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兼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_第1页
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兼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_第2页
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兼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_第3页
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兼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4 卷 第 6 期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Vol. 24No.6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兼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曾中秋(安康学院 政治与历史系,陕西 安康 725000)摘 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乡村生态旅游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安康乡村 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 展问题。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图分类号:F5

2、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092 (2012) 06 - 0041 - 04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以各种不同类型、主题与个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载体,以 “乡村”体验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新型旅游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是对生活形态的感受,更是对地 域文化差异性的文化体验以及对相应的文化溯源感 受的追寻。只有注重区域原生态核心价值的传承和 开发,坚持差异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才能走上可 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 益三者的有机结合。一、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及其生态属性(一)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生态旅游 (ecotourism) 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 盟

3、 (IUCN) 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Cebal- las-lascyrain) 于 1983 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以吸收 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 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 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的 旅 游 活 动 。 按 照 “ 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OCED) 的定义,“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农村地域上 的旅游活动,农村特色、乡土风俗、田园风光是农 村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一无二的卖点”1。我国学 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其具有地方特色 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通过增加当地群众的经 济效益,积极

4、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完整性的保 护,以及通过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来促进整个旅游业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以上定义单纯地从人的生活体验和旅游 角度阐述,无疑弱化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属性,即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任何旅游产品或旅 游方式,均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文化的特有 属性,才构成了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并为旅游提供 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相对城市多样化的文化形式 而言,乡村游更是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属性。(二) 乡村旅游概念的生态属性乡村生态旅游的传统文化属性就是其所具有的 原始生态属性。所谓生态属性,即乡村中相对保持 较原始的民风民俗、历史古迹、人文典故、生活

5、习 惯等历史人文方面的遗风遗俗和宜人的乡村风貌、 田园风光等自然美景,它包含历史人文和自然和谐 两方面因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城市生活所不具备 的生态美。相对城市而言,乡村旅游的生态属性无 疑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有效结合,这一结合所 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和城市生活的美学价值是截然不 同的,而这也正是乡村生态旅游对城市居民有着强 大吸引力的原因。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为乡 村生态旅游做如下定义:乡村旅游是相对城市生活 而言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从文化的差异性出发,让 城市人体验农村自然、人文生态价值,并把自然生 态环境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生态有效结合起来,形成 一种生态文化审美追求的新型旅游形式。收稿日期

6、:2012- 09- 07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安康生态型旅游村发展模式研究” (2010JK002)作者简介:曾中秋,女,陕西安康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哲学研究。41二、人文生态的传承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 地域原生态文化是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 价值其实,城市人印象中最初的乡村旅游就是郊 游,当郊游的感官体验转化成文化体验时,也就开 始了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时 下流行的“农家乐”,就文化构成而言,它属于狭 隘乡村旅游范畴,只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而已, 并不是乡村旅游概念的全部。现在很多研究者,在 谈论乡村旅游发展时,

7、多将目光局限在“农家乐” 方面,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来看,这一认识无疑 会弱化乡村旅游良性和持续的发展。任何文化形态都是相关地域人文历史延续的真 实反映。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所表现出 来的区域原生态文化实质就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农 耕文化生态理念的延伸。中国的农耕文明史,归根 结底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发展史,几千年来的发展,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我国的传统价值 观也是基于农耕文化产生的,并因此而形成异彩纷 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 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愈发呈现出现代城 市文化逐渐消解传统文化的趋势,传统文化中一些 原生态的生活文化习俗逐渐从城市人的生活中

8、消 亡,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形态由于生活环境、生 产方式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原因,虽有相应的发 展变化,但并未在文化理念方面发生较大深度和广 度的变化,所以就保存了相对原始的传承,这种传 承对城市人而言无疑是富有原生态意味的。现代城 市人在越来越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下,对城市生活 压力进行消解的愿望也就日益强烈,于是,农村处 处存在的相对原生态的文化气息,诸如民间生产方 式、人文典故、村落建筑、生活习俗、农田果园等 所表现出的生态气息,都能从感官上唤起城市人的 传统意识,进而形成审美享受。而这种区域原生态 文化所构成的审美趋向,正是构成乡村旅游的核心 价值所在,抓住这一核心,就抓住了乡村旅游发展

9、 的命脉。(二) 传承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是发展乡村生态 旅游的核心因素地域的差异性,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一旦丧失了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乡村旅游必然 千篇一律,也就丧失了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所 以,如何传承基于地域差异性的传统文化,无疑是 至关重要的。而传承基于地域差异性的传统文化, 重点是保护地域原有人文生态,坚持其地域特色。 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域内,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域内文化差异性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相比,范围和规模都较小,但正是因为这种域内差异 性的存在,才使得各地乡村生态旅游形成姹紫嫣红 的发展局面,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应该看到,地域原生态属性愈是浓郁,人文因 子含量越高,就

