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之“语言描写”指导策略探究_第1页
写好作文之“语言描写”指导策略探究_第2页
写好作文之“语言描写”指导策略探究_第3页
写好作文之“语言描写”指导策略探究_第4页
写好作文之“语言描写”指导策略探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写好作文之“语言描写”有效指导策略实践研究摘要写作离不开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既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 是一个难点。笔者以人物的语言描写为例,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重点阐 述了如何改进“说”的形式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字”与“语言” 的对应关系,培养写作时的语言描写意识,为学生找到语言描写的魔法石。 “说”的灵动,“说”的变奏,“说”的隐藏,把有关语言描写的技巧渗透于 写作教学之中,改粗线条,笼统生硬的语言描写为具体、生动、鲜明的人物 形象再现。指导方法可操作性强,更易使学生理解、接受并乐于尝试,从而 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层次的阶梯。 因此,这不失为作文教学的一次有效尝试。关键词习作指

2、导 语言描写 技巧 有效策略正文缘起【现象一】语文老师会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孩子们, 写好人物有五大法宝: 外貌描写、 动 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但翻开学生习作,可以发现有些 学生选取的题材不错,但描写往往过于粗糙,有了语言却没有动作 , 有了动作又 丢了神态,有了神态往往写不出心理,有时一概而论,笼统一说,叙述简单,因 而淡然无味。 是啊,老师们再三强调要把人物的动作、 语言、神态等写到文章里, 让人物生动起来, 但收效总是不明显。 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作文课里没有 编排这些描写的专项指导, 大部分语文老师也没有思考在上着教材内容的同时进 行读写结合式的专项细节描写指导,

3、 我们没有教学生怎么进行这些描写, 又叫他 们怎么写呢?【现象二】诚然,在学生的作文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语言描写, 但读来总是生硬有余而 活泼不足。看这样两句话:今天我生日,我一回到家就问妈妈给我什么生日礼物。 妈妈让我猜, 我猜不着,后来妈妈告诉我是一双溜冰鞋。 这两句话只是一种笼统 的描写,根本没有进行语言描写。那么再看这样一段对话: 今天是我生日,我一 回到家就问妈妈:“妈妈,你今天送我什么生日礼物?”妈妈说: “你猜猜看。” 我说:“是一本书吗?” 妈妈说:“不是,再猜。”我想了想说:“是一个篮球吗?” 妈妈还是说:“不是。”我问:“那又是什么呢?”最后妈妈说: “是一双溜冰鞋。” 我一

4、听, 高兴得跳了起来。 比较上面两段描写, 似乎让人觉得第二段写得不错, 标点正确无误,人物的每一句话也都写了,看似写得够详尽了。是啊,与第一段 话比起来它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让人感觉少了一些生趣。时至今日,类似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学生也知道写文章要具体、生动,但 在理解上比较笼统,缺乏形象感知,不知到底如何进行语言描写。所以,写作时 常常是概括抽象、 淡而无味的叙述呈现, 或是苦恼于茫茫然无从下笔。 笔者认为 孩子们不是不会写,而是缺乏相应的指导。一、说说“语言描写”【先来看一段话】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奇怪地问 : “这是什么?”“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

5、亲 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父亲开始读诗。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 时。“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 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 这就是一段非常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 选自人教版第九册课文 “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学生读了这段对话, 不难理解当时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持有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母亲的赞美和鼓励, 父亲的斥责与满不在乎形成鲜明的对

6、比。当然,这除了人物的话语,还穿插着一些其他词语,如“扔” “不退让”等, 这些补助性词语看似简单, 其实更容易使读者窥探到父亲的对巴迪的诗的 “不在 乎”。通过这样一段对话描写, 两种不同的态度 , 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轻而易举 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所以说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方便最快捷的一种交流方式, 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语言, 所以写作文是少不了语言描写的。 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 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 映人物心理活动的

7、重要手段。 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 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 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 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 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 性。那么如何把生活中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呢?笔者经过一番思考与实践, 有 了一些初浅的认识。二、“语言描写”基本方法言为心声, 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透露。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会 有什么样的语言表现, 写人的文章, 可以通过人物自己说的话或对话来表现人物 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写人物的语言可以用直接引述, 也可以间接引述。 直接引述 是把人物说的原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并且用引号括起来。 间接转述是用作者 自己的叙述口气,将别人说话的意思进行转达,在

8、书写形式上不用冒号和引号。 这两种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谁也不能取代谁。 描写人物语言, 要根据文字 表达的需要,还要考虑当时语言环境的需要,灵活、合理地运用“直接引述”与 “间接转述” 这两种方式,这里所讲的语言描写主要是怎样利用一定的方法进行 直接引述。1. 方法 1:“说”的灵动写到人物语言总离不开一个“说”字, “谁怎么怎么说”就是一种最基本的 提示语,例如,老师说:“明天是个好天气。”这里的“老师说”就是提示语。 那么究竟如何用好提示语呢?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话题。看下面这段经典对白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 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

9、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 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 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一一”“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 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节选自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段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四种

