明。假如世人不用玉则罢了,如果用它,会盟时所用的玉器,祭祀时用的礼器,我知道一定会从玉中选取。君子的才华也是这样,谦卑的样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一旦通过事情检验他就和普通人区分开了。如果所检验的事情越多,那么他的才学体现得就更加广泛。假使世间不任用君子就罢了,如果用他,治理天下,运筹四海,都是君子该

24、做的事。但君子处在卑微的位置,虽然只是处理一个职位的事情,和管理天下、运筹四海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因为自己官职低微)而轻视它不去做,(这)不是君子赞同的行为。自从天子来到吴地,余杭就相当于京郊。京郊的职位,如果不是达官贵人不能担任。凭秀实的贤能,尚且担心自己可能得不到赏识,那么才能不如秀实的人又有什么指望呢?尽管如此,秀实不要因为官职小而轻视它,也不要因为职位低而看不起它,遵循我所说的方法耐心等待,他终有一天会受到赏识的。我和秀实交往的时间很长, 原本就知道他并不在乎官职的大小而乐于锻炼自己,(临别之际)想到我没有什么来舒缓我的惜别之情,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2020二模奉贤区(清)方

25、苞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

26、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君与吾离群而索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2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2分)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A.B.C.D.22.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2分)A.焉B.矣C.耳D.哉23. 赏 析 第段画线句。(3分)

27、第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段和“通蔽”24.本文以“通蔽”为题,的联系。(4分)21. (2分)C22. (2分)B23. (3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24. (4分)第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己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

28、度进行说理。2020二模静安区槎墩记明吴廷翰槎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既家湖上,而墩遂当堂前。小舟径渡,坐卧终日,以为足以休老。架木而亭其中,四隅亦缘树结茅,如亭环列。以柳若干株为巷,冬青六为门,蕉二为台,水荆、木槿之类杂蔽为垣,芙蓉为屏。墩之名曰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槎之所有也。晓日、晚霞、雨笠、风帆,以助四时之景者,槎之所见。【甲】曰:夫槎之为物也,引之以牵则进,鼓之以浮则游,然而可泊焉。【乙】夫动也而能静者乎!既骇之以风涛,或啮之以蛟龙,然而不犯焉。【丙】夫险也而能夷者乎!放之可以达四海,溯之可以致万里,然而能返焉。【丁】夫远也而能近者乎!予以微名飘逐流浪于外,其历夷微之域,犯谗惧

29、之厄,盖屡矣。既困而归,潜形屏足,乃卒得栖泊于此,以偃仰游泳于一泓之间,庶几终身可以免惊覆之患。夫近而不能远,夷而不能险,静而不能动,则槎之用不行。然远不可近,险不可夷,动不可静,则槎之体不全。夫物也,而道存乎其间,则予之所托以终身者。(选自明吴廷翰著,容肇祖点校吴廷翰集,中华书局出版)注槎:ChG,木筏。21.可填入第段方框内的虚词是()。(1分)A.焉B.哉C.也D.矣22 .对第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小百万湖湖畔安家定居,门前对着土墩,风景佳妙。B.湖上小舟往还,如桃源盛境,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C.柳树、冬青、芭蕉、水荆、木槿、芙蓉围拱了作者的房子。D.风水

30、雪月、晓日晚霞、风帆雨笠,组成了槎墩四时的景致。23.将“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还原到第段中,正确的选择是()(3分)A.放到【甲】处B.放到【乙】处C.放到【丙处D.放到【丁】处24 .第段写“槎”的特点是、。(2分)25.本文先描写“槎”的形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衔接自然,试对此进行评析。(4分)21. (1分)C22. (3分)B23. (3分)A24. (2分)能动能静能远能近25. (4分)“槎”在进退、浮游、动静、险夷、远近等变化中能自如自在,是由于“槎”的一切都符合“道”,即“道存乎其间”。(指出“槎”的特点是符合“道”,2分)人像“槎”一样,将终身托付给

