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课时1生态系统的结构_第1页
第十单元课时1生态系统的结构_第2页
第十单元课时1生态系统的结构_第3页
第十单元课时1生态系统的结构_第4页
第十单元课时1生态系统的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单元生态系统考纲参照1. 生态系统的结构(】2.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n)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n5.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n6.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n(n考情回顾本单元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和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 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单元为高考常考内容,题型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其中关于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是一类重要的考题。学习该章节内容要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作用 与关系,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考向预测本单元属于高考热点,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的成分、

2、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 传递、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两种稳定性内涵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范等;考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近年高考对依据情境信息自行构建食物网及能量分流模型考查较多。汕自学课时1生态系统的结构工机A工f .纽丄科JiSt见自学听讲P219=v学科素养课程标准学习指导1.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建 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 科学思维:通过建构生态系统组成成 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培养运用模型分析问 题的能力;通过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 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培养运用逻辑 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3. 社会责任:运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解 决农田、果园等人工

3、生态系统中的一些问 题。1. 正确掌握生态系统 的概念及结构。2. 学会建构生态系统 的结构模型。1. 根据实例,从组成成分入手,在分析其 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各种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列表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 不同特点。3. 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模型,理解并掌握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4. 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理解并掌握 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 用。生态系统的范围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It生*环筋+所有Gfctt生砒精(1) 同一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4、称为种群 。(2) 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所有种群的集合称为群落。(3) 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的种类地球上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草原生(1)自然生态系统有: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2)人工生态系统有:农田 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 态系统等。烷窓生态系统的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1. 组成成分消费者 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及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2. 食物链

5、和食物网(1)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通常指捕食链。(2)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3)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和 物质循环的渠道,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呈百不 inojo JNflSM易错点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常见误区归纳 提示错误说法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

6、者菟丝子等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属于消费者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矿质元素属非生物成分的物质;光能、热能属非生物成分的能量易错点2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二是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最易遗漏的知识点。易错点3误认为食物网中“某营养级”的生物都是一个种群提示食物网中处于某营养级的生物有很多种群,甚至许多物种。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的原因正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种类多,当一种生物灭亡时,其功能可由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取代。易错点4关

7、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六个易误点提示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不出现在食物链,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即最高营养级。(网)中。=消费者级别+1。 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 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 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的是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青蛙和蜘蛛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谍堂精讲并秋总工紀丄评JIA见自学听讲P220务商生态系统的范围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

8、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2. 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3. 功能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4.分类:自然生态系统水域海洋、淡水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冻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人工林、果园、城市例1 (2018年长沙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 (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 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 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 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 丁中CO 2

9、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向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 ,A项错误;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解析丁为无机环境,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微生物,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D项错误。答案B例?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A. 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B项正确;乙1、丙1间也存在竞争关系,C项错误;大量,正确的是()。,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D. 生产者和

10、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可有可无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A项正确;有些动物属于解析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项错误;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 者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答案A 旁耳歹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可有可无的,D项错误。1.生态系统的成分I里产若苗生物的*质和园彳分林若不可快夕无机盐等)和能量(阳光、热能等)。,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物质(水分、空气、 地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的必备成分。(2)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包括:

11、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及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地位: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 小。(3)消费者:异养型生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如菟丝子、病毒等)。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在生态系统稳态调节过程中能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 营养关

12、系越复杂,越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地位: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4)分解者:异养型生物。包括: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如乳酸菌、枯草杆菌等)、真菌(如酵母菌、蘑菇等)及腐食性的动物(如 蚯蚓、蜣螂等)。地位:与生产者一样,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通过自身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 到无机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 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

13、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 重要地位。(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比较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型异养型异养型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 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 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分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级别所属类型营养状况重要作用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自养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异养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异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沿此渠

14、道进行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异养 营养关系:食物链中只存在捕食关系,即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以前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无寄生关系和腐生关系。 方向: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逆转,因此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的箭头 ,定是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的,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2)食物网分析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的原因:a. 种绿色植物可以被多种植食性动物所食。b. 种植食性动物可吃多种植物,也可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捕食对象。 营养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 定,即从生产者数起。 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

