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银雀山竹书田法看战国亩产和生产率(一) 中国封建地主制前期的粮食亩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现存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十分稀少和零散,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八十年代公布的银雀山竹书中有田法篇1 ,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作品,其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粮食亩产、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生产率等问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但对这些资料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分歧尚多。李学勤先生作了田法讲疏2 , 对田法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我想在这个基础上谈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读者方家。(一) 粮食亩产量田法中有关于粮食亩产量的明确记载
2、:岁收,中田小亩亩廿十斗,中岁也。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太上与太下相复以为率。3 这里的"亩"是什么亩? 整理小组注云:"小亩与上文大亩相对,疑指百步之亩。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尽地力之教,谓农夫'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产量与此接近。"李学勤据孙诒让说,指出李悝是据下地而言,与田法"下田亩十三斗"接近,推知简文所说的小亩就是食货志李悝所说的亩,即周制百步之亩。按,食货志李悝说"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是按百步为亩推算的。又,周礼·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
3、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田法简文则云:"食口七人,上家之数也;食口六人,中家之数也;食口五人,下家之数也。"两者正相吻合,大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尤其是东方各国农民家庭的规模。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李悝所说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属于授予下地之家,是有道理的。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各国一亩产水平不会相差很远,现根据田法所载亩产与汉书·食货志接近,推断田法中的小亩即汉志中的周亩,提供了可以导致问题合理解决的思路。但要证成此说,还需在亩制和量制方面作些必要的说
4、明。有的学者认为,田法是齐国的作品,齐亩比周亩小,田法的小亩应系齐亩,而1齐亩相当于0.64周亩。4 我认为西周时代齐国确实行过小于周亩的"东亩"制,这种习惯到后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来,但随着各国之间交往的增多,齐国也逐步实行了周亩制。何以见得? 战国时诸子都在说"一夫百亩"5 , 被认为是齐国作品的管子也谈到"一农之量,壤百亩也"(臣乘马);"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山权数)。从当时每个农户所能负担的耕地看,这亩只能是百步为亩的周亩。那么,有没有可能田法中的"大亩"是指周亩? 这是不可能的。
5、因为"大亩"如指周亩,从田法的记载看,"一夫百亩"就会落空。而且以"小亩"为齐亩,以"大亩"为周亩,田法所载的各种数据也就窒碍难通。6 但以"小亩"为周亩,则我们从下文可以看到,它与"一夫百亩"之说是完全可以统一的。以田法和汉书·食货志所载亩产相近来论证其亩制的一致,其前提应是两者的量制大体一致。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 战国的量制很复杂,以致在目前条件下还很难把它完全说清楚;但另一方面,战国时代,尤其是它的晚期,出现了量制走向统一的明显趋势。以齐国的情况来说,原来实
6、行的是四进位的豆、区、釜、钟(釜至钟为十进)制,但后来也采用了升、斗、釜十进位的新量制。子禾子铜釜等即是这种新制的量器。实测一升合今 205毫升,与每升 200毫升的秦量相近。论者据商鞅铜方升刻铭"齐卿大夫众来聘"语,推测"可能是齐国和秦国在容量制度方面曾作过交流,并且取得了统一"。7 可以认为田法中的量制也是和秦量一致的。8 至于魏量,似比秦量稍大。如安邑下官铜钟,刻铭为"大斛斗一益少半益",实测 1益(升)容量为 225毫升。9 至于汉书·食货志李悝谈魏国亩产的那段议论中的量制,吴慧把其中谈到的每人平均口粮数,与秦律汉简
7、中所载口粮数字相对照,推断班固在整理资料时已将魏量换算成汉量,文中的"石"是一斗2000毫升的汉大石(汉承秦制,也是每升 200毫升)。10 如此说能够成立,则田法中所载量制与汉志李悝所说的量制完全相同。也有人认为汉志的石是魏量11 ;不过即使是这样,也并不能改变、甚至更加证实田法与汉志所载亩产接近的事实。12 田法和汉志所载亩产量,也可以在其他文献中获得印证。例如管子·轻重甲载:"然则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百亩二十钟,一亩合二釜,即二石13 。这与田法所载一致。也有材料与汉志契合的。如,管子·治国云:&quo
