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诊断学》word版_第1页
《血管造影诊断学》word版_第2页
《血管造影诊断学》word版_第3页
《血管造影诊断学》word版_第4页
《血管造影诊断学》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颈内动脉根据颈内动脉邻近结构及经过的解剖部位将其分成7个解剖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颈内动脉C1段(颈段)正常发育C1段由第III弓动脉发育而来,其它段则为背侧主动脉向颅侧的延伸。大体解剖颈内动脉正常在C3C4或C4C5平面自颈总动脉分出,第一段可分为:颈动脉球部及颈升段。颈动脉球(Carotid Bulb)又称颈动脉窦,ICA自颈总动脉分出处形成的一明显局部扩张。其内血流后方为慢而逆向的涡流,前方为加速的滑流,远侧血流开始为螺旋型,后呈层流。颈升段自球部向侧上行于颈动脉间隙内,此间隙内含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淋巴结、节后交感神经

2、及低位颅神经(在鼻咽部以上有CNs IXXII,迷走神经通过其全长)。ICA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颈动脉鞘在颅底内层成为颈动脉管内膜,外层与颅外的骨膜相融合。解剖关系l 前方:胸锁乳突肌。l 后方:颈长肌、颈上交感神经节及迷走神经。l 内侧:颈外动脉初位于其内侧,后颈内动脉在颈外动脉内侧行走。咽部粘膜及咽旁间隙。l 外侧: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在其外侧偏后,舌下神经、舌咽神经在不同平面位于其外侧。C1平面横断图:CS颈动脉间隙;MS腮腺间隙;PPS咽旁间隙RPS咽后间隙;PVS椎旁间隙;XXII颅神经;IJV颈内静脉。分支无有命名的分支发出。正常血管造影解剖左:侧位,右:前后位,颈内

3、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前外侧,上升时跨过颈外动脉主干而达颈外动脉主干前内侧(黑箭示颈内动脉,白箭示颈外动脉)正常变异l 分叉:常见为高位或低位分叉。l 部位:常见为内侧起源的颈内动脉,临床表现为咽后搏动性肿块。l 行程:在小儿及成人常见迂曲。变异l 异常起源:少见。l 不发育:先天颈内动脉缺如少见,多为单侧。检查颅底可以区分是不发育还是后天性堵塞:真性不发育时无骨性颈动脉管。l 发育低下:弥漫性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后天性,伴有血流沽少、夹层动脉瘤、纤维肌发育不良或节段性狭窄。发育小的颈内动脉常伴有小的骨性颈动脉管。l 重复症与有孔异常:重复症与有孔异常是由于丛状胚胎血管不完全融合所致。l 异常分支:无

4、分叉的颈段颈动脉,颈外动脉各分支起自颈动脉主干。常伴重要畸形,如通过中耳的迷行颈内动脉。l 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正常情况下胚胎期吻合血管在后交通动脉发育后即退化,而持续存在至成人,即为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永存的舌下动脉及寰前节间动脉将颈段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连结起来。永存的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 PHA)为第二个常见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一般在C1C2起源于颈内动脉,向后内弯曲走向扩大的舌下神经管。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 PIA)起源于C2C3水平的颈内动脉背侧,I型走向上后外侧,上升至

5、枕寰间隙并通过枕大孔进入颅,发出同侧的椎动脉。颈内动脉发育低下:左侧为高分辨率CT示右颈动脉管异常狭小(白箭),左侧正常(黑箭),右侧为MRI T1-WI示左颈内动脉正常流空效应,而右侧颈内动脉无流空。;永存原始舌下动脉(PHA)示意图:PHA起源于颈内动脉(ICA)的后面,通过舌下神经管(HC)而不经过枕骨大孔(FM),供血给基底动脉(BA),后交通动脉缺如。永存寰间节动脉(PIA)I型:PIA起源于ICA,在第一椎间隙上行,在寰椎上方与椎动脉(VA)相连,经FM进入颅内,同时PIA为枕动脉(OA)的起源。左颈总动脉造影示:永存舌下动脉(黑箭)永存寰前节间动脉(黑箭)颈内动脉C2段(岩段)正

6、常发育胚胎期背侧主动脉向颅内延伸而来,以下相同。大体解剖颈内动脉C2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包裹在静脉丛及颈交感神经丛之中,分垂直段及水平段,交界处为膝部,水平段长度为垂直段(10mm)的2倍。解剖关系l 后方:进入颈动脉管后方为颈静脉窝及颈内静脉。颞骨内后方为鼓室及耳蜗,ICA与鼓室正常为一薄骨板隔开,儿童呈筛状,老人则常被吸收。l 上方:膝状神经节及耳蜗位于水平段上方,岩浅大神经与其平行位于外侧。l 下方:在破裂孔上方。l 外侧:在茎突内侧进入颈动脉管,咽鼓管位于C2水平段外侧。l 内侧:进入海绵窦时,岩下窦位于岩段ICA内侧。ICAC2段及其分支与邻近结构图解:ICA进入颈动脉管时,颈内静