10、愈是容易唤起人们潜意识中的文化 体验诉求,其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也越大。 下面以陕西安康为例做简要说明:安康位于陕西南部,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 岭主脊,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 的自然地貌。其东接湖北,南通川渝,自古就有 “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的 说法。境内层峦叠嶂,丘原起伏,河流遍布,树木 葱郁,自然生态较佳。独特的地理形势,形成了独特的汉水文化,加 之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在长期的移民文化交 流过程中,形成了安康独特的多元化文化现象。这 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性,即地 理区域内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民俗气质,生活方式总 体上也较为一致。诸如民

11、风较为开放、善于饮酒及 自酿酒、生活消费不拘小节等;二是差异性,即由 于移民缘故,虽经长期融合,但在语言、饮食、习 俗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本宗文化 (移民原发 地) 的特点。前者属于大特色范畴,后者则是小特 色范畴,而真正体现出安康多元文化特色的,恰恰 是后者。诸如安康辖区内的九县一区,生活习惯、 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平利县民风民俗有着安徽的风 韵;紫阳、岚皋则俨然是四川遗风遗俗的克隆;白 河、镇坪酷似湖北,汉滨、旬阳则有关中遗风。于 是,旱地水田、牧场果园、梯田平川,以及相应的 生产、生活方式等等在安康都有表现,伴随其所产 生的祭祀、崇拜、禁忌等民俗传统,都因地域不同 而各具特色,并因这些文

12、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较 为广泛的吸引力,为安康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 的发展平台和前景。安康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的格局,其实就是多元 移民文化的反映,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形式,构成了 安康乡村旅游独特的文化景观。境内目前调研挖掘 出来的,包括紫阳民歌、汉调二黄等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内的,诸如小场子、龙舟风俗、花鼓 戏、双彩车、汉阴短管、蒸盆子、蜀河八大件等各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达 26 种,其范围涵盖民间舞蹈、 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传 统饮食等。这种原生态的文化在与田园风光交相呼 应后,无一例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 安康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品质。这种原始田园生态 文化特

13、性,源于地域文化生态的秉质,源于地域文 化的传承和开发,是推进安康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42根本原因。三、自然生态的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可 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旅游的自然生态属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另一重要吸引力。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首先是社会文 化形态的不同,其次是构建的外部形式不同。前者 是由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原因造成的,后 者由于受传统农耕经济影响,经济结构单一,对自 然地貌的改变不大,反而更多地依附自然形态本 身,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结果。二者的区别造成 了农村和城市间的生态差异。从现代发展角度来 看,在城市逐步形成了数字生态环境,而农村则依 然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环境。相较而言,数字化生 态

14、环境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而自然生 态无疑是缓解和释放这一压力的有效介质。乡村生态旅游从最初的郊游演化到今天,是城 市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自然生态对于广大 的城市人而言,就是干净卫生的农家小院,可口的 当地小吃,充满自然性的小桥流水,未被开发的高 山草甸、山边小溪,各色植被、花鸟、树木,甚至 是那些充满“原始”意味的农村民居。当看惯了钢 筋混凝土建筑物,听惯了各种城市噪音的城市人在 面对无雕饰的自然生态时,也就开始了从身心宁静 的放松到一种文化体验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对每 个参与其中的城市人而言,无疑是最为经济便捷的 精神享受。乡村生态旅游形式是典型的生态经济形式,它 不仅是城市

15、人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时尚选择,更是 低碳经济背景下谋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 果。但应看到,现代城市文化对农村存在着不言而 喻的冲击,很多地方推行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乡村 旅游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这种冲击主要 表现在对生态,特别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上。村民 在短期利益驱动下,逐渐破坏了原有生活环境的生 态美,诸如住宅形式一味模仿城市建筑,而又无法 在短期内从文化习俗层面进行突破,这样就建造出 许多布局凌乱,毫无特色,与周边自然生态极不协 调的不伦不类的建筑。毋庸置疑的是,农村城镇化 如果不从生态和谐考虑,就必然会破坏乡村旅游赖 以存在的生态自然性,最终会把乡村旅游推向死胡 同。这就要求

