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广东崖口公社真相_第1页
还原广东崖口公社真相_第2页
还原广东崖口公社真相_第3页
还原广东崖口公社真相_第4页
还原广东崖口公社真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还原广东崖口公社真相湖北省十堰市的“人民公社”面临消亡、公社命运身陷波澜之际 本报记者探访有着广东唯一“人民公社”之称的中山市崖口村清明节前的雨天,仍有些寒意,但69岁的陆汉满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光脚加一双拖鞋。陆汉满是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党支部书记。几十年来,陆汉满领导崖口村民固执地走大集体的道路,村里的粮田至今没有分田到户,仍是由生产队负责安排粮食生产,社员计工分、算报酬。崖口村也因此被称为是珠三角现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近日,随着湖北省十堰市李家岗村的“人民公社”由于土地被征而面临消亡的消息传出,不少人将目光再次聚集到了仍然运转良好的崖口村。人

2、们期待知道,崖口村的“人民公社”还能坚持多久。近日,记者深入崖口村调查发现,这个一再被外界称为“人民公社”的村庄其实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社了。在还原真实后的崖口村,村民虽然保留着“社员”的称号,但实质上都已成为村里的“股民”。村民既计工分算报酬,同时也享受着股份分红。而且在压力下,崖口村也开始卖地了。在崖口村的“公社”外衣逐渐剥去的背后,是崖口村集体经济面对市场和资本诱惑下的现实选择。但无论如何,崖口村独特的发展模式仍带给了中国农村另一种思考。崖口村是位于珠江口伶仃洋边一个村庄,与孙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毗邻。崖口村北邻深圳,右靠珠海,正面隔海与香港相对。崖口村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还有着

3、美丽的海景田园风光。但近年来,崖口村吸引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是因为这里美丽的风景,而是村里坚守至今的大集体道路。正因为此,崖口村被外界称为是珠三角唯一的“人民公社”。与珠三角其他的村庄相比,崖口村的独特之处在于,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该村的种粮土地一直没有实行分田到户、搞家庭承包,至今仍是由生产队负责耕作。此外,近几十年来,村里通过围海造田形成的土地和养殖场,绝大多数也是由村集体负责对外出租经营。三千亩稻田生产队耕作 从未称自己是人民公社尽管外界一直以“人民公社”来观察崖口村,但崖口村却始终不认同外界的这种观察视角。村里提供给记者的崖口村基本情况汇报中,并没有自称是“人民公社”。2002年

4、7月,崖口村曾因一篇报道与广东一家媒体打起了嘴巴官司,在崖口村委托律师向该媒体发出律师函,其中“称崖口村的集体生产方式为人民公社”是列在首位的打官司的理由。在这份律师函中称,“人民公社制度已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解体,崖口村也不例外。崖口村从未宣称自己仍在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这顶帽子是强加在崖口村头上的。人民公社制度对劳动者具有人身强制性,崖口村的现行体制是村民自愿选择的结果,村民参加集体劳动均属自愿,来去自由,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但尽管如此,外界对于崖口村“人民公社”的解读一直没有停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外界把“人民公社”这顶帽子加到了崖口村头上呢?近日,记者来到村庄采访,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崖

5、口村。在外界的观察中,最能体现出崖口村“公社”色彩的是村里3000亩水稻田,在珠三角大量粮田消失,早已变身厂房的时候,崖口村却固执地将大片粮田坚守至今。“这些水稻田是村里原本就有的,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分田到户,还是由生产队集体负责耕作。参与劳作的村民计工分,按劳算报酬。”谭顺宁说。谭顺宁是一名崖口村人,他上过大学,如今成为崖口村的法律顾问。“目前参加村里生产队粮食集体生产的有600多名社员。这些都是一些不愿意出去打工,或是出去后很难找到工作的村民。”谭顺宁说。据崖口村委会2007年1月份对外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中称,崖口村有村民928户,共3131人。“一老一少不算劳动力,600多名社员几乎占到了

6、村里劳动力的一半,除此之外的村劳动力多是在外打工或是做生意。”4月2日下午,崖口村口的水稻田里一片忙碌,数名中年妇女踩在泥泞的稻田里抛洒着化肥。50多岁的老谭刚刚干完活,他扛着一把铁锹站在田边,注视着田间的一切。老谭仍称自己是崖口村生产队的一名“社员”,当天他的生产任务是,疏通田间的水渠,保障稻田的供水。生产队长给“社员”派工 一半劳力参加集体劳动老谭说,他是根据生产队的出工通知前来干活的。每天的出工通知都会被提前写在村里的黑板上,写明了出工的地点、时间和具体事项,但没有明确出工的人数,也没有明确到底是由哪一些人出工。看到通知的社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出工,非常自由。等到村民按规定时间到

