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zpjm四川省社会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A级考试大纲_第1页
Qszpjm四川省社会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A级考试大纲_第2页
Qszpjm四川省社会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A级考试大纲_第3页
Qszpjm四川省社会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A级考试大纲_第4页
Qszpjm四川省社会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A级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四川省社会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A级考试大纲(代码 6601)(含考核目标)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基础学科。教育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层次性。课程的学习者首先就要理解,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不断要求教师专业化。准备从事教师职业者必须接受系统、完整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在教师专业化的教育

2、和培训中,教育学是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取得教师资格的理论必备。它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帮助教师升华职业情感,提高教学技能与策略。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学主要是经验性学科,需要在特定的情景中把握原理。本书的特点是结合教育情景、陈述应用理论,意在为理性的教育活动提供规范,提供教育行为的有效准则,因而可以称为实践教育学。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为申请担任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教育的基本知识、情感、智能和技能储备,为以后的教学及其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本课程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书中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学会理解教育现象、形成教学必要的情感、技能,完成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论储备。 本课程采用的是傅

3、道春编著的教育学情景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作为正式教材。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绪 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教育事实、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于获得教师资格、成为一个好教师的意义。懂得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对于教育学研究的影响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二、课程内容(一)教育学将会使你具有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的含义(二)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三)教育情景的介入将会使你学得更愉快、更明白1、教育情景2、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及其学科要素。3、教育情景的介入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

4、响4、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三、考核知识点(一)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的含义(二)教育学对于教师取得从教资格与成为一个好教师的意义(三)教育情景的含义、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及其学科要素、教育情景的介入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l 四、考核要求(一)教育学将会使你具有教师资格1、识记:教育事实、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的含义2、理解:教育学的含义(二)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理解:教育学对于教师从教的意义(三)教育情景的介入将会使你学得更愉快、更明白1、识记: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的目的、意义与学科要素。2、理解:

5、教育情景;教育情景的介入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标的含义及其层次体系,教育在个体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传统教育的扬弃,能综合分析应试教育的负效应。二、课程内容(一)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概念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

6、的桥梁;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古代教育及现代教育的特征)(二)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我国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标(三)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个体个性化的形成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科技的关系(四)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1、应试教育的负效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

7、重、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2、现代教育的功效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传统教育的扬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三、考核知识点(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的目的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2、我国教育目的的结构3、教育目标(三)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个体个性化的形成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科技的关系(四)教育的效应1、应试教育的负效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

8、课业负担过重、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2、现代教育的功效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传统教育的扬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四、考核要求(一)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1、识记: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产生、教育发展在各阶段的表现特征2、理解:教育概念、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1、识记: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教育目标的多层次体系、教育目标的分类2、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三)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1、识记:个体发展、青少年成长中的特点、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教育与

9、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2、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个体个性化的形成、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科技的关系3、应用: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四)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1、识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两种基本表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理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及原因、改进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的措施、传统教育的扬弃、创造性人才培养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理解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知识结构及其能力,教师的各种角色及

10、其冲突、教师劳动的特点。二、课程内容(一)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2、教师的智能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二)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1、教师的“教员”角色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1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11、教师的角色冲突12、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三)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强

11、烈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造性4、显效的长期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7、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8、劳动的协作性三、考核知识点(一)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2、教师的智能结构(二)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1、教师的各种角色2、教师的角色冲突3、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三)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强烈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造性4、显效的长期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7、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8、劳动的协作性四、考核要求(一)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1、识记: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及人格品

12、质的基本内核、教师的知识结构2、理解:教师应有的教育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二)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1、识记:角色、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2、理解:教师的各种角色、教师角色的冲突(三)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第三章:透视教育现象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的特征、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性格有好坏之分的原因,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作为人的表现和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气质差异、性格差异与教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和社会中的地位,掌握针对初中学生身心特

13、点的教育、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 二、课程内容(一)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人一个能动体、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6、学生的社会地位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二)学生都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2、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气质差异和教育、性格差异与教育3、青少年发展中的

14、特殊问题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三)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1、师生关系表现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2、师生关系的改善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教师的人格态型、教师的人际知觉三、考核知识点(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作为人2、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3、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作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6、学生的社会地位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二)学生的多种特征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15、生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2、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3、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三)师生之间的关系1、师生关系的各种表现2、师生关系的改善四、考核要求(一)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1、识记: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作为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理解:学生作为人的表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都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1、识记: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性格有好坏之分的原因2、理解: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气质差异和教育、性格差异与教育3、应用:针对初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16、(三)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1、识记: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2、理解: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教师的人格态型、教师的人际知觉3、应用:师生关系的改善第四章 瞭望教育环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在领会由学校、家庭、社区构成的教育环境的功能的基础上,掌握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新的教育机制的建立。二、课程内容(一)好的学校能出更多的好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各种背景对于学校教育的的影响、亚当斯的研究、校风的概念、形成与影响。

17、2、课堂内的环境课堂内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人际环境、物质环境3、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效应与教师的期待效应。(二)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1、家庭教育功能的表现2、家庭教育的特点3、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4、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三)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1、社区、社区文化的概念2、社区文化对学校、学生的影响方向和程度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经济功能、协调功能(四)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实现各

18、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园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三、考核知识点(一)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亚当斯的研究、校风的概念、形成与教育影响2、课

19、堂内的环境课堂内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人际环境、物质环境3、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效应与教师的期待效应(二)家庭教育的影响1、家庭的教育功能2、家庭教育的特点3、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4、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三)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1、社区文化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社区、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文化对于学校、学生的影响方向和程度2、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四)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四、考核要求(一)好的学校能出更多的好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识记:校风的概念

