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__第1页
第12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__第2页
第12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__第3页
第12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__第4页
第12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_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违反劳动法的责任教学目的及要求目的:违反劳动法的责任是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权充分实现的根本保证。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劳动法的体系,理解劳动法责任的社会法特征,并对劳动法的各种责任类型予以掌握。要求:要讲明确劳动法责任的含义。劳动法责任的责任形式。特别是要将法律责任的类型及其内容阐述清楚。主要内容1违反劳动法的责任概述2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3违反劳动基准法的责任4违反劳动行政管理的法律责任重点及难点重点:1.法律责任形式;2.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3.违反劳动基准法的责任难点:以社会法的视角,介绍劳动法律责任的特点(责任形式),注意处理好合同责任与其他法

2、律责任的界限。第一节 违反劳动法责任概述一、违反劳动法的责任概念违反劳动法的责任,是指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劳动法律责任是法律强制力的表现,这种强制力成为法律的权利救济和执法监督的依据。其责任要素主要包括:(1)责任主体是违反劳动法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用人单位(各种性质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劳动者、劳动力中介及其他中介组织、临时性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政府机关违法的法律后果由该机关中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承担。(2)责任根据是责任主体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具体行为,如劳

3、动者义务的不完全履行,用人单位的工资拖欠,中介组织的非法经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越权处罚等等。违法行为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据和核心要素。(3)责任的性质具有法律价值的否定性和事实内容的不利性。否定性和不利性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对当事人违法行为价值评价的结果,价值的评价结果决定着事实内容的程度。劳动法律责任的否定性和不利性通过责任体系的规定,一方面明确昭示劳动法的维权、协调等基本职能,另一方面以独特的责任形式而区别于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宗教责任。不利性主要表现为违法行为人必须向违法相对人或国家给付一定的财物,履行一定的行为,接受一定的警诫或给付其他利益。(4)责任形式在劳动法上表现为责任综合性特征,

4、即综合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大责任形式,既能体现责任承担的相对性,又能使各种责任形式有机统一。二、违反劳动法责任的承担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它通常包含在劳动法主体的法律资格之中,只要是具有劳动法主体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就认为具有责任能力。国家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作为责任主体,是因它们与劳动关系具有密切性,法律也赋予其从事监督管理的职责,若其违反法定职责,则构成违反劳动法的责任。 (二)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即行为人已实施违反劳动法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或内部劳动规则所规定或约定的义务。 (三)行为人的违法行为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这种

5、侵害既可能表现为一种现实的财产方面的损失,也可能表现为一种非财产性权利的丧失;既可能是现实的损害,也可能是相对人处于遭受一定损失的危险之中。同时,行为人的社会危害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已具有可制裁性。 (四)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过错。即行为人实施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因此,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只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行为人才对其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责任人员都应当承担违反法律的责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责任承担以过错为其基本要件之一,并不是说所有劳动法律责任的承担均应以过错为要件,法律另有规定的应从其规定。劳动法从其劳动关系所具备的基

6、本属性出发,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进行了重点保护,如在劳动过程中造成的人身意外伤害和职业病,在责任归责上则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但适用这一原则的前提是存在劳动关系且适用对象只能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其他社会中介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承担必须以过错归责为原则。三、违反劳动法的责任形式(一)责任特点:1.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者有机结合;2.责任结合形式体现国家干预和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3.以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作为基本线索。(二)责任形式:我国劳动法第十二章对违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包括三种: (一)行政责任,是违法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的,由有关行政机关或违法行为人所在单位

7、以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的方式予以追究的法律责任。 (二)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旨在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法律责任形式。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人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特殊情况也包括国家有关行政机关。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经济补偿、强制履行合同、补发工资、补缴保险费、提供安全卫生条件等。劳动法中的民事责任,较一般民事责任具有法定性特征:一是赔偿数额的法定性较强;二是出现独特的经济补偿;三是以责令支付作为实现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如补发工资、责令提供劳动安全条件等,这就使民事责任兼有行政责任实现方式的特色。(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劳动法律规定,

8、造成严重后果,触犯我国刑法,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形式。是劳动法法律责任形式中处罚性最严历的一种。犯罪行为人主要是用人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人,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人,国家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责任人员。既有法人犯罪,也有个人犯罪。对刑事责任的追究,在劳动法上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稍不同,是通过劳动法指引的办法,援引我国刑法的相关总则与分则犯罪处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主要犯罪有:重大安全事故罪、违章冒险作业罪、危险物品肇事罪、强迫劳动罪、妨碍执行公务罪、滥用职权罪等。第二节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违反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和当事

9、人关于劳动合同的约定并给对方造成一定损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是民事责任。主要包括: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一)订立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应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因用人单位欺诈、威胁、强迫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均构成劳动合同的无效;因违反劳动基准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订立的违法条款,均构成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我国劳动法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二)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

10、同包括两种情形:用人单位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继续使用劳动者而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承担以上两种情形的法律责任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用人单位在主观上只能是故意,因不可抗力因素或其过失不构成此责任;第二,劳动者已被正式录用产生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已履行期满后劳动关系仍在延续;第三,由于故意不订立劳动合同或故意不续订劳动合同从而造成劳动者损害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三)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法律规定必备条款的法律责任(四)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是指违反法定的解除条件,从而产生的无权解除。劳动法规

