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研究状况_第1页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研究状况_第2页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研究状况_第3页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研究状况_第4页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研究状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管紧张素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  心室重构;心肌梗塞;血管紧张素心肌梗塞(MI)是心脏的急重症,MI后出现的心室重构是发生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地影响MI的预后,所以必须积极预防心室重构,才能提高MI后的生存质量,血管紧张素(Ang)在MI后出现的心室重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或阻断Ang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  心室重构的定义   MI后心室容积、形状、室壁厚度、心肌结构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发生改变使得心室进行性扩张和

2、外形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梗塞后心室重构”,是临床上MI后发生CHF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预防MI后的心室重构是预防心力衰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2  心室重构的病理生理   MI后的心室重构包括以下3个方面:梗塞区扩大、非梗塞区的心肌重构,全心室扩张。2.1  梗塞区扩大  MI后梗塞心肌不成比例地变薄、扩张,梗塞面积进一步扩大,导致早期心腔的局部扭曲和扩张。梗塞区扩大的细胞学机理主要是梗塞区坏死心肌的断裂、细胞间隙的缩小、细胞的伸长或心肌细胞的滑动。Weisman等1的研究认为,心肌纤维束滑移所致的肌束重新排列可能是引起室壁全层细胞数减少

3、,进而成为梗塞区扩大变薄的原因。在肉眼下可见局部室壁变薄延长,心腔局部扩大膨出。2.2  非梗塞区的心肌重构  型和型胶原的改变是梗塞后愈合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梗塞区的胶原沉积,非梗塞区亦发生反应性的间质纤维化,这些心肌重构对心脏功能具有很大影响2。非梗塞区胶原重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肌细胞的重构,即心肌细胞的肥大和心室扩张。研究显示3在术后1、3天时左室重量低于假手术组,可能与梗塞区的坏死吸收使左室重量减低有关。7天以后左室重量开始增加,到42天时与假手术组相似,表明左室存活心肌发生肥厚、扩大,同时有右室肥大发生;另一方面是细胞外基质的重构。非梗塞区胶原含量在术后

4、3天开始升高,以后逐渐增加;但/比值在第3天和第7天略有下降,表明早期以型增生为主。14天时/比值升高,表明此期以型增生为主。42天时/比值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表明非梗塞区的胶原生化改建与梗塞区略有不同。2.3  全心室扩张  MI后除了发生梗塞区扩大和非梗塞区的心肌重构,全心室仍可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和结构改变,表现为室壁张力增加,心肌肥厚,进行性的心室扩张和扭曲,这些变化称为全心室扩张4。MI后,由于梗塞区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破坏了心肌纤维肌束间正常收缩构型,收缩功能丧失,心室每搏量减少,左心室充盈压增加。神经激素如儿茶酚胺,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等被激活,存活的心肌受到刺激而

5、收缩力量增强,另外,心脏通过Frank-starling机理,使舒张期容量增加,以保持充盈压和每搏量的正常。这些改变导致心肌伸长和非梗塞节段长度的增加以及心腔扩张。当上述两种代偿反应不能再维持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时,发生了第3个代偿反应即心肌肥厚4:当容量负荷过重时,舒张压增加,引起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一系列新的肌节增加和肌纤维延长,产生离心性肥厚,导致心腔扩张,使得舒张压恢复正常;当心室腔压力负荷过重时,收缩期室壁压力急剧增加,肌小节平行复制,室壁增厚,产生向心性肥厚,增厚的室壁代偿性地使收缩期室壁所承受的压力得到缓解。而肥大的心肌内新生毛细血管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硬化,此外,心肌细胞本身代谢

6、也有改变。左心室重构时B肌球细胞蛋白重链、A肌动蛋白、V3型肌球蛋白表达增加,磷酸肌酸激酶构型改变等均反应了能量代谢的变化,能量代谢障碍加剧了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促使心脏进一步扩大。3  Ang在心室重构中的作用   在心室重构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血管紧张素(Ang)是一个完整的家族,除了人们所熟知的Ang(1-8),还有AngAng-(2-8)、AngAng-(3-8)、Ang-(3-7)等。Ang是RAS最重要的效应分子,它不仅参与了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作用,包括对血压、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并且左心室重构、心肾纤维

