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_第1页
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_第2页
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_第3页
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_第4页
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留侯论教学设计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设计指导思想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 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 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 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自然,文言实 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 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 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 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本着这一思想, 我在梳理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 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 了解

2、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不同的文本, 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了这种对“言”的充 分重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 能做到“言”、“文”结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 精神。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 逆向思维。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 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

3、加以补 充。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 能心中有数。1、实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 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 受惊。怒:使发怒。都是使动用法)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 词)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2、虚词匹夫见辱(见:被)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通“猝”,突然)然亦安知其

4、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 只)句践之困于会稽(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竟)3、一词多义)过: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而世不察,以为鬼 物,亦已过矣(错)怪:其事甚怪(奇怪)/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 意动用法)其: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 “难道”)/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 于“大概”)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观夫高祖 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二、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本文

5、集中论述了 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 篇。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 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 法一一得益于圮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按照目前流 行的说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 话一一苏轼与前人的对话。在补充留侯世家的记载之前, 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文本,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 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讨论: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 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 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三、比较阅读,了解

6、治学精神在前面比较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 章立意的新颖性,可以通过投影,把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 字提供给学生。引用如下: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 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 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 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 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日: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 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

7、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 读之。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 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子房始所见下邳圮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 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 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 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明确:圮上老人为谁?前者认

8、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 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 而试之的隐君子。老人来到圮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 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 “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归纳:刚才讨论出来的两个不同点,加上前面观点的不 同点,这三个不同点在苏轼的文章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 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 记。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 于怀疑,一翻旧案,自抒新见,这样治学精神和思维品质值得 我们学习。四、梳理材料,归纳对比特点提问:刚才发生在

9、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2段 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 “受”,即受兵书。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 事?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明确: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这 “一击”用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指“张良曾与力士用铁锤在 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 一事,这样可用“击秦帝”三字来概 括。还有一件事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 房教之”,这可用“教高祖”三字来概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 后顺序,本文共写了有关张良的这样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 教高祖。提问: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都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

10、 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正反对比, 观点显得鲜明、有说服力。提问: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明确:还提到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 项羽、刘邦。提问: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伊尹、太公是从正面,荆轲、聂政是从反面,郑 伯、勾践是从正面,项羽是从反面,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 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 良教之)。由此可知,本文在论证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 正反对比。五、解读题目,学习史论写法提问: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明确: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 的荒谬说法引发思考的,而作者所

11、引用的主要也是张良的事例。 “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这说明,史 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该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提问:如果以“忍论”或“论忍”为题,最好怎么处理 张良的事例?明确:对张良的理性分析少一点,对前人关于张良奇遇 的荒谬说法不提或尽量少提,对张良的三件事进行集中论述。六、适当迁移,进行思维训练三槐居语文论坛!1、苏轼的观点,是针对前人对张良成功的荒谬说法而 树立的,自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种针对性,去泛泛而谈“忍小忿而就大谋”,无疑在事理上是有漏洞的,因为 当忍则忍,不当忍则不能忍。讨论:是不是一切情况下都要“忍” ?明确:假如是敌我之间,假如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交战, 假如问题已涉及到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一位国家一级 飞行员已然倒在歹徒的刀下,假如一位同胞姐妹正在光天化日 之下遭禽兽蹂蹒,假如某位恶霸已然仗势凌法、为霸一方,假 如敌寇的铁蹄已然踏上母亲的国土假如这个时候,你还是 一味地隐忍,一味地退让,那可就无异于犯罪了。真若如此, 天理何在?正义何在?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