20、、形成与影响、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同伴影响、花盆效应2、理解:亚当斯的研究、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课堂内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微观环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二)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1、理解:家庭的教育功能的表现、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2、应用: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化家庭的教育影响 (三)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1、识记:社区、社区文化的概念2、理解:社区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社区的教育功能(四)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1、识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2、理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

21、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3、应用: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第五章:课程结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程要素的演化、中小学课程类型、教学大纲的结构与作用、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的特征、步骤与要素,理解课程、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课程结构、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课程与教学之间关系以及教学目标叙写。二、课程内容(一)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1、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课程要素的演化、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2、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的概念、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3、课程

22、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显性与隐性课程4、中小学课程类型的组成部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5、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意义、结构与作用3、教材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三)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1、塞勒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关系的隐喻2、教学设计的特征2、教学设计的步骤与要素3、教学目标的

23、叙写教学目标叙写的含义、类型、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要求三、考核知识点(一)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1、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课程要素的演化,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2、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的概念、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以及它们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3、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显性与隐性课程4、中小学课程类型的组成部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5、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教学计划、教学大

24、纲、教材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意义、结构与作用3、教材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三)教学设计1、塞勒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关系的隐喻2、教学设计的特征2、教学设计的步骤与要素3、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目标叙写的含义、类型、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要求四、考核要求(一)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1、识记:课程要素的演化,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必修课、选修课、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的概念、中小学课程类型的组成部分2、理解:课程的概念、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

25、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关系、隐性课程的结构与功能、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1、识记:教学大纲的结构与作用,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2、理解:教学计划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教学大纲的概念,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三)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1、识记: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的步骤与要素、教学目标叙写的含义、类型、2、理解:塞勒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关系的隐喻、教学目标叙写中明确行为目标的要求第六章:课堂教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及实施步骤、现代教

26、学技术、教学策略的分类、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影响课堂的力量,班级上课、课的类型与结构,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及规律、教学原则、方法及其选择的衡量标准、发展性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综合应用各项教学原则。二、课程内容(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1、 教学过程的要素引起学生注意、提出教学目标、唤起已有经验、提供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注意学习表现、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3、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二)教

27、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8、可接受性原则(三)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2、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功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分类、发展性教学策略(四)教室行为的形成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建立教室常规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定型期望、班集体的特点、

28、教师的行为方式3、课堂气氛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中性力量”的处理(五)教与学的联结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的类型与结构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用、辅导、讲座、参观三、考核知识点(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要素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3、教学过程的规律(二)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8、可接受性原则(三)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讲授法、谈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联系法、实验实习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方法选择

29、的衡量标准2、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功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3、教学策略(四)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3、课堂气氛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中性力量”的处理(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的类型与结构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用、辅导、讲座、参观四、考核要求(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1、识记:教学过程的要素2、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教学过程的规律(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1、理解: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2

30、、应用: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综合应用各项教学原则(三)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1、识记: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现代教学技术的功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教学策略的分类2、理解: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特点(四)教室行为的形成课堂管理1、识记: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影响课堂的三类力量2、理解: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课堂气氛的概念、课堂教学中“中性力量”的处理(五)教与学的联结教学组织形式1、识记: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的类型与结构2、 理解: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第七章:教会学生学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

31、的学习,了解学习的类型及基本思想、能力学习和品德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途径,理解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基本要求、方式、几种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应用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二、课程内容(一)学生知识和智力的获得学习的分类和过程1、学习的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2、各类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过程、技能学习的过程、能力学习的过程、品德学习的过程3、学习的基本思想学生的能力、过去的经验、学习的准备、保持和遗忘、练习、理解关系、机能上的相似、概念的重要性、发现、学科内容、评价和态度、动机、知道自己有

32、进步、自信心、学习的自由(二)学习的管理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2、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三)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和技能1、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2、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3、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4、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和方式5、几种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三、考核知识点(一)学习的分类和过程1、学习的类型2、各类学习的过程3、学习的基本思想(二)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2、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三)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和技能

33、1、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2、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3、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4、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和方式5、几种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四、考核要求(一)学生知识和智力的获得学习的分类和过程1、识记:学习的类型、学习的基本思想、能力学习的过程、品德学习的过程2、理解:知识学习的过程、技能学习的过程(二)学习的管理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应用: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三)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和技能1、识记: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2、理解: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几种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第八章:教会学生做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

34、章的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现代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目标分解、人格教育的方法、德育原则、学生教育的方法,综合应用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二、课程内容(一)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1、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特点2、素质教育目标分解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劳动素质目标及教育、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3、现代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4、人格教育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二)人成长的历程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的概念、道德知识的掌握、

35、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概念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概念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概念、道德行为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三)育人的基本规范德育原则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5、因材施教的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四)育人活动的操作学生教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和示范3、锻炼4、修养5、陶冶6、评价三、考核知识点(一)素质教育的内容1、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特点2、素质教育目标分解3、现代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4、人格教育的方法(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三)德育原

36、则(四)学生教育的方法四、考核要求(一)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1、识记:素质教育的特点、现代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2、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素质教育目标分解、人格教育的方法(二)人成长的历程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1、识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概念2、理解:道德认识、道德行为3、综合应用: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三)育人的基本规范德育原则理解:德育原则(四)育人活动的操作学生教育的方法理解:学生教育的方法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做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

37、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章的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考生能够把握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的命题范围更加明确,以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识记、理解、应用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学习者应达到的能力发展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这是初级层次的要求。要求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概念、原理,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理解: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内涵,能把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应用: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体而言,本层次可以细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简单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运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