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自然现象培养探究意识_第1页
观察自然现象培养探究意识_第2页
观察自然现象培养探究意识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观察自然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小学三年级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案例城关镇瓦渣河小学 吉子远一、教学目标设计:1、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五课。在前面的课 中,学生探究了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 中的温度及状态变化。本课将主要研究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引 导启发学生大胆的做出假设,鼓励他们对每种假设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通过实 验探究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为下一课水和水蒸气的研 究奠定基础。2、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 定的了解

2、,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 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感 受到了周围环境观察的冷热,知道生活中有关水存在的一些现象,但由于年龄小,很多 现象他们只看到表象,而不知其究竟,心里有强烈的想知道的意识, 水珠从哪里来 课实验材料容易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3、教学理念: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证明、得出结 论、应用。这样的探究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 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有猜想做铺垫,学生便有了 探索

3、的内驱力。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体验科学学习探究 的无限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4、预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过程和方法:1、观察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 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一一分析一一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材料准备:为每组准备: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

4、杯装冰块。 一张记录表。5、教法学法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这一基 本理念,针对水珠从哪里来这课,我采用“探究一一研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 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等一系列探究 活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尽可能多的 解释,对每种可能的解释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不断 质疑和作进一步观察等活动,获得更多的证据,从而帮助学生修正、完善原来的假设, 或做出新的假设(解释)。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 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

5、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6、教学流程二、教学模式设计 “小学科学观察活动课教学模式”(一)情境设计,引入课题1、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杯子,请你们观察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杯子?把你们观 察到的情况写在你们的记录纸上。2、学生观察装好冰的玻璃杯,引出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这一部很重要,为 下面的交流做准备,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记录,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想法,引 起他们的思考。)3、学生汇报记录情况。4、你们猜猜看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解释学生预测,(师引导:用布把小水珠擦掉,看

6、看还会再出现?) (师板书)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说1、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 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学生初步形成了两种观点: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杯子外壁的水是从空气中来的,但有三 名同学认为水是从瓶子里面跑出来的。我要求学生想办法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坚持用事实说服大家。)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要求学生讲相同条件、不同条件)3、学生讨论后做对比实验: (再取两只同样的玻璃杯, 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 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放在装好冰的玻璃杯边上, 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4、学生分组认真地实验,并观

7、察记录着自己实验的全过程。(师板画三个玻璃杯 的图示)5、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 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 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 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 师板书)(四)联系实际,拓展知识1、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举例)2、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对这些现象解释分析一 下吗?3、总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三、实施与反思(一)情境设计,引入课

8、题依据本课教学思路, 先出示装好冰的玻璃杯, 让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引出玻璃杯外 壁上的小水珠。利用装好冰的玻璃杯进行直观教学,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集中学 生的注意力,迅速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激发他们对水珠的探 究欲望。(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解释 当学生观察到杯子瓶壁外有小水珠后,我问:你们猜猜看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个别的学生猜想:倒冰块的时候不注意流出来的;从杯子里渗出来的;杯子本身 就是湿的;但大部分学生提出了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现在很多的同学课外大量阅 读了课外科学书籍,总结性的知识在他们的头脑有了大量储存。这各有利弊,即丰富他 们的知识,但对有

9、些知识不甚理解,不热衷于探究只会一味的获取。)怎样面对这样的 处境,如果继续追问, 就牵涉到什么是水蒸气?什么是凝结?我认为不必急于作出回应, 日后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明白。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也 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我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学生在进行猜想后,要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 讨论和辩论。(讨论,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用 自己的语言一起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让学生在小组里一块儿思考、 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加快加深学 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当学生对水珠的猜想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

10、要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辨析哪些猜想需要用实验来证实,最后归纳出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学生认为杯子会渗水,这样的结论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要 否定这猜想,也必须经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样做就更能突出科学观察和实验 的严密性,更加容易突出本课要探究的主要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一方 面可以综合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或最佳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讨 论加深学生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法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为后面的设计实验做好了铺垫。(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探究交流、抓主要,忽次要。在

11、本课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猜 想,然后我就主要问题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实施、反馈。灵活引导学生抓主要 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细节的设计上, 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借助于提示与自己的设想,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依据实验材料 大胆设计,进行比较实验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设定,使自己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透过这一细节的处理,目的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和探究欲。这节课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 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验证了猜测,最 后归纳总