7、脉(IJV)在其后方,咽鼓管(ET)在其外侧,后膝位于耳蜗下前方,可见颈鼓动脉(CTA)及翼管动脉(VA)。ICAC3段很短,自颈动脉管的颅内开口至岩石韧带(未标出)。PTPF:翼腭窝,IMA:上颌动脉,SOF:眶上裂,OC:视神经管,SPG蝶腭神经节,GSPN:岩大浅神经,CT:鼓索,IIXII为颅神经。分支l 翼管动脉(Vidian Artery):起源于颈内动脉C2水平段刚出颞骨时,通过破裂孔前下行与颈外动脉的分支吻合。l 颈鼓动脉(Caroticotympanic Arery):为舌骨动脉的残余,起自颈内动脉膝部,上行经镫骨供血给中耳腔,与咽升动脉的分支鼓室下动脉吻合。正常血管造影解剖

8、左:侧位;右前后位。颈内动脉岩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异常l 迷行岩段颈内动脉:临床表现为鼓膜后搏动性肿块,在外耳道后方进入颞骨,在面神经管与颈静脉球之间上升,进入中耳腔后向外前急剧成角,再转向内进入颈动脉管水平段。l 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 PSA):起自垂直段,穿过镫骨的闭孔行走,自耳蜗岬上的骨管走出跨过镫骨底板,经过扩大的面神经管鼓室段,止于中颅窝成为脑膜中动脉。l 永存耳动脉(persistent otic artery, POA):极少见。颈内动脉岩段经过中耳呈一迷

9、行的颈内动脉(aICA),垂直段缺如,膝部截然成角通过扩大的鼓室下小管,造影见膝部异常向后外迂曲(大黑箭)。颈内动脉C3段(破裂孔段)大体解剖起于岩骨颈动脉管颅口终段,在破裂孔上方行走,围绕一层骨膜及纤维软骨组织而形成一封闭的底及一开放的顶,从顶走出后,沿蝶骨底的颈动脉沟上升,止于岩舌韧带(蝶骨舌与后方岩尖之间的骨膜反折)。解剖关系包绕静脉丛及颈自主神经丛。被覆三叉神经节,外侧为岩浅大神经,位于破裂孔上方。通常没有分支血管造影解剖岩舌韧带大约在C4后膝部下1cm。颈内动脉C4段(海绵窦段)大体解剖颈内动脉C4段开始于岩石韧带上缘。分三个亚段:后升部或垂直部;较长的水平段;较短的前垂直部,相连接

10、部形成微圆的弯曲,称为后膝部及前膝部。C4段向上穿过硬脑膜环而出海绵窦。解剖关系主要由海绵窦内相互沟通的静丛及节后交感神经丛包绕。l 外侧:三叉神经节覆盖C3及C4段后部,由硬脑膜层隔开,此层形成Meckle腔的底。前方有III、IV、VI眼组神经,其中只有外展神经(VI)位于海绵窦内,余经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外侧通过,并位于硬膜壁内。C4段由前床突内侧出海绵窦。l 内侧:为蝶窦,分隔为窦的骨板,2/3厚度不足1mm,偶可仅为一层骨膜。l 上方:为海绵窦的硬膜及小脑幕形成的硬膜环。l 下方:蝶骨底的颈动脉沟,外下方为三叉神经的第1及2支。l 前方:视神经管及前床突。远侧颈内动脉侧位图解:PL:C4

11、段始于岩舌韧带,C5段位于近侧硬膜环(PDR)及远侧硬膜环(DDR)之间,同时显示C6及C7段。GG:半月神经节,GSPN:岩浅大神经,FL:破裂孔,FO:卵圆孔,FR:圆孔,PTPF:翼腭窝,SOF眶上裂,PC:翼管,OC:视神经孔,IMA:上颌内动脉,VA:翼管动脉,MHT:脑膜垂体干,PCoA:后交通动脉,ILT:下外干。ICA海绵窦段冠状面图解:IIIVI:颅神经,FO:圆孔,MC:Meckel腔,GG:半月神经节,AC:前床突,SS:蝶窦分支l 后干:又名脑膜垂体动脉,起源于后膝,再分为垂体下动脉、小脑幕缘动脉及斜坡支。l 外干:又称下外干,起源于水平部,分支供血3,4,6颅神经和三

12、叉神经节、海绵窦硬膜。并与上颌动脉有重要的吻合支。l 内侧支:供血脑垂体。正常血管造影解剖正常变异过度迂曲及旁正中(接吻式)颈内动脉异常永存三叉动脉:侧位及前后位示海绵窦段,大黑箭示后膝部,小黑箭示前膝部。常规血管造影及MRA示PTA。颈内动脉C5段(床突段)大体解剖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颈内动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一硬膜间结构。解剖关系l 外侧:前床突。l 内侧:蝶骨底的颈动脉沟。l 上方:硬膜。ICAC5C7段图解:虚线示近侧及远侧硬膜环,ON:视神经,OA:眼动脉,箭头示眼动脉眶外分支,CRA:视网膜中央动脉,CIL:睫状动脉,ETH:筛窦动脉,AFA:大脑镰前动脉,RMA:脑