7、了出工地点,生产队长就会给前来的“社员”具体派活,并根据每名“社员”工作量来计算工分。“每天我只用工作三四个小时。一年下来自己种过多少田,我也不知道,反正通知有什么活就去干。”老谭说。去年一年,老谭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一共赚到了12000个工分,折算下来1工分约等于1元钱,他一年光种田的收入就有12000元。而这份稳定的种粮收入,他已经拿了许多年。正因为有了这份保障的工作,老谭一辈子都没有出去打过工。“在生产队种田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在工厂里打工肯定是不能这样的。”在与记者聊了一会儿后,老谭骑着自行车休闲地回家了。今年54岁的谭国健是村里的一名管理员,负责对各生产队的粮食生产进行管理。谭国健

8、说,在每年耕作开始之前,各生产队都会把种一亩稻田计多少工分提前算好,有时种一亩稻田定的工分高一些,有时定得低一些。这主要是根据出工人数和稻田性质决定。每年水稻收割后,村里大队会按照稻谷的产量与各生产队结算,各生产队再与各社员按工分进行结算。所以,工分多的社员收入也相应的多。“这很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工分是最科学、最合理的折算方式。”“600名社员一年光种田的收入人均约有1万元。”谭顺宁说。留守在生产队种田的农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农民平均的种田收入,并不是来源于崖口村农田的高效率,而是在于村里对生产队粮食生产实行的高补贴政策,就是用围垦土地出租的收入来补贴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村里以高出市场

9、价50%的价格向生产队收购粮食,这高出的50%相当于是对粮食的补贴。同时,对于社员的口粮,以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卖给社员。”谭顺宁说。4月3日下午,46岁的谭惠影拿着母亲的一本粮折来到崖口村粮库领粮食。粮库管理员在她拿来的粮折上签了一个数字,随后谭惠影将一袋稻谷搬上了摩托车离开了,当场没有付一分钱。“由于每个社员的口粮都是凭着粮折领米。口粮款会以优惠的价格从工资中扣除。所以村民一般都不知道市场上的米价的,他们也不关心这个。”村里对生产队的粮食高价买、低价卖,完全是为了保障社员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村集体完全是在自愿做亏本买卖。“每年村里对粮食的补贴有几百万元。对于崖口村来说,3000亩水稻田的分配意

10、义已经大于生产意义了。”谭顺宁说。社员种田收入人均过万元 不分田到户是想保护弱者 村里围绕着3000亩稻田特殊的分配制度延续至今得益于一个人,那就是村支书陆汉满。1974年5月6日,陆汉满被任命为当时的南荫公社崖口大队党支部书记,到现在一共当了崖口村35年的村支书。可以说,在这几十年里,陆汉满主导了崖口村的过去和现在。对于为什么崖口村没有卷入当年的农村改革大潮,实行分田到户呢?陆汉满说,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本领的、有钱的和有港澳亲属的,都利用了自己的条件外出打工、经商。但是农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年龄偏大,家庭负担重,又无专业,经济较困难,在农业生产大队中集体劳动,过惯了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日

11、子。一旦分田到户,他们感到失去了依靠,也感到彷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反复开了多次社员大会,也同当时的南朗公社党委商量。上级党委同意不搞一刀切。结果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不分为好,也没人要求分一份。”陆汉满说,自从坚持不分地以后,村里的独特分配制度就延续至今。这二三十年来,村里都是高价收购粮食。每年村集体的收入也是首先保证农业分配,然后或多或少投入农业基础建设。每年收多少,用多少。陆汉满心里明白,对于高价收购粮食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的分配制度来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村集体经济作为后盾,这只能是理想中的空中楼阁无法变为现实。“经济是支撑一个体制发展的根本性东西,没有经济来源,无从谈起。反过来,如果不是

12、以集体方式进入市场经济,也没办法赚取更多利润支持集体的发展。”既搞计工分分配 又搞股份制分红因此,陆汉满一直在想着怎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入上世纪90年代,崖口村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珠江口滩涂的围垦上。在短短的五六年内,完成了大片海域的围垦。村里的历史资料记载,1974年,崖口村的农业用地面积仅有5455亩。陆汉满说:“到2001年,我们的土地面积达到了35000亩,增长了6倍。新增的土地大部分是通过珠江口滩涂的围垦获得的。”新增的土地对外出租,使得崖口村每年获得了大量的租金收益。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也让崖口村有能力延续并发展这种村里独特的经济体制。走集体道路的崖口村,并不能偏安一隅,成为自己理想