10、不同的提示语形式。提示语在前一一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 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提示语在中一一“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 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提示语在后一一“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 半天才说。没有提示语一一“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为什么一段对话运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提示形式,那是不是太麻烦,太啰嗦 了?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不妨来做个比较:妈妈说:“猜,我给你买了什么?”我说:“又是课外书吧?”妈妈说:“不对,再猜。”我说:“那就是一个篮球。”妈妈说:“不对。

11、看,是你最喜欢的”我说:“哇!溜冰鞋!太棒了!”妈妈说:“猜,我给你买了什么?”“又是课外书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对,再猜。”“那就是”我想了想,肯定地说,“一个篮球。”“不对。看,是你最喜欢的”只见妈妈从背后掏出一个大大的纸盒。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哇!溜冰鞋!太棒了!”通过对比可以感觉到第二段描写显得生动有趣一些, 就是因为它运用了多种 提示语表现形式(当然也用到了一些修饰词,下文再谈),使得语言的表达很灵 活,很自然,不单调。这就是破译“语言密码”的第一招,灵活运用提示语一一 “说”的灵动。当然,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提示语的同时,不容忽视对标点符号 运用的指导。2. 方法2:“说

12、”的变奏人们在讲话的时候语气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说话语气暗示着说话人的内心 世界,我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语气里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情。语气是指说话时的口气,也就是说话人的态度和流露出来的感情。 身份不同,说话时的语气、动作、 神态也不同。人在说话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相应的表情和动作等, 描写人物语言, 要能真实地写出人物说话时独有的语气、 神态以及习惯性动作等,以此来表现人 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这样就会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人物性格更加 丰满。然而,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情绪怎一个“说”字了得呢?我们不妨在“说” 字上进行一番思考。(1)巧用“说”词一个学生,小学六年,应该可以积累不少表示“

13、说”的词语,但能够在自己 的文章里用上这些词的并不多,学而不用等于不学。如何使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好 词佳句用起来,这当然离不开老师的抛砖引玉。比较句子A爸爸不停地说:“玲玲,已经很晚了,快睡觉!”“我的画还没画完呢,我要画完了画才可以睡觉。”玲玲说。B 爸爸不停地催促:“玲玲,已经很晚了,快睡觉!” “我的画还没画完 呢,我要画完了画才可以睡觉。” 玲玲不紧不慢地回答。A 奶奶一起床就说: “怎么今天又下雨了?又采不了茶叶了。”爷爷在一旁 说: “下雨也好啊,不正可以在家里休息休息吗。”B奶奶一起床就开始抱怨:“怎么今天又下雨了?又采不了茶叶了。”爷爷在一旁安慰:“下雨也好啊,不正可以在家里休息

14、休息吗。” 学生读这两组句子,可以体会到每组的 B 句要比 A 句生动,更喜欢 B 句这 样的表达。再问为什么喜欢 B 句,孩子们也可以轻易地回答因为用到了“催促” “抱怨”“安慰”等词语,这些词语表现出说话人当时的心情。 “催促”写出了爸 爸的焦急,“抱怨”写出了奶奶的失落,而“安慰”不但可以体会爷爷的坦然, 更有一种对奶奶的爱。 做进一步思考, 发现这些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代表 一个意思,那就是“说” ,虽然都是“说”的意思,但是远远超越了“说”的魅 力。根据语境灵活运用表示“说”的词,如:叫、喊、问、数、应、道、训斥、 劝告、抱怨、欢呼、辩解、称赞、夸耀等等。如,“来呀!”我最好的

15、朋友杰利对我叫喊, “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 “我没有办法” 这些句子里的“叫喊”“应”“哀求”显然表达出了人物当时的神态心理,所 以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其他的表示“说”的词语来代替这个“说”字,巧用“说” 词,将“说”字进行变奏, 这样可以把说话人的心情也写出来, 胜过了这个“说” 字。(2)巧添“形容”词 除了巧用“说”词,还有什么方法呢?不妨做个填空练习 雯雯()地说:“我有一个漂亮的布娃娃。 ”雯雯()地说:“我心爱的布娃娃不见了。 ”雯雯( )地说:“是谁拿走了我的布娃娃?” 雯雯( )地说:“你怎么可以弄坏我的布娃娃。 ”

16、雯雯( )地说:“我的布娃娃终于找到啦! ”这道题摆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做, 似乎让人觉得很简单, 二年级学生也可以 试一试,孩子们很自然地根据雯雯的话来确定括号里可以填进去的词语, 答案不 一,但都符合雯雯当时的心理。雯雯( 高兴 )地说:“我有一个漂亮的布娃娃。 ”雯雯( 伤心 )地说:“我心爱的布娃娃不见了。 ”雯雯( 疑惑 )地说:“是谁拿走了我的布娃娃?”雯雯( 生气 )地说:“你怎么可以弄坏我的布娃娃。 ”雯雯( 兴奋 )地说:“我的布娃娃终于找到啦! ”这样一道练习, 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 有这些词和没这些词在表达上有很 大的差别,在“说”字前添上了这些形容词,说话人的心理就被刻