13、膜返动脉,MUSC:肌支,SHA:垂体上动脉,PCoA:后交通支动脉,AC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分支(通常没有可看到的分支)正常血管造影解剖ICAC5C7段侧位及稍前斜位图解:1 眼动脉(白箭示跨过视神经时成角)2 眼动脉眼支3 眼动脉眶支4 大脑镰前动脉5 泪腺动脉6 肌支7 筛前动脉8 脉络膜前动脉ICAC5C7段侧位及稍前斜位图解:1 眼动脉(白箭示跨过视神经时成角)2 眼动脉眼支3 眼动脉眶支4 大脑镰前动脉5 泪腺动脉6 肌支7 筛前动脉8 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C6段(眼段)大体解剖起自远侧硬膜环,终于后交通动脉起点近侧。解剖关系l 外侧:远侧硬膜环。l 内侧:鞍上蛛网

14、膜下间隙内的脑脊液。l 上方:视神经在其内上方通过。l 下方:蝶窦在其前下方,视神经鞘与蝶窦间骨板厚度不到0.5mm。l 前方:眼动脉起自其前上缘,并在视神经外下穿过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分支l 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前面,初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动脉及外展神经内侧,然后在视神经和上直肌之间通过,分为:眼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体动脉,供血视网膜及脉络膜;眶支,泪腺动脉及无名肌支(供血眼外肌及眶部骨膜),泪腺动脉供血泪腺及结膜,其重要的分支为脑膜返动脉,向后穿过眶上裂与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吻合;眶外支,眶上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鼻背动脉、睑动脉、额内动脉及滑车上动脉。这些动脉与颈外动脉有广泛的吻合

15、支,其中筛前动脉发出大脑镰前动脉,供血大脑镰。l 垂体上动脉:起自C6段后内面,供血垂体前叶、垂体柄、视神经及视交叉。其大多数为单一的主干(SHA)。正常血管造影解剖颈内动脉C7段交通段大体解剖自后交通动脉起点近侧起,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止。解剖关系于视神经及动眼神经之间通过,视神经在颈内动脉上方。在前穿质之下终于大脑侧裂的内端。分支l 后交通动脉(PCoA):起自颈内动脉的背侧,向后行于动眼神经上方,与大脑后动脉吻合,途中发出数小分支:丘脑前穿动脉,供血内丘脑及第III脑室壁。l 脉络膜前动脉(AChA):起自颈内动脉后面,后交通动脉起点上方,近侧脑池段自其起点在视束下行走,并向上

16、内走向颞叶钩部,转向外方通过脚间池,绕过大脑脚走向外侧膝状体。然后陡然成角通过脉络裂进入颞角。远侧段始于脉络裂,绕过丘脑后垫状隆起。供血前外的纹状体和后内的丘脑之间的弧形区: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l 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见后述。脉络膜前动脉(AChA)及脉络膜后动脉侧位图解:小箭示脉络膜前动脉脑池段,大黑箭示脉络丛点,为AChA进入颞角脉络裂处。1 脉络膜前动脉2 脉络膜后内动脉3 脉络膜后外动脉正常血管造影正常变异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缺如或发育低下,后交通动脉给大脑后动脉支配的全部区域,称为大脑中动脉胚胎来源。异常少见情况下AChA起源于PCoA近侧,动脉瘤手术时

17、须注意。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纵行密线表示)Willis环大体解剖l 颈内动脉:2个终末的ICA及大脑前动脉是Willis环的组成部分,而大脑中动脉则不是。l 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或A1段参与。l 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A1段。l 后交通动脉:为前方颈内动脉循环与后方椎基底动脉循环间的主要吻合支。l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交通前段或P1段参与。解剖关系位于脚间池和鞍上池内,蝶鞍上方。l 上方:下丘脑及第三脑室视隐窝下方。视束在后交通动脉上方走过,A1段在前穿质及直回下方。l 下方:脑垂体、鞍隔、蝶骨底均在Willis环下方,动眼神经在后交通动脉下斜向前行。A1段自起点开始即在视神经上方走向内侧,A

18、CoA位于视交叉或视神经上方。l 后方:基底动脉分叉位于脚间窝内,中脑前方。l 外侧:小脑幕切迹及颞叶位于环的外侧。l 内侧:Willis环绕垂体柄及乳头体。Willis环上方观图解: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P2:PCA环池段,SCA:小脑上动脉,OA:眼动脉,ON:视神经,I:漏斗,CNIII动眼神经,CNIV:滑车神经,虚线示小脑幕切迹。正常血管造影正常变异Willis环的变异常见,尤其在环的后部,这些变异多数没有意义,唯一例外的是后交通动脉小或缺如,在颈内动脉闭塞的病人可引起缺血性脑梗塞。l A1段发育低下或

19、缺如l 前交通动脉变异:多血管通道l 后交通动脉发育低下或缺如l 后交通动脉漏斗l 大脑后动脉胚胎起源l P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变异Wills环变异常见,但真正异常少见。异常的Willis并发颅内动脉瘤较高。MRA(颏顶位):右侧PCoA缺如,左侧PCoA发育低下 血管造影斜位示Willis环1 颈内动脉2 大脑前动脉A1段3 前交通动脉4 后交通动脉5 基底动脉6 大脑后动脉P1段Willis环及其常见变异图解:A 完整Willis环B 一侧或双侧PCoA发育低下或缺如。C A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D 大脑后动脉胚胎起源,伴P1段发育低下。E 单侧性颈内动脉,PCA胚胎起源,A1段及P1段缺如。

