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_图文_第1页
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_图文_第2页
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_图文_第3页
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_图文_第4页
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摄影到“设影”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论文摘要: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是近年来风靡全球且最具魅力的流行趋势,人们心向往之!可是任何事情总是物极必反,在大肆渲染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迷失其中。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市场商业化的气息愈加浓厚,使得这个“艺术加工厂”在机械化的模式下一再的复制、效仿。本文将对当下数字影像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如何进行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并列举两位当代艺术家麦琪泰勒和贝尼卡,通过其作品进行数字影像艺术创新性的探讨。关键词: 摄影 数字影像艺术 创新性1.当下数字影像艺术的现状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不过短短的170多年的时间,高速运转的

2、现代社会渐渐影响着人们固有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摄影已经从单纯的“摄取”发展到了“设计”影像的阶段。从摄影到“设影”,仅仅是一字之差,其中的变化便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把原本人们潜意识中的创意构想从想象变成了现实,艺术媒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使得摄影语言呈现多元化趋势。“我们号称继承亚洲古文明的伟大发明与文化艺术创意思想,可是近年来在创意方面成绩却不理想。” 的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怪圈中,一方面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扼杀创新。我们总是在盲目寻找一个社会标准,进而在这个标准之中去鼓吹创新,把创新性安排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将创新格式化。大部分作品,要么浓

3、墨重彩,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色调极为夸张;要么精致入微,利用高深的技术手段进行后期处理,寻求一种毫无营养的视觉大餐。这些作品或许第一次看到会使我们眼前一亮,但是久而久之便会感觉空洞无奇,索然无味。因为这些作品风格总是趋向一致,只是浮云滤过,昙花一现,并未触及到观者的内心深处。这种僵化的创意使得人们固步自封、老调重弹,摄影作品就像是在炒冷饭,平淡乏味,毫无美感可言。2如何进行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视觉艺术的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时代虽然按照时间的轨迹在往前走,但是我们的人脑思维还是在原地踏步。何谓创新?建筑学者库地奇对其看法是:“创新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 数字影像艺术也同样如

4、此,需要冲脱枷锁,创造属于摄影的多种可能性。想要突破传统、超越界限,第一点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自摄影术诞生以来,摄影的技术性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门类。而发烧友们却总是一味的追求或相互攀比照相机的品牌,价位等。这些型号、款式成为了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摄影艺术语言的探讨,似乎已经无人问津。这种思维定势的产生,严重制约着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照相机的热衷与追捧反而超越了摄影艺术本身的思考与探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产生值得人们去深思。第二点就是要改变思维惯性。思维惯性的产生主要有两点。一是过分依赖于权威。面对一幅经典名作,人们总会顺着前人的言论进行线性思考,而没有从心底向权威发起挑战

5、,总是认为权威是不可超越的,虽然大师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但大师也不一定总是尽善尽美的。二是从众心里,在公众场合下,不敢发表出自己的言论或见解,人云亦云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第三点就是要用心感悟,从思维封闭中解脱出来。创新过程中最神秘的环节莫过于灵感产生的那一刹那。摄影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灵感的闪现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个灵感从何而来?平日里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老师会培养我们的专业素养,传授给我们专业摄影知识,教我们如何使用相机,如何控制灯光。但这些仅仅使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摄影方法,而最重要的环节-创新的智慧则需要我们去自我修持。学校仅是学习技术的地方,而周遭的世界才是获取智慧的场所!正杰

6、曾分析总结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人走了一千里路,看到的东西却还没有只走了一里路的人多。我们这芸芸众生通常都属于前一种人,而那些卓越的艺术摄影师却不一样,也许他们中的某一个就站在我们的身边,甚至连视线都和我们平行,但是我们看见的虽然一样,但是看出的却大大不同。” 创新不会突如其来,要想拥有一双“不一样”的眼睛,就要学会领悟身边的事物,积累创意的“原始材料”。这些所谓的原始材料就是我们所活过、看过、想过的,一些想法、思绪、拼贴的片段以及人生中所关怀的一切,在长期酝酿与观察之下便会在适当的时段自然喷涌。赖声川先生在其创意学一书中提到:“创意虽然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灵光闪现,但它的根源在于对生活的感悟!”

7、 所以说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内心。3结合两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具体分析数字影像艺术的创新性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麦琪泰勒(Maggie Taylor),以数字影像艺术而闻名,她的作品被广泛珍藏并被著名收藏馆所收藏。麦琪泰勒的作品之所以这么受人追捧,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摄影风格的别具匠心、与众不同。1.作品主题选择上的创新;今日进步的社会,形式内容上趋于一致,相似雷同的摄影作品总是会出现在身边的大街小巷,高耸于高楼林立间,久而久之视觉疲劳是在所难免的。而麦琪泰勒早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哲学的经历,使得她看待摄影总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行为观念和思维方法。她运用生活中积累的零碎物件,比如平日里闲逛时,从古董市场上搜罗来童

8、年时代的旧玩具、零碎的破旧老照片或是一些经历过时代变迁的古玩。这些看似废物一般的物件被麦琪利用的恰如其分。麦琪经常利用这些道具,并结合童话里的故事情节,穿插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青蛙王子等,自编自导一幕幕视觉影像,将其呈现在世人眼中,妙趣横生,充满童趣。通过其艺术作品,使观者似乎重游儿时那梦幻般的乐园,在伊索寓言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也许这每一种物件背后都暗含着一个悬而未决的故事,麦琪运用自己的理解,将其拼贴组合再创造,使其活灵活现,赋予其生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麦琪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她的创新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里面承载了悠远逝去的风风雨雨、异想天开的

