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读书报告_第1页
现代汉语读书报告_第2页
现代汉语读书报告_第3页
现代汉语读书报告_第4页
现代汉语读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作业课程名称:现代汉语A (一)学 期: 2015至2016学年第1学期教学班号:4389论文题目:现代汉语学习和读书笔记任课教师:傅惠钧姓 名:叶佳惠学号(序号)201530100616(54)成 绩:现代汉语学习和读书笔记中本 156 叶佳惠 201530100616语音:以音位变体和姜燕汉语口语美学为主的阅读与探究在学习 现代汉语通论过程中,由于语音部分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没有要求体会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使用国际音标和声韵调分析法来分析一种方言,与英语使用完全不同的国际音标、说话过程中很少能体会到的音位变体和舌位高低还是为学习增

2、加了一些难度。虽然知道音位变体的出现,是由于声母和韵母组合,两者互相影响,在发音上由于经济原则发生了变化。但是,按照课本上的对立原则、互补原则、 音感差异原则和系统性原则,是怎样避免各种原则的重复迭加,克服不同分类方法的缺陷, 归并出普通话里22 个辅音音位和10 个元音音位的?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对语音深入研究,来探寻一下不同语音环境下出现音位变体的深层次原因。贾宝书在对“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对立关系”和“互补分布” 是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原则,但是目前很多教材中违背了这两个原则,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或者用“语流音变”来解释“音位变体”,导致对音位理论的自我否定。他认为

3、,在音位问题上,还是应该坚持“音位变体第一性”, “音位第二性”的原则 ,揭示出“音位不变”的原理(其中,音位变体专指条件变体) 。首先, 明确教材定义:音位是某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由于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归纳出来的,因此,音素是第一性的,音位是第二性的。虽然音位是一级语言单位,但是自身没有独立的语音形式,是一个抽象的类别名称。例如,/a/虽然以a为代表,但两者并不等同,仅仅是一个名称类别。在“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上”, “对立关系”是确定“两个不同音素分属不同音位”的充分条件, “互补关系”是确定“几个不同的音素同属于一个音位”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互补关系中的不同音素,才有

4、可能属于同一个音位。但是由于这两种原则产生的不同归类问题,则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另外,教材上所指明的音位和音素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并不准确, 音位音素和音位变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以上为自己总结,以下依据来自网络):(1) 音素是一种跨语言的实体单位,是人类能够发出的可用于自然语言的所有最小的语音实体单位的总称。音位和音位变体都是相对于特定语言来说的:音位是特定语言系统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功能单位,而音位变体是音位在组合关系中的实现。(2) 音位只具有心理现实性,而音素和音位变体都具有物理、生理现实性。(3) 构成音位是区别性特征,构成音素的是对立特征;但对音位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说明必须

5、以揭示音素的自然对立特征为前提。另外, 由于轻声,“尾巴”一词,“巴”中的声母有清音变为浊音,是固有音素在音节组合的语流中发生音变的现象,属于“音素变体”而非“音位变体”。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音位和音素属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而在周锦国和李建中的音位“自由变体”和语言“经济原则” 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都会遵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比如上课所举的金华话中z 能与 ii 直接相拼,以及北京方言中“女国音”的例子, 都是语言经济性的反映。但是, 随着语言简化的过程和语音标准化的推进,自由变体的数量则会慢慢减少。在学习语音章节时,我阅读了汉语口语美学。与研究书面体、语法、修辞

6、手法的书籍不同, 它从较少被关注的汉语口语、语音入手。这让我想起了在演讲当中我们常用的排比、语调的强弱变化,甚至一些押韵的方式,来增强语气,以感染观众。这是很少被关注的美学,然而十分具有吸引力。该书从汉语口语的美感形成、与书面语和其他语系口语的区别、美学特征、审美范畴和民族文化渊源,分类讨论了汉语口语的美感。书本首先强调,语言都具有美学功能,而要理解汉语口语的美学,首先要具有多维视角。国内的主流观是,语言的形式美即语言的音乐美。音韵美并不是汉语独有的审美景观,在各民族口语中都存在音韵,有适合自己语言特点的音韵审美创造,但是由于汉语独特的语音结构特点,使得汉语的音韵意义远比其他口语更丰富,具有更

