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_第1页
中国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_第2页
中国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_第3页
中国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_第4页
中国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江南古镇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 本文根据近几年我国江南地区古镇发展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基本的介绍,了解我国 古镇旅游发展的基本现状,同时分析我国古镇旅游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中国 的古镇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更好地把握古镇旅游今后的研究走向,在实践 中推动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的前进,让古镇旅游真正“健康”的发展。 关于古镇的定义,以阮仪三( 2003)为代表的学者,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出发,认 为谷村镇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和同一文化背景下,通过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的一种 在城市和村落之间的人类居住地和经济网络空间;而田喜洲强调了古镇的文化内涵, 认为古镇是古代依山或者依水而建的,在当时成为物

2、质集散地和军事要塞,历经风 雨,饱经沧桑后留存下来的独特淳朴的古建筑他更加注重古镇是一种旅游资源,并具 备独特的文化底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江南地区的古镇旅游就进 入了发展的起步阶段,而近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以来,江南地区的乡镇旅游的 发展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而却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和接受。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江苏昆山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 兴镇”之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我国 现阶段具有游览观光价值的主要古镇有 100 多个,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

3、西、四川等 14 个省域内。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发展文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从古 镇旅游资源的文化研究、古镇建筑风格、古镇环境研究以及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 对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江南古镇旅游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分析,并就文献 所提出古镇开发与保护研究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中国江南地区的古镇旅 游的发展。二、古镇文化研究文化是古镇内在的神,是古镇发展旅游的基础,也是古镇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 古镇的物质文化 ( 衣、食、住、行 ) 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论述了江南传统村镇的文化特 征,认为造就江南文化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温润的气候、内 水空间和发达

4、的商业经济 1 。陆建伟( 2003)则进一步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 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 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 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2 。 Laurie KroshusMedi na(2003)研究了位于玛雅遗址附近的玛雅古村,因旅游而产生的商业化现象对玛雅 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 3 。严国泰 ( 2005)认为江南古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保存完好的历 史文化遗产,利用遗产开发旅游产业,要认真研究该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品味,整理 出历史遗产的文化脉络,

5、才能给游客提供有别干其他地方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旅游4 产品才具有它的闪光点 4。陈来生( 2007)则从文化遗产要素方面、遗产类型方面和 遗产的空间环境方面阐述了古镇文化研究的特殊意义 5 。孙大江等( 2008)以雅安市 上里古镇为例,在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正确编制文化旅游规划的重 要性,认为目前大多古镇都没有开展文化旅游规划,忽略了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仅仅是包装其外观,没有挖掘文化内涵。并提出拓展文化旅游项目,动态、静态景观 结合;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传统遗韵和民俗风情;保护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建议6概述以上学者观点,我国目前的古镇文化研究虽对文化的成因及开发利用有了较

6、 深刻的认识,但缺乏不同地区间的对比研究,且过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忽略了文化保 护本身,不利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古镇文化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在挖 掘文化内涵,对古镇进行特色开发、深度开发,更应关注古镇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三、古镇建筑研究建筑是古镇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之一,对古镇旅游的开发具有巨大作用。汪永平 ( 1999)以同里古镇为例,将古镇按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 护区三个等级,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一级保护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檐口 高度不超过3m,二级保护区内不超过 5.4m,省、市级文物保护点的周围建筑高度控 制在 6m 以下,环境协调区控制在 10m 以下

7、,重点控制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高度和 建设,以满足古建筑传统风貌的要求 7 。王颖(2000)针对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小 城镇中所存在的割裂城镇形态、阻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 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原形要 素,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形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对策 8 。 李贺楠( 2002)认为江南民居的艺术特色是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 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环水而建的建筑,高低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有 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盈的小桥、窄窄的街 巷、深深的庭院

8、,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而江南水乡传统村镇周庄以 其优雅的居住环境、繁华的街井市镇,造就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曾经是很多官宦 富贾、文人墨客的雅居之地 9 。孙斐等人( 2002)则认为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 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 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其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从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 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探讨了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提出了相10关的保护原则 10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来看,当前我国的古镇建筑研究都抓

9、住了文化内 涵及保护两个重点,却相对忽略了对建筑的开发利用研究。“原生态”并不代表“原 状态”,应重视对古镇建筑在保护基础上改造再利用的研究,以指导经营者的开发行 为,方便游客的游览行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四、古镇环境研究 环境对古镇旅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宋乐平、张大鹏等人 ( 2002) 以保护传统村镇 风貌和建筑为出发点,对周庄镇河道水体保护和水污染控制进行了规划,按地形对周 庄分 5 个区进行污水收集,采用重力自流管和局部提升的污水输送方案,以主干管理 在河道底部,窨井沿河道两侧交替分布,管网末端建造污水集中处理厂的方式进行周 庄镇水污染的控制与规划 11 。田喜洲 ( 2003)认为造成