8、t;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这是说,这个地方气候温暖,生长期长,粮食产量比较高。"四种而五获",并非象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多熟种植(四年五熟),而是说这里四次种植(一年一熟)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五次种植的收获量。这是有数据可供稽查的。据李悝所说,战国初魏国亩产一石半,"五获"为七石半;嵩山以东河汝之间正是战国时魏国南境,亩产二石,"四种"收八石,两者正好相当。14 又,管子·揆度:"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终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
9、三十石。"这里的"亩"则是指东亩,即齐亩, 1东亩相当于0.64周亩,一人30亩,五口之家 150亩,折成周亩为96亩,亩产 1石,折成周亩则是 1.56石/亩,比李悝所说的 1.5石稍高,但总产 150石,与李悝所说一致。由此可见,田法和汉志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代不同等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土地的一般亩产;大体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代的粮食亩产量已逐步达到每周亩二大石的水平。(二) 每个农户所负担耕地和所提供粮食确定了战国时代的粮食亩产量,估算当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有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不过还要有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负担的耕地的数据。关于当时的农民在各种状态下
10、所负担的耕地和所能提供的粮食,田法的作者有以下的估计:一人而田大亩廿四者王,一人而田十九亩者霸,一人而田十四者存,一人而田九亩者亡。(1)王者一岁作而三岁食之,霸者一岁作而二岁食之,存者一岁作十八月食之,亡者一岁十二月食之。(2)要对上述简文作出合理的解释,就要首先弄清这里"大亩"之所指。李学勤在讲疏中作了一个推算,他根据食货志"食人月一石半",依简文中家六口计,每月食粮 90斗,按上引简文(2)提出的要求,分别算出王者、霸者、存者、亡者每户所需的年粮食生产量;然后假定 1大亩为6小亩,据简文(2)分别算出在王 、霸、存、亡各种状态下各农户负担大亩数所能
11、生产的粮食数量。其结果如下:简号:各 项 要 求:王:霸:存:亡2:每户所需年产粮食数:3240斗:2160斗:1620斗:1080斗:每户所能供食月数:36:24:18:121:"一人"所耕大亩数:24:19:14:9:"一人"所产粮食数:2880斗:2280斗:1680斗:1080斗他认为这两项计算结果大致相合,故可认定 1大亩等于 6小亩。我觉得李学勤先生对田法中大亩的亩积估算过高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把田法中"一人田大亩廿四者王"的"一人"理解为"受田百亩"的"一夫"
12、。在有关古籍中,"夫"可以指成年男子,可以指以成年男子(家长)为代表的农户,也可以指一个农户的标准受田数,即所谓"百亩为夫"。"一人"当然可以指"一夫",但一般只能指"一夫"上述三个义项中的第一义项,而不能指第二第三义项。把"一人"视作一个农户,自然就会把"一人"能负担的亩积夸大了。简文"一人而田大亩廿四者王"中的"一人",既不可能指一个农户,也不可能泛指所有的人,它应是特指有劳动能力、能从事田间劳动的人,即农业劳动
13、力。按中家6口、2.5个劳动力计算,每户负担的耕地,在王、霸、存、亡的各种状态下分别为60、47.5、35、22.5大亩。这样的大亩绝不可能相当于 6周亩。我认为,假定1大亩为2.4小亩比较合理。若然,则每户负担耕地折合小亩在各种状态下分别为144、114、84、54小亩。按每小亩2石计,每户年产粮分别为 288、228、168、108石;以六口之家年食粮 108石计,其粮产量分别为其消费量的 2.67、2.11、1.55、1.00倍。兹列表如下:各 项 要 求:王:霸:存:亡每劳力负担耕地(大亩):24:19:14:9每中家负担耕地(大亩):60:47.5:35:22.5中家(六口之家)负担
14、耕地折小亩数:144:114:84:54每户中家年产粮食数(大石):288:228:168:108生产量与消费量之比:2.67:2.11:1.55:1.00中家年产粮食可供食月数:32:25.3:18.6:12由此可见,假定1大亩为2.4小亩,其产量与王者、霸者、存者、亡者所要求的农作产量可供食时间长短完全合辙,全部简文都可以据此通解无碍。15 240 步的大亩, 一般认为是商鞅变法时开始在秦国实行,到汉武帝时才推广到原东方六国的, 而银雀山竹书出土于山东临沂,被认为是战国时齐国的作品, 其中记载的大亩可能是240 步的亩吗? 从现有的材料看,240 步的大亩, 并非始行于秦国。例如银雀山出土
15、的竹简孙子兵法·吴问篇就记载了春秋晚年晋国六卿分别实行过160步、180步、200步、240步为亩的亩制。我们没有理由断定东方其他国家没有实行过 240步的大亩制。看来,商鞅变法的大亩制似乎是取法于东方,但后来推行大亩制的范围和程度都超过了东方六国。但即使是在秦国,也仍然是大小亩并行的。如商君书·徕民:"地方百里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依此推算,每户(一夫)约得 108周亩。这里用的是小亩制。我们不必执拗于 240步亩系秦亩的老观念。退一步说,即使 240步亩制只在秦国流行,也可能在田法中有所反映。银雀山竹简中实际上有不少秦国特有的词语
