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_图文_第1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_图文_第2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_图文_第3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_图文_第4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41卷第 3期 2010年 5月 锅 炉 技 术BOIL ER TECHNOLO GYVol. 41, No. 3May. ,2010 收稿日期 :2009205221作者简介 :王建军 (19712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流态化、 多相流分离的研究。 文章编号 : CN3121508(2010 0520021206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王建军 1, 李东芳 2, 姬广勤 1, 金有海 1(1.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机电工程学院 , 山东 东营 257061; 2.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塘沽 300451关键词 : 循环流化床锅炉 ;

2、双流体模型 ; 气固两相流 ; 数值模拟摘 要 : 利用 CFD 软件 Fluent , ( 流的宏观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 准确性。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 , , 核” 流动结构及颗粒轴向速度 中心处向上 , , 沿轴向炉膛中下部区域及沿 同时 , 操作条件对颗粒轴向速度的影响都表现为中心区域颗粒向 边壁处的气固两相流动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 : T K 227. 1 文献标识码 : A0 前 言 目前 , 对于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两相流主要 集中在对循环流化床反应器 1-2及鼓泡床 3-4的 研究 。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和循环流化床反 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有一定的差别 ,

3、 不仅 体现在燃烧室的高径比 , 循环系统中采用的颗粒 循环流率 , 床料的特性 , 而且循环流化床锅炉有 二次风的加入 ,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两相流 的研究并不多 5-6。 本文以欧拉双流体模型和颗 粒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采用 CFD 软件 Fluent 研究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 影响进行数值模拟 。1 计算模型及数值方法1. 1几何模型及计算条件 图 1为整个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系统几何 模型及网格模型 , 模型按照工业装置 12 1缩小 得到 。 沿流化床的径向为 X 方向 , 沿炉膛的高度 方向为 Y 方向 。 1. 2计算方法 本文中选用欧拉双流体模型 7, 固相

4、应用颗 粒动力学理论 , 气相采用 -s 湍流模型 。对于压 力 -速度耦合 , 采用 Phase Coupled SIM PL E算图 1 循环流化床锅炉二维模型及炉膛区域网格法 。 速度的求解被相耦合 , 但是用分离的方式 , 采用多重网格方案同时地求解各相速度分量形 成的矢量方程 。空隙率选用 QU IC K 格式 , 以提 高计算精度 , 使得相之间界面清晰 。其余项选用 二阶迎风格式 。计算中气相介质为常温空气 , 固相介质为石 英砂颗粒 , 颗粒平均直径为 0. 245mm , 颗粒密度 =2300kg/m 3, 堆积密度 =1367kg/m 3。(1 入口边界条件 :气固两相的入

5、口在计算中均采用均匀的速度入口边界条件 , 一次风进口u 0=2. 0m/s , 二次风入口处 u sec =2. 86m/s , 采用-s 模型 , 模型参数设置见文献 8。(2 出口边界条件 :出口处采用压力出口边 锅 炉 技 术 第 41卷界条件 , 出口处设定为标准大气压 。颗粒的出口边界条件设置为连续性边界条件 。(3 壁面边界条件 :颗粒采用 Johnson 和J ackson 部分滑移边界条件 , 通过引入不同的镜面反射系数及颗粒与壁面的恢复系数 , 对颗粒在边壁附近的运动进行描述 。气相在壁面处为无滑移边界 , 该处速度为零 。(4 初始边界条件 :初始计算时 , 设立管处有颗

6、粒堆积 , 以便于形成循环系统 , 颗粒堆积静止高度 h =1. 2m , 堆积密度为 0. 63; 在计算区域的其余部分均为气体所充满 。22. 1料量和气固之间的动量交换。 床层压降的计算能用于判断数值模型计算的准确性 9。 张瑞英 10等提出循环流化床的床层压降的计算公式 , 发现床层压降与颗粒固含率基本成线性关系。 该计算公式没有考虑床层边壁颗粒向下流动的影响。p =1. 1335p g (1- h +0. 0047(1本文也只选取了核心区域的数值来计算床层截面平均空隙率 。图 2所示为数值计算值与理论分析值的对比结果 。如图所示 , 沿炉膛从底部到顶部 , 床层压降先急剧下降 , 随

7、后逐渐减小至恒定值 。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吻合较好 , 证实了本次数值计算的可靠性 。图 2 轴向压降的模拟值与文献 11值的对比2. 2气固两相瞬时流场分布 图 3为不同特征时刻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颗粒固含率的分布 。由图可直观地看到 , 在计算的初始阶段 , 颗粒在床层底部颗粒并不是均匀弥散分布的 , 而是部分颗粒会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团聚物 , 在床层内不断的聚合与解体 , 同时与气体发生强烈的混合 。未形成团聚物的颗粒很容易被气流携带悬浮上升到床层的上部 ,部分颗粒团聚物由于其形态发生变化 , 使其迎 风面积增加 , 也会被气流带着上升 。其中一部 分颗粒会被气流携带出炉膛 , 进入旋风分

