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普洱市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普洱市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普洱市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普洱市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洱市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普洱市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普洱市思茅区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五月目 录第一章 前言1第一节 规划目的1第二节 规划依据1第三节 规划任务2第四节 规划范围3第五节 规划期限3第六节 区域概况3第二章 规划背景8第一节 现行规划实施的评价结论8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9第三节 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第三章 规划目标15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15第二节规划目标的内容16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9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原则19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4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27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33第一节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2、33第二节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33第三节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33第四节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34第六章 建设用地调控38第一节 城镇村用地规划38第二节 基础设施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39第三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1第四节 中心城镇用地布局43第七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6第一节 合理布局生态用地46第二节 发展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46第三节 积极开展土地生态环境建设48第八章 土地整治安排49第一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49第二节 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工程)50第三节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管理措施51第九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53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53第

3、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措施54第十章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56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56第二节 一般农地区57第三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57第四节 独立工矿区58第五节 风景旅游用地区58第六节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59第七节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60第八节 林业用地区60第九节 牧业用地区61第十节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区61第十一节 其他用地62第十一章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63第一节 乡(镇)土地利用方向与重点63第二节 乡镇土地利用主要指标调控64第十二章 近期规划66第一节 近期主要用地的规划指标66第二节 近期土地利用重点67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措施69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确立

4、规划权威69第二节 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69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运行机制69第四节 加强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强化土地利用管理70第五节 注重规划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70第六节 建立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监督规划的实施71附表72附表1 普洱市下达思茅区规划主要指标表72附表2 思茅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73附表3 思茅区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74附表4 思茅区各乡(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75附表5 思茅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76附表6 思茅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77附表7 思茅区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84附表8 思茅区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85附表9 思茅区基本农田“

5、多划后占”项目一览表86第一章 前言第一节 规划目的 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普洱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指导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合理确定规划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和区域、各业、各类用地,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第二节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条例; (3)中华人民共

6、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32号); (5)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 (6)关于印发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国土资规200957号); (7)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 (8)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133号); (9)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0)普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1)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12)普洱

7、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13)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14)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说明(20062020年); (15)思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前期专题研究成果; (16)思茅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7)思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8)相关各部门专项规划; (19)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第三节 规划任务 根据思茅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研究,确定规划期间全区土地利用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区域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

8、持续发展。 落实上级规划任务,协调上下级规划在土地利用政策、各业用地上的矛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保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第四节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普洱市思茅区所辖行政区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为387604公顷。第五节 规划期限规划基期:2009年;规划期限:2010?2020年;规划近期:2010?2015年;规划远期:2015?2020年。第六节 区域

9、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概况 思茅区位于普洱市中南部、澜沧江中下游,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北纬22°27-23°06、东经100°19-101°27之间。北靠思茅区,西沿澜沧江与勐海隔江相望,西北与景谷县以小黑江为界,南与景洪市接壤,东连江城县,是普洱市的中心区域。全区东西长118公里,南北宽72公里,国土总面积3908平方公里,辖4镇3乡。区政府驻地思茅镇,距省会昆明415公里,班机航线305公里。 2、地形地貌 思茅区地处横断山脉的无量山南部,位于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的南部。地层构造复杂,在新生代,随着陆地的抬升,海水退出,奠定了现金山河北南走向,

10、东西并畴的地貌骨架和轮廓。东西长,南北窄,由西北分别向东南、西南倾斜,全区地形呈一不规则的倒梨形。由于地面抬升,水流切割,形成了高山与低谷间有冲积盆地的地貌。最高海拔大芦山2154.8m,最低海拔小橄榄坝587m,相对高差1567.8m,倾斜度21.9%。 3、水文地质条件 思茅区境内属澜沧江水系,为澜沧江中游,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35条,水资源总量57.7亿m3,地表径流22.16亿m3,集水面积313.2km2,落差均在20200米以内,河流交叉纵横,分别依山势向东、南、西、北方流去,最后注入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 澜沧江,位于区境西部,是澜沧县、勐海县与思茅区的界江,自腊撒渡口入境,经四

