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_第1页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_第2页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_第3页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_第4页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专业年级 姓 名 学 号 院(系) 考试日期 2008年6月20日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20分。答: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2)地质统计学在

2、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

3、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

4、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

5、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

6、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手段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该系统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拥有一支由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并且这支队伍从油田发现直到废弃之日,自始至终在工作上密切进行合作。二是强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必须打破各部门间的界限,充分发挥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优势。三是强调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切实保证油田在开采期间实现最经济开采,不断延长油田开采期限。四是强调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技术因素和油藏信息在油藏管理中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进行油藏管理的决

7、策时,必须综合考虑三者,才能最终实现油藏管理的设计目标。五是所有的油田开发和作业决策都应由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与油藏特性和动态关系的多学科专家队伍决定。不能所有的决策都由一个油工程师做出,只有考虑整个系统的专家队伍中的成员才能成为有效决策的制定者。六是强调油藏管理的多学科专家队伍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培养对整个生产系统负责的意识,不断具备油藏工程、开发地质、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完井、油井生产动态及地面设备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整个生产系统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七是在具体实施油藏管理总体方案时,主张建立一支由各学科人员组成的专职联合小组,逐个地对老油田进行分析,确定进一步开发的方案。2、请举例论述低渗

8、透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20分。低渗透油藏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现象,这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渗流阻力增大、单井产量降低,递减速度加快,稳产难度加大,并降低最终采收率。(1) 主要研究内容以储层地质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岩心、地震、测井和测试资料,对储集岩的类型、性质和分布进行研究,对沉积相和储层岩石学及成岩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储层孔隙有利相带的保存和演化规律;通过流体历史分析,研究油气注入的期次、时间、运移方向,总结有利于油气储层形成的沉积地质背景和控制因素,建立沉积成岩成藏综合模式。在对储层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方法对油气藏进行描述和表征。包括以下

9、几个方面:储集岩的岩石类型:可以作为油气藏储集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是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其他还有火山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泥岩、硅质岩等。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石学特征是储集岩的基本特征,不同成因的储集岩具有不同的组分,结构、构造特征各不相同,区别很大。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含油物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储层孔隙类型是控制其储集性的因素之一,成岩作用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对孔隙的保存、发育或破坏起决定性作用。储集岩的微观特征研究: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孔喉的配置关系直接影响其储集性,所以研究储集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储集岩的分类评价及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意义。储集岩的形态、分

10、布及连续性研究:不同成因的储层的储集岩的形态不同,其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不同,研究储集岩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对探井及开发井网布置关系重大。储层形成条件:构造背景、构造作用,储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介质特征,岩性、物性、古气候的影响。储集岩非均质性、储层评价与预测。储层综合研究方法及储层描述。储层伤害的地质因素探讨、储层地质模型。(2)关键技术在此以欢北杜家台低渗透油层为例讨论低渗透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是在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不同规模上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应用了地震、测井、岩心及岩屑录井资

11、料进行三维层序单元划分和对比,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技术在欢北杜家台识别出微相内部的层理面、不同岩类之间的接触面、侵蚀面和区域不整合面共4类界面,将目的层划分为一个体系域(沙四上段杜家台油层),3个准层序组(油层组)、9个准层序(砂岩组)、29个岩层组(小层),建立了研究区杜家台油层小层级地层地质模型。薄互层低渗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以齐9欢50、欢8和新杜1断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结果,以地层格架模型、构造模型、沉积模型为控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将已知储层参数作为具有一定分布范围的区域化变量,根据已知井点储层数据计算实验变差函数,应用理论变

12、差函数模型拟合得到适当的变差函数模型,并通过不同参数的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分析,优选不同参数的模拟方法,对井间储层参数进行预测,从而得到储层参数的三维数据体,达到建立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目的。储层非均质表征技术。以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主要针对渗透率变异表征,而由岩石类型差异造成了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差异的表征并不多,因此需要建立各类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资料的类属方法;将储层非均质性从对渗透率变异表征延伸到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表征。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剩余油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物质基础。油藏描述最终目的是更加准确地认识油藏的地下形态、储层物性,定量确定油藏的剩余油。研究剩余油分布必

