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德两国教师做蛋糕教学差异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_第1页
从中德两国教师做蛋糕教学差异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_第2页
从中德两国教师做蛋糕教学差异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_第3页
从中德两国教师做蛋糕教学差异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_第4页
从中德两国教师做蛋糕教学差异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中德两国教师做蛋糕教学差异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沈家门一初 王优松引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深入到我们普陀区,作为普陀的教师如何迎接新课程改革,在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将会发生那些深刻的变化,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中德两国教师在做蛋糕教学上的差异就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学习方式三个方面给教师们提出了转变方向,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发。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学习方式 教学观念 探究正文: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教育部课程研究华东师大中心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崔允漷教授在杭州为我省新课程培训者培训时曾举过这

2、么一个例子:一个厨房里面教师教学生做一些点心的教学活动,中国教师开始上课,老师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做蛋糕,注意看图片,蛋糕是什么样子的?应先拿一个面包,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奶油,奶油上面再加上一些水果,上面又是一块面包,这样垒起来,最后变成了一块蛋糕。”然后,把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到厨房里面做蛋糕,厨房里面还挂着若干条幅,上面把每一步要求、注意事项写得清清楚楚,老师还在不停地叮嘱。德国老师开始上课时,先问:“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同学们回答:“喜欢”,“为什么”,“可以吃蛋糕”,“你们想做蛋糕吗?”,“想”,“好了,你们出去吧,每个人都去调查,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以到街上面包房

3、去看,可以回家问父母,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通过这些,学生可以认识蛋糕的各种各样,并要求学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蛋糕。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本人颇有感触,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教学体现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造成两国国民素质上的差异,这正是我们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搞好新课改教师必须认真改变和反省的重要内容。一 教学观念上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国教师受升学压力和传统的评价机制束缚,造成了教师非常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评价一名教师好坏主要是看所教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教师上课的优劣,主要看其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如何?重难点是否突破?在这种机制下,必然导致了中

4、国教师重视知识传授、重视教的过程、重视考试结果的教学观念。而德国教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多样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改变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必然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要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由重考试结果转变为重教、重学的过程;由统一规格转变为多样性、个性化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不能只是根据大纲和教参把教科书分解成知识和技能要点,并将这些要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予以再现。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可以说很少识记的知识点,如第

5、七册教科书中地理内容的教学中只有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特征和功能,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如东南西北、经度、纬度等),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这三方面的识记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非常重视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在体验和探究中自然而然的掌握这些识记内容,否则传统的教学观念下一本书可能不到一个月就把识记内容介绍完了,而学生的能力没有提高。二 教学目标上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的历史、地理、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一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即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

6、育(以及美育)三项任务。如社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1、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适应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最必需的社会知识。2、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社会科学知识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和从事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了解近代百余年间中国人民所受的侵略、屈辱和挽救危亡的斗争,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了解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和应采取的对策,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了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7、从而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树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初步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就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言:1、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2、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3、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4、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就过程与方法目标而言:1、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

8、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2、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3、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4、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1、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3、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大纲中的三项任务和新课标的三个

9、目标不是简单的更换,而反映了深刻的变化。变化一:目标呈现方式上的变化以往的教学大纲是以知识目标作为基本构架的,即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分析、比较社会现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而新课程标准是以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为基本构架的,即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这样新的呈现方式反映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会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会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方法)与创新精神上,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也强调学习的过程。上例中中国教师以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接受多少为落脚点,教师手把手地教,惟恐讲少了学生不懂,考试考

10、不出,完不成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知识目标为基本构架的呈现方式。而德国教师的做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自主探究,更符合了以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的基本构架。变化二:分类目标提法上的变化1、 教学目标不再是从教育者的视角提出来的,改变了过去采用的“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见上面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而是从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更符合社会课的教育实际,克服了空洞说教,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的教育宗旨,即提升公民素质的总目标。2、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知识和技能的表述,尽可能从学生出发,体现“人本精神”,而且还尽可能

11、地采用清晰,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原教学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等要求,到底应达到什么程度比较模糊。而新课标对有关知识的要求上则以“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行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如新课程标准中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要求。三 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视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式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过

12、程中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中德教师在做蛋糕教育中的最大差别是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德国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是一种关注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教学方式。在其作用下,学生则是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体验性学习。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确分析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能力差,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等问题的原因,并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新课

13、程标准中不仅有知识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如:在尝试制订规则的过程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观察和了解我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是如何供给的,感受市场的作用等。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每一单元后还配有综合探究活动,如: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游历华夏来自家乡的报告探索身边的历史等,搞好这些综合探究活动教学的关键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为:一、提出问题,二、进行猜测与预测,三、收集事实依据,四、得出结论与解析,五、反思评价,六、报告交流。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要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打破基础知识的束缚,带领、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切实减轻学生作业量,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