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 春》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47)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 春》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47)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 春》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47)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 春》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47)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 春》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4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学习目标】3.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4. 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5. 自主合作学习秋天。【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章: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以下对课文层次的分析文章可分三部分:(1自然段) 春;( 2-7自然段) 春;(8-9自然段) 春。(提问时可先提示“盼、绘、赞”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起止点。) 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二、问题探究1. “赞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6否调换?2. 你能找出更多的比喻句吗?还有更多的修辞方法

2、吗?这些比喻和修辞,都突出了春的什么特点?三、妙点揣摩1. 读“春花图”,完成下列题目本段抓住了春花 的特征,按照 的顺序(角度),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和 的修辞方法,描绘了一幅百花闹春的画卷。2. 按照上题的思路,完成其他几幅图画的内容,并总结写景的方法。3. 合作探究赏析下列句子,说出这些句子魅力所在。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四、拓展延伸:阅读第 14 课秋天,回答下列问题:1. 边朗读边想象三幅美丽的画卷,给三节诗起出漂亮而整齐的名字:2. 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幅?请根据图画,

3、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注意使用我们在春中学到的景物描写技巧。五、成果采撷总结:景物描写的窍门1. 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声、味等)。2. 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写景3.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4. 运用多种感官角度(视、听、嗅、触、味)5. 多使用修饰成分(形容词)6. 准确精当的用词(锤炼词语)【知识链接】山水为什么美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

4、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 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 三是以美理服

5、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 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人们还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

6、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

7、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滕王阁被火烧了, 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它。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挣钱,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为什么名山名水名人去得多,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我们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得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这山水中一树一石都是一个普通的教员,而那些名山名水就是特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