13、中的世外桃源。面对市场和资本的诱惑,崖口村在坚持自己的发展模式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压力和挣扎。随着不断的围垦,崖口村的土地和村集体的财富越来越多,村里要求更多分享村集体财富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压力下,崖口村不得不调整分配模式,形成了极其独特的发展路子,既搞计工分分配,又搞股份制。2002年,崖口村进行了一次股份制分配。村里把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村民集体创业围垦所得的土地,划拨了1.8万亩,平均分给每个村民5.5亩。当时一共发出了3376本绿色股本证,由村民自行管理。“当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村民今后生存、生产、生活问题。”从土地要不要分 到土地要不要卖2006年,崖口村又进行了农村股份合

14、作制,将崖口村的资源、资产全部纳入,一次性界定股民资格,但是资源、资产不量化到个人,保持集体经营模式不变、分配制度不变。这次股份制按照崖口村注册农业户籍人口发出了红色股本证3131本。“推行股份制的原因、目的是分配保护依靠土地的农民的收益,不致受国家日后实行户籍改革,取消城乡分治、二元公民制度的影响。两次股份制确定的股权,生不增,死不减,可以继承和赠与。”崖口村委会提供的一份书面介绍材料中称。但也有人认为,崖口村的两次股份制改革,实际上是在村民要求分享围垦养殖场租金收入高涨的呼声之下,作出的一次妥协。搞股份制,并不能完全平息崖口村发展模式的所有矛盾。对于村支书陆汉满来说,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

15、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如何保存集体经济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了越来越难的事情。由于崖口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随着港珠澳经济圈的融合和发展,崖口村的土地价值更加凸显。崖口村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从土地要不要分,变成土地要不要卖了。陆汉满坚守的原则一直是不卖地,但这引起了不少村民的争议。在村里提供的一本2007年10月印制、重达十几斤的崖口村资料汇编中记录着村里曾经发生的“大字报事件”。在这本资料中,这件事被称为崖口村“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动乱”,而事件的背后正是卖地利益的直接推动。第一次卖地获5.45亿元 未影响现行的经济体制2001年,有村民写信到中山市政府,称崖口村干部霸住村民土地不卖,村民

16、没有钱分,干部想搞腐败。2001年4月23日,崖口村街市上还贴出了多张大字报。随后,由南朗镇政府组成了审计组和调研组进驻崖口村。审计结果表明,村里“干部是清白的,无任何违纪行为,只是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为何坚持不卖地呢?陆汉满说,如果我们这代人把土地卖了,我们当代人是会得到一笔较丰厚的分配,但只能是一次,以后就没有了。“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创业和守业的精神。”对于热衷于卖地的村民来说,卖地后他们马上可以得到一大笔钱,每人将获得14万多元现金补偿。此外,村民的养老保险另算。尽管在崖口村征地协调小组的14人大名单当中,并没有出现村支书陆汉满的名字,但对于这样的结果,陆汉满也只能接受。据悉,被

17、征用的1.17万亩地块中还拥有地热温泉,很有商业开发价值。此外,崖口村与下沙村的交界处,长满了珍稀树种红树林。当地政府也有意依托现存的红树林资源,建设一个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被卖出的土地具体用来干什么,这个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土地利用价值很高的事情。”谭顺宁说。土地收益是维系崖口村现在分配制度的基石,卖了这块地后,崖口村独特的被称为“公社体制”的发展模式还能延续吗?谭顺宁说,村里原有的分配制度并没有受到影响。此次卖出的土地是2002年实行股份制时已经均分给每个村民的土地,并不是属于集体经营的土地。而集体经营的用于出租补贴集体生产、村民福利和村政管理的土地并没有卖,所以不会影响集体化生产的分配。理想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 能否顶住市场经济挑战存疑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正汉曾经泡在崖口村3个多月,并根据崖口村的实际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曹正汉说,崖口村这个村庄公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这是崖口村领导人的信念、理想同崖口特殊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崖口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这些环境因素恰好为陆汉满等人实现“保护弱者,按劳分配”的社会理想准备了物质基础。此外,外部市场经济的竞争给村庄公社带来持续压力,但这种压力只会迫使崖口村不断调整开发资源和经营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