11、齐、糯扎、小橄榄坝流入景洪市。 小黑江,位于区境西北部,从景谷县流入区内云仙乡大沙坝,由北向南转向西,由腊撒渡口汇入澜沧江。 曼老江,发源于思茅区勐先乡,为区境东部河流,由北向南,区内毡帽山以东的主要河流踏青河、五里河、软桥河、倚象河等均汇入曼老江,向南流入景洪、勐腊县汇入澜沧江。 普洱河,发源于思茅区境内,由东向南流经云仙乡,区内思茅河、南邦河、骂木河、热水河、挖令河等均流入普洱河,向西流入澜沧江。 思茅河,发源于玉屏山,由南向北纵贯思茅全坝,其支流有:石屏河、石龙河、洗马河,流入普洱河进小黑江,汇合澜沧江。 南邦河,发源于南屏镇整碗村,由南向北流经六顺乡南邦河村、团结村、嘎里村,龙潭乡的黄

12、草坝、麻栗坪村,进入大石头、曼东山、坝塘等村,然后流入普洱河,进入小黑江,汇合澜沧江。 大中河,位于区境西南,发源于老金山和菠萝大山中间,其支流有龙潭河、酒房河,由东向西流经六顺乡、龙潭乡、思茅港镇,流入澜沧江。 南岛河,上游为曼歇河,发源于区境南部曼歇坝,由北向南流经麻栗坪、水泥桥、南岛河村,流入景洪市普文乡大开河,再南下流入罗梭江,汇入澜沧江。其他流入澜沧江的水系还有云仙乡的曼腰河、顺杨河、思茅港镇的那糯河、南帕河、芒歇河等。 4、气候 思茅区地处低纬,属南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加之自然植被有优良形成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其气候垂直梯度大,出现逆温,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类

13、型的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的许多特征。区境内上空的大气环流,冬半年主要受流经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大陆性平直西风气流控制,这一时期,全区天气晴朗干燥;而夏半年主要受来自印度洋面孟加拉湾西南和东南暖湿空气控制,全区天气多云雨。随着季节的变更,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的特点是:光照充足,光质较好,年辐射总量较大,气候全年湿暖,垂直气候分布明显,各带均偶有低温危害,降水充沛,但年中分配不均,雨季、干季界线分明,湿热条件相配合,一年有干热、湿热和温凉三季之分,静风频率达大,平均风速小,偶有地方性大风。年平均降雨量1524.4mm,思茅区由于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区境东部、南部降雨量极为丰富,西部和北部降

14、雨量偏少,中部地区在两者之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7.8%,并且主要集中在78月,这两个月占全区降雨量的42.7%。年平均气温17.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5,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无霜期318天。年日照时数2125.1小时,日照率为48%,10平均积温6282.4。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适中,冬半年地面常风向以西风为主,夏半年以南风为主,全年静风多,平均风速1.1m/s。 5、植被 思茅区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气候、土壤、植被既有水平带分布,又有显著的垂直带变化。水平带植被和垂直带植被的结合,使得思茅区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有“动物植物王国”之称,树

15、木种类繁多,区境东南区域,生长着大量热带、亚热带珍稀树木;中部、西北部有大量的松、竹等森林资源;小橄榄坝低海拔地带,是一个天然温室,区内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的倚象镇,其他乡镇有零散分布;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区境中部和西部的南屏、云仙等乡镇;竹林主要分布在西部思茅港镇的小橄榄坝、茨竹林村的澜沧江沿岸。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为北亚热带季雨林,主要有大药树、大叶白颜树等树种;海拔8001100米的地区为南亚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有大叶藤黄、红栲、六驳树等树种;海拔11001800米的地区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等树种;海拔1800米以上地区为石灰岩山地植被。 6、土壤 全

16、区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26个土属,41个土种。其中,地带性土类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三类,随其海拔高度变化,沿等高线呈带状分布;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冲击土、水稻土四个土类,土壤以酸性为主。全区土壤适宜多种作物和树种生长、繁育,具有发展茶叶种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经济社会概况 思茅区2009年末总人口25.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9万人,非农业人口11.0万人;2009年城镇化水平为56.66%;财政收入3.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52.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72元;实现生产总值45.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7721元。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17、 现行规划实施的评价结论 1、上轮规划指标实现情况 上轮规划确定的全区2015年主要控制指标为: 耕地保有量为31561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6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5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6600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415公顷。 根据思茅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上述指标到2009年实现情况是: 耕地保有量32550公顷,高于规划指标; 建设用地新增1091公顷,低于规划指标; 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93公顷,远低于规划指标;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6600公顷,等于规划指标。规划实施过程中,基本农田面积做到了占补平衡,其中基本农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近年来,思茅区经济发展

