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必修3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1当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小草履虫较大草履虫更容易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源,结果造成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当大鲈鱼和小鲈鱼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大鲈鱼往往以小鲈鱼为食,结果造成小鲈鱼数量剧减。试问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关系分别是( )A. 种内斗争、捕食 B. 竞争、捕食 C. 竞争、种内斗争 D. 种内斗争、种内斗争2调查二中校园内含羞草的种群密度,适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3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

2、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B.甲>乙C.甲<乙 D.无法确定4下列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5右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

3、类的锐减6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7要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下列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记重捕法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B一块农田中的玉米C一块农田中的黑线姬鼠 D一片森林中的黑松8如图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9下列有关生

4、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相同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0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自( )A人口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年龄结构11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1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

5、,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迁出个体多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种群处于衰退期13棉蚜体形微小,繁殖快,以棉叶组织的汁液为食。某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棉蚜种群的数量B7月15日的前5天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后5天C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D该棉蚜种群的数量在7月20日达到较大,是消灭棉蚜的最佳时间14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率最大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涝

6、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15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曲线,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ABCD16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17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初期,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B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

7、杂,抗干扰能力加强C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极的重要特征D这一演替过程中无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18对于一个隔离的且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的种群来说,其潜在的危险是:( )A 丧失了遗传多样性 B 趋向于选型交配C 基因流动减少 D 哈迪一温伯格平衡不稳定19气孔主要分布于叶片上表皮的植物一般生存的环境是:( )    A旱生    B水生    C阴生    D阳生20下列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

8、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碳在图一中主要是以_形式进行传递的。(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一中的_等过程。(3)参与图一过程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4)图二中A表示_的能量,B表示_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_。(5)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6)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_。21过量紫外光是一种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动植物健康的光污染物,某研究小组对“紫外光辐射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结果如下:培养皿编号紫外光辐射剂量(J/m

9、2)实验后酵母菌数量(个/ml)A10.227×104A20.826×104A3X14×104A42.010×104A52.66×104(1)表中X的值应为 ,原因是 。(2)该实验还需增设一个辐射剂量为 J/m2的培养皿。(3)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至少写出两个) 。(4)若将酵母菌置于培养条件适宜、容积恒定的某种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酵母菌种群密度稳定在16×104个/ml左右,则该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 。(5)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2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

10、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予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并给予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图所示。(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_。(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_。 (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说明原因。_.2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用粗箭头表示)和物质物质循环(用细箭头表示)示意图,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单位:J&#

11、183;cm-2·a-1),请回答:(1)科学家在调查某植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发现被标志过的动物再次被捕捉的难度加大,所以测得的种群密度要比实际值 。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2)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分析可知,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J·cm-2·a-1。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 的能量。(4)分析发现,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l5 J·cm-2·a-1,遗体残骸中的能量为2 J·cm-2

12、3;a-1,则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 。能为分解者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场所有 。24(共18分)(9分)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的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 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 的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和0.5的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

13、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的生成速率。为使试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a ; b. 。II . (9分)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见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 、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

14、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和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25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_。(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密封。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

15、作为初始溶氧量。24 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 mg·L1,白瓶溶氧量为B mg·L1,黑瓶溶氧量为C 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_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 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_。(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_。6参考答案1C【解析】审题不严,被题中表象所迷惑,误认为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为同一种生物,把鲈鱼种内残食现象误认为捕食。其实,竞争是种间关系,大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的关系

16、为竞争;大小鲈鱼为同一物种,残食现象为种内斗争。2A【解析】试题分析:对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所以A选项正确。考点: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B【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的多少,甲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8种,乙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5种,故甲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于乙地。4D【解析】试题分析: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种种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均是从无到有,属于初生演替。考点: 考查次生演替的概念

17、。点评: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种种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5D【解析】由图根据生物数量可确定甲是鸟,乙是草,丙是虫;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捕食者减少,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生产者的数量急剧减少。所以答案D。6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指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指同一区域的左右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指群路加无机环境,故D正确。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7C【解析】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8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的含义,在第110年,>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1,种群

18、数量下降,第2030年,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15年时种群数量并不是最少的,A错误;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呈“S”型增长,BC错误;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C【解析】生态系统是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答案C。10D【解析】略11D【解析】试题分析:理论上,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初始时是否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等,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

