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五)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安一中 2020 届高三年级生物自测试卷(五)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可在人体血浆中找到的有()a. 麦芽糖、葡萄糖b. 蛋白酶、呼吸酶c. 甲状腺激素、尿素d.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存在的物质: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血浆中没有麦芽糖,a错误;蛋白酶分布在消化道中,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血浆中没有这两种酶,b错误;人体血浆中能找到甲

2、状腺激素、尿素,c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血浆中没有,d错误。 故选c。2.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b.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c. 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d. 是产热的主要器官,是散热的主要器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以

3、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结合题意准确明辨:为肺,是小肠,为肾脏,是皮肤,表示消化吸收,为重吸收。【详解】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当血糖浓度下降时,由肝糖原分解成的葡萄糖可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液,即葡萄糖也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将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器官为肾脏,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进而造成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4、,c正确;呼吸系统具有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其主要器官是所示的肺,而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是皮肤,是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之一,d错误。【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知识脉络;此外还需要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涵,并与体温调节的知识建立联系。3.下列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 主要是受神经系统调节,同时也素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b.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代谢的主要场所c. 激素在体液的运输向到达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d. 内环境成分影响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产物也反过来影响内环境成分【答案】b【解析】【分析】1.人的生命活动受神经-体液

5、-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2.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3.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详解】a、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是受神经系统调节,同时也素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

6、确;b、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激素在体液运输下可到达靶细胞,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d、内环境成分能影响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产物也会影响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b。4.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衡引发的疾病的是a. 尿毒症b. 红绿色盲c. 大脖子病d. 组织水肿【答案】b【解析】【分析】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详解】a、尿毒症是因为肾脏有问题,代谢废物不能排除,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导

7、致,a正确;b、红绿色盲是由基因突变引起,b错误;c、缺碘引起的大脖子病,甲状腺分泌不足,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发的疾病,c正确;d、组织水肿的原因较多,但大都是因为内环境失调引起的,d正确;故选b。5.下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b. 和在成分上最为相似c. 渗透压下降可导致增多d. 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为血浆,为毛细血管壁,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为淋巴,为毛细淋巴管壁。【详解】a、图中分别表示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

8、液、淋巴、毛细淋巴管壁,(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b、(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相似,b错误;c、(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渗透,可导致增多,c正确;d、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和结构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c.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高d.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

9、的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可推知乙为组织液,甲为血浆,丙为淋巴,丁为血浆中的血细胞内液,b正确;组织液不能很好进入血浆和淋巴中,容易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甲为血浆,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氧含量比较高,c错误;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血浆或是淋巴液中,d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7.如图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a. 效应t细胞,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b. 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c. 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a促甲状腺激素d. 甲状腺细胞,下丘脑细胞,a甲状腺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过程为细胞通过释放物质a作用于细胞的膜受体上。【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

10、,a错误;b、传入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b错误;c、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d、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d正确。故选d。8.下图1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图2是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婴儿的c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c兴奋, e不一定兴奋b. 图1中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只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c. 若图2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 b侧k+/

11、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必须完整,反射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据图分析:图1中,甲是大脑皮层,乙是脊髓,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m是上行传导束,n是下行传导束。根据糖蛋白的分布可知,图2中a侧是细胞膜的外表面,b侧是细胞膜的内表面。【详解】a、图1中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排尿反射只由脊髓控制,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成年人排尿反射还受大脑皮层控制,所以a兴奋,e不一定兴奋,a正确;b、正常成年人的n

12、兴奋,释放的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有兴奋或抑制的作用,b错误;c、兴奋经过突触后膜时存在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d、图2中,a侧是细胞膜的外表面,b侧是细胞膜的内表面,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b侧的值比静息电位时低,d正确。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及突触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脑的高级功能等知识点,内容比较综合,需要对基础知识综合掌握运用,难度适中。9.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体温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b. 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c.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d.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

13、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答案】d【解析】【分析】温度、渗透压和ph是内环境主要的理化性质,所以体温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性激素含量降低,会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所以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感觉是大脑皮层产生的,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不是反射;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信号形式转变,其中有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详解】a、温度、渗透压等都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所以体温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a错误;b、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

14、存在负反馈调节,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性激素含量降低,会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所以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b错误;c、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在大脑皮层,由于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d、叩击膝盖下的韧带,会产生膝跳反射,该过程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信号形式转变,其中有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d正确。故选d。10. 人体x、y、z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示既存在着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又存在着反馈调

15、节b. 若图示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丙几乎能够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c. 甲、乙和丙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都会被灭活d. 甲、乙和丙既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也会组成细胞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详解】a、图示既存在着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x通过y调控z),又存在着反馈调节(z反作用于x和y),a正确;b、甲状腺激素几乎能够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b正确;c、人体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都会被灭活,c正确;d、激素是