8、离器 进行外循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颗粒会悬浮于 整个炉膛内 。在炉膛上部稀相段 , 沿床层径向 方向 , 颗粒也存在团聚现象 , 且容易发生在边壁 处 , 因此颗粒固含率在边壁处较高 , 中心处低 , 呈现典型 的环 -核结 构 沿床 层高度 方 向 , 图 3 不同时刻炉膛内颗粒固含率的瞬时分布 图 4为炉膛内颗粒速度场全貌图及沿轴向 不同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由图可知 , 颗粒在炉膛 内中心气速比较高 , 边壁区域气速较低 , 并且由 局部图可看出 , 颗粒呈现在中心区域向上流动 , 在边壁处向下流动的内循环流动结构 。这种内 循环结构沿炉膛高度方向的中部悬浮段比较明 显 。 在炉膛顶

9、部 , 由于出口结构的约束作用 , 颗 粒在该处做折转运动 , 部分颗粒与炉膛顶部相撞 后 , 被反弹沿边壁向下运动 , 形成内循环物料 。 在炉膛底部 , 可看到沿边壁下落的颗粒在到达床 层底部之后 , 会被一次风加速 , 折转向上运动 , 形 成炉膛内循环的流动特性 。同时在二次风口区图 4 炉膛内颗粒速度场分布22 第 3期 王建军 , 等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域 , 气固两相的混合比较强烈 , 二次风的扰动使 得沿二次风口一侧边壁下落的颗粒运动发生改 变 , 因此改善了气固之间沿床层轴向与径向上的 混合 。 因此 , 这部分颗粒很难到达床层底部 , 会 在一次风

10、和二次风的作用下 , 改变运动方向折转 向上运动 , 可以看出二次风对颗粒沿轴向向上运 动会有加速的作用 , 同时会阻止颗粒到达下部密 相区 , 减小底部密相区的燃烧负荷 。2. 3颗粒时均流动规律 对气固两相流场进行非稳态计算 , 计算时间 持续到 35s 以获得稳定的结果 , 并取最后 20s 为时间样本 。图 5固含率分布 , , 在近 壁处固含率高的 -核” 流动结构 :在炉膛中心 区域 , 颗粒固含率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 , 并沿轴 向变化较小 ; 而在炉膛边壁区 , 颗粒固含率则明 显高于核心区且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 在壁面 处达到最大值 。同时 , 随着炉膛高度的增加 , 颗

11、粒固含率无论是在中心区域还是边壁区域都是 逐渐减小的 , 但边壁处颗粒固含率降低较为明 显 , 而且中心区域与边壁区域的颗粒固含率差也 会减小 , 即颗粒固含率沿径向分布趋于均匀 。也 正如图 3中看到的炉膛内呈明显的上稀下浓的 分布状况 。 在二次风进口附近 , 由于二次风的横 向作用致使进风口对面的壁面上颗粒固含率比 进风口侧壁面上颗粒固含率高 , 但随着高度的增 加 , 气固混合愈加均匀 , 颗粒固含率分布 趋于 平缓 。图 5 不同炉膛高度处颗粒时均固含率分布图 图 6是颗粒固含率沿床层高的轴向分布 。 从图中可知 , 颗粒固含率总体呈现上稀下浓的分 布规律 。 颗粒固含率的最大值出现

12、在返料口附 近 (h =0. 3m 处 。这主要是由于二次风的加入在该处外循环物料的返回固含率比较高 。随着 床层高度的增加 , 颗粒固含率在 h =0. 3m 0. 7m 的范围内又迅速下降 , 即存在一个快速转变 区 , 主要是因为在该区域由于二次风的加入 , 使 得床层孔隙率增加 。随后床层中上部颗粒固含 率逐渐减小且趋于均匀 , 占据大部分床层 。在二 次风上部区域的稀相段 , 颗粒固含率沿轴向的分 布是呈单调指数分布的 5中的结论 是一致的 图 6 颗粒固含率沿床高的轴向分布图 图 7为不同炉膛高度处 , 颗粒时均轴向速度分布 。 选取轴向 3个截面 y =1m ,2m ,3m ,

13、主 要是考虑二次风位置 y =0. 9m 以上到炉膛出口 y =3. 75m 以下炉膛高度范围内 , 颗粒的流动特 征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在各个位置上 , 颗粒的轴 向速度分布相似 , 均为在中心区域为正 , 在边壁 处为负 , 这意味着颗粒的运动形式为中心处向 上 、 近壁面处向下的内循环流动结构 。这与文献 5研究的规律相符 。在该操作条件下 , 沿炉膛 高度方向 , 中心区域颗粒的上行速度基本随着炉 膛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 同时曲线由分布平缓变成 抛物线分布趋势 。在边壁处 , 颗粒下行速度随着 炉膛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图 7 不同炉膛高度处颗粒时均轴向速度分布32 锅 炉 技 术

