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检验师临床医学检验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1页
主管检验师临床医学检验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2页
主管检验师临床医学检验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3页
主管检验师临床医学检验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4页
主管检验师临床医学检验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第二节n型超敏反应第三节m型超敏反应第四节W型超敏反应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习惯上又称过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 .变应原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青霉素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

2、颗粒食物变应原,如奶2 .抗体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型抗体称为变应素。IgE的产生依赖于Th2细胞受变应原刺激活化后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4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IgE。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丫可抑制Th2细胞分泌IL-4。因此,提高Th1细胞活性,减少IL-4的分泌,可降低IgE的产生,阻断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3 .细胞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二)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1 .致敏阶段当变应原首次进入机体后,可选择性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2 .激发阶段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当再

3、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即与致敏靶细胞膜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细胞内各种酶活化,钙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1)靶细胞颗粒内预先合成的储备介质主要有组胺和激肽原酶。(2)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主要有白三烯、前列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3 .效应阶段根据效应作用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I型超敏反应分为早期相(速发相)反应和晚期相(迟发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通常在接触相同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该种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晚期相反应主要发生在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可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4、一)全身超敏反应1. 药物过敏性休克2. 血清过敏性休克(二)局部性超敏反应1. 呼吸道过敏反应2. 消化道过敏反应3. 皮肤过敏反应三、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一)皮肤试验1.1 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当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方法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数小时后消失。若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者为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过敏。2. 皮内试验方法(1)I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皮肤消

5、毒后,用注射器将变应原提取液注入皮内。一般多选择受试者前臂内侧为注射部位,操作时应注意勿使注入部位出血或将液体注入皮下。并于注射后1525分钟观察结果。I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风团为主。(2)挑刺试验(pricktest):也称点刺试验主要用于检测I型超敏反应。试验时将抗原和对照液滴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上,然后在该处用针尖透过抗原液滴,与皮肤呈45。进针点刺,以不出血为度,1分钟后拭去抗原液,15分钟后观察结果。I型超敏反应挑刺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晕为主。3. 临床意义( 1)寻找变应原( 2)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二)血清总IgE检测1. 测定方法(1)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2)酶联免疫吸

6、附法2. 临床意义IgE升高常见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发性皮炎、湿疹、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霉病、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等。(三)特异性IgE检测1. 测定方法( 1)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 2)免疫印迹测定法2. 临床意义特异性IgE的增高对I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用RAST佥测特异性IgE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影响因素少,其结果与变应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之间符合率高达80%左右,但不能完全代替后两种试验,因后两种试验更能反映机体的整体情况。第二节n型超敏反应n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或细胞溶解型(cytoly

7、tictype)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一、n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1 .同种异型抗原2 .共同抗原3 .变性自身抗原4 .外来抗原(二)抗体参与n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少数为IgA。(三)发生过程1 .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2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 .ADCC作用4 .刺激或抑制靶细胞二、常见n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 .输血反应2 .新生儿溶血症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5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6 .甲状腺功能

8、亢进三、n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1 .Rh抗体的检测2 .抗球蛋白检测11)直接Coombs试验(2)间接Coombs试验(二)临床意义伴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Coombs试验检测为阳性,说明体内产生有抗红细胞抗体,可帮助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在Rh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症中,母亲为Rh阴性血型,但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为及早发现胎儿有胎内溶血,应尽早对孕妇Rh抗体进行监测。第三节m型超敏反应出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

9、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出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即免疫复合物)。(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与下列因素有关:1. 局部解剖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2.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作用(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1. 补体的作用C3a、C5a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裂解片段C3a、C5a等过敏毒素。C3a和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和C5a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出现水肿。C

10、3a和C5a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于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引起组织损伤。2.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同时,还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酶等,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发生损伤。3. 血小板的作用免疫复合物和Cab可使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也可以使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及坏死。二、常见出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 .Arthus反应2 .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 血清病通常是在初次大量注射异种动物抗毒素(免疫血清)后12

11、周发生,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这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毒素抗体和体内抗毒素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所致。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多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内,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该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其他微生物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肝炎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类似的肾小球肾炎。3.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的持续感染有关。目前认为,上述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能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IgG的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以I

12、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临床上称为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予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关节炎。4.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体内持续出现DNA抗DNAM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关节或其他部位血管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多脏器损害。三、出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一)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检测组织中固定的免疫复合物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分为抗原特异性方法和非抗原特异性方法。临床上多采用抗原非特异性方法。(二)抗原非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检测的方法可分为物理法、补体法、抗球蛋白法和细胞法。(三)临床意义有些疾病

13、血清中可检测到一定数量的免疫复合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硬皮病、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肝癌等。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其特点是:炎症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炎症消失也慢;此型超敏反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有关。一、IV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参与IV型超敏反应的效应T细胞主要有CD4Th1(TDTH细胞和CD8Tc(CTD细胞。(一)抗原与效应细胞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

14、抗原主要有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二)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1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效应性CD4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可释放IFN-丫、TNF、淋巴毒素(LT)、IL-3、G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等多种细胞因子。IL-3和GM-CS用T刺激骨髓产生单核细胞,使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MCP-1可趋化单个核细胞到达抗原部位。TNF和LT可使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促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至抗原存在部位,可直接对靶细胞及其周围组织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引起组织损伤。IFN-丫和TNF可使巨噬细胞活化,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IL

15、-1、IL-6、IL-8和TNF等加重炎症反应。CD4Th1细胞也可借助FasL杀伤表达Fas的靶细胞。2 .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效应CD8Tc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通过活化、脱颗粒并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介质,使靶细胞溶解死亡或凋亡。也可活化后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表达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二、常见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多发生于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原虫。(二)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物如磺胺和青霉素等引起。这些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

16、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使T细胞致敏。(三)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个典型临床表现,在同种异体间的移植排斥反应中,受者的免疫系统首先被供者的组织抗原(HLA)致敏,受者体内的致敏T细胞识别移植器官上的异体抗原,导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局部浸润等炎症反应,形成移植排斥反应,可造成移植器官的坏死。三、IV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一)IV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IV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是用皮内注射、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的T细胞再次接触到变应原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水疱等现象,以此来判断变应原是否引起机体IV型超敏反应或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二)方法1. 结核菌素皮试抗原用旧结核菌素或结核分枝杆菌的纯蛋白衍生物,在一定浓度下,于前臂内侧皮内注射,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W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2. 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IV型超敏反应,寻找接触性皮炎的变应原。取一定大小纱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