16、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组成细胞的结构,d错误。故选d。11.胰岛素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刚合成的多肽称前胰岛素原,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前胰岛素原的信号肽被切除,而成为胰岛素原,最后胰岛素原的c肽段切除后,生成胰岛素,基本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合成前胰岛素原需要相应的模板参与b. 加工完成后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可能会增加c. 发生了水解反应,水中的氢用于形成shd. 两次切除可能分别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1.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氧来自羧基。2.多肽中具体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应关注r基中是否有氨基或羧基。3.若形成的多肽链是环状:

17、氨基酸数=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4.在蛋白质分子量计算中若通过图示或其他形式告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二硫键时,要考虑脱去氢的质量,每形成一个二硫键,脱去2个h。【详解】a、前胰岛素原属于多肽链,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模板,a正确;b、加工完成后肽链的条数增加,故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可能会增加,b正确;c、二硫键的形成是由于r基团脱氢形成,发生的水解反应水中的氢不能用于形成sh,c错误;d、前胰岛素原是在核糖体上形成的肽链,形成具有活性的胰岛素分子需要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d 正确。故选c12.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

18、是高能化合物b. 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可调节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着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详解】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排出水分,可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b

19、正确;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c错误;激素不起催化作用,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d错误;因此,本题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激素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但是可以调节生命活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13.如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c. 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答案】a【解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

20、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a项错误;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b项正确;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c项正确;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减少尿液量,d项正确。14.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完全不同b. 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 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d. y主要在内环境

21、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b是t细胞,c是b细胞,d浆细胞,e是记忆b细胞,f是吞噬细胞;x是抗原、y是抗体。【详解】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 a、b、c 细胞是分裂分化的结果,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但某些蛋白质相同,如呼吸酶,a错误;b、均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c、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识别抗原,c正确;d、y是抗体,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错误。故选c。15.人类对感冒病毒好象很无奈,感冒刚好有可能再感冒,主要原因是a. 人体中没有

22、抵抗感冒的物质b. 感冒病毒的变异性极大c. 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病毒的破坏d. 人体效应t细胞失去了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由于记忆细胞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一旦感冒病毒变异,则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再感冒。【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能产生抵抗感冒病毒的抗体,a错误;感冒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呈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b正确;人体免疫系统没有遭到病毒的破坏,c错误;效应t细胞能作用于靶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感冒病毒还需要与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6.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

23、是a.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b. hiv感染人体后,最终使t细胞数量下降c. 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d.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可参与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a正确;b、hiv感染人体后,会侵染t细胞,最终使t细胞数量下降,b正确;c、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只有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c错误;d、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4、d正确。故选c。17.甲、乙两图分别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膜的外表面均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如下图,其中甲图bc=cd,甲、乙两图中a与d之间的距离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刺激甲图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刺激乙图b点,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同时刺激甲、乙两图a点,电流计均发生两次偏转,两次偏转之间间隔时间乙大于甲d. 刺激甲图c点,d点先兴奋,a点后兴奋,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

25、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刺激甲图a点,产生兴奋,并向右传导,因此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在突触间传递慢,所以刺激乙图b点,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也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c、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在突触间传递慢,所以同时刺激甲、乙两图a点,电流计均发生两次偏转,两次偏转之间间隔时间乙大于甲,c正确;d、刺激甲图c点,c点能兴奋,但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且甲图bccd,所以电流计不发生

26、偏转,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及神经元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析图,获取有用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和题意进行分析判断。18.下图是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该图表示的调节过程是a. 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c. 反馈调节d. 神经-体液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详解】a、图中细胞1通过产生某物质由血管运送到细胞2,

27、因此可以表示体液调节,a正确;bd、神经调节发生在两个细胞之间,不通过血管运送,而是通过组织液,b和d错误;c、此图未体现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中细胞产生的物质是通过体液运输的方式传递信息的,这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19.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1545min),定时釆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初步推测不可得出的结论为进餐结束开始计时/采血时间(min)01545 6090120150180血糖浓

28、度(mmol/l)对照组5.08.19.410.38.07.67.25.1运动组5.08.26.17.26.56.25.55.0胰岛素(miu/l)对照组10.221.329.837.445.647.614.810.1运动组10.221.540.329.228.929.116.210.2注:采血时间为进餐结束后开始:1545min为运动时间。a. 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b. 餐后适量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髙幅度c. 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d. 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答案】a【解析

29、】【分析】血糖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靶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食用糖后,由于糖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会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会增多;当血糖含量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又会增加,来升高血糖。【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其分泌下降会导致血糖浓度有所升高,因此会高于对照组,所以a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a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 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b不符合题意;c、餐后适度运