31、“道”,就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指出类比关系,1分)本文的道理由形象引申而出,自然真切,易于为读者接受。(评价说理特点,1分)2020二模普陀区论梁元帝读书明王夫之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 故焚之。 ”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 曰: “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倚口所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

32、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者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节)【注】影迹: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六博投琼:古代博戏名。取青妃白:指卖弄文字技巧。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程门弟

33、子谢良佐录五经语作一册,程颍见之,谓曰“玩物丧志”。2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2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而B.则C.因D.以23 .对第段论证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批判元帝的愚昧,肯定“读书万卷”的价值,论证角度全面。B.指出元帝所标榜的“读书万卷”的夸张不实,驳论针对性强。C.以元帝所撰著的作品的特点推论其读书心态,论据典型适切。D.借引他人评价和举赌博事例,剖析元帝之过,论证方法多样。24.本文“题小而旨意宏深”,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21.局、整日耽于读无用之书形成对比,突出其无所作为;最后运用反问,语势强烈地批判了元

34、帝的读书本质上和耽于博戏、酒色无异。22.B23 .C24.本文从评论梁元帝错判读书之罪的史实写起,分析梁元帝固然好读书、破万卷,然而读书不当,舍本逐末。然后由元帝的不善读书联系到宋元儒者的不善读书,指出其同样不究微言大义,沉迷雕虫小技,于身心、伦理、政教无益,有误人子弟、误人国家之害。从个别到一般,从历史到现实,探究了读书与成材、治国的关系,使不善读书的危害更凸显其普遍性,立意深远,耐人寻味,堪称警策之语。2020二模金山区送方希则序(宋)欧阳修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

35、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口!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徐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持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夫恢识宇以见乎远

36、,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理,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辄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注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数奇(ji):命运不好。公孙:指西汉的公孙弘。更生:指西汉的刘向。沉冥郁理:埋没湮没。褚(zhu):口袋。

37、祖离:饯别出行之人。21.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1分)A.也B.尔C.矣D.乎22 .下列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认为庄子和班固对官位和名声都淡然。B.作者认为追求官位爵禄和显耀是人之欲望。C.作者认为君子看淡官位和名声,事理通达。D.引出下文,交代方希则就像古代贤能的人。2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4.第段作者提及公孙、更生二人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25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21. (1分)D(C矣同样有感叹语气,如何区分?)22. (2分)A23. (3分)以四言为主(四言句是否就算整句?),运用整散结合

38、的句式(1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见到方希则如故人的欣喜以及和他交往的默契(1分),节奏感强,富有气势(1分)。(句式特点1分,内容1分,表达效果1分。)24. (3分)作者以公孙、更生的屡挫屡进而终成其事其名的故事,(1分)安慰和鼓励处于人生低谷的方希则,(1分)并对方希则以(未来平步青云的,或未来大放才华的)期许。(1分)(1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25. (3分)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和方希则相识并了解他在科举和官场上的不幸遭遇,借助送别,(1分)表达了作者对方希则的同情,对其学识才华和豁达心态的钦佩以及勉励并相信他大器晚成。(2分)(主要内容1分,情感态度2分)参考译文:庄子把大带和笏板(官位

39、)当作柴草和栅栏,班固把名声当作缰绳和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他们怎么会憎恶呢?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从而称得上是大方之家吧!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不好。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

40、,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啊!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即使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

41、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

42、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2020二模杨浦区就亭记(清)施闰章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地故晓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口阁皂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

43、日就亭,为就其地而不劳也。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魇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阊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辕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

44、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注晓啬:土地坚硬贫瘠。阁皂:山名。阊:寂静。青葱:鲜绿。戛:触击;拂:掠过。辐辕:聚集。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乎B.焉C.然D.矣22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无暇引山水自娱。B.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审美意趣已尽失。C.叙写为官常态呼应首段游观、人力二者难兼。D.与后段作者胸藏意趣登亭饱览山水形成对比。23.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24 .评析本文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4分)21 .A(1