13、须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地质、开发等多方面信息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大小及分布状况,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微型构造是油层顶底面普遍存在的局部变化,变化的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构造幅度一般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主要表现为油层微构造和断层。研究和实践表明:微型构造高点一般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高含水期,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具有控制作用,微型圈闭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在原始油藏边缘,微型断层圈闭、砂岩尖灭圈闭是剩余油富集区;在原始油藏范围内,单砂体顶面形成的微型圈闭条件与底面的构造形态、厚度相配合,

14、控制了剩余油分布。应用流动单元描述剩余油流动单元是一个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储集带内,不同部位的岩性特点及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性特征相似。一个储集体可划分为若干个岩性、岩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块体。在块体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似,流动单元间表现了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性。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定性法首先建立岩石物性参数与沉积微相和岩石相的关系,再根据不同的沉积微相和岩石相来确定流动单元;定量法则是对各井进行系统的参数解释,然后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其中应用孔隙几何学进行流动单元研究,即应用流动带指标(FZ

15、I)来划分流动单元,是目前流动单元划分的主要方法。流动单元相关计算公式为:1gHRQI=lg+1gKFZI式中:HRQI为油藏品质指数;为孔隙度;KFZI为流动带指标。根据FZI概率累计图,将欢北杜家台油层流动单元分为4种类型,即E(极好型),G(较好型),F(一般型)和P(差型)。在单层划分和砂体展布及井点储层流动单元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砂体尖灭线、断层及沉积微相等因素,在平面上对连续砂体进行细分,又将同一砂体划分为若干个流动单元。应用动态分析法描述剩余油动态分析法从油藏的小层沉积相研究人手,利用油水井在钻井、试油、采油过程中所录取的产液、产油、含水、压力等各项资料,综合分析油层平面、层间及层

16、内的油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最终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应用动态分析法,计算了欢北杜家台油层29个单砂层的注人、产出及剩余储量,绘制各单砂层水淹图。研究表明:正韵律油层中、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单一反韵律油层为上部较强水淹,中部中等水淹,下部较弱水淹,中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水驱特征曲线法国内外油田开发实践表明,注水开发砂岩油藏全面投人开发并进人稳定生产阶段后,含水达到一定值并稳步上升时,半对数坐标上累计产水量与累计产油量的关系曲线将成为直线段,表达式为:1gWPA+BNP式中:WP为累计产水量,104m3;NP为累计产油量,104;A,B为统计系数。数值模拟法油藏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油藏的

17、物理性质和流体的流动规律。通过精细的油藏历史拟合,重现油藏开发历史,展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或调整方案,以获取最佳效益。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可以提供油藏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油藏的全方位动态描述和预测,是研究剩余油分布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仁。通过对欢北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所得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粗化,得到适合油藏数值模拟的油藏地质模型,提高模拟精度,客观地评价分析油藏剩余油分布,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剩余油挖潜技术,在齐9一欢50、欢8和新杜1目标区共确定出9个有利区域。3、自拟一篇与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详细论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8、计划安排以及预期成果与创新点。(20分。题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一、研究目的及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西北缘,是燕山运动以来由大华北盆地经长期构造演化逐渐萎缩而成的内克拉通盆地。马家沟组五段一层(马五1缝-孔洞型含硬石膏结核和细晶的粉晶白云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的主力产层,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已成为影响勘探和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几何形态、展布、纵向上的连续性、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平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层间物性差异程度、泥质夹层、隔层分布特征等内容。不同非均质性储层,其注水效果及采收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它是制定油田开发方案、了解剩余油的分

19、布、老油田挖潜不可缺少的地质基础。通过研究本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可以预测本地区有利储层发育和保存的成岩相区,对指导油气田的扩边勘探和开发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内容:1. 沉积相1.1地层层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分为“三云三灰”六段。马一、马三、马五段以白云岩为主,马二、马四、马六段以石灰岩为主,而马五段又细分为1O个亚段,其中马五。亚段位于奥陶系风化壳顶部,它是中部气田的主要工业产层,也是本文涉及的研究对象。中部气田马五1亚段地层残留厚度为20-25m。1.2 沉积相内陆棚盆地沉积模式即沿纵向上,表层和盆底海水的盐度最大,向中间逐渐变小;横向上,盆地边缘和盆内深凹处海水盐度