16、,如李学勤谈到的"伍人""去署"即是16 ,又王法云:"帝者谓人黔人,王者谓之黔首。"其中的"黔首"就是典型的秦国词语。战国时代各国的交往相当频繁,田法是当时学者设计的一种方案,其中揉合了各种制度和观念实不足为奇。(三) 农业劳动生产率春秋末年以来虽然出现了扩大亩制的潮流,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农户所能耕作的土地并不能达到大亩百亩的水平。从上表的计算可以看出,如果每个农户的耕地只有54小亩,22.4大亩,他们生产的粮食仅够自己消费,不能向社会提供任何的余粮,这个社会就无法运转。但每个农户所能负担的耕地似乎不可能超过 1
17、44小亩,60大亩。当时从总体来说,不存在耕地不足的问题;上述亩数被认为是可以"王"的水平,很大程度是理想化了的指标,恐怕只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很充足的农户才能达到。一般农户所能负担的耕地应在"霸"和"存"两种要求之间,114 小亩和84小亩的平均值为99小亩,与战国时人常说的"一夫百亩"基本一致。以每个农户负担耕地百亩,每亩年产二石,每户年产粮食200石,每户消费100石概算,可以对简文"什八人作者王,什七人作者霸,什五人作者存,什四人作者亡"作出合理的解释。"什×人作者&
18、quot;指十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当中有几人从事农业劳动,也可以理解为农业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设总户数为 100户,每年粮食总需求量为 10000石,这是一个常数,则在王、霸、存、亡不同状态下的粮食供需状况如下表:状态 农业人口 非农人口 粮食余缺户数 产量 消费 剩余 户数 消费 数量 占总需求王 80 16000 8000 8000 20 2000 6000 60霸 70 14000 7000 7000 30 3000 4000 40存 50 10000 5000 5000 50 5000 0 0亡 40 8000 4000 4000 60 6000 2000 20银雀山竹书王法中有一段简
19、文,颇有助于对田法上述记载的理解,其文曰:臣闻今世捶(垂)拱牟戎(农)粟而食者二人,随戎(农)者一人,与戎(农)者三人,而世审节之而以足。尝试使三人一岁俱出耒耨之端,是有三岁余食也;二岁俱出未耨之端,是六岁有余食也;三岁俱出耒耨之端,是十岁有余食也。这是讲,六个人(当指有劳动能力者)中有三个人从事农业劳动,其余三个人脱离农业劳动("牟",整理小组释为"侵夺",我意牟通侔,借为贸,换取也。"随农者"似指农民直接养活的人,可能指乡吏、地主之流? 未敢自必),"审节之而以足",这和田法"什五人作者存"
20、同一意思。王法的作者又说,假如原来不从事农业的三个人都种地自给,那么一年就能多出(一个人)三年的粮食,两年就能多出六年的粮食,三年就能多出十年的粮食。田法所记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可以在管子等文献中获得印证。如臣乘马中有"民食十五之谷"的说法,即指在农民生产的粮食中,其家庭自身的消费量要占一半左右。这样的劳动生产率,就是"什五人作者存"的客观依据。管子·揆度说:"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说的是一个农业劳动力的生产量,除自己消费外还能供养多少人。乘马数也有类似的说法。以"中农挟四"论,一个农业劳动力
21、的产量可以供养连自己在内的五个人,如一家五口两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负责供养的家庭人口连本人是两个半人,他的生产量除此以外还可以供应两个半人,刚好是一半对一半,与"民食十五之谷"的记载契合无间。由此可见,"民食十五之谷"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代表当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这又是建立在"一夫百亩"亩产二石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又可以反过来以"民食十五之谷"的普遍性来证明"一夫百亩"亩产二石之不虚。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中长期实行"见税什五"的分成租制,其真正的基础正是战国中期以
22、后农业生产率达到了"一夫百亩"、亩产二石、"民食什五之谷"的水平。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食货志),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当时不但有了这种可能,而且确实出现了建立在"见税什五"剥削率基础上的庶民地主。如苏秦就曾向往当一个小地主,他得势后曾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史记本传)这二百亩田可视为当时取得地主资格的最低土地限额。因为至少拥有二百亩地,以"见税什五"的租率出租,才能获得相当于或超过一个"一夫百
23、亩"的自耕农全年的粮食收入,过上不劳而获的地主生活。按一般水平算,出租二百亩地每年可收租谷 200石,全家口粮用去 100石,余 100石可供纳税、衣物、社交诸费;如系城郊良田,租谷收入更多,生活就会过得更为滋润,以至曾使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苏秦为之垂涎。有二百亩地就能当地主,也只有在"一夫"能耕百亩、每亩能产 2石、而农业劳动者及其家庭消费部分占其生产量的一半的条件下才能出现。(四)余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一夫百亩"之说由来已久,起码可以追溯到西周。如孟子就说过"周人百亩而彻"。周礼把"一夫百亩"