20、F 多通道的前交通动脉。G 有孔型前交通动脉。H 前交通动脉缺如。Wills环穿支l 大脑前动脉:内豆纹动脉及Heubner返动脉,供血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及部分基底节。l 前交通动脉:供血视交叉上表面及下丘脑前部,重要的供血区有胼胝体一部分,穹窿柱、嗅旁区、终板及下丘脑。l 后交通动脉:前丘脑穿动脉供血给部分丘脑、内囊的豆下部及视束。l 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后丘脑穿动脉及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给中脑及丘脑。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黑箭所示大脑前动脉ACA常用的分段法A1=水平或交通前段A2=垂直或交通后段A3=远侧ACA及脑皮层支大脑前动脉近侧段(A1及A2段)大体解剖ICA在前穿质下分叉形成大脑

21、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l A1段:又名交通前段,自起点水平延伸至与ACoA的会合点。l A2段:又名交通后段,此段自ACoA垂直延伸至胼胝体膝部。解剖关系1 A1段位视交叉或视神经之上,前穿质之下。2 ACA-ACoA交界处位于半球间裂内或稍下方。3 A2段在半球间裂内向上弯曲,在终板及胼胝体嘴部之前。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前后位图解:A1:水平段或交通前段,A2:垂直段或交通后段,mLSAs:正中豆纹动脉,RAH:Heubner返动脉,大黑箭示血管分水岭区,小黑箭示胼周动脉,如微笑状,空箭示胼缘动脉,如小胡子分支近侧ACA有两个穿支数个皮层支。l 穿支:A1段发出112支内侧豆纹动脉,向后上经前穿

22、质供血给大脑前基底部,小的穿支向下供血视交叉及视神经,A2段穿支供血给胼胝体膝部、透明隔及穹窿柱。l Heubner返动脉(RAH):ACA最大及最长的穿支,起源于A2段(34%50%)、A1段(17%45%)、ACoA(5%20%)。RAH自其起点即返折向后成一锐角。l 皮层分支:正常从A2段分出2-3支眼眶支、额支(额极动脉)。大脑半球内侧面图解:1 ACA A2段2 眶额动脉3 额极动脉4 胼周动脉5 胼缘动脉6 胼胝体压部支供血范围及吻合l 穿支:尾状核头、壳核和苍白球的前内部,内囊前肢的下内面、胼胝体嘴及部分前连合。l 皮层支:眼眶支供血给嗅球、嗅束、直回及眶内回。额支供血给额极的腹

23、内面及一片长数厘米达额叶凸面的脑实质。l 吻合支:ACA-ACoA复合体。正常血管造影前后位示:ACA A1段 侧位示:ACA A2段正常变异l A1段发育低下异常l 异常的大脑前动脉起源:起源于视神经之下。l 双半球大脑前动脉:一侧A2段发育低下,另一侧A2段分为数支供血双侧大脑半球。l 奇大脑前动脉:为单一ACA,偶然发现而无临床意义。l 多通道型大脑前动脉:2支以上的A2段。l 永存嗅动脉:此种变异常伴随动脉瘤的发病率升高。l 迷走支:可有眼动脉及副大脑中动脉起自A1段。颈内动脉斜位:示单一ACA(大箭)小箭示一很小的A2段大脑前动脉远侧段(A3至A5段)大体解剖l A3段:绕胼胝体膝部

24、行走。l A4及A5段:在胼胝体上方行走。解剖关系1 A3段绕胼胝体膝部弯行。2 当其在胼胝体上方行走时,远侧ACA在大脑镰下缘下方。3 起于远侧ACA的大脑皮层支沿半球内侧面及大脑镰之间行走。图示ACA远侧支与大脑镰及胼胝体关系。分支l 胼周动脉:为主干继续,在胼胝体上方行走。l 胼缘动脉:在扣带沟内后行。l 顶支:最后最远的一组分支,供血楔前区及邻近的脑凸部以及胼胝体以上大脑半球内侧面。供血范围ACA供血大脑内侧面的前2/3及向大脑凸面延伸一小片皮质带。正常血管造影ACA前后位:1. ACA A2段2. 胼周动脉3. 胼缘动脉4. 皮层支ACA侧位(椎动脉造影):1 ACA A2段2 眶额

25、支3 额极动脉4 胼周动脉5 胼缘动脉变异及异常l 正常变异:最常见的为一侧远侧ACA发出分支至对侧大脑半球内侧面。l 异常:有报道远侧ACA之间有一不常见交通支,名为前交通上动脉,使动脉瘤的发病率增高。大脑中动脉l 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大脑中动脉近侧段(M1及M2段)大体解剖MCA为ICA两终末支中较大的一支,在起点处管径约为ACA两倍。l M1段:自起点延伸至外侧裂,包含分叉前段及分叉后段,分叉前段为单一主干,走于前穿质之下。MCA距其起点约1012mm处分叉,到达膝部之前几乎水平行走,双分叉占78%,三分叉占12%,仅10%的病例分成多干。M