16、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附自然,从最 初的原始格局走向自然的审美格局。为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安康很多地方在 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时,注意在保留农村的历 史文脉、传承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的 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例如安康岚皋县,在村 庄整治和建设中,就以国家 4A 风景区南宫山为核 心,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注重民居与周边环 境的和谐性,强化水土植被的保护,凸显自身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提升了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乡村旅游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水 平也处于陕西旅游业前沿。安康平利县号称“中国 最美丽的乡村”,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遍布各乡村, 广泛采用砖木、石雕,墙体广泛使

17、用小青砖砌至马 头墙,青瓦白墙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从 远处看去,宁静而和谐,完全是一幅中国传统丹 青。这样的环境,无疑对久居城市的人有着洗涤精 神的作用。四、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是乡村生态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首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中,应使每个文化组成元素均能体现出乡村人文生态的内涵和 特色,形成充满乡村文化氛围的整体旅游产品形 象。通过保持并营造田园风光、保留和恢复乡村建 筑、突出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基础设施的乡土 气息、开发乡村饮食文化、发掘和保护乡村手工艺 文化等来烘托乡村文化的整体氛围2-3。目前存在于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基 本都是狭隘化后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

18、,干农家 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其内容看似多样,其 实单调。例如安康农家乐生态旅游现在已有一定基 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汉滨、岚皋、平利、镇坪等 地的农家特色餐饮和郊区的农家垂钓。虽有相当的 规模,但总的来说发展水平较低,大多集中在 “ 吃”、 “ 玩” 等方面上,定位不高,内容单调, “生态旅游”的特点体现不够。究其原因,主要还 是因为对生态产品的开发和认识不足。其次,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具有生态文化观念的 新型旅游,它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吃住享受和风景享 受,而是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享受和精神 洗涤,其所产生的影响应是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精 神追求。所以,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促进乡村 旅游

19、的文化价值特性为基础,即要从文化生态层面 构建乡村生态旅游。事物发展的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或是趋向简 单,而是向多极的复杂状态演变,旅游的发展无疑 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传统旅游理论将旅游需求归结 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三个递进层面。这三个层 面就旅游动机而言,只是满足了人们神秘感知、身 心享受、认知世界的需求,却并没有满足人们的文 化生活体验需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有效载体 的乡村生态旅游,在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同时,也将 自身所具有的原生态文化转换成一种无形商品,从 而使其具备了其他旅游方式所没有的文化特性,为 旅游注入了文化体验的新活力,同时也把旅游动机 的递进关系转换成复合型的关系。实现这一转

20、变的 核心,就是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当然,应看到生态文化有着不可复制性,所以43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不能仅从简单的生态文化产品开发进行考虑,而应在把民俗生态文化的建设、保 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 化的复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 的现实经济价值和长远发展价值,积极地挖掘地方 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特别对那些具有特色文化传 统和旅游开发潜力的乡村,要科学统筹、统一规 划,把分散的个体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招牌,强 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性,进而在形成特色鲜明的 旅游产品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实现了有效保护。诸 如民宅民俗、饮食,以及民歌、戏曲表演等,都应

21、 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例如作为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安康紫阳民歌,就是经过大量挖掘, 在保持其原生态的基础上被世人认识的,目前它已成为紫阳县生态旅游的文化标志而吸引着四方来客。总之,对乡村旅游生态属性的研究,是构建生 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前提。只有理清了生态文化的内 涵,才能从理论上认识和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 际问题,进而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性 的指导模式。参考文献:1 袁香香,武邦涛.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J. 安徽农业科 学,2007.2 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 经济地理,2007,27 (3):509.3 吴惠敏. 安徽文化旅游深度发展的文化促进J. 江淮

22、论 坛,2009 (2):174.Reflection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 al Eco- Tour ism with Case- StudyZENG Zhongqiu(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History,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Rural ecotourism is a new type form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

23、conomy,economic effi- ciency,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benefits can be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n this article,the rural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explored from human ecology,the protection ofnatural

24、 ecology and tourism products,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of Ankang rural ecotourism develop- ment conditions.Key words:rural eco-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human ecology;natural ecology;tourism product developing!(上接第 22 页)6 加藤三由记. 赵树理研究在日本M/ 赵树理研究文集:外国学者论赵

25、树理.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198.7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 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93.8 周扬. 文学与生活漫谈M/ 周扬文集:一. 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4:327.9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M/ 车尔尼雪 夫斯基文学论文选. 辛艾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10 阿兰·罗布 - 格里耶. 新小说M/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 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63.11 俞林. 三里湾 读后J.人民文学,1955 (7) .12 华金余. 规训与突围:“赵树理方向”下赵树理的文艺思 想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 (4)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iter ar y- Cr eation of Mr . Zhao and the “Spe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