20、最大,介于其间盐度变小;沉积物的分布也具有其特点,由盆缘向盆地深凹处沉积物由薄逐渐增厚。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厚度和岩石特点与上述沉积模式十分吻合,集中体现在马家沟组从中央隆起和北部隆起至盆地深凹的榆林地区厚度逐渐加大,而岩性则表现为沿隆起带边缘发育白云岩、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夹硬石膏条带或硬石膏层,盆地深凹的榆林地区发育白云岩和膏盐岩,介于其间的盆缘坪发育白云岩和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对中部气田南部地区沉积微相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由于受“L”形中央隆起带的局限和东及东南方向尤其是东南方向海水补给的影响,盆缘坪可分为微咸化和咸化两种类型,进而划分五种沉积微相。盆缘白云岩坪、盆缘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

21、盆缘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盆缘云灰坪、盆缘灰云坪。通过沉积相研究并结合钻探结果,揭示出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微相。2成岩作用和成岩相2.1 主要成岩作用纵观马五1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成岩演化,对马五1储层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岩作用是古岩溶作用、充填(胶结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抬升暴露,在近15亿年的风化剥蚀期,马五1储层遭受岩溶作用的强烈改造,形成缝洞型储层,同时由于岩溶沟、坑、洞的存在又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充填作用几乎贯穿马五 储层的整个成岩史,主要的充填作用有三期:即与古岩溶作用同时的渗流白云石粉砂和淡水方解石充填、自形淡水粉晶白云石充填和埋藏方解石等自

22、生矿物充填,其充填演化模式如图1。埋藏溶蚀作用发生较晚,其与有机质成熟排出的酸性溶液有关。镜下研究发现,埋藏溶蚀作用大多发育于前期渗流和潜流溶蚀孔洞带内,说明酸性溶液主要沿已存在的渗流通道运移,它不仅溶蚀硬石膏结核溶膜孔洞内渗流白云石粉砂和淡水自云石,而且还溶解方解石甚至硬石膏结核溶孔边壁基岩,这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硬石膏结核溶蚀孔洞及裂缝中充填的富铁粗晶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等埋藏期胶结物被溶蚀成晶间孔、晶间和晶内溶孔溶洞。埋藏溶蚀作用对扩大孔隙和增加孔隙度具有一定贡献。2.2 成岩相 成岩相是反映成岩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反映成岩环境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物理特征的总和;是反映各种成岩事件的

23、相对强度、成岩环境与成岩产物的综合表现。因此,成岩相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成岩环境及该环境下的成岩产物。 图1 含石膏结核和细晶粉晶白云岩中各类孔隙演化模式沉积岩中的成岩事件具有共存性和继承性。所谓共存性,是指同一岩石中可发生多个成岩事件;所谓继承性,是指不同成岩阶段(环境可连续发生同一成岩事件。由于目前的岩石都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成岩史,经历了多种成岩环境下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因此它不可能是某种单一成岩环境的产物。然而,其中必定有一种或两种主要的成岩作用控制着孔隙的演化,并决定其目前的总貌。因此,以某种成岩环境下发生的主要成岩作用,来命名成岩相。总体看来,该成岩作用控制着储层孔隙的形成与演化

24、。3 古潜沟 多年的勘探开发生产表明,次级古潜沟是造成井间储层缺失和储层变差的首要因素,因此,研究沟坑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对进一步刻划储层非均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岩心裂缝统计并成平面图,发现裂缝主要呈北东和北西方向展布,具有共轭剪切缝特点,可能与岩心观察发现的一组与岩心交角约5O。左右的剪切缝及小型断层有关,这组剪切缝和断层的断面延伸一致,从其间均充填古岩溶渗流粉砂和渗流泥来看,它们是同期形成,应属秦祁海槽回返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沿剪切缝和断裂带古岩溶作用十分强烈,扩溶明显,由此推测剪切缝和小断裂对古岩溶作用具有以下重要影响。 3.1在地表条件下,剪切缝带和小断裂带因其岩石相对破碎而易于遭

25、受风化剥蚀,裂缝不发育的地方则成为相对的抗风化地区,因此,沿裂缝带和断裂带易被侵蚀成为沟槽。 3.2剪切缝稀疏发育的地区,由于剪切缝渗流网络的存在,表生期淡水顺该网络系统下渗,造成较强烈的岩溶作用,致使岩石发育溶蚀孔洞。这些地区因岩溶作用相对较强,在表生期被剥蚀较多而演化 成岩溶斜坡,这是有利储层发育的地区。 3.3剪切缝不发育的地区在表生期往往演变成相对的岩溶高地,由于长期暴露地表且主要位于淡水渗流带环境,该区纵向岩溶裂碎缝和溶孔亦十分发育,因而也是有利储层的保存区域。 三、技术路线针对主要的研究内容,本项目工作流程与技术路线如图2 :图2 技术路线四、预期成果1提出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中最