26、CA近岛阈处转向上,形成膝部。l M2段:始于膝部,包括68支位于脑岛上方,终于环状沟顶端的大的主支动脉。解剖关系1 起自ICA的分叉部,靠近侧裂内端。2 M1段在视交叉我侧,嗅三角之后。3 M1段在前穿质(APS)之下水平行走。4 在岛阈处,M1段凸向后上形成膝部而终结。5 M2段有68个主干动脉在侧裂内行走于脑岛之上。M2终于侧裂顶部到达环状沟的终端。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段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1 颈内动脉2 大脑前动脉3 Heubner返动脉4 颞前动脉5 外侧豆纹动脉6 MCA分叉处7 MCA膝部8 侧裂顶部分支l 穿支:名为豆纹动脉起自M1段,向上行通

27、过前穿质供血给基底节及其他脑深部结构。豆纹动脉分为较小的内侧组,供血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较大的外侧组,在外囊内弯曲上行达豆状核之上,转而向内侧,供血尾状核。l 皮层支:颞前动脉,起于M1段分叉之前,直接向前下绕过颞叶尖端,不进入侧裂。MCA分支图解:1 颞前动脉2 眶额动脉3 岛盖动脉4 中央沟动脉5 顶后动脉6 角回动脉7 颞后动脉供血范围(见后述)正常血管造影MCA最后皮层支转向下外走出侧裂的最高及最内侧点称为血管造影的侧裂点,前后位时两侧应位于相似位置。侧裂三角:上缘为脑岛各袢顶端的切线,后下缘为MCA主干,前缘为脑岛各袢最前升支。前后位:1 M1分叉前段2 M1分叉后段3 MCA膝部4

28、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5 M2段6 M3段7 M4段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9 脉络膜前动脉斜位:1 ACA A1段2 MCA M1分叉前段3 MCA M1分叉前段4 MCA膝部5 MCA M2段6 内侧豆纹动脉7 外侧豆纹动脉8 Heubner返动脉右图示M2段侧裂袢顶正常解剖变异及异常l 正常变异:MCA三分叉,提前分叉,大的颞前动脉,不可误认为副MCA(动脉瘤高发生率的异常)。l 异常:MCA发育低下或不发育少见;MCA重复症发生在ICA终末分支之前,与MCA主干平行,供血给前颞叶;副大脑中动脉(Acc MCA)是一支起源于ACA的MCA并平行于M1段,供血给额叶前下部。MC

29、A异常及Acc MCA可并发动脉瘤形成。其他少见的为MCA部分重复症或有孔型MCA、MCA起源异常及单一不分叉的MCA。大脑中动脉岛盖段(M3段)大体解剖M3段起自环状沟的顶部,终于侧裂表面。解剖关系由额、颞、顶叶岛盖覆盖。分支l 前皮层分支:眶额动脉及额前动脉l 中央皮层分支: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及中央后沟动脉(顶前动脉)l 后皮层分支: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枕动脉及颞动脉(颞后、颞内、颞前及颞极)供血范围大脑外侧表面大部及颞前叶正常解剖变异及异常皮层分支及供血范围常见变异,真正异常少见。正常血管造影大脑中动脉皮层支(M4段)大体解剖始于侧裂表面,行向前、后、下。分支MCA有68个主干动

30、脉,每一主干动脉再分15支皮层支,可分成前、中、后三组。l 前组分支:眶额动脉供血额时下表现;额前动脉分出蜡烛台形分支,围绕额岛盖到达额叶凸面,供血侧裂三角之前的额时外侧面。l 中间组分:中央前沟动脉出现于顶叶岛盖前缘,向上行;中央沟动脉在中央前沟及中央沟之间行走;顶前动脉(中央后沟动脉)沿中央后沟走行,后行于顶内沟。l 后组分支:供血大部分顶叶及部分颞叶及枕叶。顶后动脉在侧裂后端跨过半球凸面,走向后上,标出缘上回的前缘;角回动脉是MCA主要终支,最后离开侧裂,并跨过颞横回;颞枕动脉在颞上沟内后行,供血颞上回,分支供血枕叶外侧面;颞后动脉横过颞上回,呈发卡样升降然后进入颞上沟;颞中部(颞内)动

31、脉横过颞上回到相应的脑沟内,然后横跨过颞中回终于颞下沟;颞前动脉通常为M1段的分支,供血颞上、中、下回的前外部;颞极动脉供血颞极。血管分布及吻合l 中央穿支:豆纹分支供血给无名质(Substantia innominata)、前连合的外侧面、壳核大部、苍白球的外侧部、内囊的上半、附近放射冠以及尾状核体及头部(前下部除外)、部分视放射及大脑上纵束。l 皮层支:见图l 吻合支:皮层支终止于分水岭区,在此区有软膜吻合小支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相应的血管吻合。正常血管造影正常变异及异常皮层支变异很大,但真正异常少见。大脑后动脉PCA在解剖学上可分为4段:P1段=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