18、较快,国家、市的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占用了部分基本农田;二是退耕还林占用了较多的耕地;三是农民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占用了少量基本农田。 2、上轮规划主要成效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为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依据。 (2)努力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有效地保护了基本农田。 (3)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化进程所需用地。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制建设取得进展。 (5)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日益突出,社会认知度提高,按规划用地的观念增强。 (6)初步探索、实践、总结出一些实施规划的有效措施。 (7)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19、、上轮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不健全,影响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规划的权威性和社会的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规划指导思想不全面,前瞻性和动态性不够。 (4)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尚显不足,规划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规划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5)规划的实施缺乏经济手段。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思茅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到2009年底,思茅区土地总面积387604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616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29%,建设用地面积88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8%,其他土地17175公顷,占土

20、地总面积的4.43%。 1、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203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6%;园地388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3%;林地面积2928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56%;牧草地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其他农用地93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2%。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70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3%,交通水利用地15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0%,其他建设用地1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5%。 3、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中,水域用地面积为34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9%,自然保留地137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21、的3.54%。思茅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表2-3-1单位:公顷,%土地规划用途分类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农用地小计36161293.29%耕地203705.26%园地3889010.03%林地29287175.56%牧草地900.02%其他农用地93912.42%建设用地小计88172.28%城乡建设用地70791.83%交通水利用地15410.40%其他建设用地1970.05%其他土地小计171754.43%水域34350.89%自然保留地137403.54%合计387604100%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为山地 思茅区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最高海拔大芦山215

22、4.8米,最低海拔小橄榄坝587.0米,相对高差1567.8米,受水流切割的影响,形成了高山与低谷间有冲积盆地的地貌。根据普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更新调查数据,思茅区土地总面积387604公顷,其中坝区面积7267公顷,山区面积380337公顷,山区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98.13%。 2、土地开发利用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土地集约化程度和产出率较低 思茅区的土地利用率95.57%,但已利用的土地集约化程度和产出率较低。耕地中高、稳产田少,中低产田高达80%以上。粮食单产为174kg/亩。远远低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利用不够充分合理,单低层建筑比重较大,容积率低,很多单位多占

23、少用,占而不用;旧城改造缓慢;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散乱,占的多环境差;工矿企业用地浪费较大,耕地保护及废弃土地复垦利用不足。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 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中(2009年),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26%,基本符合宜耕地土地资源的数量比例,但结构及分布不尽合理。思茅区灌溉水田682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20.97%,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农业产出率不高;其中倚象镇、思茅港镇两个乡镇就占了大部分,其他几个乡镇都在1500公顷以下。 4、土地机械破坏和土地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思茅区各种非金属矿产的开发,但由于矿点分散,开发主体大多为各乡镇企业,企业普遍存在规

24、模小、技术条件较差等特点,再加上开发点多、开发面广,因而在开发过程中,大面积破坏了土壤和植被,大量弃土弃渣的堆放占用了更多的土地。 同时,化肥的施用量也不断增加,2000年思茅区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2789吨,2004年为3210吨,四年内净增长421吨,增幅15.1%。同时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也逐年递增。大量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加速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地质量下降。此外,由于化肥利用率较低,大量的氮、磷元素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入各种水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5、林地面积大,但林种结构不合理,产出率低 思茅区地处低纬,属南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由于海拔不同,境内立体

25、气候明显,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4个不同的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8,10的平均积温6282.4,无霜期长达318天。年均降雨量1524.4毫米,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光照充足、光质好。土壤以赤红壤、红壤为主。土壤偏酸、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这些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造就了思茅区丰富的森林资源。思茅区林业用地面积2928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56%,森林覆盖率高达78.04%,远高于全省22.4%的平均水平。由于林种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主要反映在林地的开发利用上存在乱坎滥伐,单纯依靠自然更新,重近期利益轻长远经济利益,因此要把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平衡统一起

26、来,发挥林地的综合效益。 6、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 随着未利用土地的不断开发,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后备土地资源也将越来越少。第三节 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规划期间,是思茅区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全区处于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规划期间,思茅区经济社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启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为思茅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二是随着昆曼公路、澜湄水路大通道的逐步贯通及糯扎渡电站的全线动工

27、和思澜公路改造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三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思茅中国茶城的建设,为打造旅游精品、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提供了动力支持;四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思茅区列为全省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之一,将有力促进思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以上积极效应的叠加,将很好的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流动,使得产业转移加快,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机遇不断增强,思茅区对外开放的空间更加扩大,开放条件更为改善。同时,思茅区有地处滇西南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规划期间将充分发挥思茅区内外开放和“农业稳区、工业强区、茶城名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发展目标的区位优势,加快与全省经济圈互