26、有利储层发育的相带;2. 指出最有利储层发育和保存的成岩相区; 3. 研究剪切缝如何控制古岩溶作用的发生与发育程度;4. 利用沉积相图、成岩相图和岩溶古地貌图三图叠合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五、创新点沉积微相的纵横变化引起的岩性差 异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而后期改造如 古岩溶作用、充填作用、深埋溶蚀作用和古潜沟则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最直接因素。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马五1储层在平面上被潜沟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团块,纵向上则成带出现,即由于相对的岩溶高地和斜坡处于渗流淋滤溶蚀带一水平潜流带溶蚀带,有利储层形成和保存而成为有效储层分布区,而岩溶洼地则因大都为沟坑且处于滞水区,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27、和保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提出适合本区的储层预测方法叠图法。该方法的核心内容包括:通过钻井岩心观察结合镜下研究和测井资料精细编制沉积微相图;通过对各类成岩作用的研究,找出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编制成岩相图;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编制奥陶系顶面岩溶古地貌图和沟坑预测图;叠合上述图件,将有利沉积相、成岩相和有利岩溶古地貌单元重叠的区域勾画出来即是有利的高渗储层分布区。4、请举例论述油气储层构型研究的主要内容(20分。储层构型是近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兴起的新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已在近期的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高度重视。该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相构型研究。其主要内

28、容包括地质特征分析、现代露头沉积研究、平面结构模型的建筑以及精细三维模型的建立。下面以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的研究加以说明。(1)河流相厚油层地质特征厚油层(有效厚度大于8m)是孤岛整装砂岩油藏的主体,该类油藏构造相对简单、完整且较平缓,断层发育少,沉积特征表现为以正韵律为主的河流相,大多发育主河道微相、河道边缘微相、河漫微相和泛滥平原微相。孤岛油田厚油层发育的单元有3个特点:主力小层厚度大,储量分布集中。在厚油层发育的开发单元中,单元内主力小层一般为23个,主力小层的厚度为4.612m,主力小层的储量达到总储量的70%以上。层内非均质性占主要地位。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厚油层单元储层层内非

29、均质性严重。油层渗透率差异大,渗透率级差为2.9934.3,突进系数为1.274.43,变异系数为0.511.21。与层间非均质性相比,层内非均质性更加突出。因此,层内非均质性在控制油水运移和影响开发效果等方面起主要作用。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广泛。孤岛油田厚油层属于典型的河流相正韵律油层,馆下段到馆上段的5和6砂层组为一套辫状河沉积,馆上段3和4砂层组逐渐过渡到曲流河沉积。由于其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存在低速水流状态下沉积的非渗透或相对低渗透隔夹层,对流体的渗流起到屏蔽作用。横向上分布稳定性差,连片程度低,多呈窄条带状或孤立的土豆状,纵向上多呈交错分布。(2)现代露头沉积研究从成因上看,馆上段3和4

30、砂层组为曲流河沉积,边滩为主要储层,垂向上二元结构明显,平面上为半连通体,河道侧向迁移、废弃河道及点坝内的侧积体使砂体连通性复杂。馆上段5和6砂层组为辫状河沉积,心滩坝为主要储层,垂向上二元结构不明显,平面上为泛连通体,落淤层及高渗透层使砂体连通性复杂。因此,平面上大面积分布的厚油层,往往是由不同期次、不同规模河道垂向叠切和侧向联合而成的大型复合储集砂体;同时,落淤层成为垂向渗透屏障,河道侵蚀面和侧积面等成为侧向渗透屏障,砂体内部结构非均质性复杂。(3)单一成因砂体层次的平面建筑结构模型砂体内部平面建筑结构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

