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演进_第1页
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演进_第2页
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演进_第3页
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演进_第4页
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演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演进盛唐山水田园诗与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演进.牟洪明摘要:经历秦汉的起伏与魏晋的纷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终于在唐代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弹性模式,即”仕而隐而歌”在这种弹性心理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既包涵儒道互补的思想基础,又深受佛教祥宗的现实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独有的庄园文化背景等多元因素,最终融合于诗歌调理性情的功能.这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繁荣投射出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之一.关键词:山水田园诗歌文化心理结构儒道互补禅宗庄园文化48I詈感,儒家作为官方思想被造成僵硬体制的严肃面孔:与此.黯”心撕世,I老子的超然与通达智慧却在魏晋玄学之后突出,被怀才难遇

2、的十大夫文人引为自我安慰与人格庇佑,成为在野人士抵抗主旋律的重要武器.而在唐代,由于李氏自称老子后人,空前绝后地将儒道二教尊于世,上自公主等皇室贵胄下至李白等文人墨客甘受道策,道士史筠等可自由进出朝廷,野游如孟浩然辈未泯猛志,入仕如贺知章辈仍可狂狷.何况,“终南捷径”的典故告诉我们,以隐求名,以隐求进的社会风气是唐朝道教盛行的又一独特产物.尽管同是徜徉山林啸傲烟霞,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大江茫茫去不还.”无论外在表象还是内在意蕴都已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完全不同.自然山水已超越了排愁遣闷的基本价值而进入高层次的逍遥自娱,物我同一的崭新境界.总之,道家思想在盛唐真正登堂入室与儒家分

3、庭抗礼,为儒道的交融互补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为士大夫文人在体制与个性的心理冲突中提供了调和自适的思想基础.宗白华先生意境中说过,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与哲学境界之间的.事实证明,无论诗文书画还是建筑雕颦,对于自然,生命种种美的体验,的确往往要深入到宗教或哲学的层次才能具有更深刻的蕴含,达到更高深的境界.盛唐以来,随着佛教的盛行,维摩诘经风行一时,王维,祖咏等人皆是忠实信徒,禅宗文化也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封闭的心理和内向的性格,”有了维摩诘居士这位资财无量,有妻有子甚至出入酒肆淫舍却能精通佛理,普渡众生的样板,士大夫便不难权宜方便地将佛教的禁欲主义转化为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让禅学与本十的玄学结成姻亲,

4、从而心安理得地在廊庙与林之间往还.”盛唐之后,士大夫往往以佛学与田园山水为消遗,养性怡情,处世态度更显平和,在官与隐的周旋中更觉圆融无碍.一千多年后龚自珍为之感叹:”空王开觉路,网尽伤心民!”对中国士大夫弹性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可谓深远.二,盛唐庄园文化的独特背景:进退有所,以山水媚道,以庄园寄情魏晋是我国隐逸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着名的隐士.陶渊明号称”古今隐逸之宗”,然其何等落魄,连几百年后的蒲松龄都为之感慨,特撰黄英洗其耻.而谢灵运呢?从他的山居赋中,我们看到他的始宁庄园:”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田连冈而盈畴

5、,岭枕水而通阡”,既不必放弃物质生活享受,又可以在失意时回归自然,从而取得心理平衡,这种庄园隐居形式对士大夫来说无疑是最实惠可行的了.而庄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影响诗歌创作乃至士大夫文化心理的一种重要因素是在盛唐.册府元龟?田制载天宝十一载诏:”闻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大者如裴度绿野堂,郭子仪城南庄,中小者如王维辋川I别业,打开全唐诗,涉及庄园的诗篇随处可见,如高适淇上别业,岑参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李白过汪氏别业,祖咏汝坟别业,李颀不调归东川别业等等.储光羲田家杂兴之八云:”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丘为,孟浩然,韦应物等人诗中提到的别墅,有良田桑麻,亭台楼阁,都是当时文人聚会游

6、赏的胜地.道家倡导”以人合天”,主张将身心投入自然的怀抱,优游于山水林泉之中,追求一种人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宗白华认为:”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境,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21难以想象若没有终南山辋川I别墅的灵山秀水,王维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的高雅情致从何而来;没有鹿门山下的百亩田庄,孟浩然笔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的闲适神态如何呈现!祖咏诗日:”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可谓一语破的.以可追求的世上田庄取代缥缈的世外桃源,也就不奇怪了.生活的富足安乐使他们悠然自得,题咏唱和,名

7、士风流的隐逸生活得到普遍实现,进退有所,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平衡性的确找到了最佳载体.三,盛唐诗歌创作的文化符号:心灵外化,秉扬名立世之志,寓调理性情之意从诗经时代的教化工具,到汉末魏晋的个人咏叹,诗歌在唐代才真正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重要的样式.魏晋诗坛虽称”五言腾踊”,但诗歌在文人生活中的实际价值,用最富诗名的曹植的话说”辞赋小道”;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中国舌文学研究了整个后世,然”靖节”之尊号己昭告世人:陶氏于世人眼中人格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相形之下,唐太宗广开文路;唐文宗称”李白歌诗”为三绝之首王维被推为”天下文宗”无论创作规模还是对文人生活的巨大影响,唐代诗歌的力量远非秦汉魏晋可比,称之为士

8、大夫文人心灵外化的最重要展现绝不夸张.从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总量看,士大夫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写诗的确主要是为了调理性情.李白壮游天下,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与谢灵运留恋山水以遣怀大不相同,而王孟之辈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也与陶阮有着本质区别.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艺术创构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础,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闻一多先生曾认为,就整个文化来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逆境中勉力保存一点人格,不去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可惜有一利必有一弊

9、,这方净土也往往成了士大夫心灵的防空洞,在恶势力方面一.退了之,缺乏屈原式的怨鬼般的执着.”【3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可为注脚.总之,任何时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的关系都是文学作品不厌其烦不断探讨的问题,而诗歌往往便是最为精粹的表达,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中说,中国诗人具有”旷怀达观,高逸退隐,陶情遣兴,涤烦消愁之人生哲学”.如果是对浩繁,庞杂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这种论断显然略显单薄,但如果专就盛唐山水田园诗而言,则恰好准确地道出了盛唐士大夫出世与入世之间极具弹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模式.注释:1】徐清泉: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文学评论,20O4年版.【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