24、作为周代农民份地分配的基准,应该是有历史依据的。"一夫"不但可以代表一个农户,而且成为"百亩"的代名词,推广到份地分配以外的场合。例如考工记就有匠人营国"市朝一夫"的记载,注云"方各百步",也就是"百亩"。如果不是长期实行以"一夫百亩"为基准的耕地分配制度,就不可能形成以"夫"代表"百亩"地积的概念。如前所述,时至战国,"一夫百亩"之说仍然是十分流行的。那么,在这样长的时期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否没有进步呢? 不是的。
25、西周实行的是劳役地租制,农民在耕种百亩份地(私田)之外,还要耕种领主的藉田(公田)。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看,份地收获所代表的是农民的必要劳动,藉田收获所代表的是农民的剩余劳动。如果我们的这种解释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推算一下西周时期的粮食亩产量。由于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要的食量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姑且把人均粮食消费量当作一个常数。仍以六口之家为例,其全年粮食消费量约为 108石(大石),百亩份地的产量当在此上下,农民才能维持生存。依此推算,当时每亩(周亩)的产量应在 1石(大石)左右。17 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即使在劳役地租的条件下,也"已经有了某种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26、18 。对于这种发展,我们也可以找到某些线索。战国时代文献中对周代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供养的人数有以下记载: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粪",在这里作播种解),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孟子·万章下)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礼记·王制)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吕氏春秋·上农)上述文献虽然出于战国,但都是追述周制的。用它们来推算周代的产量和生产率,首先要把引文中"夫
27、"字的意义搞清楚。这里的"夫",都是指一个农户的百亩份地而言。焦循孟子正义云:"按夫之名从人起,亦从田起。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此夫指地而言。"所言是。因此,引文中的"上农夫""下农夫"不应连读,而应从"农"字点开。"夫食×人"指的是份地百亩所能供养的人数。从上述三条材料记载看,大体上上农"夫食"九人,下农"夫食"五人,平均"夫食"七人。若仍以食货志所载每人平均年消费粮食18石计算,七人粮
28、食年消费量为 126石,这可视为百亩份地的平均年产量,亩产为1.26石。这可能反映了西周稍为晚后的情形。这种推算当然是很粗疏的。不过大体还可以看出发展的趋势。从西周到战国,虽然都说是"一夫百亩",但实际上每个农户耕作土地的面积是减少了。因为西周农民除耕百亩份地外,还要耕种领主的藉田,另外有数量不少的休闲田。战国时藉田制早已取消,名义上的"一夫百亩"也往往不能保证,由于连种制的推广,休闲田也不多了。春秋末年以来,确实有一些国家在扩大亩制,但如上文所述,战国农民所能负担的耕地实际上只有 100周亩。扩大亩制的意义,一是鼓励垦荒,二是减轻赋税。但要耕种 100
29、大亩,毕竟不是五口、六口、七口之家所能负担得了的,这非要利用家庭以外的劳动力不可,或雇工、或出租、或使用行僮隶。所以,扩大亩制实际上是培养小地主的政策,并不能证明一般农户所能负担的耕地有所增加。19 但是,从西周到战国,粮食的亩产量确实增加了。若西周的亩产为每亩 1石,则战国亩产(以每亩2石计)增加了 100;若西周的亩产为每亩1.26石,则战国亩产增加了58。由于粮食亩产的增加,每个农户耕作的土地虽然没有扩大、以至有所减少,但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供养的人口数却多了。这不能不说是反映了战国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比较一下:按传统的说法,西周实行"什一而藉"
30、,即私田和公田的比例为101,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则剥削率为10。这个剥削率的计算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从诗经·七月等记载看,西周农民除公田劳役以外,还要负担其它的繁重劳役。假如其他劳役为公田劳役的1-2倍,则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为102-103,剥削率则20-30。这大致不会太过离谱。战国中期以后,在"民食什五之谷"的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出现了"见税什五"的剥削方式,如果单从粮食生产看,在这种剥削方式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为55,或11;则剥削率为 100。但农民除了粮食生产外还有其他副业生产,这些副业