15、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即捕食和竞争。两种生物在同一条食物链中为捕食关系,在不同食物链中还可能因同食另一种生物为竞争关系。 生物种类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相关生物数量的变化。1. 组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的判断(1)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确定两者中有“ 3”个指出箭头的为“生产 者”,有“ 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tB、DFt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 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

16、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 真菌,还有少数营腐生生活的动物。(3) 上图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生物。(4) 关注几个“未必”和“一定” 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 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 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5) 为什么说生产者一一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具体 从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员的联系看: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员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制约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而食物链的基础是绿色植物。 从形态结构来看:绿色

17、植物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在生态系统中,动物和微生物都依赖绿色植物而生存,植物的空间分布支配着动物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植物的结构越复杂,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的生活环境就越多样,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就越丰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生态平衡也就越容易维持。 从能量流动来看: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基本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没有绿色植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就不可能获得生命所必需的能量,所以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 从物质循环来看: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沟通无机自然界与有机生物界的桥梁。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

18、物的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最基本环节。2.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1) 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则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 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少”。(2) “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被捕食者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 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被捕食者先增后减再稳定”。(3) 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 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

19、增加或减少。 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则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 ,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 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 少的先看见”。3. 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下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的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T甲T乙T丁 ;图2中 的食物链是丙T丁T甲T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

20、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 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无机环境,其 中食物链只包含A、B。UHII、C丽(1) 填写成分:B(2) B主要是指(3) 和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4) 图中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的成分分别是 、解析(填字母) 。(填字母) 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

21、最主要成分 生态系统中能够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答案(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例1 (2018年鞍山模拟)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粗肯性* *t草A. 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 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 2种成分C. 题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3种D. 题图中的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解析分析图中的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A项错误;题图只体现了生产者、消费者题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4种,C项错误;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 答案 BB (4)D A2种成分,B项正确;

22、 ,D项错误。1. (2016年海南高考)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A. 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解析 田螺和草鱼是消费者,靠现成的有机物为生,A、D项错误;小球藻是生产者,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 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B项正确;大肠杆菌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D项错误。答案B2. (2015年全国n高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B3. (2017年江苏高考)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 通过引水等措施,

23、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 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错误的是(),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 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卵,可采用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两类不同纲的生物:解析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

24、m的草丛间产。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 1(1)荒地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将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则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 于次生演替。(2)图中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和水草,昆虫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3)叫声属于物理信息。对蛙卵块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从“近岸”钢进行等距取样。(4)水草死亡后,昆虫、蛙等迅速减少,与水草具有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分析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都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若蛙类与猛禽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生物以蛙类为食,同时又被

25、猛禽捕食,则该营养级中两类不同纲的生物为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答案 (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何 IE TIXIQOUJIAN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P r生的质和*;阳尤、朗腿、水、空吒、无机盐* -生产者:tt养生詢,上美是毎色植樹生嘗一梢耐庄整砸倉性耐欣食歸瓠杂負性动#利話生动ft等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r伏*e聲杂S优物W雳高M练他屈対势詐建W甘见高效训练P81(特点:生产考为肃 背养锻I泊W者所址帏养系而不a龙,% -般不套过5牛e界&念;在=十生畜慕眾中.

26、许务*15綾此拥互交帯挂接战的(杂的营养結构基础打甯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草A. 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B. 蛇和鹰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C. 没有分解者,图中所示各食物链均不完整D. 图中最短的食物链为:草T鼠T蛇T鹰解析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链分别是草T鼠T鹰;草7鼠T蛇T鹰草T鼠T狐;草T兔T鹰;草T兔T狐,共5 条,A项错误。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它们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鼠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B项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C项错误。草T鼠T蛇T鹰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D项

27、错误。答案B2. 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C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 atc构成一条食物链C. a与b、b与C之间为捕食关系D. a与C之间为竞争关系解析10从图中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之间为捕食关系(CTbTa),但图中三个种群之间构成的捕食关 系并不一定是完整的食物链,可能没有显示生产者,故不能确定C就是生产者,且a与C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 系。答案3. 某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缸中只有1条食物链,共含有3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A.

