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聚内生论治动脉粥样硬化_第1页
从积聚内生论治动脉粥样硬化_第2页
从积聚内生论治动脉粥样硬化_第3页
从积聚内生论治动脉粥样硬化_第4页
从积聚内生论治动脉粥样硬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积聚内生论治动脉粥样硬化God defend me from my friends; form my enemy I can defend myself. 【摘要】目前动脉粥样硬化(AS)的研究多从“血瘀”、“痰浊”、“热毒”等方面着手,从“积聚”角度论述的较少。结合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认为AS的局部病理变化表现为斑块积聚,其本质与中医学的“积聚”相类似,提出以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创立以软坚散结治则为主的心脉康方,旨在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积聚;软坚散结;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等重要部位而导致严重后果,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

2、主要病因,故被称为“头号杀手”。因此寻找能有效稳定粥样斑块,预防斑块破裂,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甚则消退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对AS研究的逐步深入,现代中医对AS的病因病机提出了血瘀论1-2、痰浊论3、热毒论4-5等多种理论,并提出以活血化瘀、祛痰化浊、清热解毒等论治AS的各种治法。我们认为,由于AS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动脉壁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等病理变化,病变部位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其在动脉内壁的表现形式与中医学“积聚”相类似,故以软坚散结法论治AS。现试从积聚内生的

3、理论探析如下。论文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1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现状中医学无AS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AS主要涉及眩晕、头痛、健忘、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等病证。张仲景提出了胸痹阳微阴弦论,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认为由于上焦阳虚,水气痰饮等阴邪乘虚而居于阳位,故导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不通则痛。随着对AS认识的不断深入,近代学者提出了多种AS病因病机理论(医药学/临床医学论文 )。血瘀论1-2认为,瘀阻脉络,表现为皮肤青紫、局部刺痛、唇甲紫绀、痛处固定不移等,血瘀则气机运行失常,导致

4、气滞脉络或气虚不行,络失濡养,脉络拙急,脏器失养;瘀阻络中,恶血不去,新血不生。治当以活血化瘀,同时宜予濡络、通络。痰浊论3认为,引起AS的重要因素是血脂代谢异常,根据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痰瘀之范畴。因肥甘厚味,困阻脾胃,脾虚不能化湿,湿聚为痰,壅阻脉络。近年来,结合AS研究的新进展炎症学说,有医家6提出了从毒论治AS的观点,认为毒可成痰成瘀。毒邪侵犯机体,造成脏腑的功能障碍,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代谢,滞留体内,凝聚而成痰。毒邪煎熬、熏蒸血液,血凝成瘀。痰瘀毒三者相互促生,以毒为引发关键,以痰瘀为有形病灶,形成了毒邪致病的新理论。因此,现代中医认为血瘀、痰阻、热毒是AS的重要病

5、因病机。Take a pain for a pleasure all wise men can. 2积聚内生是AS的主要病理变化If you run after two heares, you will ca. 中医学的积聚广义上是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积聚之病名始于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灵枢、诸病源候论从病因病机上对积聚进行了阐述。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诸病源候论卷二十曰:“夫八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相搏,血气壅塞不通而成痞也”。古人认为,由

6、于正气不足,营卫不固,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气血阻滞,津枯痰凝,易成疾病之基础。六淫之邪入侵,使机体气血运行不畅,邪气停留于内,久之形成疾病。难经对积聚有详细的描述,提出五脏积病学说,“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外台秘要指出心积的症状和脉象:“诊得心积,脉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悸腹中热,面赤咽干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瘛瘲,主血厥,夏差冬剧,色赤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已认识到五脏皆可致积,故笔者认为现代心血管疾病亦可尝试从积聚为病来思考。动脉粥样硬化之为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或因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液流行缓慢,血液运行不畅乃致血停成瘀

7、,如医林改错所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或气郁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而成瘀,如灵枢百病始生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积皆成矣”;或因过食肥甘厚味,困阻脾胃,脾虚不能化湿,湿聚为痰,壅阻脉络,如医学正传提出:“津液稠翁,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或因毒邪内侵,滞留体内,凝聚而成痰,熏蒸血液,血凝成瘀,如诸病源候论心痛诸病中指出:“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上述病因病机,其结局均可导致气血痰瘀热毒等邪留滞于脉络,与脉络相搏,结聚成块,聚而不散,不化不行,有所阻隔,是为积聚。由此可见,血瘀、痰阻、

8、热毒是AS的重要病因病机,然究其最终病理改变,乃为积聚。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AS是一类发生在血管的慢性炎性病症,是因血管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受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或某些感染等的刺激,引起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和作用,导致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血小板在内皮细胞的黏附,形成脂质条纹,逐步发展形成AS斑块。无论是斑块的形成期、稳定期或破裂期,其局部微观变化均与“积聚”相类似。3软坚散结法防治AS 现代中医已观察到软坚散结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阮士怡7认为,血管内皮损伤是导致动脉硬化