7、高的审美价值。定义: 汉语口语以合适的外力式样刺激人的知觉,外在语音和内在情感节奏和谐同构,在这种独特的韵律中就产生了汉语口语的美。汉语口语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通过对汉语口语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和获得美的感受。汉语的特点与“美”的关系:1、课本上提到的“合辙押韵”与韵脚有关。韵脚,是形式美的一种。对偶、声律造成的同一元音的重复造成声音的回环,产生音韵美但更多的, 这种美是和人体共振产生的,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体现。因此, 有声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它可以改编文字语言的语义和方向,在口语中用语音部分取代语法,(个人理解为,轻声只能在有声语言中表现出来,比如“兄弟”一词, 非轻声时是指哥哥或弟弟,轻

8、声时是对他人亲切的称呼或者自称谦辞),增减文字语言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伸缩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2、汉语的单音节 性质还具有独特的诗性气质,因为诗歌需要清新、活跃、利落的表达方式。 诗歌需要暗示,而汉语充满在言外的缩略语;诗歌需要具体形象来表达意思,而汉语中表达形象的词数不胜数;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末尾缺乏辅音,因此朗读时神雕铿锵它体现的就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而由于信息密度和音节量成反比,同时,由于汉语中有许多同义字,因此,汉语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也是计算机语音录入的理想语言。3、由于汉语口语先于书面语产生,因此具有愿生态性,非完全句子占多数,常出现插入语和自我打断,修辞新附加语少

9、,不讲究完整和规范看似不修边幅, 实际上正符合了表达和接受的规律。(4) 声调特征和元音特征:根据书本的定义,声调(音高)是超音节的,因此,音高的升降总是从一点滑到另外一点,中间经过无数过渡的阶梯,语流高低起伏,不似钢琴音阶跳跃,而类似管弦乐器中的滑音。同时,由于普通话中音节长短相对,阴平为0.436 秒,阳平0.455 秒,上声0.483 秒,去声0.452 秒,更加强了朗读时抑扬顿挫的特征。而元音特征给人自然、流浪之感,概括起来,是因为减少了辅音多或连缀辅音的气流不畅现象(根据书本,辅音与元音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发音时气流收到阻碍)。5、音节与平仄关系:以“鸱鸮”为例,两个字分别为舌尖后送气

10、清塞擦音、舌尖前音加一个开口呼韵母,属于“平平”, 与口语中“夜猫子”的“仄平仄”相比, 后者读起来更有感官上的愉悦感。6、流水句的铺陈之美:汉语口语中很少使用关联词语,在汉语口语的叙事中,通常只会按时间的先后或事理的推移,一件一件地陈述,一层一层地展开,这就是著名的“流水句”。与英语中冗长的定语从句和德语中框形结构(德语中一类长句,在主、宾、状语补语等说完后才说出动词,口语中也是如此)不同, 汉语是节节短句、逐层展述,显得跳跃而富有弹性,具有别样疏朗飘逸的美。7、汉语中有一套简单整齐、协调对称的音位体系,不送气和送气的辅音是对称的,鼻辅音 m n ng 从前往后与三组音分别对应。从发音方法来

11、看,z c s 和 zh ch sh ,j q x 也是对应的。因此汉语口语的发音简单协调,具有系统性。8、在日常口语的审美体验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文化修养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验。汉语口语审美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使日常口语的审美体验也具有不确定性。(个人理解:90 后可能对“鞋拔子”一词没有任何感觉,但是老一辈的人听到“鞋拔子”, 认识到这种物体的形状之后,再听到“鞋拔子脸”之类的话会发笑; 东北人更因为“鞋”与“谐”谐音, 将“鞋拔子”引申为说坏话的人。 这也是身份变体或者地域变体的一种体现。)9、说起成语的音韵美,就想起成语和迭词。大多数成语都遵循着“平平仄仄”