28、补互促,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在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有利环境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全区还将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强势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投资的拉动,缺少稳定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适应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较弱;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小,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问题;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压力大;社会治安局部地方仍不尽人意,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规划期间,思茅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和矛

29、盾,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第三章 规划目标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 未来十几年,是思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凸显期。把思茅区建设成为连接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茶城特色明显的国家级园林、卫生城市,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为主线,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强化规划实施为落脚点,提出未来15年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1、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

30、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断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 2、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控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配置、促进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积极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优化用地结构布局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部分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和废弃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用于城镇建设,以促进用地布局优化。 4、加强土地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因地制宜、因势利

31、导,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遏制水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规划目标的内容 针对规划期间需要解决的主要土地利用问题,根据上级规划下达的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村土地整治等。 规划目标应通过具体的指标量化,具体为: 1、耕地保护目标 严格保护耕地,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护责任。到2020年末,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31623公顷,其中到2015年末,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30316公顷。 强化基

32、本农田管理,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规划期内,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26405公顷以上。 从紧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大力复垦废弃工矿地,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根据上级规划,20102020年思茅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为243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规模为614公顷,20102015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面积为1209公顷,占用耕地面积为302公顷。 20102020年,思茅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总量为547公顷,其中20102015年补充耕地310公顷。 2、建设用地控

33、制目标 规划至2015年,思茅区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004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7803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4237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模为1715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522公顷。20102015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1223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新增724公顷,交通水利用地新增17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新增325公顷。 规划至2020年,思茅区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1284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8526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4939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模为1895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863公顷。2010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2467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新增144

34、7公顷,交通水利用地新增35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新增666公顷。 3、土地集约用地目标 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规划至2015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4237公顷,2020年增至4939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13平方米和120平方米以内。 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方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建立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划定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界定并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植被恢复。二是加强城乡环境治理,重点抓好思茅河污染防治、思茅城区生态

35、防护林保护区、澜沧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水环境保护。完善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及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实施思茅河生态带建设和河道整治等工程。三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推行固体废物和垃圾分类收集回收,提高固体废物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继续搞好城区和城镇公园、河岸、道路绿地建设。四是加强农村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小水电等清洁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五是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相关政策,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规划

36、期末,全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的拟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次序: 一、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1、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2、维护区域内森林、江河湖泊、苇地沼泽和海岸线,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各类用地,保障生态网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形成基本生态屏障; 3、统筹协调生态屏障用地与生产、生活用地,保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 4、在市级生态用地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主要生态廊道与斑块的布局和功能要求; 3、划定重要流域、重大灾害与重点污染治理区域,保障环境基础设

37、施建设用地。 二、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一)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1、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布局新增建设用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尽量占用质量较差的耕地; 2、有序实施生态退耕。禁止不符合国家生态退耕规划和政策、未纳入生态退耕计划的生态退耕。确需新增生态退耕的,要落实补充耕地; 3、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因农用地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耕地调整为其他农用地的,不得破坏耕作层。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应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4、及时复垦灾毁耕地。 (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1、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建设用地占用

38、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严格落实上级规划下达补充耕地义务。有条件的地区,在完成补充耕地义务的基础上,可增加补充耕地任务; 2、加大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力度。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三)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1、在保持耕地布局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质量好、集中连片的耕地进行重点保护和整治; 2、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集中连片的耕地,水田、水浇地,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菜生

39、产基地内的耕地,土地整治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3、协调好基本农田与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关系。交通沿线的耕地、城镇扩展边界外的耕地、独立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原则上应当划为基本农田。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的布局安排应当避让基本农田; 4、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稳定的总要求,对基本农田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基本农田数量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新调入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应当为耕地;现状基本农田中的优质园地、高产人工草地、精养鱼塘等,可以继续作为基本农田实施管护。 三、保障

40、基础设施用地 1、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与用地定额标准等确定; 2、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应当与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相协调,主要用于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能力; 3、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应尽可能避让基本农田、生态屏障用地,减少建设项目实施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乡风民俗和人文景观等产生负面的影响;交通干线布局应预留交通走廊,尽量并线安排,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 4、难以确定位置和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关系民生的零星建设用地,可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编制用地项目表,并在规