32、、P4=距裂段。大脑后动脉近侧段(P1、P2段)大体解剖大脑后动脉在中脑腹侧起自基底动脉终末的分叉处,位于脚间池或鞍上池。l P1段:自基底动脉分叉部至与后交通动脉会合处。l P2段:自PCoA及PCA交界处至中脑后方,在小脑幕上方绕过大脑脚,与视束及基底静脉平行。解剖关系1 位于动眼神经上方。2 在小脑幕切迹及视束内侧走行,后行于小脑幕上方。3 行于枕叶及后颞叶下方。大脑后动脉上面观:小脑幕切迹位置用单虚线标出1 大脑脚穿支2 后交通动脉3 基底动脉4 动眼神经5 滑车神经6 脉络膜后动脉7 颞支8 距裂动脉及顶枕动脉(双虚线)分支PCA分出三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中央

33、支l 丘脑穿动脉(PTPA):起于P1段,通过后穿质入脑。l 丘脑膝状体动脉(TGA):起于P2段。l 大脑脚穿动脉(PPA):起于P2段,直接进入大脑脚。脑室及脉络丛分支l 脉络膜后内动脉(MPChA):起自P2段,绕过脑干转向上内前行进入介于两侧丘之间的第三脑室顶,通过室间孔进入侧脑室的脉络丛。l 脉络膜后外动脉(LPCha):起自P2段,向外行,穿过脉络裂进入颞角及侧脑室三角区的脉络丛内。大脑分支l 颞前动脉:始于P2段,在海马回下前外行。l 颞后动脉:起自P2面的中部,沿海马回向后外方行走。大脑后动脉近侧段解剖图解:1 基底动脉2 后交通动脉3 PCA P1段4 穿支5 P2段6 小脑

34、上动脉7 基底动脉的脑桥支8 颞前动脉9 颞后动脉近侧大脑后动脉图解:1 前丘脑穿动脉2 后丘脑穿动脉及丘脑膝状体动脉3 脉络膜后内动脉4 脉络膜后外动脉5 颞前动脉6 颞后动脉7 顶枕动脉8 距裂动脉9 胼胝体压部动脉血管分布及吻合见后述正常血管造影椎动脉造影侧位:1 PCA P1段2 P2段3 颞前动脉4 颞后动脉5 穿支6 脉络膜后内动脉7 脉络膜后外动脉8 胼胝体压部动脉9 顶枕动脉10 距裂动脉椎动脉造影前后位:1 丘脑穿动脉2 PCA P1段3 PCA P2段4 颞下动脉5 顶枕动脉6 距裂动脉正常变异及异常l 正常变异:PCA的近侧段左右不对称、胚胎型PCA。l 异常:永存颈动脉

35、基底动脉吻合、皮层支异常起源。大脑后动脉远侧段(P3及P4段)大体解剖l P3段:自四叠体延至距状裂。l P4段:为PCA在距裂内的终支,包括远侧PCA的皮层分支。解剖关系远侧PCA通常分布于小脑幕切迹之上及外侧膝状体之下。分支l 内侧分支:名为枕内动脉,分成两主支,即顶枕动脉与距裂动脉。POA在顶枕沟内沿枕叶内侧面向后行,供血顶枕沟邻近脑组织。CA在距裂沟内后行到达视皮质。内侧PCA分出一组胼胝体压部动脉,与来自ACA的胼周分支吻合。l 外侧分支:名为枕外动脉,分现颞下前、中、后动脉,供血颞叶下面。大脑后动脉远侧分支:1 颞前动脉2 颞后动脉3 枕外动脉4 颞下前动脉5 颞下中动脉6 颞下后

36、动脉7 胼胝体压部动脉8 枕内动脉9 顶枕动脉10 距裂动脉供血范围及吻合l 中央支:后丘脑穿动脉供血给脑中央基底大部,包括丘脑大部、下丘脑、内囊后后部,以及中脑的一部分;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给丘脑后垫状隆起、膝状体及丘脑底部;大脑脚穿动脉供血给中脑。l 脉络膜及脑室支:脉络膜后内动脉供血给第3脑室脉络丛及丘脑内侧部;脉络膜后外动脉供血给脉络丛,同时发出小支供血大脑脚、后连合、穹隆、部分丘脑及尾状核体部。l 胼胝体压部分支:供血胼胝体后部及压部,并与ACA相应血管相吻合。l 皮层分支:顶枕动脉和距裂动脉供血给后1/3大脑、顶叶的一部分及枕叶大部,颞叶下面除前端外均为大脑后动脉的颞叶分支供血。l

37、吻合:于分水岭区与MCA、ACA相对应的血管吻合。大脑后动脉穿支供血范围皮层分支的血管供血范围(网格线为通常供血范围)正常血管造影见上椎基底动脉椎动脉大体解剖l V1(骨外)段:起自锁骨下动脉的上方,向上进入颈6横突孔。l V2(椎间孔段):通过C6至C3的横突孔,呈倒L形通过C2,上行再转向外出枢椎,再转而上行通过C1横突孔。l V3(脊椎外)段:自走出C1并止于穿硬脑膜处。l V4(硬膜内段):先向前内走以过枕骨大孔,然后在斜坡下部后方走向内上,在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合并形成基底动脉。解剖关系1 在前斜角肌及颈总动脉后方通过。2 通过除C7以外的颈椎横突孔。3 自C1走出弯向后方,经寰椎后弓的