45、分)22 .D(3分)23 .答案示例:作者描绘出随时间变化的山水景致,日与月东升西落,青山下溪水长流,江帆随溪水而下,沙洲上鸟类翩翩飞舞,烟雨移动,山色迷蒙,橘柚鲜绿,刚刚长出。变化的景色表明作者经常立于就亭, 眺望风景, 可见作者对江山风物的亲近与痴迷,满心的欢喜跃然纸上。(4分)评分标准:角度1分:视觉角度,动静、角度、远近、俯仰、意向叠加、白描;翻译描写1分;景物特点开阔、清丽、优美、清新、壮阔、生机等1分;感情喜爱、沉醉、享受等1分。24 .答案示例:本文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不管官务简散还是繁忙,都会融于山水,怡情养性,再而进入广阔天地之志,提倡人生要留下一片精神畅游之地。作品主旨

46、独辟蹊径,不是借亭台抒发怀才不遇或思乡之情,也不是议论某种道理,而是提倡以山水滋养生命、性情。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作繁忙、唯物质名利追求的人们有积极的启示作用。(4分)评分标准:分析思想感情2分:在繁忙的公务之余(1分),融入山水、怡情养性(1分)。社会现状(1分),启示(1分):超越物化等。参考译文:有适宜于游览观赏的地方,没有动用人力修整的烦难之事,二者常常很难兼备;在官舍中找到,离住处很近,就特别难。临江土地本来不肥沃出产少,官署破败简陋,没有优美的山坡亭台楼阁。我到了临江就建了几间屋舍作为阁山草堂,意思是与阁皂山靠近。然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登高远望,心里常常闷闷不乐。一天,下了很久

47、的雪,天刚放晴,发现草堂旁有一处高地,我翘首向南远望,山色青翠积雪洁白,色彩鲜明,我非常高兴。于是整理那些荒芜的杂草,在它的上面建了一个竹亭,有序地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又看到那遮挡我视野的屋角就除去它,我为它取名叫做就亭,就是说顺着地势而不必劳累。古代士大夫在外做官,大都能够寻求山水之景来愉悦自己。但是有时临近都会,诉讼案件繁多喧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里里外外应酬不过来。虽然在山坡亭台楼阁之间往来,每天酒足饭饱,听音乐演奏,但是胸中欣赏山水的兴致大概已经很少了。为什么呢?身体倦怠,心情烦闷,而精神因为这些受到妨害。临江作为郡府,远在赣江的偏僻处,寂静得像是穷山荒野。我怜叹它的破败,那里的百姓也

48、习惯于我的政务宽简,一起休养,相安无扰。这里民俗俭朴打官司的少,宾客很少到这里,属员散去(公务完毕)就关门,于是脱下官服伸腿坐地一段时间,欣赏山水的念头,在我的心中显现出来。近年打仗,征求军用财物接连不断,距离阁皂山四十里,我没能丢下公务前往一游。姑且试着登上就亭,就亭幽静,靠近城墙,它的位置在官舍的东南,那里,太阳和月亮首先出现。碧绿的山,清净的水,江上的白帆,沙洲上的水鸟,烟雨或隐或现,橘柚鲜绿夺目,无不变幻形态、极为美好,触击内心掠过眼帘(赏心悦目),这众多美景都聚集在就亭内,大概像是江山风景来取悦我亲近我一样。君子居家就有安息的地方,出游一定要有好的佐游的工具。用它们来发泄心中的郁积,

49、调节自己的情绪,达到开朗舒畅的境地,不只是游览观赏而已。我私下里想这样做,没有实现,姑且和宾朋饮酒作诗,欣然而醉。2020二模虹口区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弗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口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日:“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耶?”因勿伐。既而悟且叹