12、或“平仄平仄”之类的组合方式,唯有“乱七八糟”不同。本应该是“七乱八糟”的成语,为了体现其“乱七八糟”的状态,就真的“乱七八糟”了。10、 音势轻重能体现一定的强调美。普通话中,中重居多。它能用最便利的方式显示词语的主次关系,说明口语表达者显示某些重要意义的关键成分,产生对比效果(个人认为这是表示强调最简单的方式。英语里有固定的强调句,用 it wasthat来标示强调部分)。11、汉语还有一些“韵外之致”:模糊性、复义性、异趣、机趣这里不一一呈现。汉字:对汉字音义关系、部件、汉字演变等一系列文本阅读和探究1、上课时提出过对现代汉字是表意文字、语素文字提出过一些问题。邵本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

13、一种语素文字”, 由于语素的定义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因此, 已经肯定了汉字表意的同时也表音。黄、 廖本虽然没有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但是提出现代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理由和邵本相同)也提出, “几千年来, 汉语的语音变化很大,但是汉字所记录的字形和所记录的语素意义却变化不大”似乎也犯了同样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语素意义却变化不大”暗示着“音和意是结合的,在流变中变化不大”。邵本论述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时,说明汉字可能由一个意符、几个意符、一个意符一个音符或一个音符组成。受到老师上课时的分析和黄、廖本的启发,我认为汉字的语素性质(音义结合)并没有那么强烈,是比较松散的音义结合。但是由于

14、汉字中有大量的形声造字,这种说法还是基本正确的。2、部件是汉字拆分和结构研究当中比较新颖的概念。最初学习时,我花了很长时间分清部件、部首、偏旁的区别。最终梳理出的结果是:偏旁是一次性将一个非独体汉字一次拆分成两部分用以研究的结构,而部件的概念可大可小,可以是偏旁,也可以在一定情况下继续划分,形成更小的、更下一级的部件。偏旁应该是一种二级部件(从这点看,黄、廖版本所写“部件又称偏旁”是错误的) 。 而部首可能是偏旁当中的一个(“左偏右旁”之说) , 用于检字。但是用惯了部首检字法的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提起部件这个概念?我在费锦昌的论文现代汉字部件探究中找到了答案:最终形成“按等级切分”的具体规则

15、, 强化切分方法的可操作性,以更加广泛地适应计算机界和语文教学界的需求。论文首先提出了目前汉字部件切分的不成熟。其一, 虽然部件大于笔划,但是“旦”“艺”中的“一” “乙”作为特例取得了部件的资格,但同“引”右边的“ I ”,“乒”下面的“厂等,却没有成为部件的资格,这些字也成为了 “独体字”,既增加了部件的数量,在识字上人的心理也受不了。其二,“气” 一类字的声旁U )也不能作为部件切分,较不合 理。其三, “旦”和“韭”两字下面的横都代表地面,但是“韭”中的横与上部连接, 所以 不能拆分成部件,光以字形拆分部件具有不合理之处。该作者提出,可以更进一步,把所有跟别的部件相接的笔划,也作为基础

16、部件,便于学习和使用汉字。这样,可以符合现代汉字字形的实际情况、减少现代汉字的部件数量、方便部件切分、符合一般人的认字习惯。此时,部件应该被定义为“部件是现代汉字字形中具有独立组字能力的构字单位, 它大于或等于笔 划,小于或等于整字”。并且,将部件完全分为基础部件和复合部件。具体切分方法:和书本上的定义一致,部件只有相离相接关系,相交的笔划一律不拆分。切分出的汉字要具有组字能力。避免过多过渡性的无用复合部件坚持按等级切分同时, 我也阅读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以及一些部件在汉字对外教学应用的论文,认为在对外教学中,更好的方式是“先认识一些基础部件, 之后进行组合”。

17、经过这一系列的阅读,我认可作者的想法: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划分部件,以免混淆;而在信息输入方面则需要对部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个人对汉字的演变非常感兴趣。3、异体字。异体字所涉及的同一组字有“一音多形一意”的特点,问题在于怎样定性“这是否是同一个字”。 严格的要求是必须从来源上搞清楚两个字是否为同一词而造,这也是后来采用的定义(张书岩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确定) 。 书本中还有关于异形字的概念, 多音多义字在词性不同时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还是同一个字,字形不能作为判断异体字和异形字的唯一依据,也是符合上一条目前学界的公认定义的。这样的定义也避免了异体字的概念向更复杂和混乱的方向发展。正常情况下,同一

