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考点展示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二、考点梳理(一)基础知识填空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它们都是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 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 。所以,世界是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3、运动的概念哲学上讲的运

2、动,是指 。4、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 和 。(2)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5、静止的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 。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6、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 、 ;静止是 、 、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是 和 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7、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 的联系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

3、)规律是客观的,是 ,它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规律不能与“发明”、“创造”、“改变”、“改造”和“消灭”等词搭配,但可以和“认识”、“利用”搭配。)(2)规律是普遍的。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 ,而不能违背规律,(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根据 利用规律, 。(二)重要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

4、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并改正)1、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规律是客观性所以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所以人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四、热点链接热点一、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热点二、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 根据这

5、两段材料,联系本课知识点,思考体现了哪些原理。五、应用指南1.哲学的物质概念经常用来分析判断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也可以用来考查物质的概念,如:人们改造自然界取得的成果表明了什么,利用古代诗词说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关于环境污染的思考,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禽流感引发的思考,辩证地分析“人定胜天”的思想等。高考是考查学生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2.哲学的运动概念经常用来分析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人类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6、变化,富含哲理的漫画、故事或幽默,古代哲学家的理论等。高考时考查学生运用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物质运动的规律经常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或违背规律的典型事例,正面的事例如:巧获蟾衣,科学的发展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各地经济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禽流感的防治,青藏铁路建设等;反面的事例如: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件,盲目追求GDP,经济过热现象,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的恶果等。高考时考查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要求学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六、典型例题1、(2010江苏卷27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运

7、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常考题。学生训练中经常出现。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答案】A2、(2009年江苏卷26题)“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

8、态,故D项错误。【答案】C w.3、(2009年江苏卷31题)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4、(2008年江苏卷28题)“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9、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解析】“率皆有法”的意思是“都有其规律”,A解释的是规律的含义,与题干无关。B观点错误应排除,C观点虽正确却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七、巩固练习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教学要求(10年考点展示)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2、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4、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5、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二、基础知识梳理(课前完成)(一)、自学提问1、什么是意识? 2、表达物质决定意识

10、的原理?3、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为什么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6、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7、如何理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8、如何理解“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9、如何理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0、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1、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基础知识填空第一框: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 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 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 的主观映象。2、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 ,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 3、人的意识是从 发展而

11、来的, 和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 的产物。4、条件反射有两种:由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 系统;由 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 的。(反射分为 和条件反射。)5、意识的物质器官是 ,意识的表达手段是 ,意识的反映对象是 。意识的内容是 的、形式是 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第二框: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人能够 地 世界,更表现在人能够 地 世界。2、意识活动具有 和 (不同于动物的 的、 活动);具有 和 。3、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 ,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 ;不仅能反映 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 ,推测 。4、

12、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 之物。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 而言,认识是 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 而言,认识又是 的。5、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 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和 作用。6、人们在 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7、(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 ,从 出发;(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 。它要求我们不断 ,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 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 ,也是无产阶无产阶级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和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 和 结合

13、起来,把高度的 同严谨的 结合起来。8、实事求是,“实事”就是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即 ,“求”就是我们去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3、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4、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实事求是

14、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四、重难点提示(一)、如何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大脑不会形成意识。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

15、观存在的反映,才会形成意识。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二)、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l.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表明了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并主动选择认识对象,这充分体现了人认识世界的能动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人们改造世界活动顺利发展,而错误的意识则会起阻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

16、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皮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lii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

17、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应用指南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经常用来分析(或说明)人们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理解,或用来分析人们对意识的理解与把握,也可用来分析人们是否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意识与动物的本能,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对过去与未来事物的认识,艺术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型事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所弘扬的精神等。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

18、识,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制定和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以及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热点问题,阐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六、巩固练习(一)、单选1、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

19、脑中的反映    2、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这说明(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3、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

20、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4、北京同仁堂店内有一副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省人工。”正是靠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表明(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精神不是万能的   C、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D、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5

21、、由于严重缺水,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这说明(    )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能够反作用客观事物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6、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9月被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每一个中小学生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从哲学上看,

2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 A人的意识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民族精神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 D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水平(二)、非选择题   1、辨析:心想事成。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教学要求(10年考点展示)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5、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二、基础知识梳理(课前完成)(一)自学提问1、什么是

23、实践?它有哪三个特点? 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哪三种?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什么是真理? 7、如何理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8、为什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9、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10、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11、认识具有反复、无限性,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要求?(二)基础知识填空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一切 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是,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主观能动

24、性、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 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 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和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 ,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

25、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知道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理论与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6、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运动的 和 ,并不表明它是一种 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的前进或 的上升。三、易错易混知识点1、“认识的来源” “获取认识的途径” 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2、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

27、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有用的就是真理吗?“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四、重难点提示(一)、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真理、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联系:它们都来源于实践 ,主观性的东西 ,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

28、的检验 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二)、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9、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且通过这种改造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

30、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五、应用指南实践与认识。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