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_第1页
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_第2页
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_第3页
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_第4页
第七章第三节植被类型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植被类型 教案第一节 热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1 、掌握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 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 三、教学难点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 的划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3 、 野外实践教学: 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学会在野 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 2 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由

2、耐阴、 喜湿、 喜高温的常绿种类组成, 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o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 雨林结构非常复杂 树干高大,常具板状根 林木常出现老茎生花现象多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前者形成空中花园",景色奇特,引人入胜。绞杀植物也是热带雨林的一个重要特征 热带雨林具有终年常绿的外貌。树干颜色浅,树冠面积小叶片多具滴水尖多具羽状叶、或大型叶 (二)季雨林季雨林又称季风林,是德国植物地理学家A.F.W.辛伯尔(Schimper)于1930年提出的。许多植被学家也提出过

3、与季雨林相类似的类型, 但名称不同。 如 R.H 威特克 ( Whittaker 1970, 1975)认为:热带季节性森林,包括季风林和其他落叶林和半落叶林,分布在具有明 显干季的湿润热带气候区,H.爱伦贝格(Ellenberg, 1974)等认为:分布在热带由具有一些芽体保护的常绿树组成、并在干旱季节部分落的类型,称为热带亚热带常绿季节林。 季雨林的群落特征: 季雨林是热带森林类型; 季雨林分布区的气候具有干湿季节周期性交替的特征; 组成季雨林的大多数树木在干季落叶,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群落。 它不连续的带状分布于亚 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以东南亚地区最为典型。 气候上有干湿季的交替,季

4、雨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群落结构比雨林简单季雨林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优良的用材树种有黄檀、 紫檀、 柚木、 铁力木、 娑罗双树等。油脂植物有降香檀、油楠、大叶山楝等。(三)热带稀树草原稀树草原又称萨王纳( Savanna) , 是一种阳性、 旱生、 适高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生一些耐旱、矮生、稍为直立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稀树草原是一种热带较干燥地区的典型景观。群落及其特征:具有十分独特的群落外貌,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旱生乔木为矮生、多分枝,具有非常特殊的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如金合欢属。叶多坚硬,具茸毛,多为羽状复叶;芽具鳞片保护;树皮厚,有些植物树干内贮存大量水分, 如猴面包树。 灌木

5、地下部分特别发达。 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几乎不存在。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是高达1m 以上的大型禾本科植物,如须芒草属、黍属,叶具旱生结构。双子叶植物多属小型叶,坚硬或完全退化。 稀树草原以非洲中南部最为典型。 稀树草原的草类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 (四)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 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淤泥海滩上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物群落。组成种类以红树科为主。红树林的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态学的群落特征:以特殊的繁殖方式胎生方式进行繁殖, 即种子在母体植株上发芽,形成幼苗后坠入淤泥中生根,固定。有密集的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具有旱生结构,叶肥厚革质,表面光泽,气孔下陷。具有发达的

6、泌盐组织。地带分布:红树林从北纬32o至南纬44o均有分布,在赤道附近最为发育。有两种类型:一为亚洲、 大洋洲和东非海岸的东方红树林, 以马来半岛为中心, 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另一 类为美洲大陆海岸和西非的西方红树林, 种类组成比较贫乏。 中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 广 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 经济意义:红树林是一种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又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七、本节小结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雨林及红树林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热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热带雨林、热

7、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雨林及红树林。第二节 亚热带植被一、教学目标1、掌握亚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亚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二、教学重点常绿阔叶林三、教学难点常绿硬叶林、荒漠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五、教学课时: 2 课时六、教学过程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荒漠三种类型。(一)常绿阔叶林一、常绿

8、阔叶林群落特征小结: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 壳斗科、 茶科、 木兰科、 金缕梅科、 冬青科、 山矾科、 杜鹃花科、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组成。叶子以小型和中型叶为主,革质,表面光泽被蜡层,具叶面与光线垂直,能反射光线,故又称照叶林。林内最上层乔木树种具芽鳞保护,林下植物无芽鳞。林相整齐,林冠浑圆,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二、常绿硬叶林常绿硬叶林又称阔叶硬叶林。 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 其特征为: 它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 叶坚硬革质, 机械组织发达, 叶面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林下草本层不发育,层外植物只有少量木质藤木。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于地中

9、海沿岸和美国太平洋沿岸, 以栎属植物占优势; 澳大利亚的西南和南部以桉属植物为主;非洲南部以山龙眼科植物为主;南美洲中部等。三、荒漠荒漠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灌木和肉质植物所组成的稀疏植物群落。地理分布:它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组成荒漠植被的种类各地不同,温带荒漠以藜科、蒺藜科、柽柳科、麻黄科、菊科、豆科等为主;热带和亚热带荒漠以仙人掌科、大戟科和龙舌兰科等为主。荒漠群落特征小结:( 1 )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形成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 2 )有的具有肉质茎或肉质叶,用于贮藏水分;( 3 ) 有的茎具有发达的保护组织,茎叶被白色茸毛,或茎具光亮的白色皮质,以抵抗