18、个音的字形有主次之分,只有分清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意思的字形,才能分清主字和异体字,并进行规范。50 年代的工作解决了两个问题:要不要收录全部异体字,包容字是否可以被收录。最终,排除了一些极生僻字和死字,即不收录全部异体字,也排除了无用包容字的影响。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整理的原理:异体字栏收录的是对现当代有影响力的异体字和包容字;异体字和正字“完全同义”是相对的, 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换(比如“皇后”的“后”不能被写成“后”) ”; 将某些正异关系的字组调整为繁简关系;对一异表中不规范的字做了处理。规范汉字的作用固然不可小觑。便于阅读、信息录入和传播,不胜枚举。综上, 与

19、上文所探究的部件切分的应用相同,这里对异体字的定义和处理方法也要分清学术层面和应用层面。当然,在基础教育的学习当中,也遇到一些将经常写错的字列入异体字的范围的情况。或许这样是一种倒退,无视了汉字本身使用的意义。这样的讹误不应该因为使用的人数多了就以讹传讹下去。4、多音字。一直以来对多音字的产生原因好奇。之后根据一些资料简单归类,大体上有: 古代“四声别义”造成一字多音, 这些多音字保留到现在而形成了词性或词义有别的多音多义字 (减少了再次造字而将汉字体系不必要地扩大); 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方音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一字多音;口语和书面语分读也叫文白异读, 造成一

20、字多音。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多音字都存在被误读字音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由于职业变体,被误读的多音字更多。王俊霞多音字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做出了一些对规范多音字读音举措的设想:出错频率较高且使用频率悬殊的多音字可以合并读音;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可以通过整理异形词解决。但是经过了中高考的训练,对这样的方法还是无法接受。 还是希望一些原本读音具有一定意义的词能够保存下去,就如同我们在阅读文言著作时会相对还原一些字的原本读音以区别意义一样。5、 假借。 毛远明 汉字假借性质之历史考察引用了刘又辛先生假借概说论假借中的结论:在汉字三段论理论阐释中,第一阶段是形意字阶段,时间下限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阶段是假

21、借字阶段,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到秦朝统一;第三阶段是形声字阶段,时间从秦汉一直到现在。然而在战国时期,造字放缓了步伐,形声字造字出现了首选倾向。而且战国时期中山王壶为例, “唯”作“隹”, “是”作“氏”, “位”作“立”,都是借音表意而不问其形的结果, 汉字试图向表音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假借的实质(这是我从未接触到的说法,是否有理有据、得到学界认可,我还无法查证)。东汉至南北朝,文字假借趋于衰落。之后,形声字的造字和使用占据了主流,最明显的原因是形声字方便认知和使用,体系化强。显然, “假借”并非我以前认为的一字多义产生 的主要原因。6、繁简转换。在这个学期的学习的过程当中,课后习题“写出下列简体

22、字对应的繁体字以及它们的简化方法”是我做到的最难的习题。 黄、 廖本当中对繁体字简化的归类与书本略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理解:首先是简化形声字声旁、形旁 (例子中包含邵本中所说的简化字表格中的第二表中专门作简化字的偏旁,即金字旁),或者会意字部件,这类似于邵本中的“更换偏旁”。当然,以上这些要和“换用简单的符号”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用 无意义的记号来替代原来繁体字特别繁难的一部分,如用“又”替代“汉”的右边。另外还 有同音或异音代替(异音代替这一点邵本上没有提到,如用“斗”代替坪旷,但是邵本的同音替代方面,也包含一些不同的读音替代而且这种情况较多,因此把异音替代列为一条规则不是非常利于识记学

23、习),草书楷化,保留特征或轮廓(应该对应邵本当中的 “局部删除”细分下的“保留轮廓”,从这一点来看,邵本的分类更加完善),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另外一个记忆的难点是邵本当中的“同音替代”情况。一些字体本来是简化字,但是又承担了另外的繁体字的简化字功能。比如“干”,“韩事” “乾净”,虽然看到这些例子,根据繁体字的字形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但是在做练习时,不知道字源,记不住字形,要判断字体简化的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未来的学习中,我认为我会多翻阅繁体字字典, 多阅读碑帖,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词汇:对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的阅读现代汉语词汇学是我对课本词汇一章的扩展阅读资料