28、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B. 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C. 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D.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解析 a的耗氧量随着时间变化,在815 h,有光照时释放氧气,应该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b的耗答案4.在“水藻T水蚤T虾T小鱼T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短期内将会发生的现氧量c的耗氧量,说明b是第二营养级,c是第三营养级。象是()。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A.解析D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第三营养 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B. C. D.在“水藻

29、T水蚤T虾T小鱼T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根据捕食关系分析,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 那么在短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小鱼 (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会增加,虾(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减少, 水蚤(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增加,水藻(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会减少。答案B5.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 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分解者,可参与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A、B项正确;秸秆

30、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 ,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项正确;土壤中的硝 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项错误。答案D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高原鼠 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下图是与高原鼠兔有关的部分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 。(2)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 ,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自然保护区内高原鼠兔起始年种群数量为52只,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片增长,那么X年后,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 N =。(3)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一

31、段时间后高原鼠兔数量反而会爆发性增长,原因是。后来科研人员引入高原鼠兔的专一性寄生虫一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有较强的致死性,该地区高寒草甸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 是。若干年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解析1 (1)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即草T昆虫T高原鼠兔T鼬T鹰。(2)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若自然保护区内高原鼠兔起始年种群数量为52只,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R增长,那么X年后,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N=52 (1 + N。(3)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会导致

32、鼬、鹰等天敌的数量因缺少食物而大量减少,使得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因此一段时间后高原鼠兔数量反而会爆发性增长。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有较强的致死性,答案鼬、鹰等天敌因缺少食物数量大量减少 抗性增强引入艾美耳球虫后,该地区高寒草甸逐渐恢复稳定,其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若干年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 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高原鼠兔对艾美耳球虫的抗性增强。(1)5草T昆虫T高原鼠兔T鼬T鹰(2)群落 丰富度 52 MI + RX (3)毒杀高原鼠兔后,会导致,使得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负反馈调节高原鼠兔对艾美耳球虫的能力拔務7.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构成食物链(网),其能量调查

33、如表所示: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X10 kJ m-2)2.5013.3011.800.28250.00根据表格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A. 甲一定是初级消费者B. 五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是戊T乙T丙T甲T丁C. 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D. 乙和丙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所含能量的比值远远大于20%(接近1),因此二者为同一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是最咼营养级,C项正确,乙和丙是竞争关系,D项错误。答案 C8.下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B项错误;甲为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戊是生产者,丁,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细菌既可作

34、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 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 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D. 若喷洒只能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 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都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 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 ,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 ;用杀虫剂杀 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的数量减少。答案 B9. 下图为某沙漠地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35、A. 该食物网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 蚂蚁的数量最多,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 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最少解析D. 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食物网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B项错误;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不是最少的,C项错误;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D项正确。答案D10.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牧单一灰R 一 Hi、/tt战i麻#朗f比醐时免茨風自然a择(1) 图甲中鹰属于

36、级消费者,调查草原中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2) 当因气候改变而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 ,主要原因是(3) 野兔和灰鼠的种间关系为 ,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这种关系在进化过程中或“变弱),两种生物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 解析(填“变强”“不变”弭他(1)图甲中共有4条食物链,鹰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属于次级或三级消费者。调查草原中某种 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当因气候改变而出现蝗灾时,牧草中的能量更多地通过较长食物链流向鹰 鹰获得的能量减少。(3)野兔和灰鼠有共同的食物,种间关系为竞争,据图乙和图丙可知,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 重叠部分越来越少,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竞争强度逐渐变弱。灰鼠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少,说明灰鼠对环境的适应 能力越来越弱。答案 (1)次或三样方法 (2)减少牧草中的能量更多地通过较长食物链流向鹰,鹰获得的能量减少 竞争变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