10、古镇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旅游 者、当地居民和企业。顾客在旅游场所对文物古迹触摸攀爬、乱写乱画,开发商悬挂 写有欢迎游客之类的标语,使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严重影响 了视觉美学效果 12 。毛长义( 2007)以巴渝古镇为例,以建成环境为切入点,指出古 镇建成环境作为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从构成要素 上包含了古镇镇区范围内的自然背景、居住系统、人造景观和人文氛围等。并提出旅 游发展导向下我国古镇建成环境的演化轨迹,认为古镇的过度商业化和空心化现象, 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政府导向失准,开发商及经营业主经济行为被过分纵容和盲目扩张的结果 。古镇环境研究

11、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从上述学者观点可看出,当 前古镇的环境研究都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从不同的切入点展开研究,例如从旅游者、 当地居民及企业角度出发,也有从古镇的建成环境考虑的。但是这样的研究过于局 限,仅仅将古镇的环境研究框定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不全面的,缺乏创新与深度, 应将研究领域拓宽到如经济环境等方面加以深入探究;另外,当前的环境研究,多是 在阐释旅游开发对古镇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却很少涉及其积极的一面,应在今后的 研究中加以重视。五、江南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在众多的文献资源中为古镇 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诸多建议与对策。张欣然

12、、丰志美(2005)以黄龙溪古镇为例,针对其没有鲜明的特色和精品、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缺少创新意识、文化内涵挖 掘不够等问题,提出打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对古镇的开发和保护 14 进行科学的规划、进行文化内涵挖掘和文化资源重组的营销思路 14 。马莉( 2005)在张欣然、丰志美研究基础上,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着“空心化”与“反空心化” 的较量、旅游污染、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商业化倾向严重等问题 15 。刘德( 2005) 则认为旅游利用是对古镇保护的一种最佳方式,并提出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的 办法,把古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生活改善和其他合理利用时 能

13、够更好地把握分寸16。而王如东(2005)在运用SWOT法对苏州古镇现状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提出了古镇旅游的开发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制订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完善古镇景区旅游管理办法 17 。李倩等( 2006)则在王如东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了我国古镇旅游现有的 3种开发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由镇政府投资建设古镇基 础设施,并通过行政审批权在宏观层面上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管理;二是政府主导的 项目公司模式。由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或以资产作价人股的形式,组建相应的旅游开 发项目公司,并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三是企业主导模式。由开发商 取得古镇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镇政府则对开发商

14、进行宏观管理 18 。王云才 ( 2006)认为乡村古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是持续的外部冲击;二是凸显19 的社会矛盾;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破坏 19 。朱桃杏等( 2007)在对徽州古村落群 与江南六大古镇进行比较后提出古镇旅游开发应从两个维度上加以拓展:一是外围空 间拓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二是内部深度拓展,挖掘潜力,开发产 品深度20 。权小勇( 2008)则进一步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必须遵守的原则,即开发与 保护相协调原则、突出独特性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 21 。王林(2008)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引用贾艾克森(Jaakson R的“旅游泡

15、”理论解释了古镇“过度商业化 "的体现,即缺乏社区居民“原真性”行为景观 22 。通过以上内容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如城市化倾向、开发雷同等。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不论是政府还是经营者本身都对古 镇的开发保护十分重视,相关研究也提出了诸多开发对策及建议。但是,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针对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的研究过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不 足,且缺乏深入探究,所提出的对策可行性不强,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六、结语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古镇旅游发展迅猛,具备相关的旅游资源的地区都 在大力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在江南的很多地区出现了“古镇旅游热”

16、,各地古镇旅游 项目竞相上马,但是古镇的保护与与可持续发展却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是一个必须面 对,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 关系。只是需要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 秉承着“保护第 适度、有序开发”是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想。我国的古镇旅游研究涉及开发、保护、文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对 古镇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照国外相关研究进展,我国的古镇旅游研 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今后发展应朝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增加古镇旅游对人的影响 的研究,不仅包括古镇居民,还应包括旅游者及经营者;二是对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 对策的研究

17、应更多的从定量分析入手,引入数理模型及相关理论,提高研究成果的科 学性与可行性;三是将现有研究成果应用到开发案例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丰 富。此外,有关旅游设施的古镇旅游研究较少,而旅游设施作为旅游开发的关键要 素,日后必将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同时要将理论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必须, 以实际需要为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使相关的研究更好地为古镇旅游的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 陈汉波 . 论江南古镇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 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0(5):72-77.2 陆建伟 . 试沧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69-71.3 Laurie Kro

18、shus Medina . Commoditizing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4 严国泰 . 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实务 M.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5 陈来生 . 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江南古镇为例 C/ 陈来生 . 论文选登 .2007:70-73.6 孙大江 , 刘建 , 孙大远 . 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J. 四川建筑 ,2008(4):15-17.7 汪永平 . 同里古镇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 J. 江苏建筑 ,1999(4):89-95.8 王颖.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形要素的回归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的建为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1):52-57.9 李贺鸺 , 天伦之居 .古韵悠然江南水乡名镇周庄民居的艺术特色J. 2002(11):75-76.10 孙斐,沙润等.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J. 人文地理 ,2002,17(1):93-96.11 宋乐平 , 张大鹏 , 谢丽等 . 周庄锁水污染控制规划实洲 J. 给水排水 ,2002,28(10):19-22.12 田喜洲 . 古镇旅游开发与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