19、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是种群处于衰退期,故D正确。也可能是迁出个体多,但不是主要因素,故A错误。雄性个体多余雌性个体也可能造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但也不是主要因素,故B错误。种群死亡率超过10%,但出生率比死亡率大的话种群密度是增加的,故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3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棉蚜的活动力弱,因此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无法比较出生率的大小,故B错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棉蚜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故C正确;对于害虫,发现就应

20、该处理,而不是达到K值时,故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4A【解析】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数量基本不变,增长率为0,故A正确;分析题图可以推知,图中c点增长率最大,d点增长率减少,故B错误;c点时种群增长最快,防治害虫时要在c点之前进行,故C错误;由于c点,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捞后控制剩余量为c点可以迅速恢复,能够持续获得高产,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

21、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D【解析】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猎物种群密度增加,消耗的猎物数是不变的(一定的),猎物总数目增加,消耗的数目又不变,那么消耗的比例就会下降;选D。16B【解析】试题分析: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N2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N1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N2的峰值低表示捕食者,N1的峰值高表示被捕食者,B正确;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才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错误;曲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才表示“同生共死”的互

22、利共生关系,D错误。考点: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捕食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17D【解析】群落演替的结果是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最后达到相对稳定阶段,有机物的收支趋于平衡。18A【解析】A正确,因为根据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当一个种群处在相当大、雌雄数目的比例适宜并且交配是随机的情况下,群体结构将会世世代代保持在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这就是D所说的哈迪一温伯格平衡,但哈迪一温伯格失衡还不是种群绝灭的主要危险。当一个种群的数量有限、甚至很小,而且被周围环境所隔离(一般是地理因素),那么每一个被隔离的小群体首先

23、将面临遗传漂变的作用。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异,有可能导致有利基因从群体中消失,而那些降低适应性的基因则有可能在某些小群体中得到固定。一旦如此,这些小群体就会完全丧失它们在遗传上起变化的能力,这将意味着这类群体不能通过遗传上的重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它在进化过程中的最后命运是丧失遗传多样性而走向遗传死亡,并导致整个群体的绝灭。这就是本题应当选A,而不应当选B,C和D的原因,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是小种群绝灭的根本原因,其他都是次要的。19B【解析】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可减少水分的散失;水生植物气孔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气体的交换。20(6)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

24、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略21(1)1.4 各实验组的紫外光辐射剂量应保持相同剂量梯度(2)0 (3)紫外光辐射时间、酵母菌培养液的体积(酵母菌的培养条件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4)8×104个/ml(数值正确1分,单位正确1分)(5)在一定范围内,随紫外光辐射剂量的增加,对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越大)。【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各实验组的紫外光辐射剂量应保持相同剂量梯度,即都为0.6,所以X的值应该是1.4。(2)该实验因为要探究“紫外光辐射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所以还需增设一个辐射剂量为0 J/m2的培养皿,作为对照。(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25、紫外光辐射量,因变量是实验后酵母菌数量,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紫外光辐射时间、酵母菌培养液的体积等。(4)在条件适宜、容积恒定的某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根据题意可知K值为16×104个/ml,所以种群密度约为K/28×104个/ml时,该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快。(5)根据表格数据结果可以推知该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随紫外光辐射剂量的增加,对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越大)。考点:本题考查探究“紫外光辐射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

26、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22(1)双小核草履虫 有尾草履虫 (2)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略高于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2分) (3)先增加后稳定 (4)不会(1分) 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1分)【解析】略23(1)大 随机取样(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3)460 未被利用(4)13.04%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解析】(1)设该植食动物的总数为M,第一次捕捉数为N,第二次捕捉总数为m,其中标记数为n,则有MN=mn,M=Nm/n,若被标志过的动物再次被捕捉的难

27、度加大,则n值减小,则M值增大。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2)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从而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12+17+29=60 J·cm-2·a-1,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为292+12+96+60=460 J·cm-2·a-1,即为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4)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28、,即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60/460=13.04%。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理解能量流经一个营养级时的各个去向,并能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24(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活性 CO2 O2 (2)选取果实应成熟度应一致 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II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 (4)一年生草本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解析】.(1)温度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说明低温下呼吸酶活性降低所致。果实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