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_第1页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_第2页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_第3页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公 元 2 0 0 年 - 2 1 9 年 ) 2,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 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

2、遏,营阴 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 紧为特点。3,桂枝汤证的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 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 汗;肺气不宣则作喘。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

3、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 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 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

4、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 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发热一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汗出一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恶风寒一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鼻鸣一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干呕一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身疼体痛骨节疼痛一寒凝经脉,经气不利无汗一寒

5、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喘一肺合皮毛, 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伤寒、 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 脉浮弱, 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 脉浮紧。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 (营卫不和) 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 脉浮而紧,脉浮主表,脉紧主寒,是太阳伤寒的脉象。太阳伤寒本应辛温发汗,使寒邪从汗解。若误用下法,则正气受挫, 表邪趁机内犯,导致气机痞塞,则“紧反入里”而形成痞证。误下先虚其里,使脾胃之气受伤,而邪气由表入里,影响脾 胃升降功能,

6、使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滞塞不通遂成痞证。痞证的特点是,患者自觉心下堵闷不舒,然,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此属无形之邪气雍滞心下,故云“但气痞耳” 11,太阴病“宜服四逆辈 “的原因及区别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太阴脾脏虚寒,即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主证: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 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故称”藏有寒“。治疗上张仲景提出,当温之的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文中说宜服 四逆辈即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7、临证可视病情的的虚寒程度,单纯脾胃虚寒用理中汤(丸),重者由脾及肾,伴肾 阳虚者宜四逆汤。12,阴黄与阳黄发黄有阴黄与阳黄之别。阳黄多由湿热内浴,熏蒸肝胆所致,其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或头汗出,身热心烦,口渴欲 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多由寒湿中阻或脾虚内生寒湿,以致寒湿内停,进而影响肝 胆疏泄功能,所致,其证黄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等。治疗上阳黄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阴黄用温中散寒,除湿退黄,方用茵陈术附汤等。13、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

8、病证。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其证有寒热虚 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因此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提出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14、真武汤证的证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 真武汤证症候是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病机是少阴阳虚,水 气泛滥。方药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15,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 证型: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前者是外邪入里化热,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胁;后者是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二经,枢机不利,阳明燥实,腹 气不通。症状表现:前者

9、,隔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舌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 热;后者,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治法:前者,泄热逐水破结;后者,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 16,大小结胸汤证的鉴别 大小结胸汤证成因相似多为寒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互结而成。两者皆为热实结胸,但是两者的邪结程度有深 浅之别,病变部位有广狭之,症状有轻重之不同,病势有缓急之分,治疗有峻下和缓消之分。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 以心下为主,可以旁及两肋,下至少腹,上涉胸肺颈项;其临床表现可见,心下硬满疼痛,不可接触近,其脉沉紧,;证重势急

10、,所以治当泄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小结胸汤为痰热互结,病位较局限,在心下,其症为按之则痛,不按不痛, 其脉浮滑,证轻势缓,所以治之,当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大结胸汤证与大结胸丸区别在于病位,病位居中者为典型打结胸汤证,证见心下,范围较局限,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 而痛,不可近”的大结胸兼阳明府实之重证也用大结胸;病位在上,可兼见项强等症状是大陷胸丸证a 病因病机:前者的是热与水结后者的是热与痰结;b 病位:前者是以心下为中心,可从胸至少腹。后者则在心下;c 病证:前者是硬痛拒按。后者是按之则痛;脉象:沉紧。浮滑;病情:前者较重。后者较轻;治则:前者泻热逐水后者清热化痰; 方药:前者 -大黄,

11、甘遂,芒硝。后者 -黄连,半夏,瓜蒌17,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 结胸证与痞证的相同之处在于: 两者均因太阳病误下,邪陷于里而成,且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两者的区别在于: 两者相较结胸证的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下破结,病机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 实。痞证主证以 心下痞,按之濡(痞证的特点) ,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理气消痞为主。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 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18,“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渍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渍少顷,去滓,温服,以取其气之

12、清扬,薄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心下热 结而消痞。而不在于泻下燥结以荡实。19,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 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20、寒热错杂痞三证如何鉴别? 寒热错杂痞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三者病机、主证、治法、方药大致相同。病机均为寒热错

13、杂,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壅滞;主证皆可见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治疗均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 施,升降并调之法。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半夏泻心汤以胃气上逆为特点,其主证为呕吐,故方中以半夏为君化痰降逆止呕。生姜泻心汤证兼有 水食停滞,其主证以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为特点,治以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方药用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 两为君,减干姜用量,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重,主证见下利日数十行,古不化,干呕, 心烦不安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增加炙甘草至四两为宜,重在补中和胃。21、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 结胸证与痞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