9、的原因之一,临床上采用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李艳梅等8观察到以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组方的补肾复脉液能抑制缺氧内皮细胞ET1mRNA转录,促进eNOSmRNA转录,维持ET1mRNA与eNOSmRNA之间的平衡,从而对缺氧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王贵娟等9用鳖甲煎丸对动脉硬化大鼠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鳖甲煎丸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内皮素明显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明显升高,同时发现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壁内膜明显增厚,粥样斑块形成。提示鳖甲煎丸可

10、通过降血脂、抗过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抗动脉粥样硬化。由于AS的病理改变类似于积聚,根据中医学对积聚的认识,结合现代中医对AS的研究,我们以软坚散结法组方的心脉康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取得较好的疗效。心脉康方是我院叶小汉主任中医师根据积聚相关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用于治疗AS的经验方。该方由鳖甲、三棱、莪术、枳实、制胆星和石斛等组成。方中鳖甲为主药,具有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的作用,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与鳖甲配伍增强软坚散结的作用。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制胆星则清火化痰,二药消痰以助散结。石斛功能生津益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并可监制前5味药的破气作用,防止损伤正

11、气。诸药合用,共奏软坚散结、益气通脉之功。我们通过初步临床观察10,用心脉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3例,经过3个月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增厚与斑块有所消退,血脂LDLC明显降低,HDLC升高、TG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软坚散结法可消退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形成,同时可有效调控血脂,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鳖甲有抗疲劳、免疫促进作用11-13,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可消除结块14-15。三棱、莪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16-17,于永红等18观察到三棱等药对家兔实验性AS病灶具有消退作用。翁书和等19用莪术油治疗颈动脉球囊导管

12、损伤大鼠,结果显示莪术油组较模型组血管外膜、型胶原明显减少,认为莪术可通过抑制、型胶原生成,从而防治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欧兴长、吉中强等20-21观察枳实具有抗血栓作用。而石斛除抗衰老与免疫调节、抗肿瘤之外,尚有扩张大鼠肠系膜动脉的作用22。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基础,目前研究AS多从“血瘀”、“痰浊”、“热毒”等方面出发,但从“积聚”角度论述AS的较少。我们结合现代医学有关AS的病因学说,认为动脉内壁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等病理变化,其局部微观表现与中医学“积聚”相类似,是由于气血痰瘀热毒等邪留滞于脉络,与脉络相搏,结聚成块,聚而不散,发为积聚所致,故

13、提出以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并创立了以软坚散结治则为主的心脉康方,以期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1李静,陈可冀,张靖溥,等.血管通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壁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A、B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33.2李艳梅,陈可冀,史栽祥,等.血府逐瘀丸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瘀征象及危险因素影响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2):71.3程小曲.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关系及痰浊形成机理的探讨J.新中医,1994,26(3):7.4邝枣园,刘倩娴.黄连解毒汤对内毒素类炎症模型小鼠血中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J.广

14、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3):221.5杜艳芝,闫晓梅,胡维诚,等.清热解毒液对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素影响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12):1134.6吴伟,邝枣园,黄衍寿,等.肺炎衣原体感染致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防治对策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1):77.7阮士怡.冠心病治疗的回顾与前瞻J.天津中医药,2005,22(6):448.8李艳梅,张慧祺,温廷益,等.补肾复脉液对缺氧内皮细胞eNOSmRNA和ET1mRNA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680.9王贵娟,司秋菊,张艳慧,等.鳖甲煎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J.中药药

15、理与临床,2009,1(3):9.10李强,叶小汉,董明国.心脉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23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0,6(5):11.11周爱香,田甲丽,郭淑英,等.不同品种鳖甲的主要药效学比较J.中药材,1998,21(4):197.12凌笑梅,刘娅,张娅婕,等.鳖甲提取物对S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11(49):45.13胡建英,李八方,李志军,等.八种海洋生物药抗疲劳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00,19(2):56.14姚立,姚真敏,余涛.鳖甲煎口服液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6):5.15刘娅,凌笑梅.中华鳖提取物抗肿瘤机制初探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4,8(3):60.16陆兔林,叶定江,毛春芹.三棱总黄酮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J.中成药,1999,21(10):511.17王普霞,周百祥.莪术不同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研究J.中成药,2004,26(11):905.18于永红,盂卫星,张国安,等.茵陈、赤芍、三棱、淫羊藿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消退作用及原癌基因Cmyc、Cfos、Vsis表达的影响J.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