24、,是对课本知识的良好补充。首先是对词的定义。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汇学中则有更明确的分类:单音节、有意义、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表意义的音节的组合,能表示特定的意义并且可以独立用来造句的结构(即连绵词、音译词一类词语);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表示意义的音节,和一个表示意义的音节组合在一起,表示着特定的意义,并可独立地用来造句的结构(其中就包含“啤酒” 一类的词,这类词多是音意兼译的外来词,由于无法只用其中表示意义的音节组合,都看做一个语素);表意的成分和已虚化的成分相组合(即派生词);一个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表意成分,重

25、叠后可以独立运用来造句的新结构(重叠词合成词);一个表示意义的成分重叠以后, 表示了新的意义, 可以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两个表示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尤其要和一些多音节的单纯词区别);一个表示意义又可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和一个表示意义 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结构;一个表意但不能独立运用的成分,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被独立运用造句时,也应视为词(比如“民”在“爱民如子”中应视为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意义的又可独立运用的成分想组合,形成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用

26、来造句的是词。根据以上,可以得出, 要成为词语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够 独立运用。不但如此,从语素组 成词的角度来看,还 必须形成新的意义。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如“爸爸” 一类的叠音合成词 从意义上来看,没有形成新词。课堂上学习了构词法以外,书中还提到了造词法。如音义任意结合法、 摹声法(包括音译词)、音变法(以儿化为主)、说明法(具体分为从事物的情状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性 质特点方面进行说明、 从事物的领属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用途方面进行说明、从事物的颜色方面进行说明、用数量对事物进行说明、通过注释的方法进行说明,等等);比拟法、引申法(如“开关”等词,这和词的义项中本意和引申意有部分关联);双

27、音法、减缩法。其中,从造词和造词法的角度研究词语,可以了解其产生原因和途径;从构词和构词法角度研究词语,可以了解其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规律。例如“骨肉”,造词法上是引申法,构词法上是“双音词、合成词、意义相关联合式复合词”。这样多种渠道研究词语的方法开拓了我的眼界,也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造词和构词都有共同的 逻辑基础,同义联合式的词,是在概念的同一干洗的基础上造成的;同为关系反映在构词上就是联合式中意义相关联合式的词;此外,还有对立关系、从属关系(补充式中用物类注释说明的一类词);限定关系(偏正式的词和量补式的);支配关系(包括述宾也述补);判断及关系(主谓)。这样的逻辑基础,对判断一个词语的构

28、词法有很 大的帮助。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词语的构形法,与研究一个个独立的词的构词法不同,它研究的是一个个词的不同变化形式。构形后词的词干部分和词汇意义不能改变。这就与我们时常讨论的“爸爸” “人人” 一类的叠音词是属于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的问题相关。“爸爸” 一类的词是满足双音节的音节需要,“人人” 一类的是量词的词形变化形式,只增加了 “每”的意义,“人”的词汇意义没有变化。虽然都属于两个语素,但是后者属于语法意义上的构形。 通过对构形的理解,能够正确从句子中切分词语,比如“大家讨论讨论”“一个个”中,“讨论讨论”和“个个”都是词的构形,因此,这两个句子(短语)中,都是两个词语。同词义方面:同义

29、词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的词。(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首先,同义词是一种词义类聚的情况;同义词的类比必须在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同义词的辨析,最根本的还是词汇意义和概念对应性。除了加深了课本中明确的定义以外,书中还提到了词语的具体使用: 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于词性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化,也会形成临时性的义项对应的同义词。正因如此,义项对应的同义词的形成是多一次的单义性的一种必然体 现。比如“孩子”和“儿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是在 “儿童医院” “我有三个孩子” 这样的短语中,却不能互换。其实,只看词语的义项是很难找出其中意义相似的部分(从每 个词的全部意义的内容看,是很难形成同义关系的),同义词辨析的意义,在语境中更能体现。近义词方面:近义词是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相近的一组词。有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相同,色彩意义不同的近义词, 也有词汇意义相近、 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近义 词。后一类词例如“整理一整顿,机灵一机智” ,正确细致地辨析这部分近义词,对语言的 研究和运用非常必要。 它们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