7、化、血管形态功能的改变及内皮功能的损害等均由Ang受体介导。   Ang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和间质细胞启动重构,Higaki等5报道,用人类血管转换酶(ACE)基因转染的大鼠心肌组织的转基因模型中,心肌组织ACE活性显着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和胶原含量增加,表明Ang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而不依赖血流动力学的因素,直接促使心室肥大和纤维化。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加心肌局部和循环Ang水平,前者与心肌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有关,而后者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则协同发生心室肥厚6。Ang还可刺激内皮素(ET21)、醛固酮(ALD)、心房肽(ANP)、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2

8、1、IL22)等激素及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活性物质增加可促进心肌细胞肥厚和间质细胞增殖,共同参与左心室重构的过程。4  Ang受体在心室重构中的作用4.1  Ang受体的结构和生理  Ang受体(ATR)可分为AT1R、AT2R、AT3R、AT4R 4种,其中AT1R又包含AT1aR、AT1bR两个亚型,在人类仅发现AT1R和AT2R7。AT1R和AT2R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7次跨膜的螺旋结构,两者只有34%的氨基酸系列同源。胞外N端为配体结合结构域,对Ang均有高亲和性,胞内C端含有多个丝氨酸/苏氨酸(Ser/Thr)氨基磷酸化位点。当N端结合结构域与配体结合后

9、,ATR构象发生改变,而引发胞内靶蛋白的磷酸化级联反应,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AT1R与二苯咪唑(如Losartan)有高亲和性,而AT2R与四氢咪唑(如DP123319)有高亲和性。ATR在血管平滑肌、心肌、肾脏、肾上腺髓质等组织均有丰富表达,胚胎期AT2R表达水平很高,出生后表达水平骤然下降,成年期AT2R表达水平极低,但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的心脏、实验性心肌梗塞的梗塞区心肌、血管损伤和炎症的动脉等部位AT2R表达增强8。4.2  ATR与心室重构  Ang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种重要的生理效应,包括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作用。Ang-AT

10、1R介导的左心室重构既可是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也可是间质增殖。在体外细胞培养或体内Ang均可直接引起幼年或成年大鼠以及人的心脏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细胞表型的转换,细胞外基质(ECM)、层粘蛋白(laminin)、型、型胶原9等的合成增多,并抑制ECM降解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ECM的降解。这些作用改变了心肌细胞与邻近毛细血管间间质的组成和排列,导致心肌细胞摄取氧及代谢障碍,损害心肌功能。Ang可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产生多种促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1(TGF2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A(PDGF2AA)等10,这些因子起到促生长增殖的作用。Ang引起的间质细胞增殖和心肌细胞肥大主

11、要是由AT1aR介导的,但AT1aR不是介导这一过程所必需的受体。最近研究发现11,12,基因敲除AT1a受体(保留AT1bR)的大鼠,缩窄其主动脉仍可表现为左心室重构高度肥厚,这种压力负荷增加,Ang介导的心肌肥厚,在AT1aR缺乏时可由AT1bR介导,若基因敲除AT1R两个亚型则多表现为表型异常,如肾脏畸形、低血压、低出生率等。Harada等11使用低剂量Ang在不升高血压的情况下,可诱发野生型小鼠心肌肥厚,而对基因敲除AT1aR的小鼠则无此作用,表明Ang主要是通过AT1aR介导的心室肥厚。        

12、   此外,Ang通过两种不同的受体亚型起着相互拮抗的生理效应。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研究中发现13,AT1R受体介导细胞生长,对心肌细胞具有营养效应,在负责心室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而AT2R兴奋则抑制AT1R依赖性生长,AT1R阻断后可引起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凋亡。5  以Ang为靶点的药物治疗心室重构   心室重构是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逆转左心室重构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课题,大量临床实验证实1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均可逆转左心室肥厚,改良心室重构,但两者作用于RAS的不同部