9、童趣片段,以及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麦琪泰勒这所有灵感的闪现、创新的智慧,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用心感悟和点点积累。她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使其作品在当今艺术界大放异彩。2.作品技术手法上的创新;现代制作软件的进步使得天马行空的创意构想从虚无变为现实,使摄影真正走到了“设影”的阶段。艺术媒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使得摄影语言呈现多元化趋势。数字影像艺术家已经越来越像是一位“数字画家”,已不再是单纯地依靠摄影师“拍照片”而捕捉画面,摄取仅仅成为一张作品的部分素材而已。提及摄影,人们势必会联想到照相机。而麦琪泰勒却一反常态,几乎不用照相机进行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扫描仪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方式

10、也成为她日后创作的主要工具。她只是偶尔会利用破旧的4x5相机,平日里在自然光线下拍摄一些素材,例如花园中的虫鱼,池塘边的榕树,等等;麦琪这位具有天赋的“数字画家”以其特有的目光,将一般人认为不值得收藏的画面统统收入囊中,再将这些搜罗来的视觉元素扫描输入电脑,用这些看似废片一般的影像经过创意构思的加工,拼贴出一幅幅令人如痴如醉的经典作品,把观者引入一种哲学性的思考。3.作品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从摄影到“设影”是一段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天堂的创作历程。来自于欧洲摄影圈中的贝尼卡(B. Berenika)正是这样一位打造梦幻般影像的视觉艺术家。这位东欧波兰摄影师的创作风格特别值得我们品读回味。通过她的视

11、角,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异想的国度,一个魂牵梦绕的仙境。她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像是一首诗歌,亦或是一篇散文,使人浮想联翩。偶尔会散发出淡淡的茉莉花香,灰灰的淡彩、柔和且接近朦胧的光线,这“设计”出的视觉影像,是经过其日积月累的整合加工所创造出的意境。从她小品式的梦境中,云彩显得模糊而虚幻,形单影只的树木、遥不可及的地平线,感觉到的是淡淡的忧伤,这一切视觉元素都使其作品笼罩上了一层梦幻的神秘面纱。也使得贝尼卡从芸芸摄影人中脱颖而出。从摄影到“设影”也是一段发现的旅程。艺术创作是超脱自我的神秘旅行,摄影师便是这段旅程中的探险家。在贝尼卡魂牵梦绕的仙境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极致,另一种格调。周围弥漫着

12、雾气,婀娜清新似水柔情,长长的躯体,优雅的线条,如柳丝般纤细的女子,让我联想到了陆游钗头凤中的诗句“宫墙柳”、“人空瘦”,画面中的“她”像是一颗绛珠仙草降临人间,那种比例失衡的美使人浮想联翩,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飘渺虚幻的感觉。这里淡化了结构比例的限制,超脱了界定的行为规范,仅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欣赏一个虚无且具有灵性的圣地,用耳朵去聆听来自海边的天籁之音。麦琪泰勒和贝尼卡用创新的智慧来捍卫自己的艺术魅力。她们似乎是在玩一场视觉游戏,把梦境中的场景一一重现、将儿时玩过的玩具融入其中,在设计出来的影像世界中追逐嬉戏,于是便形成了其个人作品的风格特征。建筑师路易卡恩(Louis Kahn)曾说过:“一

13、栋伟大的建筑物必须从不可测量的元素开始,然后用可测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最后的作品必须是不可测量的!” 这其中“不可测量的元素”便是创新的智慧,最后的成品,就变为一件完美而不可预知的艺术作品,充满画的意境、梦的氛围,神秘而不可捉摸。4结合此次的毕业创作进一步分析此次毕业创作是有关于生命的话题。而谈到“生命”,由于这个命题太大,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如酒,醇香绵长,像新月般宁静,不同的饮者,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出其中不同的味道。生命是一段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生命是日出是日落,亦或是沧海桑田,是一切具有新陈代谢的物体,例如:动物、植物、微生物、一片绿叶,一根枝条,一段枯木,甚至是

14、一粒小细胞等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护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空间。在作品的主题选择上,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如何将脑海中的思想转变为视觉元素呈现出来。几经反复挑选了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物体(这里以虾作为例证)。正因为这些物体司空见惯,所以很少会有人去留意、驻足观察它们。从摄影到“设影”是一个锤炼的过程。首先通过拍摄,把平日里视觉可观的常态影像捕捉下来。在拍摄的过程中,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拍摄视角的问题。虾此类微小物体的拍摄对摄影的精准度要求极高,既要呈现出表面的纹理质感又要考虑到虾体的通透效果;在拍摄上既要把握好光源,又要控制好光比。这样在后期处理上才会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接

15、下来经过数字后期的再加工,为了将虾其灵性的一面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在作品技术手法上,将其处理成另一种非常态X光片效果,在表现形式及呈现方式上,结合平面构成的艺术形式,黑与白的色彩对比,再将其镜像拼接,创作出这组生命精灵。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像是一个个精灵,信仰与图腾就是精灵的灵魂。例如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悠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但在宇宙这个大的生命中,虽然这每个小生命看似是卑微的、渺小的,但是这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却合成了整个宇宙,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来繁衍生命、创造历史。一组作品的诞生,其过程总是充满荆棘的,这其中对于创新的探索应当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在这段历程中,是对个人的一种超越、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当努力过后的创作结晶呈现在众人眼前时,这被赋予了完整生命的作品,总会令自己感到欣慰,对生命有所敬畏。参考文献:1.赖声川的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