30、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从进餐结束后的120min提前到进餐结束后的45min,血糖浓度下降,c不符合题意;d、从图中可以看出,餐后适度运动可以适当减小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这样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 细胞的分泌胰岛素负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和表格数据,结合相关激素的作用进行分析,能力上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提取信息能力和分析能力。20.如图为神经与肌肉的连接示意图,f所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b、c为相邻的神经元,g的神经纤维搭在肌肉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刺激肌肉后,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d点处

31、可检测到电位变化b. 刺激d点引起肌肉收缩为非条件反射c. 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则c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d. 某物质由f通过胞吐释放,因此该物质一定为有机大分子【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3、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4、据图分析,神经元a的兴奋可以引起神经元b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使神经元c抑制。【详解】a、f与肌

32、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处兴奋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因此d点处不可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b、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刺激d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b错误;c、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会传导到神经元b,神经元b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c产生兴奋,即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c正确;d、某物质由f通过胞吐释放,该物质不一定为有机大分子,比如说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但其属于小分子物质,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

33、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1.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b. 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c. 蛙心1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改变其节律d. 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答案】c【解析】由于离体的蛙心需要保证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给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当于蛙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两个离体的蛙心在实验刺激之前,生理功能基本相同,所以它们的收缩

34、频率应是基本一致的,b正确;由于连接两个蛙心的是导管,所以蛙心1的电信号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c错误;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通过测频仪器得到的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对比,蛙心2的收缩频率跟随变慢,说明蛙心1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仅自身受到产生某种抑制性化学物质使其收缩强度变慢,还随任氏液流到蛙心2,引起蛙心2的收缩强度也变慢,d正确。22. 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a. 单侧光使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抑制细胞伸长b. 单侧光使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促进细胞伸长c. 生长素在向光侧分布多,加快了光合作用d. 生长素在向光侧分布多,抑制向光侧细胞伸长【答案】b【解析】单侧光使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多

35、,促进了细胞伸长,a错误;单侧光使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促进细胞伸长,b正确;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在向光侧分布少,cd错误【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名师点睛】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因此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23.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 该突变体可能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障碍b. 生长素与拟南芥花的发育过程无关c. 突

36、变体内生长素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d. 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供中两个重要信息,信息之一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说明生长素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信息之二是“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由此可推测p基因起作用的机制。【详解】a、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和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的正常拟南芥表现相似,推测该突变体可能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障碍,a正确;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会造成花异常,推测生长素与拟南芥花的发育过程有关,b错误;c、该突变体可能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障碍

37、,突变体内生长素含量不一定高于野生型,c错误;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使生长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不会诱发p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a。24.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其中光的作用是( )a.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b. 抑制背光侧细胞的伸长生长c. 控制向光侧细胞的伸长生长d. 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过后,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胚芽鞘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素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详解】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单侧光可以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使背光侧细胞伸长较快,从而出现向光生长。故选d。25

3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史,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玻璃片传递给下部c.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d.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

39、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故选b。26. 与植物向光性有关的激素主要是a. 生长素b. 细胞分裂素c. 乙烯d. 脱落酸【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显示

40、出向光性,故选a。2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生长素诱导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 生长素是生长素基因直接转录和翻译的结果d.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且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植物激素有的促进植物生长,如低浓度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有的抑制生长,如高浓度生长素、脱落酸等。【详解】a、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

41、加倍,a错误;b、赤霉素能解除休眠,促进萌发,b错误;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所以不是由生长素基因直接表达的结果,c错误;d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且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d正确。故选d。28.某小组研究干旱对蚕豆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 正常情况下,蚕豆叶片中不产生脱落酸b.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越来越低c. 干旱对蚕豆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d.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干旱时脱落酸对照组和实验组相

42、差很大,而生长素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别不大,说明干旱对蚕豆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生长素的影响。【详解】正常情况下,蚕豆叶片中是能够产生脱落酸的,a错误;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干旱对蚕豆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生长素的影响,c正确;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趋于稳定,d错误。2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特定器官产生的微量有机物b. 生长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基因组的表达无关c. 黑暗时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d. 植物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3、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幼根(叶)老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4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等。5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无产生生长素的特定器官,a错误;b、植物生

44、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指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与是否有光照无关,即黑暗时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依然可以运输到尖端以下部分,c正确;d、植物的向光性为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背光侧浓度高,促进生长,且背光侧促进作用强于向光侧,则出现向光弯曲生长,因此不能体现出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c。30.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激素,其具有多种功能。aba通过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以增强植物抗寒性的功能已经研究证实。某研究小组为验证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取若干生长状况良好的水稻幼苗作为材料进行了两次实验