13、位,ACEI通过降低Ang水平,抑制AT1R,但同时也抑制了病理状态下上调的AT2R,而ARB仅阻断AT1R,AT2R活性却得以加强,两者对心力衰竭和心脏病理性肥厚产生不同的效应,尚有待更严格和长期的观察。5.1  ACEI  既往的研究发现15卡托普利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应用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心室扩张,室间隔肥厚和非梗塞组织的纤维化。但部分研究认为16,ACEI的心肌重构保护作用源于分子中巯基的作用。研究表明16,具有巯基(如卡托普利)或无巯基(如依那普利)的ACEI类药物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ACEI逆转重构的机理主要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小心室充盈压和左室舒张末期

14、容量,使左室压力-容量曲线左移,以减少心室扩张,改善心功能;影响胶原代谢,减少非梗塞区的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过程,抑制非梗塞区的扩展。   迄今已进行了依那普利左室功能障碍研究(SOLVD)、卡托普利左室扩大生存研究(SAVE)、急性心肌梗塞雷米普利疗效研究(AIRE)、群多普利心脏评估研究(TRACE)等数十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表明:ACEI可以降低CHF患者总病死率16%28%。可显着改善心肌梗塞后CHF患者的预后。能缓解CHF患者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减轻、运动耐受性提高、因病情恶化而需急诊住院者减少。可改善左心室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ACEI后可减少利尿

15、剂用量,从而减轻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不良代谢反应。可防止、延缓CHF的发生和进展。5.2  ARB  ARB和ACEI均有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和肾素活性、逆转心室重塑的功效,但作用机理亦有所不同: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使Ang转化为Ang减少,而ARB直接作用于心脏、肾、血管壁上的AT1受体,使Ang与其受体结合减少,作用减弱。在心肌中,Ang的生成仅一小部分通过ACE途径,大部分通过胃促胰酶途径,ACEI对后者无抑制作用。而ARB可阻断Ang生成的各条途径,使外周血管扩张,水钠潴留缓解,心脏前、后负荷减轻。长期应用ACEI,会使血中醛固酮浓度增高,

16、被称为“醛固酮逃逸现象”。ARB则不会产生此现象。应用ARB时,血中Ang水平升高,后者激活Ang的型受体,使钾离子通道开放,心肌细胞内钾浓度升高,起到保护心肌作用;能抑制细胞增殖,减轻心肌细胞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加速细胞凋亡;对心肌有正性变时变力作用,改善心功能。ACEI抑制缓激肽分解酶,ARB无此效应。近期对MI后早期有明确的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一项研究显示17:ARB的获益并不亚于ACEI,但在患者耐受性方面没有优势。ARB和ACEI合用不能改善预后,会导致   MI后心室重构的治疗已从改善血流动力学模式向神经内分泌调整模式转变,而ACEI和ARB在治疗中的地位确立正是

17、这种模式转换的最好诠释21。尽管心室重构的临床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心室重构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各种逆转心室重构的药物的作用机理、临床疗效以及在各年龄组的适应剂量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  1 Weisman HF, Bush DE, Mannisi JA, et al. Cellular mechanisms of myocardial infarct expansion J. Circulation,1988,78(1):186-201.2 Fedak PW, Verma S, Weisel RD. Cardiac remodeling and failure: f

18、rom molecules to man(part) J. Cardiovasc Pathol,2005,14(1):1-11.3 郑兴,章同华,秦永文,等.心肌梗死大鼠梗死区和非梗死区间胶原重构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9):662-665.4 Vannan MA, Taylor DJ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Br Heart J, 1992,68(2):257-259.5 Hagaki J, Aoki M, Morishita, et al. In vivo evidence of the

19、importance of cardiac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ac hypertrophy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2):428-434.6 Jorge P, Kats V, Methot D, et al. Use of a biological peptide pump to study chronic peptide hormone action in transgenic mic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

20、cts of angiotensin on the heart J. J Biol Chem,2001,276(47):44012-44017.7 Unger TH, Chung O, Csikos T, et al. Angiotensin receptors J. J Hypertens,1996,14(5suppl):95-103.8 Tamura M, Wanaka Y, Landon EJ, et al. Intracellular sodium mod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angiotensin subtype 2 receptor in PC12W cell J. Hypertension,1999,33(2):626-632.9 Schhnee JM, Hsueh WA. Angiotensin, adhesion, and cardiac fibrosis J. Cardiovasc Res,2000,46(2):264-268.10 Simm Ang, Diez C. Density dependent expression of PDGF-A modulates the ang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