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完美版_第1页
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完美版_第2页
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完美版_第3页
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完美版_第4页
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完美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2 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3. 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重点难点】1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2. 速度的测量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课前预习】1、本实验目的:探究一维碰撞中,碰撞前后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一个是守恒的.mv、mv、m等哪2、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只有物体的 和物体的为找到碰撞中的不变量,首先进行合理猜测(例如:物体的质量与其速度的乘积mv是不是不变量?物体的质量与其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mv2是不是不变量?物体的速度与自己质量的比值

2、是不是不变量?),然后设计碰撞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对猜测进行验 证,从而得到碰撞中的守恒量.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实现一维碰撞(1) 质量的测量:用测量.,A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 (2) 速度的测量:v=X,式中&为 的时间.(3) 各种碰撞情景的实现:利用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设计各种 类型的碰撞,利用滑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改变碰撞物体的 .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实现一维碰撞如图16- 1 -1所示.(1) 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速度的测量: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 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

3、对应小球的速度.(3)不同碰撞情况的实现:用贴胶布的方法增大两球碰撞时的能量损失. 方案三:利用小车在光滑桌面上碰撞另一静止小车实现一维碰撞(1) 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间的距离,可用刻度速度的测量:v=f,Ax是纸带上两 尺测量.At为小车经过 Ax所用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3)碰撞的实现: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3、实验器材图16 1 1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4、4、实验步骤不论采用哪种方案,实验过程均可按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参考步骤如下:(1) .用天平测相关质量.(2) .安装实验装置.(3) .使物体发生碰撞.(4) .测量或读出相关物理量,计算有关速度,记入表中(见下表).(5) .改变碰撞条件,重复步骤3、4.(6) .整理器材,结束实验.5、数据处理(1) .将上述记录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填入表格,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碰撞中的守恒量实验情景探究量质量速度mv2 mVV m碰撞前m1V1m1V1 + m?V22 2 m1 V1 + m?V2V1 | V2 十m1m2m2V2碰撞后m1V1 'm1V1'+ m2V2'2丄m2m

5、1V1 十 m2V2V/十 V2_Zm1m2m2V2(2)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撞前后不变的量是 的乘积,即mi vi + m?v2 = mi'+ m2V26、注意事项(1) .碰撞有很多情形,我们寻找的不变量必须在各种碰撞情况下都不改变才符合要求.(2) .保证两物体发生的是一维碰撞,即两个物体碰撞前后沿 运动.(3) .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实验,调整气垫导轨时,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4) .若利用摆球进行实验, 两小球静放时 应在同一水平线上, 且刚好接触,摆线竖 直,将小球拉起后,两条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7、误差分析(1) .碰撞是否为 碰撞是产生误差的一个

6、原因,设计实验方案时应保证碰撞为一维碰撞.(2) .碰撞中是否受其他力(如摩擦力)影响是带来误差的又一个原因,实验中要合理控制 实验条件,避免除碰撞时相互作用力外的其他力影响物体的速度.(3) .测量摆角、滑块宽度、计数点间距时的误差,特别是测摆角带来的误差最大.【预习检测】1、 若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下列操作是正确的是()A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B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D .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2、试写出

7、下列物理过程中的不变量:(1) 一物体做自由落体;(2) 一个物体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3) 物体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3、 用气垫导轨做实验时,某一滑块通过光电门时,双挡光片两次挡光的记录为284.1ms 和294.6ms,测得挡光片的挡光距离为 5cm,则此滑块的速度多大?【参考答案】5、物体的质量和速度;6、同(3)机械能 3、4.76m/s课前预习:2、质量,速度;天平,位移,时间;质量,计数点; 一直线,球心;7、一维。打点让时耦喪木梅 橡庞泥那平小蚩预习检测:1、BC2、( 1)运动的加速度(2)速度或合力堂中互动【典题探究】坐木片【例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

8、程中不 变量的实验:在小车 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图 16- 1-2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黏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 16 - 1 - 2所示,在小车 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 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1) 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 16- 1-3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离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 段来计算 A的碰前速度,应选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填AB” B'C” “D ”或DE” .)A” E . £ . .£卜目 ND1 D.50 cm&q

9、uot;' 9.08 rm"'也 95 f图 16- 1-3(2) 已测得小车 A的质量mA= 0.40 kg,小车B的质量mB= 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Eava+ mBvB=kg m/s;碰后: mAvA'+ mBVB=kg m/s.【解析】小车碰撞前后都做匀速运动,为减小误差,应选点的间距均匀且大些的段来计算 速度;计算时注意用速度的主单位。【答案】(1)BC DE (2)0.420.417【例2】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没有摩擦我们可以用带竖

10、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A和B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装置如图16- 1-4所示,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C Dnr咕删删a: : E : :: :*TJ_ ET图 16- 1-4a. 松开手的同时,记录滑块 A、B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A、B滑块分别碰撞 C、D挡板时计时器结束计时,记下A、B分别到达C、D的运动时间t1和t2.b. 在A、B间水平放入一个轻弹簧,用手压住A、B使弹簧压缩,放置在气垫导轨上,并 让它静止在某个位置.c. 给导轨送气,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d. 用刻度尺测出 A的左端至C板的距离L1; B的右端至D板的距离L2.(1) 实验步骤的顺序是 .(2

11、) 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3) 用测得的物理量表达需要探究的不变量表达式是 .(4) 实验中弹簧与 A、B滑块是粘连好还是不粘连好?,理由是.【解析】实验步骤得顺序应按:一切组装、装置调整、实验操作、测量、数据处理、误差 分析等顺序排列;测量仪器的选用可从原理出发,写出原理表达式后确定。【答案】 c TbTa (2)天平 滑块A、B的质量 mA、mB(3) mALl = mtlt2(4) 只与A、B中的某一个粘连好,这样把弹簧的质量考虑进去,会减小系统误差不能与 都粘连,否则 A、B可能碰不到C、D,计时误差较大.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居叽有了这种高明的 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 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