14、 第 41卷 图 8为不同炉膛高度截面处颗粒径向速度分布 , 在炉膛稀相段 , 颗粒径向速度分布呈 “倒 S ”型分布 , 表明颗粒在环形区域和核心区域之间的运动方向 , 颗粒由核心区域向环形区域运动 , 而后形成絮状物向下运动 。如图所示 , 颗粒在径向大部分区域内 , 是向左侧边壁 (即 X 轴负方向 运动的 。 在 y =1. 0m 处 , 由于二次风的影响 , 以及在 y =3. 0m 处 , 由于炉膛上部出口结构的影响 ,都增加了颗粒沿径向的运动趋势 ; 说明沿炉膛高度中部悬浮段 , 颗粒沿径向的运动趋势不大 , “环-核” 流动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图 8 不同炉膛高度处颗粒时均径向

15、速度分布2. 4操作条件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 通过改变操作气速以及颗粒循环流率 , 研究颗粒宏观流动特性 , 主要从颗粒沿床层轴向与径向的非均匀流动特性来分析 。图 9为不同操作气速及质量循环流率下的 颗粒时均固含率径向分布 。由图 9(a 为一定颗 粒循环流率下 , 改变操作气速 , 炉膛轴向截面上 颗粒固含率径向分布规律 。由图可知 :随着操作 气速的增大 , 床层截面平均固体颗粒固含率下 降 , 颗粒固含率的径向分布相对趋于均匀 , 即边 ; 气速增 大 ,;, 基本处于稀相气力输送 的状态 , 同时颗粒固含率沿床层高度方向基本保 持不变 。图 9(b 为一定操作气速下 , 改变颗粒循环

16、流 率 , 炉膛轴向截面上颗粒固含率径向分布规律 。 颗粒循环流率越大 , 整个截面上颗粒固含率越 大 。 在炉膛中下部区域 , 颗粒循环流率对边壁处 的颗粒固含率影响要显著于对中心处的影响 。 在炉膛上部区域 , 颗粒循环流率增大使得整个截 面沿径向颗粒固含率都呈现明显增大趋势 , 这主 要是因为出口结构的影响 , 使得到达炉膛顶部 的颗粒回流量增加 , 出口结构的影响区域延伸至 y =3m 处 。图 9 不同操作条件下 , 颗粒时均固含率径向分布 由图 9可见 , 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 , 颗粒固含率沿径向都呈现中心低 , 边壁高的的分布规律 。 虽然炉膛各个截面颗粒固含率均随表观气速 U

17、g 的减小或颗粒循环速率 G s 的增大而增加 ,但在炉膛不同高度处 , 不同径向区域的颗粒固含率对操作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 。操作条件 改变 , 主要体现在对炉膛中下部区域的影响比较 大 , 同时边壁区的颗粒固含率受 U g 和 G s 的影响 相对比较显著 。图 10为在不同操作气速及质量循环流率条 42 第 3期 王建军 , 等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件下 , 不同炉膛高度截面上的颗粒轴向速度沿径 向的分布规律。图 10(a 表明随着操作气速增 大 , 炉膛内任一截面的颗粒速度增加。中心区域 颗粒向上运动的速度增大的效果要显著于边壁处 向下运 动 速 度 的 变

18、化。在 炉 膛 下 部 区 域 y =1. 02. 0m 高度范围内 , 颗粒加速能力增强 , 中 心区域向上运动的速度增大 , 颗粒的加速效果显 著。 这主要是由于在保持一次风率不变的条件 下 , 增大一次风速 , 二次风速也会增加 , 因此提高 了二次风对颗粒的再次加速作用。 随着高度的增 加 , 二次风作用减弱 , 小。 , 分区域 , 随着气速的增加而增加 , 而在顶部区域 y =3m 处 , 随着气速的增加而减小。这与黎小 波 11的结论不完全相符。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 :气速提高 , 颗粒的横向扩散率增加 , 颗粒向边壁处 运动的趋势增强 ; 在床层下部区域 , 颗粒固含率比 较大

19、, 操作气速使颗粒在边壁区域的聚集效应更 加明显 , 颗粒所受重力和曳力都增加 , 但对于大的 , 所以 , 而在炉 , 边壁处颗 , 颗粒速度 图 10 不同操作条件下 , 时均颗粒轴向速度径向分布 由图 10(b 可知 , 随着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加 ,不同径向区内颗粒速度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同 样表现为中心区域颗粒的向上速度增大的效果 要显著于边壁处向下运动速度的变化 。在中心 区域 , 颗粒向上的运动速度随着颗粒循环流率的 增加而增大 , 这是由于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加 , 炉 膛内截面颗粒固含率增加 , 在床层中心区域局部 气速增大 , 因此气固曳力增加 , 颗粒向上的速度 增加 。 而边壁