17、画出来了。孩 子们会做这样的练习, 但一到自己的作文里往往偷工减料, 完全丢失了, 甚至根 本不会想到可以在 “说”字前添加形容词而使说话人的神态、 心情展现在读者面 前。假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里多进行这样的引导和练习,给“说”字进行变奏, 相信学生作文里的语言描写定会生动起来。3. 方法 3:“说”的隐藏进行语言描写时,是否一定要有“说”或者用“说的变奏”来作为提示语呢? 就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蒋军晶老师揭秘十大写作技巧”中的例子来说明吧。写“说”不出现“说” ,把“说”字隐藏起来。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我没有了,这个也是向别人借来的。 ”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我没有了,这个也是向

18、别人借来的。 ”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我没有了,这个也是向别人借来的。 ” 再来比较下面两段描写,第二段因为隐藏了“说” ,而加上了动作神态辅助 描写,显然比第一段要精彩得多。A 玻璃窗被砸坏出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 董小天说:“又没有人叫我们要看好窗玻璃。 ” 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 小天不承认。老师说: “还有谁看见了?”B 玻璃窗被砸出了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 “谁弄 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冷笑道 :“又没有人叫我们要看好窗玻璃。 ” 旁边的张 小勇做了个鬼脸:“哈好凉快哟!”这一下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她

19、大 声嚷嚷:“是董小天,董小天挥扫把,扫把飞到窗户上,玻璃就碎了。 ” 董小天 一跺脚:“不是我,不是我!不要诬陷好人! ” 高芳芳理直气壮: “我才不瞎说 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不肯承认。 ” 老师望了望四周,皱 起了眉头:“还有谁看见了?”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出现“说” ,而是在语言前面 加上动作和神态, 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 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如,可以进行这样 的想象练习,添加表示动作神态的描写是句子更生动。“我要迟到了!我要迟到了!”“啊!我的火龙果种子终于发芽了。”经过一番修改

20、,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站牌边的宁宁不停地搓着手,他时不时抬起头皱着眉朝远处望望,一颗心 快到了嗓子眼:“我要迟到了!我要迟到了! ”“啊!我的火龙果种子终于发芽了。”阿姨举起那个小小的花盆在院子里 跳起了圆圈舞。其实语言描写的方法很多, 笔者只是在自己的习作指导田园里进行了初步的 探究,这些描写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根据语境要求,根据人物 特色有选择地使用。当然,在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三、语言描写应注意的问题1. 结合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学生经常会遇到写人的文章,写人总是为了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个性、 品质等,而语言往往反映着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在进行语言

21、描写时应选择可以 体现所要展现的人物个性的语言写下来,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持以截然不同的 态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范进在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 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 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 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 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画出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 这虽然是古典名篇里的片段, 但离学生的作文

22、梦并不遥远, 老师们在做人物语言 描写指导时就该把这种“塑造意识”告诉学生,使学生心底树立起“语言塑造人 物形象”的概念,只有有了这种认识,才会指导自己的行为。2. 结合故事场景进行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 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比 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在不同场 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下面是一同学语文课本不见了,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不同说法: 课堂上不见课本: 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里默念道: “语文书,语文书在哪 呢?” 下课时不见课本: 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 “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 的语文书呀?” 在家里不

23、见课本:“老妈,我的语文书不见了!快帮我找找! ”他嚷道。3. 根据对话长短决定格式 少量的对话可以放在一起,多量的对话可以分段写,有些话可以单独成段。 妈妈说:“ 猜,我给你买了什么?” “又是课外书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对,再猜。”“那就是”我想了想,肯定地说,“一个篮球。”“不对。看,是你最喜欢的”只见妈妈从背后掏出一个大大的纸盒。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哇!溜冰鞋!太棒了!” 如果把这段话换一种书写格式又会怎样呢? 妈妈说:“ 猜,我给你买了什么?”“又是课外书吧?”我不假思索地回 答。“不对,再猜。”“那就是”我想了想,肯定地说,“一个篮球。”“不对。看,是你最喜欢的”只见妈妈

24、从背后掏出一个大大的纸盒。我迫 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哇!溜冰鞋!太棒了!”同样一段话,第一种分段式的格式似乎更容易使人看清楚些。4. 根据实际语境进行添删。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 写真话,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 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写, 孩子们在写人物对话时往往会把当时的每一句话语, 哪怕一声咳嗽也会一字不落 地写下来。学生的作文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语言描写。 我做完了作业就跑出家门找同学玩。我来到婷婷家,问婷婷: “我们一起玩 好吗?”“好啊。”婷婷说。“我们玩什么呢?”我问。 “我们捉迷藏好吗?”我 说“好吧。”你说学生这样写错了吗?没有错, 因为现实中他们就是这样对话的。 但是读 起来就是空洞呆板,毫无生趣。那么对于这样的语言描写又该怎么处理呢?我做完了作业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家门,婷婷也一定做完作业了吧,对,先 去找她。“婷婷,婷婷,你在家吗?我们一起玩好吗?”我对着婷婷家大门喊。 “好啊,好啊! ”只见婷婷从楼上的窗子里探出脑袋。 “我们玩什么呢?”我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