45、处理,首先用不同浓度的aba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48小时的预处理,进行完第二次处理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第二次处理是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b. 用mol/l脱落酸处理的水稻幼苗抗寒性最高c. 据图分析脱落酸增强抗寒性的功能具有两重性d. 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合成的脱落酸会增多,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为验证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实验自变量为外源aba浓度,因变量为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分析图示可知,用外源aba处理后,相对电解质渗透率都有所降低,说明物质运输速率降低,即降低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46、详解】第二次处理是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a正确;从柱形图数据显示,用mol/l脱落酸处理的水稻幼苗抗寒性最高,b正确;由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分析,不能得出脱落酸增强抗寒性的功能具有两重性的结论,c错误;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合成的脱落酸会增多,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d正确。农历2019岁末,临近春节,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并出现死亡病例和传染现象,我国政府及早采取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科学家检测发现这场肺炎是由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2002年中国的sars疫情和2012年的中东mers疫情也都是由冠状病毒引起。31. 冠状病毒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 rna 病毒,

47、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完整的细胞结构b. 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 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d. 特有的碱基为胸腺嘧啶32. 下列关于冠状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各种抗菌素对它都没有杀伤作用b. 它是一类分子生物,有蛋白质和 rna 构成c. 它只有侵入人体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d. 将冠状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 5 种碱基、1 种五碳糖、一种磷酸33. 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 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机制有所不同,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通常为( )a. 被动扩散运输b. 经离子通道注入c. 胞吞或膜融合d. 诱导宿主细胞膜裂解34. 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 rn

48、a 病毒,用(+)rna 表示。下图表示冠状病毒的增殖和表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冠状病毒属于 rna 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b. 病毒 rna 复制时需要的酶在宿主细胞内合成c. 病毒 rna 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d. 病毒 rna 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31. c 32. d 33. c 34. a【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31题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b、病毒无核糖体,b错误;c、病毒能利

49、用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原料,在宿主细胞中增殖,c正确;d、冠状病毒为rna病毒,不含dna,无胸腺嘧啶,d错误。故选c。【32题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故各种抗菌素对它都没有杀伤作用,a正确;b、冠状病毒为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构成,b正确;c、病毒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它只有侵入人体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c正确;d、冠状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4种碱基、1 种五碳糖、一种磷酸,d错误。故选d。【33题详解】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属于大分子结构,进人人体细胞的方式是胞吞作用或膜融合,需要消耗能量的,故选c。【34题详解】a、冠状病毒属于rna病

50、毒,由于图示没有体现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过程,所以不能说明冠状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a错误;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rna复制时需要酶在宿主细胞内合成,b正确;c、根据图示,病毒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病毒蛋白,c正确;d、病毒r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u、g-c,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二、非选择题35.(1)内环境主要有_、_和_。其中_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主要与_、_有关。

51、(3)由于_的变化和_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4)正常机体通过_,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叫做稳态。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 (1). 血浆 (2). 组织液 (3). 淋巴 (4). 血浆 (5). 无机盐 (6). 蛋白质 (7). (8). (9). 外界环境因素 (10). 体内细胞代谢活动 (11). 调节作用 (12). 相对稳定 (13). 内环境稳态【解析】【分析】通过题文应知: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值、温度等。其成分和理化性

52、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以此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详解】(1)内环境就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血浆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血浆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主要与、有关。(3)由于内环境处于外界环境和组织细胞之间,所以内环境受外界环境因素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其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4)根据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和意义可知,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53、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点睛】本题文重点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何维持相对稳定,以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意义。36.香瓜果实芳香浓郁,有清热解暑、生津利尿的营养功效,深受人们喜爱。为研究乙烯对香瓜香气物质合成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1)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有_。据图可知,乙烯进入靶细胞,与_结合后,调控细胞合成l酶。在合成香气物质时,l酶起_作用。(2)若图中的a表示一种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则a可能是_(物质名称,举一例);a穿过膜结构的运输方式属于_。a.渗透 b.协助扩散 c.自由扩散 d.主动运输(3)科研人员选取若干生长状态一致的香瓜,随机分为两组进

54、行实验,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_天达到最高;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理由是_。【答案】 (1). 促进果实成熟 (2). 受体 (3). 催化 (4). 组蛋白/dna聚合酶/解旋酶 (5). d (6). 4 (7). 第7天,外源乙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l酶活性差值最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乙烯进入细胞和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调节细胞内l酶的合成,l酶催化香气物质的合成。图乙:对照组在第4天l酶活性最高,说明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第7天,外源乙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l酶活性差值最大,说明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详解】(1)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据图1可知,乙烯进入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调控细胞合成l酶。在合成香气物质时l酶起催化作用。(2)若图中的a表示一种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则a可能是组蛋白、dna聚合酶或解旋酶;a穿过膜结构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3)科研人员选取若干生长状况一致的香瓜,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2可知,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理由是第7天,外源乙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l酶活性差值最大。【点睛】本题考查了乙烯的作用机制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