14、。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结胸证的病机 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其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逐破结。痞证为无形之邪 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 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消痞为主。24、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之异同?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都是阳明燥热证,病机为燥热之邪炽盛,症均见发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治法同用辛寒清热, 此为二者之同。二者之异的关键在于津气损伤的程度有别。白虎汤证病机重点是热炽,气津损伤尚不明显,因此,口虽渴而未至于大烦渴 不解、欲饮水数升的

15、成都。治法也只需辛寒清热,只要燥热得清,气津即可自行恢复。白虎加人参汤,。病机是热盛于津 伤并重,症见时时恶风和背微恶寒,口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等。治法当辛寒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方能清燥热,复气 津。另-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见时时恶风,无大热,背微恶寒,口舌干燥而烦,脉洪大,治法上兼益气生津,即为人参之作用27、试论伤寒论六经证治中有哪些厥证,主要症状、病机、治法、用方如何?在厥证治法中,怎样理解“厥不可下” 和“厥应下之”。伤寒论经证治中厥证的辩治有:(1)蛔厥:症状以腹部、胃脘部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常在进食后发生疼痛与呕吐,手足厥冷多在剧痛时出现,痛减时 消失。病机为

16、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治宜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2)脏厥:症状以手足厥冷不缓解,周身肌肤皆冷,脉微为主要表现。病机为真阳将绝,脏气衰败。治宜急温脾肾,回阳 救逆。方用四逆汤。证候特点是血虚同时,又有寒凝经脉。(3)血虚寒凝致厥:主要症状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病机为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治法为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 归四逆汤。(4)热厥:主要症状为手足厥冷,躯干发热,舌红苔黄,脉滑。病机为瘀热于内,阳不外达。治宜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5)痰厥:主要症状为手足厥冷,心下满烦,舌苔白滑腻,脉乍紧。病机为痰食阻滞胸中,治宜涌吐停痰宿食。方用瓜蒂 散。(6)水厥:主要症状为四肢厥

17、冷,心下悸,被寒冷,舌苔白腻或白滑。病机为阳虚饮停。治宜温化水饮。方用茯苓甘草汤。(7)气厥:主要症状为四逆,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病机为肝郁气滞,阳气内郁。治宜疏 畅气机,透达郁阳。方用四逆散。(8)冷结膀胱关元致厥:主要症状为四肢厥冷,小腹硬满而凉,恶寒,脉沉紧或弦。病机为沉寒内伏,凝结于小腹。治宜 温经散寒,用灸关元法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厥证治法中,“厥不可下”是指虚寒类的厥逆证禁用下法,治当温经回阳。而“厥应下之”是指里实热厥,治宜倾斜 为主,若腹实内结则应攻下。28,比较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皆属下焦水停证,均有气化不利,

18、水饮内停的病机,且证候表现皆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均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所不同的是,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方中用化石、阿胶清热滋阴,而不用温热的桂枝、白术。五苓散证为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其脉浮发热是 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故方中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 温通阳化气,兼以解表。29,五苓散猪苓汤病机及治法

19、特点比较脉浮: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 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31,三个承气汤的区别三个承气汤均为阳明腑实热证,但程度有别。 大承气汤证 病机特点是,阳明燥热,实邪严重内阻,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坚 具盛。临床证候有大便硬结难解,或者热结旁流,潮热,谵语

20、,手足汗出,腹痛腹胀,喘冒不得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小承气汤证的特点是气滞明显,痞满较甚而燥热结 聚较轻。临床证候有大便硬或热结旁流,潮热汗出心烦,甚至谵语,腹大满,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而急等;调胃承气 汤证病机特点是燥热实邪初结肠胃,燥热偏亢而痞满不甚,病位偏高。临床证候为不大便,蒸蒸发汗,汗出心烦甚则谵语, 腹胀满,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迟等。三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用;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的宜用;大承气汤泻热与 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33,伤寒论中吴茱萸汤的运用有

21、哪些,如何区别 一为阳明病篇“食谷欲呕”,主要论述阳明寒证,以揭示阳明非但热实,亦有寒之变证,突出了双向辩证思维,其病机为 阳明中寒,胃寒生浊,治上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二为少阴病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主要从少阴病疑似证的角度,揭示少阴寒化危证鉴别诊断的辩证意义,其 病机是中焦虚衰,寒浊阻塞,当温为降浊。三为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主要论述厥阴病本证,并与厥阴热证相类比,揭示厥阴肝病寒有上逆、热有下注的逆 向病机与证型。病机为肝胃虚衰,浊阴上逆,当以温肝降浊。三条所述,位置不同,但病在肝胃,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而吴茱萸汤主渭肝胃,又善降浊。所以异病 同治(吴茱萸、人