10、灼热;( 4 )有的具发达的根,以便从土层深处吸取水分( 5 )还有一些植物在春季或夏季降水期间迅速生长,到旱季或冬季来临之前,完成生活周期,以种子或根茎、块茎、鳞茎度过不良的季节。七、本节小结通过本节的讲授, 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及荒漠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八、思考与作业题1、试述亚热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2、何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及荒漠。第三节 温带植被一、教学目标1、掌握温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温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二、教学重点草原三、教学难点

11、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 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五、教学课时: 2 课时六、教学过程温带植被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一、夏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种群特征小结: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栋属、山毛棒属、杨属。搬属、白蜡树属、桦属、鹅耳柄属、杨属、赤 杨属朴属等组成。种类均属中生植物,叶的质地较薄,通常无茸毛,但树干和枝条都有较厚的皮层保护,具 坚实的芽鳞。夏

12、绿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夏绿阔叶林结构比较简单清晰。二、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是介于夏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通常由栎属、 槭属、 椴属等阔叶树种与云杉、冷杉、松属的一些种类混合组成。在欧洲、北美和远东地区有分布,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分布地区在北美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地区和阿巴拉契亚山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地。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 群落的种类组成较欧洲的混交林丰富, 群 落的结构亦较复杂。三、泰 加 林(温带针叶林)分布: 欧亚大陆; 北美大陆的北部, 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北方针叶林带。它的北界就是森林植被最北的界线; 亚热带的高山上可分布到海拔4000 4500m, 是

13、森林垂直带分布最高的一种森林类型。在南半球没有此类针叶林。泰加林群落特征小结:外貌非常特殊,通常由单一树种组成纯林树冠呈尖塔形、圆锥形,色调单一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层次分明群落类型分为 “阴暗 ”和 “明亮 ”针叶林四、温带草原草原(Steppe)又称夏绿干燥草本群落,在匈牙利称为普斯塔群落(Pussta),在北美称为普列利群落( Prairie ) 草原群落特征小结: 具旱生结构,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机械组织与保护组织发达等。草原植物的地下部分强烈发育,远远超过地上部分,这也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许多植物形成密丛, 基部常被宿存的枯叶鞘所包围, 以避免夏季地面过热, 并保护更

14、新芽 度漫过长寒冷的冬天。 草原的外貌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草原分为三个亚型:( 1 )草甸草原( 2 )典型草原( 3 )荒漠草原七、本节小结通过本节的讲授, 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 温带夏绿阔叶林、 针叶林及草原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八、思考与作业题1、试述温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2、何为温带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及草原。第四节 寒带植被一、教学目标1、了解冻原的地理分布及分类;2、掌握冻原的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二、教学重点冻原的地理分布及群落特征。三、教学难点冻原的地理分布及群落特征。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

15、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五、教学课时: 2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寒带植被寒带植被指冻原,又称苔原( tundra ) ,是由微温的北极和北极高山成分的苔藓地衣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它是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冻原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 在南半球, 因南极大陆为冰川所覆盖,只在沿海一些岛屿有小面积分布。冻原按其分布, 分为极地冻原和高山冻原。前者位于极地平原地区,又称平原冻

16、原;后者位于寒温带和温带山地和高原的高山地区, 具有类似极地冻原的环境, 如中国长白山和阿尔泰山的高山冻原。按群落学特征,冻原可分为苔藓地衣冻原、草类冻原和灌木冻原。七、本节小结通过本节的讲授, 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 寒带苔原的概念、 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八、思考与作业题1、试述寒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2、何为寒带苔原。第五节 隐域植被一、教学目标1、理解隐域植被的含义及常见的隐域植被类型;2、理解隐域植被产生和形成的条件。二、教学重点草甸三、教学难点沼泽植被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2、室内实践

17、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五、教学课时: 2 课时六、教学过程隐域植被: (又叫非地带性植被)是指在地表不成带状分布的植被类型,它可以在地表任何地带的适宜生境条件下生长。主要有以下类型:一、 草甸草甸是发育在中度湿润的环境,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特征: ( 1 )草原化草甸 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混有多种杂类草,草群密茂,叶层高约 50cm 。如广布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羊草一杂类草草甸。( 2 ) 沼泽化草甸 在草群中混有相当多的湿生草本植物, 以喜湿的莎草科植物占优势, 是草甸向沼泽过渡类型。( 3 )盐生草甸由盐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分布在具有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的低地和海滨。( 4 )高寒草甸以温冷中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层低矮、盖度大、根系浅而密集。嵩草属植物占优势地位。 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 具有高原地带性。 草甸草质优良、 产草量高,为优良放牧场和刈草场二、沼泽植被沼泽植被是分布在土壤过湿或常年积水条件下, 多年生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其 群落特点和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木本沼泽又称中位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