11、定了用人单位的三种有权解除情形;一是即时解除;二是预告解除;三是经济性裁员。劳动法对以上三种解除条件规定的较为严格,既有实体条件,也有程序条件,解除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构成违法解除。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是指违反了合同的协商一致原则及合同约定的禁止解除条款,从而构成的无权解除。其法律责任包括: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逾期不改的,应给予通报批评;如属对劳动者打击报复的,应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以结婚、怀孕、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劳动者损害的,应按法律规定予以赔偿损失。(五)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的

12、约定侵害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是指用人单位违反我国劳动法关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我国劳动法在对一般劳动者保护的同时,考虑到妇女劳动者和未成年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妇女在就业、劳动报酬、培训等方面的传统劣势地位,以专门制度予以规范。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每侵害一各女职工或未成年人给予3000元以下标准处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人造成损害的,应按法律规定予以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是指违反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中有关特殊劳动保护的约定及有关劳动报酬

13、、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定。用人单位违反合同约定给女职工和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按法律规定给予赔偿损失。关于此点规定,实际上是我国劳动法以公力干预私主体合同内容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是以强制力保护劳动者。(六)解除劳动合同未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律责任我国劳动法对用人单位法定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规定了用人单位应给予经济补偿的责任,并对具体的补偿标准作了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50%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七)招用在职劳动者的法律责任。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

14、,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其承担连带责任的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70%。向原用人单位赔偿的损失,包括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法律对连带责任的承担份额作了严格的划分,旨在保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当原用人单位向劳动者主张全部赔偿时,劳动者可以据此抗辩。(八)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抵押金的法律责任劳动关系具有极强的人身属性,劳动者的劳动权是独立权利,不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要求劳动者提供其他担保措施,以期区别于其他债的履行。用人单位违反此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退还。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5、(一)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未按劳动法的法定条件及程序以及未与用人单位协商解除或虽经协商而未达成一致意见,单方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一般是指劳动者违法辞职或自动离职。其法律责任包括:(1)符合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但不符合解除程序的,应当补办手续。(2)不符合合同解除条件的,如果用人单位要求继续履行仍应继续履行。(3)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赔偿。其赔偿项目包括:招录劳动者的费用;为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二)违反保密条款或竞业限制条款的法律责任按照劳动法的规定

16、,保密条款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违反约定保密条款的行为,既可能发生在劳动合同履行中,也可能发生在劳动合同终止后一定期限内(保密期限内)。违反劳动合同的保密条款的法律责任包括:对违反约定保密条款的行为,应当责令停止;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给予赔偿。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权人因调查侵权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违反约定保密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特别严重后果的,即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应按刑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三)尚未解除劳动关系而与新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责任我国劳动法只承

17、认一个劳动者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在原劳动合同未解除前,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形成或通过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都是非法的用工关系。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如果由此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与新的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三节 违反劳动基准法的责任违反劳动基准法的法律责任,是指用人单位、中介组织等违反我国工时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妇女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制度的强制性规定,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一、用人单位违反工时制度的法律责任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以罚款。”依据劳动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

18、政处罚办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行政部门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按每名劳动者每延长工作时间1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用人单位每日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3小时或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36小时的,劳动行政部门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时间1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二、用人单位违反工资制度的法律责任劳动法及其工资法规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我国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有几项重要的原则如法定货币支付原则、及时支付原则、直接支付原则、足额支付原则等。用人单位违反工资支付的原

19、则,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克扣工资,即用人单位没有法律上的规定以及劳动合同的约定,而不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行为;(2)无故拖欠工资,即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而未按法律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故意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行为;(3)拒付加班加点报酬,即用人单位未按工资标准法的规定支付劳动者超额劳动报酬;(4)支付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即用人单位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所支付的工资,低于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因以上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或最低工资,并按未支付工资报酬额或最低工资的25支付经济补偿金,还可以

20、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相当于违法未付工资报酬或最低工资额的1至5倍的赔偿金。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的责任 1用人单位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合法的法律责任 2用人单位违反建筑工程“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责任 3未为劳动者依法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法律责任 4未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 5用人单位违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 6用人单位以合同条款形式免除或减轻其对劳动者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法律责任7用人单位未对有关责任人及其员工进行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的法律责任 8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违反法定职责的法律责任四、中介机

21、构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责任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5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干元的,单处或并处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撤销中介机构的相应资格。五、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的责任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1)责令改正。(2)罚款。经责令逾期未改正的,按每侵害一名女

22、职工或未成年工罚款3000元以下标准处罚。(3)身体损害赔偿。造成女职工或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4)个人责任。对违法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六、用人单位强迫劳动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采用非法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法律责任包括: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15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处罚。第四节 违反劳动行政管理的法律责任一、就业训练中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1就业训练单位不按规定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或违反合

23、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学员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就业训练单位违反物价部门规定超标准收费的,应责令改正,并没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处以罚款。 3对挤占、平调就业训练中心场地、设备、资金或改变隶属关系,影响其正常训练工作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以行政处分。 4擅自开展就业训练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办,并可以处以罚款。 5对贪污、截留、挪用就业训练经费的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对以非法手段骗取或冒领就业训练补贴的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由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并可处以罚款;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7滥发毕(结)业证书和劳动职业资格证的,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二、职业技能鉴定中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依据1993年7月9日劳动部发布的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1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由其所在单位根据人事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并停止其工作,吊销考评员资格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