31、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通过对河流相储层成因单元的识别、细分与对比,以及单一成因单元边界,尤其是单一河道砂体边界的识别,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建立起精细的储层平面建筑结构模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 在单一成因单元识别和砂体空间结构解剖的基础上,以单一成因单元为单位,以成因单元边界或起渗流遮挡作用的成因单元(如废弃河道)为作图边界(构造等高线直接与其相交,不穿越),对储层微型构造图的编制进行新的尝试。例如废弃河道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流体渗流屏障。这种渗流屏障与砂体顶面的小突起、斜面相组合,很容易形成剩余油的富集区。心滩坝内部构型 中一区Ng53厚油层表现出辫状河沉积的“叠覆泛砂体”

32、特征,过Ng53(1)的水平井进一步验证了落淤层的产状,并利用水平井中13P514上的夹层信息识别了落淤层的规模。首先在水平井上识别出自然伽马高值的层段,然后沿着水平井轨迹或与水平井轨迹平行方向拉过井剖面,原则是剖面尽量拉直线,过井越多越好,根据落淤层的测井响应对剖面上的井进行单井上落淤层的识别,并将水平井按照真实的井轨迹垂深标定在直井剖面上,进而利用水平井及直井上的夹层信息进行模式拟合。拟合结果显示,心滩坝内部落淤层为近水平的分布模式,两端略向下弯,水平井上显示的落淤层的水平宽度为34m,这个宽度大于单井上识别出的落淤层厚度(0.8m左右),原因是水平井钻遇夹层的井段是斜井段。点坝内部构型

33、利用水平井上反映的泥质夹层信息确定点坝内部侧积体、侧积层宽度是一个创新性举措。研究时首先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确定水平井轨迹是否在砂岩层内,即水平井上显示的自然伽马高值是否反映砂岩层内的泥岩信息,将水平井中17P410的井轨迹与Ng44(2)层砂岩顶面微构造图显示在同一三维视窗内,然后以俯视和侧视2种方式观察水平井轨迹是否穿层,由于中17P410井并未发生穿层现象,其单井上的自然伽马高值肯定反映砂岩层内的泥岩信息,也就是说可以利用其对点坝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在水平井上识别出自然伽马高值的层段,再沿着水平井轨迹或与水平井轨迹平行(距离不能太远)方向拉过井(直井和斜井均可)剖面,原则是剖面尽量拉直线

34、,过井越多越好。根据侧积层的测井响应对剖面上的井进行单井泥质侧积层的识别,并将水平井按照真实的井轨迹垂深标定在直井剖面上,进而利用水平井及直井上的夹层信息进行模式拟合。由于先前已经识别出废弃河道所在的位置,所以可以清楚地识别出夹层是向北东方向倾斜的,拟合效果较好,符合点坝及点坝内部侧积体的分布模式。水平井上显示的侧积层的水平宽度为612.4m,2个侧积层所夹侧积体水平宽度为2135.1m。(4)精细三维模型的建立以储层平面建筑结构模型为基础,采用15m15m0.125m的网格尺寸,应用神经网络加随机干扰的方法,可以建立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以储层井间渗透率的预测为例予以说明。储层井间渗透

35、率的预测是三维建模最为复杂的问题,在井间数据处理上采用变序技术处理层状非均质分布问题,把厚度不同的储层采样点数按照一定的地质特点等序处理到同样的采样点数,在水平方向上一一对应,使空间的预测问题转化为二维预测问题。采用权门槛技术解决泥质夹层预测问题,用权门槛值来确定泥质夹层,且仅对观察点中属泥质夹层的渗透率值进行平均计算,并采用相映射技术来解决相的突变问题。通过井斜校正、基准面深度校正、地下井位确定等采用上述预测方法,针对目的层进行预测。从而深化了河道砂厚油层韵律段展布、层内非均质、优势场及大孔道三维空间分布描述,为定量研究剩余油随时空变化的展布打下了基础。5、通过阅读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含油气沉积盆地中的扇体沉积模式。(20分。在我国东部地区中新生代的许多断陷湖盆内,普遍发育近岸水下扇。这种沉积体一般随大断裂展布,且多分布在湖盆陡坡的一侧,主要是沉积物密度流(或浊流)的产物。其岩性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并夹在湖相暗色泥岩中,构成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的频繁韵律沉积。砂砾岩扇体的规模与形态主要受控于地形和水量两个因素。因此,砂砾一般都发育在湖盆陡坡,所以单纯接地形分类意义不大,也往往趺乏明确的概念。因而,考虑到砂砾岩扇体的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