38、上方。4 在枕大孔进入颅后窝,经舌下神经之前。近侧椎动脉段解剖(A侧位;B前后位;C颏顶位):在C2转向外呈一倒L形,自C1走向后围绕寰枕关节,后急剧向前上进入枕大孔入颅。1 骨外段(V1)2 横突孔段(V2)3 椎外段(V3)4 硬膜内段(V4)5 枕骨髁的大概位置分支l 颈部分支:主要发出各椎间隙肌支及脊髓支。l 脑膜分支:自远侧颅外VA来的脑膜前、后(较大)分支供血给颅后窝的部分硬膜。l 颅内分支:包括数支小脑膜动脉、脊髓后动脉及脊髓前动脉、穿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自椎动脉,走向舌咽、迷走及副神经根之间。主干可分成4段2个袢。第1段(延髓前段)在延髓池内向后外走行

39、,并从橄榄体下端绕过。第2段(延髓外段)在小脑延髓裂内继续后行,并在延髓尾侧卷曲,形成第1袢。第3段(延髓后段)到达延髓后缘,并在后髓帆内上升。第4段(小脑扁桃体上段)在扁桃体上方行走,并形成第2袢。在袢顶部分成扁桃体半球支及小脑蚓部支。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解剖(侧位):1 左椎动脉2 脑膜后动脉3 小脑后下动脉4 基底动脉5 小脑前下动脉6 脑桥外侧支7 小脑上动脉(SCA)8 大脑后动脉9 小脑半球支大水平裂10 SCA的小脑半球分支11 小脑蚓上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解剖(前后位):1 右椎动脉2 左椎动脉3 脊髓前动脉4 小脑后下动脉5 基底动脉6 小脑前下动脉7 脑桥外侧支8

40、小脑上动脉(SCA)9 大脑后动脉10 后交通动脉11 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侧位):1 PICA的延髓段2 PICA的延髓外侧段(尾侧袢)3 PICA的延髓后段4 PICA的脉络膜分支5 PICA的扁桃体上段6 PICA的半球及蚓部分支7 PICA的扁桃体支8 小脑前下动脉9 小脑上动脉的上蚓支10 脊髓前动脉供血范围见基底动脉部分。正常血管造影左椎动脉示V2(横突孔)及V3(脊髓外)段:A前后位:两白圈示向外成L形,白箭示V2段发出的脊髓支及肌支,黑点圈示枕大孔。B侧位:弯箭示VA弯向前上的发卡形。左椎动脉造影示PICA:1 延髓前及延髓外侧段2 PICA的尾袢3 延髓后段4 扁桃

41、体上段5 半球分支正常变异及异常正常变异l 两侧椎动脉的相对大小变化甚大,绝大部分左侧较右侧大。l 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共干。l PICA起源于颅外椎动脉。l 重复PICA。异常l 椎动脉起源异常:多见起源于主动脉弓。l 重复及有孔型椎动脉。基底动脉大体解剖BA由左右椎动脉汇合而成,终末分支多在脚间池,正常管径为34mm,平均长32mm。解剖关系1 BA在脑桥前的正中沟内。2 位于斜坡之后。3 在桥前池内上行。4 在脑桥下缘的外展神经之间及脑桥上部的动眼神经之间行走。分支l 迷路(内耳道)动脉:迷路动脉细长,直接起自BA或小脑上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Las伴随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进入内耳道。

42、l 穿支:有两组重要的脑桥穿支,即正中及正中旁支、外侧支。l 小脑动脉:小脑前下动脉(AICAs)是三支小脑动脉中最小的一支,向后下外跨过脑桥,在小脑脑桥角池,位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腹侧及内侧,供血小脑前外侧。小脑上动脉(SCA)最为恒定,SCA起于基底动脉分叉前方,在动眼神经下向后外走,再在滑车神经下方及三叉神经上方绕过大脑脚后行。SCA有两个主要终支,即外侧支,供血小脑半球、小脑上脚、部分脑桥臂;内侧支供血小脑半球的上内面及上蚓部。l 大脑后动脉:见前述。血管分布、吻合及血流模式l 脑干:椎动脉V4段及其分支供血给外侧延髓;基底动脉的穿支供血给中央部延髓;脑桥血供来自基底动脉正中旁及回旋动

43、脉,上部脑桥由SCA分支供血;大脑脚由PCA及SCA分支供血。l 小脑半球及蚓部:小脑的三个面是小脑幕部或上面、岩面(向前面向岩骨)及后面或枕部。SCA供血小脑上面及上蚓部,PICA供血给小脑的后、下面及上蚓部,AICA供血岩面。l 吻合支:颅外椎动脉的肌支与枕动脉及咽升动脉的肌支之间有吻合支。小脑三支动脉在半球面及蚓部相吻合。l 血流模式:80%基动脉内有椎动脉血流不相混现象,形成平行流动模式,余为螺旋流动。正常血管造影左侧椎动脉造影前后位:1 基底动脉2 左小脑前下动脉3 左小脑后下动脉4 右AICA-PICA干5 左PICA6 PICA半球支7 小脑上动脉8 SCA的蚓支9 小脑上动脉半