12、结。(四)联系实际,拓展知识再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类似小水珠的现象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在整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状态不够积极主动,兴 趣不浓,学生自主探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合理,学生分组实验操 作有点盲目,也不够规范,学生喜欢乱插嘴,做实验时有乱摆弄器械等情况。通过“一上”之后,针对以上问题,为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做如下调整:四、再上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情境设计,引入课题1、在每个组的桌子上放两个玻璃杯, 一个装有冰水一个装有自来水。 让学生观察记录并

13、汇报现象。(他们将会说一个杯子外面湿了或有水珠而另一个没有。) 【意图:通过学生的直面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探究欲望】2、师: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听学生的意见。如果他们没有猜出其中一个是冰 水,就让他们摸一摸。) 【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3、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猜猜看。课件出示课题:水珠从哪里来(二)依据问题,做出假设和解释 学生预测(师板书)(学生可能推测与冰水、杯子等等有关)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 这些合理的解释。【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 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

14、题的结论做多种假设和预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 力,提高科学素养。】(三)依据假设,制定计划1、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要证实你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们必须经过?(实验)2、请学生各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 (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写清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3、各小组汇报交流所设计实验计划, (幻灯展示) (在每个小组汇报的时候,让其 余同学做评委,对这组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提出修改意见) 【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维的能力。】附:“玻璃杯外壁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实验研究表三年级第()组 研究员:研究的问题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水珠从哪里来的猜想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注意点: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实验结果

15、研究结论(四)实验探究,共享成果1、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意图:引导学生自己表述结论,用事实说话。这是对学生思维的又一次训练,是学习 效果的真实反馈,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学会相互交流与 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3、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实验验证我明知道了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水有 关,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五)联系实际,拓展知识(机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我们能不能动动脑筋能对这些现象分析一下 吗?(学生举例)【意图: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

16、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 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五、改进实施与反思装冰的玻璃杯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后(装冰的塑料杯外壁出现了明显的水珠),学生们进入了交流环节可能是冰融化形成的。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解答时,马上招来了反对的声音,他们 清楚地记得,塑料杯没有漏掉的可能。至于是加水后满出来的,学生们也一致反对,因 为在给学生冰时,并没有创设这种可能性。一些班级寂静了下来,他们实在想不出来这 些水珠从哪里来,还有一些班级的学生在看了后面一课内容后,会说出是水蒸气变化而 成,但具体过程却不太清楚。那就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地现象产生呢

17、?这个提示马上在 教室里炸开了。学生们的手都举得高高的。“在冷饮的外面,我们可以看到有水珠出现。”“冬天,在汽车玻璃外面有许多水珠。”“洗澡的时候,在浴室顶上有水珠出来。”学生的话匣子马上打开了,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太多了。说明学生们平日观察的 还比较细致,虽然还不足以得到答案,但是至少能找出共同点了。在这些地方,都有热 碰到了冷的现象,这点通过引导是可以总结出来。装冰的杯子外壁出现了水珠,而空杯 子或装水的杯子外面却始终没有水珠出现。那水珠的出现肯定和冰有关系,这是可以通 过比较和分析得出来的。冰代表冷,但并没有直接提供水,而水又不会自己生出来,水 又会从哪里来呢?这时候学生们开始思考了,反

18、应快的学生马上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水蒸 气。空气里真的有水蒸气吗?对于空气中有水蒸气这个结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清楚的, 所以我进行了适时的引导,水在温度高的时候会蒸发,这是测量水的温度一课大家看到 的,河里、江里、海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都会蒸发,这是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的 回答。总之,通过学生的回答,其他学生也渐渐地意识到在空气当中的确存在着许多水 蒸气。这些水蒸气又是如何变成水珠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蒸气变成小水珠呢?对于多 数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是没有概念的,变化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毕竟水蒸气大家肉眼 是看不见的,按照这些学生的年龄层次,直观感性思维显然比抽象思维更有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把后一课的实验提到了这节课,将热水倒入玻璃杯中, 有许多水汽(许多学生认为水汽就是水蒸气,其实这里把气当作汽了,同时这也是后一 课的难点)上升了,将毛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水汽马上凝结在玻璃片上,出现许多小 水珠,而且水珠渐渐地扩大,现象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清晰地看到水蒸气变 成小水珠,通过请学生描述和分析,大家对于水蒸气遇冷后变成小水珠有了直观地感性 认识。通过这个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联系到装冰的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多数学生也 能够慢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