22、参、生姜、大枣) 34,从病机、主症及治法上比较阳明湿热发黄三方的异同茵陈蒿汤病机:湿热发黄偏于里主证:头汗出身无汗,一身俱黄,腹微满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栀 子、大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病机:湿热发黄偏于表主证:发黄伴发热无汗身痒治法:邪郁偏表,宜因势利导,开鬼门以发汗散热祛湿方药: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甘草、大枣(潦水)主证:发热为主,且身、目、小便色黄治法:清热为主,兼以燥湿方药:柏皮、栀子、甘草35、试比较湿热发黄三方的证治 、茵陈蒿汤 证侯:但头汗出、身无热、齐颈而止、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腹微满、大便不畅或便秘 实发黄 治法:泻热利湿,利胆退黄栀子柏皮汤 证侯:发热、身

23、黄、小便不利、或见口渴、心烦懊恼 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证侯:身黄、发热、无汗、身痒、小便不利、或见恶寒、身疼、脉浮 发黄 治法:解表清里,利湿退黄 36,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病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邪结偏重,偏于半里。证候表现:呕下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法:枢转少阳,兼 开结气方药:柴胡宣透,外散少阳之邪,黄苓清热,内清少阳之火,柴苓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开结气,与 生姜降逆上呕,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去人参甘草,因邪结为重心,免甘生中满之弊37、黄芩汤主治何证?其病机、治法是什么? 黄芩汤主治太阳与少阳合病的下利证。下利的病机为少阳邪热下迫大肠,疏泄不利,

24、气机不畅,其下利必有肛门灼热,腹 痛,甚则里急后重;少阳之邪不解,则症见口苦、咽干、目眩等。其病机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故治用黄芩汤,清少阳 之热,坚阴止利。方中黄芩苦寒,清解少阳邪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寒,邪热敛阴,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后世称本方为“万世治痢之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是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加上了半夏生姜所以在清热坚阴的同时增强了降逆止呕的作用 38,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中芍药大黄的作用!a 桂枝加芍药汤为芍药加倍而成,虽只有一味药量不同,方义却差别很大,方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通阳益脾,生姜与大 枣合用也能辛甘合化,补脾和胃;重用芍药取其“主邪气腹痛,除血弊”的双

25、重作用,一者,与甘草配伍,缓急止痛,再 者,活血和络,经络通则满痛止。全方具有,通阳活络,缓急止痛,建中益气之功,故用于腹满时痛十分恰当。b 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加大黄亦有双重作用,其一,因气血经络於阻。较甚,腹满痛较重,故 加大黄增强其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其二因气滞不通,亦可导致大便不通,加大黄能导滞通便,邪气去则经络和,其 病自愈。39,通脉四逆汤中加葱白的作用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干姜,以大辛大热之药,急驱内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面赤,加葱 白通宣上下阳气;腹痛加芍药缓急止痛,干呕加生姜降逆止呕,咽痛加桔梗利咽开结止痛,利脉不出加人参大

26、补气阴固脱 复脉 40,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即白通汤加猪胆汁与人尿,猪胆汁而成,以白通汤破阴回阳,通达上下,加人尿猪胆汁之咸寒苦降,引阳 入阴,使热药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于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此外,人尿猪胆汁皆属血肉有情之品,于此阴寒内盛,虚阳 被格,下利阴伤之时,尚有补津血,增阴液之效。41,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附子汤与真武汤两方的药味大部分相同,皆用附子,白术,茯苓,芍药,所不同处附子汤术附倍用。并伍人参,重在补阳气,散湿气;真武汤术附皆半,更佐生姜,重在温散水饮,前者以扶正为主后者以祛邪为主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瞤动,心下悸、振

27、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 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寒湿背恶寒,辨证要点是口中和,主症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 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42,干将黄苓黄连人参汤证与黄连汤证的区辨?本证与黄连汤证皆属上热下寒。两者的区别在于:黄连汤证胃热尚轻,脾虚较重,寒多热少,以下寒为主,故见腹中痛,欲呕吐。方中只用一味黄连栀子柏皮汤病机:湿热发黄热重于湿病机:湿热郁蒸,里病机:湿热郁蒸,兼表证病机:湿热郁蒸 ,发黄治法:清热利湿,泻

28、湿退清上热,加用桂枝,炙甘草,大枣温阳扶脾。本证上热下寒,已有相互格拒之势,且以胃热较 甚,故以食入口即吐为主。温药仅以干姜一味配苓连,苦寒之药量为重,旨在清降而止呕,由于本证脾虚较轻,散寒只用 温寒而止下利,人参安中补虚以助运转。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方方组:干姜,黄苓,黄连,人参各三两41、阳明四个热证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42、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43、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4,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特点为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 主之。”46, 桃花汤方方中: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桃花汤证的脓血杂下,其色晦暗不鲜,无里急后重之感,且无臭秽之气,兼见腹痛绵绵,性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滑,此与热性下利之便脓血色鲜,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如绞,口渴喜冷,舌红苔黄之证迥异。桃花汤温涩固脱。47,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麻黄汤之喘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