44、球支正常变异、异常正常变异AICA与PICA共干;副AICA代替部分PICA供血区。变异l 重复及有孔型基底动脉;永存性胚胎型交通异常颅外静脉及硬膜静脉窦颅外静脉正常大体解剖及关系头皮及导静脉l 头皮静脉经过导静脉与颅硬膜静脉窦相联结。眼眶静脉l 通过眼上静脉(SOV)及眼下静脉(IOV)向后引流,形成一短的共同静脉汇入海绵窦。面静脉l 面前静脉起自睑内角处,斜下行跨过面部、咬肌,绕过下颌骨,沿途接受眶、唇、面肌和颏下的属支。面静脉经面深静脉及翼静脉丛,以及经内眦静脉及眼静脉与海绵窦相沟通。l 面深静脉将面前静脉与翼静脉丛连通。13 眼下静脉14 内眦静脉15 面前静脉16 面深静脉17 翼静

45、脉丛18 咽后静脉丛19 面后静脉20 面总静脉21 颈内静脉22 颈外静脉23 椎静脉24 锁骨下静脉颅面静脉丛的解剖:1 上矢状窦2 下矢状窦3 直窦4 横窦5 乙状窦6 枕窦7 海绵窦8 岩上窦9 岩下窦10 导静脉11 额头皮静脉12 眼上静脉l 翼静脉丛位于颞肌及翼外肌之间,接受腭部、颞深部咬肌、颊部、牙齿及眼眶的属支,并通过蝶骨底的导静脉与海绵窦及其他颅内静脉有广泛的吻合,翼丛向后引流于一短干,即上颌静脉,再与颞浅静脉相联合形成下颌后静脉,引流至颈内静脉。l 面前静脉与颏下静脉汇合形成面总静脉汇入颈内静脉。颈部静脉l 颈外静脉(EJV)为下颌后静脉一较小属支与耳后静脉各节段形成。接

46、受头皮、耳廓、面深部结构的属支,横跨胸锁乳突肌下降,终于锁骨下静脉。l 颈内静脉(IJV)接受颅骨、脑及颈大部的血液,为乙状窦尾侧延续,始于颈静脉窝,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为头臂静脉,其属支有面总静脉、岩下窦(IPS)及舌、咽、甲状腺静脉。胸导管开口于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l 椎静脉丛起自颅椎静脉丛及颈部肌肉的多数属支,在枕骨下区形成,围绕椎动脉在横窦孔内下行。它通过髁后导静脉与乙状窦相连。颅底硬膜窦解剖,A上面观,B侧面观:1 前海绵间窦2 海绵窦3 后海绵间窦4 基底丛5 眼上静脉6 蝶顶窦7 卵圆孔丛8 翼丛9 岩上窦10 岩下窦11 颈内静脉12 乙

47、状窦13 横窦14 眼下静脉正常血管造影右颈内动脉造影静脉期(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示颅静脉:1 硬膜窦膨出2 头皮静脉3 眼上静脉4 内眦静脉5 面前静脉6 面后静脉7 颈内静脉球及静脉8 导静脉9 枕下静脉10 椎静脉丛11 颈外静脉岩下窦取血时造影(上为侧位,下为前后位)示颅底静脉窦及静脉丛:1 岩下窦2 斜坡静脉丛3 海绵窦4 海绵间窦5 岩上窦6 眼上静脉7 蝶顶窦8 翼静脉丛9 枕下及椎静脉丛板障静脉大体解剖及关系板障静脉在颅骨板障间隙内行走,无瓣膜,与脑膜静脉、硬膜窦及颅骨膜静脉自由交通。正常x线许多小板障静脉终于大的静脉湖,形成境界锐利

48、的明是的透明区,在平片及CT骨窗均可见到,由于血流缓慢,脑血管造影时一般看不到。硬膜静脉窦l 组织学:硬膜窦是被覆内皮细胞的管道,位于硬膜骨膜层及脑膜层之间,窦壁为坚实的纤维性硬膜构成,没有瓣膜及肌组织。l 血流模式:硬膜窦收集脑、脑膜及颅骨的血液,通过直接流经颅骨穹窿及颅底诸孔导静脉网状结构,硬膜窦与颅外静脉系统相通。大体解剖l 上矢状窦(SSS):位于大脑镰联合处的一浅的正中矢状凹陷内,起自近鸡冠处,并在此处与面静脉及鼻静脉相交通。SSS弓向弯向后方,与直窦相汇合而形成窦汇。l 下矢状窦(ISS):在大脑镰下方游离缘内后行,接受来自大脑镰、胼胝体、扣带回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属支,并在大脑镰小脑幕顶部与大脑大静脉结合并形成直窦。l 直窦(SS):是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在大脑镰与小脑幕会合区内向后下行走,接受小脑蚓部及半球属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