50、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栋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剪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耶?”他日, 客有过修者。 仆夫曳薪过堂下, 因指而语客以所疑。 客曰: “是何怪耶?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注弗:杂草丛生。薪:砍掉作柴薪。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51、1分)A.而B.之C.则D.既2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守园人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其他果蔬花木。B.在客人看来, 树木的生死主要是看它的用途, 有用者则生, 无用者则死。C.作者记伐树事, 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 主张要善待有才者。D.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文,在写作技巧上主要运用反问和对比的形式。23.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4.第段中“客”是如何层层推进地进行说理的?请加以分析。(5分)21. (1分)D22. (2分)A23. (4分)答案示例:承上启下。(1分)由第段改造东园时樗树被伐而杏树得以留存(1分),联

52、想到庄周的不同的见解(“不材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天”),思考有才与无才的物类是否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而有被保护与加害之别(1分),从而引出第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的议论(1分)。24. (5分)答案示例:首先,“客”指出庄子说法的本意,认为庄子所说是指自身无用而又处在无用的地方的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自己,而如果自身无用却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免于难的。(1分)然后,“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说明物类因为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遭遇。(1分)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因为既没用又会妨害他物生长而被砍伐。(1分)接着,指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说的有才能的反而死

53、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1分)最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 (1分)评分说明:五个层次各1分。参考译文: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已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园子里生长着樗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

54、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樗树砍掉了。第二天,他又对我说:“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后来我突然想到, 并发出这样的感叹: “唉! 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栋树因为其

55、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自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 (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说出了自己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 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 (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

56、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2020二模徐汇区序洛诗白居易序洛诗,乐天自序在洛之乐也。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次及鲍、谢徒,迄于李、杜辈,其

57、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口。又有以知理安之世少,离乱之时多,亦明矣。予不佞,喜文嗜诗,自幼及老,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虽才不逮古人,然所作不啻数千首。以其多矣,作一数奇命薄之士亦有余矣。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官至三品,免罹饥寒,此一乐也。大和二年,诏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归洛,旋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二年,就领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归履道里第,再授宾客分司。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

58、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亦发中而形外耳。斯乐也,实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兹又以重吾乐也。予尝云:“理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苟非理世,安得闲居?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甲寅岁七月十日云尔。(选自白居易文集校注)21 .以下虚词填入第段方框处,最恰当的是()。(1分)A.也B.矣C.乎D.焉22 .以下对文中提及的“洛诗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集中的诗歌多为愤忧

59、怨伤苦叹之作。B.集中的诗歌为诗人情感的忠实表达。C.集中的诗歌皆为闲适酣乐寄怀之作。D.集中的诗歌皆为采诗者观民风而作。23.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2分)24.白居易在这篇序中提出了“情发于中, 文形于外”的创作原则。结合琵琶行,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的?(5分)21.B(1分)22.B(2分)23.以自己这五年的官职变迁,一方面印证上文所说的“官至三品、免罹饥寒”,过着身闲家给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旋”“再”等词,突出了皇恩浩荡,自己身处理安之世,也为后文的论述做铺垫。(4分)24.琵琶行的序中就交代了文章的创作缘由,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曲子和悲惨身世之后, 触动了自己被贬漂

60、泊的身世经历, 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于是创作了这首寄寓了因无故被贬而愤懑不平的诗歌。(5分)参考译文:序洛诗,是白居易自叙在洛阳的快乐生活。我遍览古今诗歌,自诗经离骚之后,苏武、李陵以来,李陵、苏武开始写五言诗,依次而及鲍照、谢眺等人,直到李白、杜甫等,这中间闻名的词人有好几百个,流传的诗章极多。看它们所写的缘由,大多因为受谗言被冤,被贬谪放逐,远行屯守边疆,受冻忍饥,生病年老,生死别离,内心产生了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因此愤忧怨伤之作,总计而言,在古今作品中占十之八九。世人所说的文人命运大多坎坷,诗人命运尤其不好,由此可见。因此又知道政治修明安定的时代少,战乱的时代多,这也很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