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张东梅02_第1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张东梅02_第2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张东梅02_第3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张东梅02_第4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张东梅0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一、课标(一)课程内容标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标具体目标通过地球仪让学生认识经纬网,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运用地球仪和地图以及相关资料,根据经纬网找出准确位置。 2、教学难点: 根据经纬网找出某地点的位置。三、 学情:(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 经纬网的认识:10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2、 经纬网上经纬度的认识:9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3、 根据经纬网找出位置:6

2、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对根据经纬网找出准确位置觉得难度较大。四、 教学目标:1、 运用地球仪,通过描画经纬线认识经纬网。2、运用地球仪、图片以及相关资料判读某地点的经纬度。3、运用图片资料,感知经纬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五、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拿镂空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骷髅版地球仪”,感知经纬网,视频播放百慕大奇迹(一艘木船经过时的惊险场景)附带教师语言:木船九死一生,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开这个地方?如何定位?要想知道情况的原委,我们得先来学习今天的地球仪上的交织的经纬线以及交点的经纬度。同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形状。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空间

3、想象力。【新授过程】活动1:瞧地球仪,观察经纬线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程序:【自主学习1】展示地球仪和课本图示,出示问题:(1) 什么是纬线?在地球仪上你能指出纬线吗?(2) 纬线的形状是什么?(3) 纬线指示什么方向?(4) 纬线的长度相等吗?【自主学习2】展示地球仪和课本图示,出示问题:(1) 什么是经线线?在地球仪上你能指出经线吗?(2) 经线的形状是什么?(3)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4) 经线的长度相等吗?【展示】学生根据课本图文的描述分别回答前后四个问题。【小结】根据图表,学生能填写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圆不相等东西经线半圆相等南北活动策略: 本部分为看图认识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

4、主学习基本能学会。故让学生自主展示,反复指地球仪,通过对比归纳出经纬线的特点。 目标评价: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指图、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活动设计2:观经纬线,识别经纬度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活动程序:【自主学习】据纬线的分布,观察地球仪和课本图文图示,出示问题:(1) 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如何区别每一条纬线?(2) 地球仪上的0°纬线是谁?(3) 纬度的范围是如何划分的?(4) 由赤道向南北纬度是如何递变的?(5) 赤道以南以北纬度是如何表示的?【展示】学生根据图回答5个问题 【小结】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规定纬度,赤道为

5、0°,向北向南各分为90°,纬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交流探究】 (1)写出北纬30°、南纬50° (2)北极点和南极点怎么表示?(3)判断下面的纬度并说明原因。50°40°30°50°40°30°【展示】第(1)和第(2)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先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教师进行总结认知。 第(3)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引导学生会判读南北纬。 AB【小结】 会判断南北纬度的划分。活动策略:学生先通过地球仪认识纬线以及特点,通

6、过小组合作完成对纬度的划分的认识,在组内交流后,重点认识纬度的划分。通过观察和手的描绘来完成。目标评价:通过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让学生都能认出纬度划分的规律并会表示。【自主学习】据纬度的分布规律,观察地球仪和课本图文图示中的经线,出示问题:(1) 地球仪上的经线有多少条?如何区别每一条经线?(2) 地球仪上的0°经线叫什么名字?经线也叫什么线?(3) 经度的范围是如何划分的?(4) 由0°经线向东向西经度是如何递变的?(5) 本初子午线以东以西是如何表示的?【展示】学生根据图回答5个问题 【小结】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规定经度,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7、76;,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递增,本初子午线以东,叫东经,用字母“E”表示,本初子午线西叫西经,用字母“W”表示。【交流探究】展示课本经线图示,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写出东经40度、西经150度 (2)东西经180度的两条经线有什么巧合? (3)划分经度的界限有几条? (4)判断下面的纬度并说明原因。110°100°90°80°70°60°【展示】第(1)和第(2)(3)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先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教师进行总结认知。 第(4)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引导学生会判读东西经。 AB【小结】 会判断东西经度的

8、划分。活动策略:学生先通过地球仪认识经线以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东西经度划分的认识,在组内交流后,重点认识经度的划分。通过观察和手的描绘来完成。目标评价:通过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让学生都能认出经度划分的规律并会表示。承转:那我们看到经纬度的划分了,给大家展示两组图片。课件第一组展示一张冬季北半球中国北方的图片,展示一张南半球澳大利亚南部的一张图片,明显的季节差异让学生感受半球不同出现的景观差异。再展示第二组,同是中国东部和西部出现的时间差异。引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活动设计3:看地球仪,区分半球 活动目的: 对应教学目标3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图。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

9、出示问题(1) 哪一条纬线把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2) 北半球中你能看到哪些大洲?(3) 南半球中你能看到哪些大洲?(4)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展示】学生自主展示4个问题。 【小结】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是赤道。活动策略:本部分学生先自主完成对南北半球划分的认识。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图片并认识极点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良好习惯。目标评价:让全部的学生认出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是赤道。并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的良好开端。承转引导:南北半球的划分,我们能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么我们看时间上的区别和每一条经线有关系,如果我们从北极均匀的切下分成两个半球,需要的经线是两条,也就是任意两

10、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站立的半球。【交流探究1】根据经度的划分示意图和课本描述,出示问题 (1)经线与经线圈有何区别?(2) 有两人同在赤道如果沿经线圈和一条经线一直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交流探究2】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请尝试讨论以下问题:(1)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是多少?(2) 为什么不用0°和180°界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温馨提示:课本后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0°经线,看看它穿了哪些陆地?)(3) 在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在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4) 判断东西半球19°w 21°w 25°E 155°E 165&

11、#176;E【展示】探究1,学生能理解经线和经线圈的区别。学生小组内展示,教师引导。而探究2中的(1)(3)学生能直接看出,而(2)在图中能找出,但需要教师引导找出并说明0°经线经过了欧洲和非洲,为了人们生活方便,所以才用了20°w和160°e作为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而对于(4)需要画图给学生讲解。思路:第一步,先找出西经20度,再找出东经160度 第二步,观察0°20w之间的西经在东半球,0°160°E之间也在东半球,剩下的都在西半球。 第三步,只记东半球的度数所在范围,根据图示记忆,也可以根据口诀记忆:大大为西,小小为东【小结】东

12、西半球的界线是:20°w和160°E活动策略:本部分学生先自主完成对经线和经线圈的认识。 小组内先展示东西半球的划分,再小组讨论出经度所在的半球,通过教师引导、用图示来分析找出经度所在的半球。目标评价:让95%的学生能记住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让大部分80%以上的学生能会分析经度所在的东西半球。 会用理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建模】北半球南纬北纬南半球60°N30°N30°s60°s90°s90°N180°w60°w120°w60°E120°E180°E西经东经东半球【教学评价】1、下列关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正确的是( )A.经线与纬线形状相同,都自成圆圈。 B.0度经线既是东西经度的划分界线,也是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C.赤道既是南北纬度的划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