20、处向下的颗粒速度 , 在床层大部分 区域 , 随着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加而增加 , 在顶部 区域 , 影响不显著 。这是因为 :边壁区局部气速 减小 , 气固曳力减小 , 同时由于颗粒固含率增加 , 颗粒更容易团聚 , 重力作用给颗粒的影响也会使 颗粒向下的速度增加 , 在炉膛顶部区域颗粒充分 发展 , 颗粒聚集效应减弱 , 因此变化不明显 。同 时 , 颗粒质量循环流率越大 , 在炉膛内更容易形 成边壁 下 行 颗 粒 流 , 即 边 壁 流 的 延 伸 长 度 也越长 。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 , 炉膛内颗粒轴向速 度沿径 向 基 本 呈 现 中 心 区 域 向 上 , 且 速 度 值 大 , 边

21、壁 区 域 向 下 , 且 速 度 值 小 的 分 布 趋 势 。 同时操作条件对颗粒轴向速度的影响都 表现 为中心区域颗粒的向上速度变化的效果 要显 著于边壁处向下运动速度 的变 化 。边壁 处的 下行颗粒流由于该区域内复杂的气固相 互作 用及颗粒团聚的影响使得其规律还有待 于进 一步研究 。3 结 论 结合颗 粒动力 学理 论 , 采 用双 流体模 型 , 对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宏观流动特性的 影响 进行数值模拟 。将炉膛压降 沿轴向 的分 布规 律与理论值对比 , 验证了本次数值模拟计算的 准确性 。5226 锅 炉 技 术 第 41 卷 ( 1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 , 得到颗粒固含率 2

22、 吴东垠 ,李吉武 , 许晖 . 水煤浆燃烧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J . 工业锅炉 ,2005 (3 :23 - 26. 3 D. Gidaspow , R. Bezburuah , J . Ding. Hydrodynamics of cir2 culating fluidized beds C . Fluidization V II proceedings of t he 7t h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fluidization , 1992 :75 - 82. 4 白丁荣 ,金涌 ,俞芷青 ,等 . 快速流化床截面平均空隙率轴向 沿炉膛

23、轴向呈典型的上稀下浓及沿径向方向呈 环 - 核流动分布 。颗粒速度在中心区域较高且 向上 ,边壁区速度值较低且向下的内循环流动 结构 。 ( 2 炉膛各个截面处 , 颗粒固含率均随表观 气速 U g 的减小或颗粒循环速率 Gs 的增大而增 加 ,但在炉膛不同高度处 , 不同径向区域的颗粒 固含率对操作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 。操作 条件改变 ,主要体现在对炉膛中下部区域的影响 比较大 ,同时边壁区的颗粒固含率受 U g 和 Gs 的 影响相对比较显著 。 ( 3 操作条件对颗粒轴向速度的影响都表 现为中心区域颗粒的向上速度变化的效果要显 著于边壁处向下运动速度的变化 。边壁处下降 流的变化还有

24、待于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姜秀民 ,马玉峰 ,崔志刚 ,等 . 水煤浆流化悬浮高效洁净燃烧 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 1990 ,6 (1 :63 - 71. 技术研究与应用 J . 化学工程 ,2006 ,34 (1 :62 - 65. (1.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 rical Engineering ,China U 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East China ,Dongying 257061 ,China ; Off 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 L td.

25、 , Tanggu 300451 , China 2. field ; numerical simulatio n field was performed fo r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 . Co mpariso n of t he simulated p ressure drop wit h t he t heoretical value test s t he validatio n of t his numerical simulatio n. Thro ugh t 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

26、sis , it is analyzed t hat t he particle pat tern t hat t he particle movement is upward in t he core zo ne and down in t he annulus zo ne. In additio n ,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 nditio n , particle volume f ractio n dist ributio n is affected p ro minently at t he lower2middle zo ne alo ng t h

27、e axial directio n and at t he wall area alo ng t he radial directio n. Furt hermore , t he effect of operating co nditio n o n t he particle velocit y reflect s t hat t he changing of upward particle velocit y at t he core area is f urt her investigatio n. more o bvio us t han at t he wall area . T

28、he gas2solid flow pat tern at t he wall area needs Abs t ra c t : U sing t he CFD sof t ware Fluent , based o n t he t wo2fluid model co mbining wit h co ncent ratio n dist ributio n show s a co re2annular flow f rame where t he solid is denser in t he annular regio n t han core regio n and t he particle a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