41、划图上示意性标注项目的位置和范围。 四、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1、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根据人口和城镇化预期、城镇规模增长对城镇人均用地需求的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对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更新退出机制等因素综合确定; 2、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应按照点轴发展规律,形成城镇紧凑发展、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 3、城镇新增用地,应当在统筹利用存量土地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蓄滞洪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 4、各类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必须在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内控制,尽量在城镇建设用地

42、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并与周边其他用地布局相协调; 5、采矿、能源、化工、钢铁等生产仓储用地以及其他污染性、危险性用地的布局,应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用地保持安全距离。污染性工业用地布局应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 6、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应用于中小村建设,可与旧村整理缩并相挂钩,控制自然村落得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 7、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与布局,协调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控制生产用地空间、保障生活用地空间,提高生态用地空间。 五、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 1、在调查评价基础上,可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确定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等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2、根据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

43、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的用地布局。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台地和荒坡地发展;保护林地资源、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对林地进行空间布局;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草地生态系统; 3、充分发挥园地等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拓展绿色空间。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连片、大面积的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 4、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色生态空间。 六、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1、稳定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

44、和培育的用地空间,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发挥自然景观用地的多重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2、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或引导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交通沿线限制沿路建设,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区域的景观风貌;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连片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保证重要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安排土地整治区域,调整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实现景观修复和再造; 3、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重要文化线路(古运河、古驿道等)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修复、再造文化遗产长廊,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思茅区全面建

45、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依据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确定规划期间20092020年思茅区需要努力实现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如下: 一、总体结构调整 规划期间在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全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到2015年和2020年,全区农用地面积从2009年的361612公顷分别减少到260403公顷和35917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93.29%减少到92.97%和92.67%;建设用地总规模从2009年的8817公顷分别增加到10040公顷和1128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2.28%增加到2.5

46、9%和2.91%;其他土地从2009年17175公顷减少至17161公顷和1714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4.43%减少为4.42%。 二、农用地结构调整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适当调整农业结构。按照普洱市下达的指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园地、林地面积。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1、耕地 规划按照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在保证思茅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确定至2020年思茅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623公顷,其中,至2015年不低于30316公顷。 20102015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30

47、2公顷,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量不低于310公顷;2009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614公顷,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量不低于547公顷。 规划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在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件的区域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6405公顷。 2、园地 全区园地由2009年的38890公顷调整为2015年的283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10.03%调整为2015年的7.31%;到2020年调整为26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调整为6.82%。 3、林地 全区林地由2009年的292871公顷调整为2015年的292466公顷,林地占土

48、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75.56%调整为2015年的75.45%;到2020年调整为2920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调整为75.35%。 4、牧草地 全区牧草地在规划期间保持90公顷不变,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0.02%。 5、牧草地 2009年全区其他农用地面积为93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2%,规划至2015年减少为92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规划至2020年减少为89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2%,规划期内全区其他农用地净减少394公顷。 三、建设用地调整目标 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建设用地对科学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

49、模增长,整合城乡建设用地,适当增加基础设施用地,城镇工矿适度扩张,农村居民点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进一步优化。 1、城乡建设用地 2009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7079公顷,规划至2015年增加到7803公顷,规划至2020年增加到8526公顷,规划期内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净增14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1.83%提高至2020年的2.20%。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2009年的3530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4237公顷和2020年的4939公顷,净增1409公顷。 2、交通水利用地 2009年全区交通水利用地规模为1541公顷,规划至2015年增加到1715公顷,规划至20

50、20年增加到1895公顷,净增3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0.40%提高至2020年的0.49%。 3、其他建设用地 2009年全区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197公顷,规划至2010年增加到522公顷,规划至2020年增加到863公顷,规划期内净增6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0.05%提高至2020年的0.22%。 四、其他土地调整目标 1、水域 2009年全区水域面积为3435公顷,规划至2015年水域面积减少到3432公顷,规划至2020年,水域面积减少到3428公顷,减少了7公顷,主要是建设占用了部分水域用地。 2、自然保留地 2009年全区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3

51、740公顷,规划至2015年减少到13729公顷,规划至2020年减少到13717公顷,规划期内净减少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基本不变,规划期内自然保留地减少的主要途径是建设占用。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一、农用地布局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由数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村庄小农业向市场大农业的转变,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行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好优质商品粮基地。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成一批茶叶、烤烟、无公害优质稻、畜牧、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