31、生产的产品一般不在交租范围之内。假设粮食生产和副业生产的比例为52,则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为75,剥削率校正为70左右。从20-30到70,剥削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这,又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较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提高,并不伴随着每个农户所能负担耕地的增加,而是主要表现在粮食亩产量的增加(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或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农民家庭多种经营的发展,由于本文集中讨论与粮食生产有关的问题,农民家庭的多种经营问题于此不赘)。 西周每个农户至少负担 110周亩的耕地, 战国时代以"一夫&quo
32、t;耕种100周亩为常。秦汉未见增加,由于各种原因, 实际上每个农户占有的土地在减少 。但与此同时粮食亩产却上了两个大的台阶:西周亩产 1石左右, 战国中期以后亩产提高到 2石左右,西汉中期以后亩产再度提高到 3石左右。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夫百亩"似乎被固定下来了。100 周亩大约相当于现代的30市亩。这似乎是黄河流域小农所能负担的耕地数量的一个常数。解放前北方的农民还在向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生活,原因之一就是30亩仍然是北方一个农户所能负担耕地的一个适当的数量。至于南方,每个农户所能负担的耕地数量比这少得多。从总体看,我国历史上
33、农民所能负担的耕地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增加了,农民家庭生产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所以农业生产力是发展了。这是不同于西欧的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西欧中世纪农民的份地数倍于中国古代的"一夫百亩",但这并不表明西欧中世纪农业生产力比中国古代高,因为西欧中世纪耕作很粗放,粮食亩产很低。研究中国农业史,应该看到中国农业发展的这个历史特点。注释1 见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载文物1995年第4 期。2 载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北,时报文化,1994年。3 本文所引田法均据文物1995年第 4期,原缺字亦根据整理者的意见补足,下同。4 吴慧:银雀山竹
34、书中的粮食亩产,平准学刊第五辑上,光明日报出 版社1989年;杨兆荣:银雀山竹书田法同于李悝田法,思想战线1996年第 3期。5 如食货志载李悝的论述和计算即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为基础;孟子说过"以百亩之不易为已忧者农夫也"(滕文公下)的话:荀子亦以"百亩一守"(王霸、"五亩宅、百亩田"(大略)为农民占有土地的标准状态。6 田法:"一人而田大亩廿四者王,一人而田十九亩者霸,一人而田十四者存,一人而田九亩者亡。"这是指一个劳动力所负担的耕地数。以6口之家平均 2.5个劳动力计,在王、霸、存、
35、亡的各种情况下,每户占有耕地分别为60、47.5、35、22.5亩,距离"一夫百亩"的标准状态甚远。如以五口之家两个劳动力算,每户占有耕地则更少。吴慧以为"一人"是指每个人,他根据田法中"一人而田九亩者亡"和"亡者一岁作十二月"的记载,以汉书·食货志所载每人每年平均口粮18大石(33小石)为标准,推算每大亩亩产为 2大石(3.33小石),因此田法每小亩20斗的斗,不可能是大石制;又由于这里推算的每大亩 2大石与战国晚期每周亩产 2大石的的数字相合,推断田法大亩为周亩,小亩为齐亩。我认为田法的"一人而田"的"一人",应指一个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相当于汉简中的"能田",他所生产的粮食,不光管他自己吃,还得管他供养的家属吃。故吴氏的推算难以成立。 7 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第184页,科学出版社1992年。8 杨兆荣认为齐国实行五进制的量制,每升 205毫升, 5升为斗,每斗为1025毫升,田法每小亩20斗为2050毫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ba老将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开模具合同样本
- 串门饭庄转让合同样本
- 住建部 epc合同标准文本
- 中俄木材贸易合同标准文本
- 中药材合同标准文本
- 光伏厂家合同标准文本
- 中建发包合同标准文本
- 代开劳务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聘用保洁合同范例
- “少儿好舞蹈”大赛活动报名表
- 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解读
- 复地A2A3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方案济南复星国际中心A2A3地块总承包工程
- 纸杯制作手工课ppt
-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案
- 销售话术900句顺口溜
- 工程量确认单范本
- 曲臂车安全协议模板
- 腰椎间盘的诊断证明书
- 《旅游接待业》考试复习题库(强化练习400题)
- 英语精读与写作(一)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工程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