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2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3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目前,机电一体化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这就使得社会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从近些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至于供需失衡,问题出在供非所求。因为现在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课教学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所以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了依托学校实训基地、依托本地企业开展提高学生技能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专业定位;理技一体化;人才培

2、养模式;校企合作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一)学生起点低、基础差初中起点学生居多,高中起点学生少,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活及学习习惯不好,厌学情绪严重,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的难度大。(二)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

3、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三)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单调、手段落后目前很多学校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必须分开的。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在教学管理形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中心,学习的内容、大纲、

4、教材及教学进度是“一刀切”,强调统一性。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以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课程知识部分的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采用的是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人为的分开。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落后,校企合作不够,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总体看来,大多数学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

5、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因此我认为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学改革入手,除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更重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融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二、“理技一体化”教学策略(一)整合课程,使理论与实践在结构上一体化对专业理论课程实行整合的过程中,决不能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应针对职业教育培养“应用

6、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课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整合为电工电子技术;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整合为工程制图;将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等等。当然,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在整合过程中应删除一些理论很强的部分,突出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部分。在学生的评价上也需改革,考核学生时应注重技能考核内容,同时还必须注重过程评价。(二)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使之在时间和空间上一体化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穿插进行。即教师在讲

7、完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后,学生就动手操作,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照实物边讲边做,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和专业技能课真正融合在一起,可以把专业课集中时间,放到实验室、实训基地甚至到工厂去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每个同学都能及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将会大大增加,动手能力也将大大提高。例如:我校钳工工艺学已改为钳工工艺学与钳工基础实训,理论与实训都放在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一边讲理论一边做示范,等老师示范完后,同学就可以马上实践了,同学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也能及时解决,而教师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发

8、现问题来改进教学。(三)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理论知识与能力水平一体化通过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为一体。确立以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导向,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比如,在“订单式”培训中,企业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的要求。学校可以根据这一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确定学习成果评估方法,这一种培训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能力。学生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都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己确定学习方向,寻找学习资源,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技能操作训练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缩短了

9、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实习期;缩短了教学实验与工厂实际工作的差距,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全部训练完成后即可进入相应岗位工作。(四)整合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要整合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即将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由一名专业教师(可以是理论教师,也可以是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讲解理论后实习的方式进行,或一边讲解理论一边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用实践去验证,而实践教学则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三、依托企业、拓宽“理技一体化”教

10、学的途径(一)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顺应这些特征,在总结传统和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应按照“教会学生生活的本领,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使学生进校有收获,毕业有岗位”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在这种模式里,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企业生产

11、一线进行实习,接触的是最新的生产设备,最具时效性的专业技能,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积累了部分工作经验,可以大大提高即将面临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实习单位本身就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当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实时调整课程设置,满足企业需求,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随时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二)以实践能力为标准,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决定了学校师资是“双师型”,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工学结合,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

12、生实训、实习,或承担实际的生产、科研工作,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并定期进行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和理念,以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需求。参考文献1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2王振国,陆旸,冯伟恩,王玉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Z.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